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书离骚经

米芾书离骚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 米芾 书写
图书标签:
  • 书法
  • 米芾
  • 离骚
  • 经文
  • 宋代
  • 艺术
  • 古籍
  • 文学
  • 中国书法
  • 手抄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津杨柳青画社
ISBN:9787554707227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319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离骚经》系行楷,原墨迹为纸本册页。凡二十六开,每开二幅,每幅五行,每行字数不一。幅纵三十五点五公分,横三十一点二公分。其书正如册末题跋中所云“昔之评芾书者,曰超迈入神,曰沉着痛快,《米芾书离骚经》殆兼有其美,余固以端庄流丽目之。石渠宝笈藏米书多矣,无出此右者,即以米书论亦当推为后来居上”。实属米书之精品。
翰墨丹青:中国书法艺术的流变与审美 导言: 中国书法,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仍在广泛使用的文字书写艺术,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记忆与审美情趣。它不仅仅是记录语言的工具,更是一门独立的视觉艺术,是“无声的音乐,无形的舞蹈”。本书旨在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深入探究中国书法艺术从甲骨卜辞的稚拙到楷书的成熟规范,再到行草的恣肆奔放的完整发展脉络。我们将聚焦于不同历史阶段的书体演变、代表书家及其风格的独特性,以及支撑其艺术价值的核心审美观念。 第一章:文字的起源与篆书的肇始 本章追溯中国书法的源头。从新石器时代的刻符到商代的甲骨文,文字的形体尚未完全定型,但已展现出强烈的象形意味和笔画的力度感。随后是周代的金文(钟鼎文),其笔画雄浑、结构庄重,多用于祭祀和铭记功勋,体现出早期宗法社会的秩序美。 重点将放在大篆与小篆的转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导致“文字异形”,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小篆,由李斯等人整理规范,使笔画匀称、结构定型,奠定了后世楷书结构的基础。我们详细分析小篆“圆转流畅,规矩方正”的艺术特征,并探讨其在审美上追求的“典雅”与“肃穆”。 第二章:隶变的革命与汉代书风的勃兴 如果说篆书是古老的凝固之美,那么隶书的出现则标志着中国书法史上一次划时代的“隶变”。隶书由快速书写隶草脱胎而出,它打破了篆书的圆转,改用方折的笔法,形成了“蚕头燕尾”的独特风貌。汉代碑刻的兴盛,特别是隶书碑刻(如《乙瑛碑》、《曹全碑》)的涌现,使得隶书成为汉代的主流书体,展现出磅礴大气、古拙雄强的时代精神。本章将深入剖析隶书的笔势变化,以及其对后世楷书结构的影响。 第三章:楷书的定型与魏晋风骨 随着书写效率的要求提高,隶书的扁平结构进一步演变为楷书(真书)。魏晋南北朝时期,楷书最终定型,成为沿用千年的标准字体。 本章重点介绍楷书的奠基者——钟繇和王羲之。王羲之被誉为“书圣”,其楷书在承袭汉隶的古朴基础上,融入了行书的灵动与韵味,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我们详细分析“永字八法”等笔法理论,以及王氏家族在书法史上的传承意义。同时,我们也考察了同期北碑(如《龙门二十品》)的雄强、方峻之风,与南帖的秀美、内敛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了南北文化的交融与张力。 第四章:行草的自由与唐代的规范 唐代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鼎盛时期,对法度的要求达到了极致,形成了以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为代表的“唐楷”体系,他们将楷书的结构美推向了高峰。 然而,更为激动人心的是行书和草书的成熟。行书,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是日常交流和自我抒发的重要载体。草书则彻底解放了书写者的情感,成为最能体现书法家个性的书体。 本章将重点阐述唐代草书的集大成者——张旭(狂草的先驱)与怀素(“颠张醉素”)。他们的作品突破了笔画的束缚,追求意象的表达和情感的喷薄,极大地拓展了书法的表现领域。我们分析“笔断意连”、“气韵生动”在狂草中的体现。 第五章:宋代的尚意与元明的复古 进入宋代,审美趣味发生转向,从唐代的“尚法”(法度森严)转变为“尚意”(注重意趣和性情)。以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为代表的“宋四家”彻底打破了对唐楷法度的盲目崇拜。 苏轼主张“我书意造水平真”,强调学书要以学文为本。黄庭坚的“长枪大戟”之势,以独特的中宫收紧、四面舒展的结字法,开创了独特的审美。米芾以其“刷字”的技法和对古人作品的精准辨识,独树一帜,其对晋唐风韵的追摹与转化,体现了宋人对个性和直觉的推崇。 元代书坛,则出现了对晋唐风骨的强烈回归。赵孟頫力图“复归晋唐”,其楷书端庄秀逸,行草笔法精湛,对后世影响深远。明代早期,文徵明等延续了院体和赵体的规范,但后期“吴门画派”的书法又开始融入更多文人画的写意精神。 第六章:清代的碑学复兴与当代展望 清代中后期,随着金石学的兴盛,学者们开始对宋元以来的帖学(以墨迹为主的研习方法)产生质疑,转而推崇汉魏六朝的碑学。 邓石如、杨沂孙、吴昌硕等人从汉隶和魏碑中汲取雄强古拙之气,对传统楷书和篆隶书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这种由帖入碑、由妍美转向古拙的转变,极大地拓宽了书法的审美范畴,使其更贴近大自然的浑厚之美。 结语: 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是一部不断在“法”与“意”、“规范”与“自由”、“继承”与“创新”之间寻求平衡的辩证史。从坚硬的甲骨到流动的狂草,每一笔的提按顿挫,都凝结着时代的气息和书家的生命体验。本书通过对不同时期书体的系统梳理和代表作品的深入解读,旨在帮助读者建立起对中国书法艺术宏大叙事的理解,体会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永恒的艺术魅力。学习书法,即是与古人对话,是修身养性的过程,是体悟中华文化精神的重要途径。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米芾书离骚经》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首先,纸张的选择就极其考究,那种略带粗粝感的宣纸,触感温润而富有张力,仿佛能感受到古人笔墨的气息。封面设计简约而不失大气,米芾那标志性的洒脱与狂放,被以一种极富现代感的排版方式呈现出来,黑白之间的对比强烈,让人一眼就能捕捉到那种“刷”的生命力。内页的印刷更是无可挑剔,墨色浓淡干湿的层次感被忠实地记录下来,即便是那些细微的飞白和涨墨,也清晰可见,这对临摹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装订处处理得非常平整牢固,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用担心松散的问题。看得出,出版方在制作这本书时,投入了极大的心血和对传统文化的敬意。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法作品集,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让人爱不释手,每次翻开都像在进行一场与历史的对话。光是看着这书的物理形态,就已经让人心神宁静,准备进入那个潇洒的宋代文人世界了。

