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文字答問》主要包括“字詞句解說”“近義辨析”“讀音辨正”“標點用法指誤”“數字用法析疑”“漢語拼音問題解惑”“字形觀照”“筆順易錯字”“修辭手法說略”“其他”等十部分。內容充實,針對性強,涉及文字、語音、詞匯、語法、語用等各個方麵,具有較強的實用性。確實能解決人們語文應用中的實際問題。
國傢語委《語言文字報》原主編、《語文建設》原副主編。全國人大常委會法製工作委員會立法用語規範化專傢谘詢委員會委員,中央電視颱總編室特約語言文字顧問,北京市語言文字測試中心專傢委員會委員,中國政法大學語言與證據研究中心顧問。
近年來參加多部國傢法律的語言文字審讀工作,並赴中辦秘書局、中辦秘書局法規處(現為法規局)、解放軍總政治部辦公廳第二秘書局、農業部、外交部、解放軍西安政治學院、中國紀檢監察學院、光明日報社、人民教育齣版社、中國少兒齣版社等單位講公文寫作中以及編輯工作中的語言文字問題。
參加瞭2011年版的《標點符號用法》《齣版物上數字用法》的修訂討論和最終審定。
目前在《人民日報》(海外版)、《秘書工作》《新聞研究》《語言文字報》《語言文字周報》《小學語文教師》等報刊上迴答語言文字問題。主要著作有《缺失的語文課》《缺失的語文課2》《說話的訣竅——解讀〈紅樓夢〉言語交際》。
字詞句解說
001 “扳手腕”與“掰腕子”…………………………………… 2
002 “梆梆硬”還是“邦邦硬”………………………………… 2
003 “包涵”沒有“包含”義 ………………………… 3
004 “被評為”可以說成“評為”嗎?………………………… 3
005 “比翼齊飛”的用法………………………………………… 4
006 “不遑多想就可以知道”的說法不妥……………………… 5
007 “不上秤稱”不宜寫成“不上稱稱”……………………… 6
008 “不勝”(副詞)一般用於感情方麵……………………… 6
009 “不由得”還是“不由地”………………………………… 7
010 “不隻如此”不宜寫成“不止如此”……………………… 8
011 “曾經的學校”的說法是否妥當…………………………… 8
012 “差不多……都”是病句嗎………………………………… 9
013 “嗤嗤水氣”宜寫成“嗤嗤水汽”……………………… 10
014 “詞不達意”不宜寫成“辭不達意”…………………… 10
015 “待會兒”的兩個意思…………………………………… 11
016 “但卻”的說法應怎樣看………………………………… 12
017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還是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12
018 “ 的”“得”在“老張寫的字”和
“老張寫得一手好字”中的使用… …………………… 13
019 “獨當一麵”與“勢不可當”中的“當”……………… 14
020 “敦促”的用法…………………………………………… 14
021 “多的是”還是“多得是”……………………………… 15
022 “放眼大好河川”宜寫成“放眼大好河山”…………… 15
023 “該計劃又再次‘復活’”的說法不妥………………… 16
024 “乾嘛”宜寫成“乾嗎”………………………………… 17
025 “高山景行”的用法……………………………………… 18
026 “姑父”“姨父”還是“姑夫”“姨夫”……………… 18
027 古人名字中的“槼”是否應寫成“規”?… ………… 19
028 “剮蹭”不宜寫成“颳蹭”……………………………… 20
029 “歸寜”的意思和用法…………………………………… 21
030 “袞袞諸公”的用法……………………………………… 22
031 “涵容”不用來錶“包含”義………………………… 23
032 “寒暄”還是“寒喧”…………………………………… 23
033 “紅粉佳人”和“琴瑟和諧”的含義…………………… 24
034 “劃定紅綫”宜寫成“畫定紅綫”……………………… 26
035 “畫個鈎兒”還是“畫個勾兒”………………………… 26
“不遑多想就可以知道”的說法不妥
某媒體中說:“這件事,任何思維正常的人,不遑多想就可以知道其中的道理。”其中的“不遑”用得不妥。
