內容簡介
近二三十年來,我國城市醫生職業處於一種極為尷尬的處境中:醫生的(正式)收入不高、來自患者的信任缺乏、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職業形象較為負麵,甚至醫學專業的招生都齣現瞭睏難。總之,醫生被認為是一個“不道德”的職業群體,因為他們常常冷漠地對待病人,並且實施誘導需求、過度醫療和“防禦性醫療”、收受迴扣與紅包等。而這種處境必然影響到醫生的服務提供,也必然影響到醫療衛生體製的運行。
那麼,醫生職業的處境究竟如何?在這種處境中,他們又如何嚮民眾提供醫療服務?為什麼醫生職業處於這種境況中?這與現行的醫療衛生體製有著怎樣的關係?又對新醫改産生瞭怎樣的影響?基於以上的分析,下一步的醫療衛生體製改革又該如何展開?總而言之,為什麼醫生在其執業活動中不斷地違反職業倫理甚至成為一種常態,從而被認為是一個“不道德”的職業群體?基於在北京的田野調查,《在利益與道德之間:當代中國城市醫生職業自主性的社會學研究》對上述問題提齣瞭一種職業社會學的解釋。
作者簡介
姚澤麟,浙江舟山人,1982年生。2012年畢業於香港大學社會學係,獲哲學博士學位。2013年起開始於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社會學係任教,目前為該院講師。主要研究興趣為醫學社會學、職業社會學、文化社會學等。主持國傢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項目、上海哲社青年項目等課題。十數篇論文發錶於《社會學研究》《社會》《公共管理學報》《社會科學》等雜誌,並有多篇論文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和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轉載。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城市醫生:一個“不道德”的職業群體?
第二節 職業與國傢:一個簡短的文獻綜述
一 職業自主性的內生性觀點
二 職業與國傢的關係
第三節 分析框架與研究問題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資料收集
第五節 本書結構
第二章 延續的“依附”:城市醫生法團自主性的缺失
第一節 新中國成立前的醫生職業:一個自由職業群體
第二節 新中國前30年:被“馴化”的醫生職業
一 衛生工作的四大方針
二 醫生的國有化
三 對醫學教育的激進改革
四 對醫生職業自主性的影響
第三節 社會轉型時期:延續的依附狀態
一 外部替代性機會的缺失
二 公立醫院內部對醫生的控製
三 對醫生法團自主性的影響
第四節 結論
第三章 無序的醫療服務市場:法團自主性缺失下的執業環境
第一節 科層化醫療服務體係的創建與維係
第二節 國傢-單位醫療保障製度的崩潰與重建
第三節 公立醫院的蛻變
第四節 醫院分級管理製度的扭麯與一個無序市場的形成
一 意外後果及其錶現
二 意外後果的原因與後果
第五節 結論
第四章 經濟利益的邏輯與臨床自主性
第一節 從醫療服務中謀利
一 耗材
二 檢查
三 藥品
四 臨床自主性的濫用
第二節 醫生執業行為邏輯的轉變
一 醫生的收入結構
二 對醫生執業行為的影響
三 灰色收入
第三節 國傢對醫療服務價格的管製
一 醫療服務價格畸低
二 醫療服務價格的管製
第四節 公立醫院與醫生的雙嚮支配:以藥品市場為例
一 統一的第三方購買者的缺失
二 醫生職業對藥企的支配
第五節 臨床自主性與醫療機構的級彆
第六節 結論
第五章 自我保護的邏輯與臨床自主性
第一節 醫患關係的惡化
一 醫療衛生體製與醫患關係
二 改革開放以來醫療責任的私人化與醫患關係的惡化
第二節 患者對緊張的醫患關係的應對
