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碑帖彩色放大本》是中华书局新推出的一套珍赏级别的碑帖普及本。特色如下:
超大八开,释文准确。
严选版本:萃取台北故宫、北京故宫、东京国立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等海内外馆藏碑帖珍品。
印制精良:力邀彩印巨头雅昌艺术共同打造,四色还原,用纸考究,传统书迹珍品与现代印刷工艺交相辉映。
精选精编:精选重要且极具代表性的书家名迹,以备书法初学者、爱好者选择。标点释文,精审精校,帮助读者结合文本品味书法。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兴化仙游(今福建仙游)人。官至端明殿学士。性忠鲠。工诗文。“宋四家”之一。其书学王羲之、虞世南、颜真卿,浑厚端丽,当世有盛名。宋代朱长文评曰:“君谟真行草皆优入妙品,笃好博学,冠卓一时。少务刚劲,有气势。晚归于淳淡婉美。” 《自书诗卷》,纸本,乌丝界栏,行书。纵二八·二厘米,横二二一·二厘米。今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蔡襄书于皇祐三年(1051),其年四十岁左右。内容为录自撰诗十一首。笔致飘逸流畅,点画婉转精美。
我一直觉得,书法学习最难跨越的鸿沟,就是“意境”的理解。光看拓片是很难把握古人书写的瞬间状态的,那种气韵的连贯性,需要强烈的视觉冲击才能激发。这套放大本在呈现视觉冲击力方面做得非常到位。我发现,很多我在小尺寸拓片上忽视的微妙结构关系,在放大后变得一目了然。比如,某个字的重心略微偏斜,正是这种“不正”烘托出了整个书写过程中微妙的动感和生命力。这种精细的放大,实际上是帮助我们进行“二次创作”——理解原作的创作动机。它不是简单地把字弄大,而是通过技术手段,把肉眼难以捕捉到的艺术信息“翻译”给我们。对于想要提升自己书法“厚度”和“内涵”的进阶学习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近乎于解剖学的研究视角,非常值得收藏和细细品味。
评分这套《中华经典碑帖彩色放大本》系列,简直是书法爱好者的福音!我这次拿到的是其中一本,虽然具体内容不能透露,但光看这装帧和整体设计,就让人爱不释手。纸张的选择非常考究,厚实而富有质感,即便是用墨较重,也不会透到背面。最让我惊喜的是它的“彩色放大”处理。很多时候,我们在网上或者普通影印本上看到的碑帖,颜色总是灰蒙蒙的,细节丢失严重,特别是那些微妙的笔触变化和墨色的浓淡干湿,根本无从体会。但这一本(咳,指这个系列的设计理念)就完全不同了。放大后的字帖,每一个转折、每一个提按,都清晰可见,仿佛真迹就在眼前。对于我们这些想深入研究古代书法家创作心境的人来说,这种清晰度简直是无价之宝。它不仅仅是学习的工具,更像是一次与古人面对面的对话,让你能更真切地感受到那种穿越千年的艺术魅力。对于想临摹但又苦于找不到高质量范本的朋友,强烈推荐关注这个系列,它将传统的美学体验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我对这本(指这个系列所代表的出版理念)的感受,那就是“沉浸式学习体验”。以往学习碑帖,总感觉隔着一层纱布在看,总想去探寻原貌。但有了这种高度清晰、细节丰富的放大版本,学习过程变得极其顺畅和直观。我甚至可以清晰地辨认出笔尖在纤维上轻微的摩擦痕迹,这对于领悟“提笔的力度控制”至关重要。更重要的是,它极大地提升了学习过程中的专注度。你不再需要费力去猜测模糊的轮廓,而是可以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对笔法的揣摩和对章法的感悟上。对于任何一个严肃对待书法学习的人来说,投资于高质量的教材是必须的,而这套放大本无疑树立了新的行业标杆,让学习传统文化不再是费力不讨好的苦差事,而是一种享受探索发现的乐趣。
评分作为一个业余的书法爱好者,我尝试过市面上各种价位的字帖,从廉价的普及本到昂贵的精装本,体会过不少失望。真正让我愿意花时间去反复翻阅的,往往是那些在装帧设计上体现出“敬畏心”的作品。这本书(指此系列给我的整体印象)就属于后者。它不仅仅是印刷品,更像是一件经过精心策划的艺术品。它的装帧材料选择,散发着一种低调的奢华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倍感珍视。而且,在色彩还原上,它似乎下足了功夫,确保了墨色的层次感能够真实地传递出来。你知道,好的碑帖,墨色本身就是一种语言,它讲述了书写者运笔的速度、纸张的吸墨性,甚至是当时的心情。这种对历史细节的忠实再现,是任何粗制滥造的影印本都无法比拟的,可以说是对古代艺术的致敬。
评分说实话,我对书法字帖的“实用性”看得比较重,很多号称精美的字帖,拿到手却发现排版和装帧简直是灾难。这本书(指这类高品质字帖的通用标准)的排版布局非常合理,留白恰到好处,既保证了文字主体足够清晰,又不会让人感到拥挤压抑。我特别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匠心。比如,有些碑帖由于年代久远,会出现一些残泐或锈蚀的痕迹,这本书在处理这些“瑕疵”时,采取了非常谨慎的态度,既保留了历史的沧桑感,又确保了学习者不会被这些干扰项带偏。这体现了一种对原作的尊重,而不是为了追求“完美”而进行过度修饰。这种分寸感的把握,恰恰是衡量一本优秀字帖的重要标准。我用了好几种不同的毛笔去试着临摹,无论是侧锋入笔还是藏锋收笔,都能在放大后的细节中找到清晰的范例,对于纠正自己笔法上的小毛病非常有帮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