“不遑”的意思是“來不及”“沒有時間做(某事)”“無暇”的意思。 例如:
(1)將軍連年徵戰,所以不遑顧及此事。
(2)他整天研究用中藥抗癌,專心緻誌,常常不遑寢息。
(3)這些年,他專注於此,晝夜忙碌,不遑他顧。
媒體中那句話的意思是說:“任何思維正常的人,不用多想,就很容易知道其中的道理。” 因此,這句話不宜用“不遑”,宜用“不用”或“不必”。例如可以說成:“任何思維正常的人,不用多想就可以知道其中的道理。”
“差不多……都”是病句嗎
《開國大典》一文中有句話:“群眾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啞瞭,把手掌都拍麻瞭,還覺得不夠錶達自己心裏的歡喜和激動。”有位老師問,前麵寫瞭“差不多”,後麵又說“都”,是不是病句。
“群眾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啞瞭,把手掌都拍麻瞭”中的“都”不是錶示“總括”的意思,而是錶示“甚至”,起強調作用。同類的例子如:
(1)你待我比親姐姐都好,真希望咱們永遠在一起。
(2)我都不知道他得奬瞭,我也是剛纔聽你說纔知道。
(3)真抱歉,幾年不見,我都忘瞭你的名字瞭。
(4)你們說話的聲音太大,把孩子都吵醒瞭。
(5)他給我媽看完病,連一口水都沒喝,就走瞭。
也可以簡單地把這種用法的“都”理解為“起到語氣上的強調作用”。“把嗓子都喊啞瞭”比“把嗓子喊啞瞭”語氣更重,“把手掌都拍麻瞭”比“把手掌拍麻瞭”語氣更重。這裏的“都”起到瞭強調語義、加強語氣的作用。 而句子裏的“差不多”則是“幾乎”的意思,是說“很接近”。同類的例子如:
(6)我們差不多等瞭兩小時。
(7)差不多走瞭三十裏纔來到這個村子。
“群眾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啞瞭”,是說群眾高呼口號,幾乎到瞭把嗓子喊啞的程度。
近些年來,我在《人民日報》(海外版)、《語言文字報》《小學語文教師》等報刊開設專欄,迴答讀者的語言文字問題。這些問題範圍較廣,涉及文字、語音、詞匯、語法、修辭等,都是教師、學生、編輯、記者、文秘人員等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根據讀者建議,現將近幾年的答復結集齣版,以方便查檢。
我於20 世紀90 年代初到國傢語委《語文建設》編輯部工作。該刊主要任務是宣傳國傢語言文字方針政策。因此,我對國傢的有關政策比較瞭解,對語言文字方麵的規範也較熟悉。來語委前,曾在外地某高校教“現代漢語”多年。這些經曆對迴答語言文字問題很有幫助。在國傢語委的長期工作中,常跟語言文字專傢聯係,有的慢慢相熟,這對我迴答問題頗有好處。這些年常嚮有關專傢請教,跟他們切磋,以使迴復更為準確、客觀。在此,嚮國傢語委、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及北京大學等單位的老師謹緻謝忱。
語言文字是為社會服務的,語言文字工作天然地具有為社會服務的性質。在我看來,為社會服務,是語言文字工作的根本屬性。時光荏苒,不覺已年屆古稀。瞻望來日,擬繼續為社會貢獻綿薄。心下思忖,為社會服務,自己的生命纔有意義。
記得十幾年前,我在國傢語委《語言文字報》做主編的時候,有一天接到央視一個電話,問語言文字問題。答復之後,人傢問以後還能不能提問,我說可以。從那時至今,一直迴答他們的問題。另外,曾應邀去外交部、農業部等單位講公文寫作中的語言文字問題,去光明日報社、人民教育齣版社等單位講編輯工作中的語言文字問題。有時也接到谘詢電話。這些情況錶明,社會有規範、正確使用語言文字的需求,搞好這方麵的服務,是語文工作者的責任,也是實實在在的語言文字工作。 作者
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所展現齣的那種近乎悲憫的關懷。它不是冷冰冰地陳述事實或梳理數據,而是始終將人類置於曆史長河和復雜結構之中去審視。在某些關鍵的曆史節點描述中,作者的文字流露齣一種深沉的嘆息,仿佛他不僅在記錄已經發生的事情,更是在替那些未能發聲的個體感到遺憾。這種情感的介入,使得閱讀過程變得異常真誠和具有代入感。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文字背後投入的巨大心力,那不是為瞭嘩眾取寵,而是源自一種對所研究對象的深厚情感聯結。這種帶有溫度的敘事方式,讓原本可能枯燥的知識點變得鮮活起來,它在教你“是什麼”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啓發你思考“為什麼會這樣”以及“我們應該如何麵對”。讀完後,留下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加,更有一種對世界和人性的深刻反思。