一 “逛醫師”
二 關係運作
第三節 防禦性醫療的實踐
一 防禦性醫療的基本含義
二 “病人類型學”與“防禦體係”
三 建立“黑名單”
四 病曆證據化
五 留餘地
六 “踢皮球”
七 保守治療與過度檢查
八 簽署知情同意書
九 防禦性醫療與機構級彆
第四節 “醫鬧”與作為“緩衝器”的醫生職業
一 醫療糾紛與“醫鬧”概況
二 醫療糾紛的解決方式
三 成為“緩衝器”
第五節 結論
第六章 結論:國傢控製、職業自主性及其對新醫改的啓示
第一節 醫生職業與國傢的復雜動態關係
一 醫生職業的法團自主性
二 醫生職業的臨床自主性
三 超越職業與國傢關係的二元對立
第二節 對新醫改的啓示
附錄 追尋醫生職業的睏境——對博士研究的反思
一 選題的“路徑依賴”
二 初涉田野
三 田野中的關係、信任與迷失
四 你的社會學問題是什麼
五 小結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英文部分
後記
前言/序言
幾年前,在對中國大陸的醫患關係進行田野調查期間,我目睹瞭各級職稱醫生的低落士氣。高年資的醫生擔心自己年老時,可能不會再有“好”醫生為他們診治,因為現在最優秀的學生都不願意學醫。低年資的醫生則抱怨自己收入低,而且還麵臨著被憤怒的患者攻擊的風險。醫生被大眾媒體描繪為一個“不道德的”和攫取經濟利益(money-grubbing)的群體。澤麟的書正是幫助我們理解中國醫生處境的適時之作。此書在醫學社會學和職業社會學的文獻基礎上,首次對改革後導緻中國醫生職業的嚴峻處境的結構性和製度性因素進行瞭綜閤分析。
本書開篇便提齣瞭這樣一個重要問題:為什麼中國的臨床醫生總是在執業中違反他們的職業倫理,甚至這種“違反”已被當作“理所當然”或“常態化”,以緻他們呈現在公眾麵前的是一個“不道德”的形象?本書強調,當整個醫生群體而非單個醫生被視為“不道德”時,其深層原因必然要到“結構”中去尋找,而絕不能歸咎於個體的貪婪。通過對田野資料和文獻資料的梳理,澤麟深入分析醫療機構的製度結構如何構成這些“不道德”的執業行為。他敏銳地指齣,改革後的醫療機構是一個有著內在矛盾的結構:一方麵,它很大程度上控製瞭醫生的職業生涯;另一方麵,卻又依照“市場經濟”的模式運行。這使得醫生職業缺乏法團自主性,與此同時,自負盈虧的醫院體製使得醫生個人不得不濫用其臨床啓主性,例如醫生為瞭經濟收益而過度醫療。臨床自主性的濫用導緻公眾不信任醫生職業,醫患關係的緊張程度不斷加劇。為瞭保護自身免予“麻煩”,醫生傾嚮於實施“防禦性醫療”,但這更加劇瞭公眾的不信任,這便構成瞭一個惡性循環。
在利益與道德之間:當代中國城市醫生職業自主性的社會學研究 圖書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當代中國城市醫生群體所麵臨的職業自主性睏境,及其在利益驅動與道德操守之間的復雜博弈。作者以紮實的社會學理論為基礎,結閤大量的實地調研和深度訪談,細膩地描繪瞭醫生職業在市場化改革浪潮下,傳統醫學倫理與現實經濟壓力如何交織,以及這種張力如何深刻影響著醫生群體的專業判斷、服務模式乃至個人價值的實現。 一、時代背景與研究緣起 20世紀末以來,中國社會經曆瞭深刻的經濟轉型,市場化改革的觸角延伸至醫療衛生領域。曾經被視為“白衣天使”的神聖職業,在新的經濟邏輯下,其運作方式、價值取嚮和社會定位都發生瞭顯著變化。一方麵,醫療服務的商品化催生瞭新的利益驅動,醫院作為“經濟實體”的屬性日益強化,醫生的收入與醫療技術、藥品銷售、檢查項目等掛鈎的現象普遍存在,這無疑對醫生的職業自主性構成瞭潛在挑戰。另一方麵,醫學本身所承載的救死扶傷、關愛病患的道德使命,並未因此消退,反而與日益凸顯的利益訴求之間産生瞭尖銳的矛盾。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醫生群體何去何從?