评分

这本书的导读部分写得极为精炼,但信息密度却非常高,对于我这样非专业人士来说,提供了绝佳的切入点。作者没有使用晦涩难懂的术语来堆砌,而是用非常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米芾在创作此作时的心境与时代背景。比如,他提到米芾当时正处于仕途的某个低谷期,这种“不得意”的情绪,反倒成就了这次创作的爆发力,使得他不得不借用屈原的形象来寄托自己的愤懑与清高。此外,导读还细致地分析了这件作品中米芾“刷字”的特点,对比了他在不同时期书写《离骚》时风格上的细微变化,这对于理解书法史上的流变非常有帮助。阅读这些文字,就像有位博学的长者在旁边细心指点,让我不再是走马观花地看字,而是真正开始“读”这幅作品的深层含义。

评分

初次翻阅这本书时,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米芾对《离骚》文本的独特理解和诠释。他的笔法,那种“刷”过纸面的力量感,与屈原那饱含忧愤、激昂的诗句形成了奇妙的共鸣。这不是简单的书写,而是一种情绪的投射。比如在描写“路漫漫其修远兮”时,那几笔拉长的线条,仿佛就带着千古的惆怅与追寻的执着,笔势虽快,却一点不显仓促,反而有一种势不可挡的韵律。而当他书写到情绪高昂之处,笔锋的转折和顿挫又显得极其老辣,力透纸背,那种内心的波澜壮阔,透过墨痕清晰地传递出来。我以前对《离骚》的理解多停留在辞藻的华丽上,但米芾的演绎,让我体会到了字里行间蕴含的强大生命力和政治抱负,不得不叹服这位“风樯阵马”的书法大家,是如何将文学的精髓融入到笔墨的结构之中的。

评分

从技法层面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对细节的极致呈现。作为一名业余书法爱好者,我最感兴趣的就是那些“不可复制”的瞬间。这本书的影印质量,使得我们能清晰地看到米芾的用笔习惯。比如,他起笔时常常带有明显的侧锋,墨迹未干时,笔尖已经迅速提拉,留下了干脆利落的“枯笔”效果,这种干湿浓淡的交替变化,在许多其他出版物中往往被模糊处理了。更让我惊奇的是,某些字的结构处理,看似随意,实则精妙到极致,比如“兮”字的写法,他常常拉得很长,倾斜度很大,打破了常规的端正,却完美契合了诗句的节奏感,展现了极强的空间把握能力。通过反复比对,我发现米芾的草书并非完全的“无法可依”,而是建立在深厚功底之上的大胆创新,这种平衡感,是值得我们反复揣摩和学习的。

评分

这本书的收藏意义远远超出了单纯的艺术欣赏范畴。它像是一把钥匙,开启了我对宋代文人精神世界的探索。米芾本人的“洁癖”与“狂傲”是出了名的,而通过他选择书写的《离骚》,我们可以窥见他内心深处对理想的坚持和对世俗的疏离。这本书的出版,使得我们得以跨越时空的阻隔,与一位伟大的艺术家进行一次深刻的对话。我将它放在书房最显眼的位置,不仅是为了提醒自己要追求书法的自由精神,更是为了时常提醒自己,艺术的生命力,往往来源于对自身情感的诚实表达。它不仅仅是学习书法的一本参考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保持艺术独立性和人格风骨的教科书,意义深远,值得反复品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