評分這本書的思維跳躍性非常強,它似乎拒絕被單一的學科範疇所束縛。我驚喜地發現,作者在闡述一個核心概念時,可以毫不費力地從古典哲學跨越到現代認知科學,再無縫銜接到社會學的人類行為模式分析。這種跨學科的融閤,不是簡單的知識堆砌,而是深層次的邏輯串聯。它迫使我不斷地跳齣自己固有的思維定勢,去嘗試從多個維度審視問題。舉個例子,當討論到某個演變過程時,作者引用瞭熱力學第二定律的熵增概念來做類比,這個跨界思維的火花,一下子點亮瞭我對那個傳統理論的全新理解。這種廣闊的視野和兼容並包的態度,讓這本書的討論深度遠超我的預期,它更像是一個思想的熔爐,不斷碰撞齣新的火花,絕對是能拓寬讀者認知邊界的佳作,建議對知識融會貫通感興趣的讀者不要錯過。
評分從一個純粹工具書讀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索引和參考文獻部分做得非常齣色,體現瞭極高的專業素養和對讀者友好的態度。通常這類書籍,參考文獻要麼過於簡略,要麼就是排版混亂,讓人望而卻步。但在這本書裏,引用格式規範統一,無論是腳注還是文末的尾注,都清晰地標注瞭齣處,並且標注的詳盡程度,足以讓有心人順藤摸瓜找到原始文獻的上下文。更值得稱贊的是,書後附帶的“拓展閱讀”列錶,它不僅僅羅列瞭書目,還用幾句話概括瞭每本書的核心貢獻,這對於我們後續想要進行更深入研究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無價之寶。它沒有把讀者扔在一個知識的孤島上,而是提供瞭一張詳盡的星圖,指明瞭可以繼續探索的各個方嚮,這種對學術規範的尊重和對後續學習路徑的體貼,是衡量一本嚴肅著作含金量的關鍵指標之一。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確實挺彆緻,封麵采用瞭一種略帶磨砂質感的深藍色調,配上燙金的字體,透著一股沉穩的書捲氣。我特地在光綫不同的地方看瞭好幾遍,那金色在不同的角度下會呈現齣微妙的光澤變化,很抓人眼球。內頁的紙張選擇也很有考究,不是那種反光的銅版紙,而是偏嚮米白的道林紙,手感溫潤,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也不會感到疲憊。最讓我驚喜的是它的排版布局,頁邊距留得恰到好處,文字密度適中,即使是初次接觸這類題材的讀者,也不會感到信息量過載的壓迫感。而且,書的側邊裁切得非常平整利落,拿在手裏分量適中,看得齣印刷和裝訂工藝是下瞭功夫的,完全符閤一本嚴肅學術或文化類書籍應有的質感。這種對物理載體的重視,讓人在翻閱時就對內容本身産生瞭更高的期待,感覺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藝品,光是擺在書架上,就顯得很有格調,推薦給注重閱讀體驗的朋友們。
評分我得說,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掌握得相當老道,它沒有一開始就拋齣那些拗口的理論框架,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先帶你領略瞭周邊迷人的風景,纔緩緩引導你走嚮核心區域。初讀時,我甚至有些疑惑,內容推進得是不是有點慢?但很快我就明白瞭作者的意圖。他巧妙地將曆史的縱深感融入到日常的觀察之中,通過一係列生動的小案例,像剝洋蔥一樣,層層遞進地揭示瞭背後的復雜關聯。那種“原來如此”的頓悟感,是閱讀過程中最令人愉悅的體驗。作者的筆觸極其細膩,對於那些需要精確描述的情景,他總能找到最恰當的詞匯,既不失學者的嚴謹,又不乏文學的感染力,讀起來酣暢淋灕,完全沒有那種拖泥帶水的晦澀感。讀完一個章節,我常常需要停下來,迴味一下剛纔讀到的那個精妙的比喻,那種知識和美感交織在一起的滿足感,是很多同類著作難以企及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