他們如何在巨大的利益誘惑和高尚的職業道德之間尋求平衡?他們的職業自主性,即在專業知識、技術應用、診斷治療方案選擇、醫患溝通等方麵擁有獨立決策的權利和空間,究竟受到瞭哪些因素的影響,又呈現齣怎樣的狀態?這些問題構成瞭本書的研究核心。作者認為,對這一問題的探討,不僅關乎醫生群體的生存狀態和職業發展,更觸及到中國醫療衛生體係的深層結構性問題,以及整個社會對生命價值的認知和對醫患關係的理解。 二、核心概念界定與理論框架 本書將“職業自主性”視為核心分析概念。藉鑒相關社會學理論,作者將醫生職業自主性理解為一種多維度的社會實踐,它不僅體現在醫生運用專業知識進行診斷和治療的權力,還包括其在醫療決策過程中的獨立性,以及在職稱評定、學術研究、專業規範執行等方麵不受外部不當乾預的自由。這種自主性是醫生職業聲望、社會地位和專業倫理得以維係的基石。 在理論框架上,本書融閤瞭多種社會學理論視角。例如,專業化理論(Professionalization Theory)解釋瞭醫生如何通過長期專業訓練、掌握獨特知識體係、形成行業規範來獲得社會認可和職業自主性。韋伯的理性化理論(Weber's Theory of Rationalization)則有助於理解市場化改革如何將醫療活動推嚮更加理性化、工具化的軌道,從而影響醫生行為模式。新製度主義理論(New Institutionalism)能夠幫助我們分析醫院製度、政策法規等外部環境如何塑造醫生的職業行為和選擇。此外,象徵互動論(Symbolic Interactionism)也為理解醫患關係中的權力動態和意義建構提供瞭視角。作者旨在通過多重視角,構建一個更全麵、深刻的理解框架,以揭示醫生職業自主性在復雜社會背景下的生成、演變與失範。 三、研究方法與實證基礎 本書的研究並非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建立在大量一手資料的收集和分析之上。作者深入到中國多個城市的公立醫院和民營醫療機構,通過參與式觀察,直接感受醫院的日常運作環境和醫生們的工作狀態。更重要的是,本書進行瞭廣泛的深度訪談,訪談對象涵蓋瞭不同層級、不同科室、不同年齡段的醫生,包括資深專傢、中青年骨乾以及新入職的醫生。通過與他們的坦誠交流,作者得以傾聽他們的心聲,瞭解他們在麵對利益與道德抉擇時的真實睏境、內心掙紮以及應對策略。 此外,本書還搜集瞭大量的文獻資料,包括醫學期刊、政策文件、行業報告、新聞報道以及相關學術研究成果,為理解宏觀政策導嚮和社會輿論環境提供瞭背景支撐。多源、多角度的實證材料,為本書的研究提供瞭堅實的依據,使其結論更具說服力和代錶性。 四、利益驅動與道德約束的衝突 本書的核心論證圍繞著利益驅動與道德約束之間的張力展開。 利益驅動的具象化: 作者詳細描述瞭在市場化改革下,醫生職業如何被納入經濟運行的邏輯。例如,醫生收入與績效考核掛鈎,而績效考核往往與醫療收費、藥品迴扣、檢查項目數量等緊密相關。這種“按勞分配”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模糊瞭職業勞動價值與經濟利益的界限,使得醫生在追求經濟收入時,可能麵臨著職業道德的挑戰。一些醫生可能被迫在“多開藥”、“多做檢查”以增加收入,或者在選擇治療方案時,優先考慮經濟效益而非最佳治療效果,這便是利益驅動對職業自主性的侵蝕。 醫學道德的堅守與睏境: 與此同時,醫學救死扶傷的神聖使命和崇高醫德仍然是深入人心的職業精神。大多數醫生依然堅守著“健康所係,性命相托”的誓言,將病患的福祉置於首位。然而,當個人微薄的工資收入與巨大的醫療支齣形成鮮明對比,當麵對病患期望與現實醫療資源之間的鴻溝,當醫院的管理層將經營指標置於患者利益之上時,醫生的道德堅守就顯得尤為艱難。作者通過訪談揭示瞭醫生們在內心深處的掙紮:一方麵是希望通過提供優質服務獲得應有的迴報,另一方麵又是職業道德對他們行為的約束。這種內外夾擊,使得他們的職業自主性,即在內心道德律令和外部利益誘惑之間做齣獨立判斷的能力,受到瞭極大的考驗。 五、職業自主性的多重維度及其受損錶現 本書對醫生職業自主性的受損錶現進行瞭多方麵的呈現: 診療方案的自主性受限: 盡管醫生擁有專業知識,但在臨床實踐中,其診療方案的選擇可能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例如,醫院為瞭控製成本,可能會限製某些昂貴但有效的藥物或技術的使用;或者為瞭創收,傾嚮於推薦利潤較高的檢查項目。醫保政策的限製也可能迫使醫生在治療選擇上做齣妥協。這些外部因素的介入,削弱瞭醫生基於專業判斷獨立製定診療方案的自主性。 醫患關係的權力失衡: 傳統的醫患關係,在一定程度上是基於醫生專業知識的權威性。然而,在市場化背景下,患者被視為“消費者”,其“權利意識”的提升,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演變為對醫生專業判斷的過度質疑,甚至齣現“醫鬧”等極端情況。這使得醫生在與患者溝通、解釋病情、提供治療方案時,麵臨巨大的壓力,其專業判斷的獨立性可能受到威脅。 學術研究與技術創新的空間擠壓: 醫生的職業發展往往與學術研究和技術創新息息相關。然而,在一些醫療機構,為瞭追求即時的經濟效益,可能會犧牲長期的科研投入和技術攻關。醫生將大量時間用於臨床診療和處理人際關係,導緻學術研究和技術創新的動力和空間受到擠壓,這也間接影響瞭其職業自主性的體現。 職業認同的模糊與焦慮: 長期處於利益與道德的夾縫中,一些醫生可能齣現職業認同的模糊和焦慮。他們開始質疑自己的職業價值,對未來感到迷茫。這種內在的睏境,也使得他們難以充分發揮其職業自主性,在麵對復雜局麵時,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左右。 六、社會學視角的意義與政策啓示 本書並非僅僅是對醫生群體睏境的靜態描繪,而是力圖通過社會學視角,揭示這一現象背後深層的社會結構性原因。作者認為,醫生職業自主性的挑戰,並非個彆醫生道德淪喪的結果,而是由醫療市場化改革的路徑選擇、醫療體製的結構性弊端、社會評價體係的扭麯以及公眾對醫療需求的理性認知不足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因此,本書的結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政策啓示: 深化醫療體製改革: 作者呼籲在深化醫療體製改革時,要更加注重醫療服務的公益屬性,構建更加閤理的醫療支付體係,減輕醫生因經濟壓力而産生的職業焦慮,為醫生提供一個相對公平、有序的執業環境。 重塑職業評價體係: 需要建立多元化的醫生職業評價體係,不能僅僅以經濟效益作為衡量標準,更要關注醫生的專業能力、職業操守、患者滿意度以及社會貢獻。 加強醫德教育與行業自律: 在強調外部製度保障的同時,也要重視醫德的培育和行業內部的自律機製建設,引導醫生自覺堅守職業道德底綫。 促進醫患良性互動: 通過加強健康科普教育,引導公眾理性看待醫療,理解醫生的專業判斷,建立更加平等、尊重的醫患關係,共同為健康事業而努力。 七、結語 《在利益與道德之間:當代中國城市醫生職業自主性的社會學研究》是一部具有深度和廣度的學術力作。它以其敏銳的洞察力、嚴謹的分析和翔實的案例,為我們理解當代中國醫生群體的生存狀態、職業睏境以及社會轉型下的醫療變遷,提供瞭一個重要的視角。本書不僅是對醫生職業生涯的深刻剖析,更是對中國社會轉型期價值衝突、製度變遷以及個體命運的生動寫照。它值得每一位關心中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關注醫生群體命運的讀者深入閱讀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