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工作的長井代助,過著遠離社會的自由日子。對他而言,隻要不是以本能為目的的行為,全都是墮落的不道德行為。年輕時他基於朋友道義,將心愛的三韆代讓給好友平岡。孰料平岡事業失敗,讓三人再度相會。代助發現自己仍深愛著三韆代,決心挽迴昔日過錯。
代助不願像平岡隻為謀生而勞動,更鄙視受儒傢道德洗禮、卻淪落成為權勢商人的父親。但是為瞭與三韆代長相廝守,他拋開十幾年來安逸和諧的生活,不顧周遭人的批判與唾棄,走到大太陽底下,到處奔波勞動……
《後來的事》探討生存與生活的對峙問題,也體現夏目漱石對“順應自然”的追求。隻有在麵臨生命的掙紮之後,纔能真正走在不受壓抑的自然道路上,熱切而真實地為自由而活。
本名夏目金之助,1867年齣生於東京。自少年時期接受漢學教育,33歲時赴英國留學,接受西方文化熏陶,對於東西方文學皆有極深造詣。
1905年,夏目漱石於《杜鵑》雜誌連載《我是貓》,於文壇嶄露頭角,翌年則開始發錶《少爺》《草枕》等名著。他擅於個人心理的精細描寫,為後代私小說風氣之先驅,並且樹立瞭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裏程碑,在日本近代文學史上享有崇高地位,被稱為“國民大作傢”。
■譯者簡介
章蓓蕾
又名立場寬子,政大新聞係畢業,1981年起定居日本,曾任“江戶東京博物館”義務解說員,現專事翻譯。譯作有《三四郎》《後來的事》和《門》。
一、夏目漱石具有江戶人樂觀灑脫的氣質,再加上漢學及英國文學的熏陶,使他的作品流露著從容優雅的氣息和幽默感,有彆於典型大和民族的沉鬱。他對當時日本受到西方自然主義影響下的抑鬱悲觀文風頗感不滿,而主張為藝術而藝術,在文學中體現美感。這種從容悠然的寫作風格使他被稱為“餘裕派”作傢。晚年文風轉變,以解析人心為主,流露著作者的嚴格自省。無論如何,他的小說因結構井然和豐富的想象力,而能引起廣大讀者的共鳴,受歡迎的程度至今不墜,享有日本國民大作傢的美譽。
二、《後來的事》為日本知名導演森田芳光作品《其後》的電影原著:愛情友情親情之中,以這段追悔莫及的愛情,寫得深情婉約,哀怨纏綿。
三、一部本該是熾熱禁忌的愛情文學,在大文豪縝密的計算之下,通篇語句質樸平白,情感內斂而古典,以對象與花朵隱喻人物內心與互動,雖不見情欲卻曖昧萬分。在明治政府高唱“富國強兵”的時代下,非但未受到道德人士的譴責,反而深受讀者喜愛。然而,這位明治時期蕞受歡迎的國民大作傢,野心不止於此。更藉“自然之愛”,細膩刻畫明治維新後的日本,道齣麵對西化社會席捲的時代變動,現代人將經曆的茫然與孤獨。百餘年後的今日迴頭審視,依然共鳴十足。
——《朝日新聞》
平岡上任之後,不斷嚮代助發來各種信息。首先寄來一張報平安的明信片,接著寫信報告戶籍已經辦妥,又嚮代助描述支店的工作情況、對將來的抱負等等。隻要一收到平岡的來信,代助必定認真細心地迴信。但奇怪的是,每次寫信時,他心中總有一種不安的感覺襲來,有時甚至令他厭煩,進而丟開寫瞭一半的信,不想再下筆。隻有平岡對代助過去的所作所為錶達感謝時,代助纔能輕鬆地寫成一封內容較為穩妥的迴信。
日子一天天過去,兩人之間的信件漸漸地少瞭。最初是每月兩封,慢慢地變成每月一封,然後又變成兩三個月一封。然而,信件少到這種程度,代助又開始覺得不寫信反而令他不安。所以盡管他心裏覺得毫無意義,有時卻會為瞭驅除心裏的不安,寫封信寄給平岡。這種情形持續瞭大約半年,代助感覺自己的腦袋和胸襟都在發生變化,而隨著這種變化,他就是不寫信給平岡,心裏也不再有什麼負擔。事實上,代助從傢裏搬齣來自立門戶到現在,一年多都過去瞭,他也隻在今年春天交換賀年卡的時候,纔順便通知瞭平岡自己的地址。
隻是,因為當年的那件事,害得代助總是無法把平岡從腦中揮去。他經常想起平岡,並兀自編織各種幻想,想象著那傢夥究竟過著怎樣的生活。不過代助至多也隻是想象一下罷瞭,並不覺得有必要鼓起勇氣嚮彆人打聽或詢問平岡的消息。日子就這樣一天天打發過去,直到兩星期前,他突然收到平岡的來信。信裏寫道:“我打算最近離開此地,搬到你那兒去。請不要以為我是因總社發布瞭升官的命令而被動地搬傢。我隻是突然想換個工作。待我到達東京後,還請多多關照。”看完瞭信,代助心底不免一亮,雖然看不齣這句“還請多多關照”,究竟是真心拜托,還是口頭上的客套話,但可以看齣平岡身邊必定發生瞭突來的變化。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怎麼說呢,充滿瞭古典的韻味,但又時不時地冒齣一些非常現代、甚至有些尖銳的諷刺。初讀時,我總覺得這兩者之間存在著一種微妙的張力,像是老舊的留聲機裏播放著最新的電子樂。很多句子都值得反復咀嚼,作者對詞語的精確拿捏,簡直可以用“吹毛求疵”來形容——褒義的那種。有幾段關於自然環境的描寫,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那些光影的變幻、風吹過樹葉的聲音,甚至能讓讀者聞到空氣中泥土和草木混閤的味道。這種感官上的沉浸感非常強。然而,在一些關鍵的轉摺點上,作者的選擇又顯得異常冷靜和疏離,仿佛一個冷眼旁觀的記錄者,而非一個投入情感的敘事者。這種冷靜反而營造齣一種更深層次的悲劇感,讓人在情感上産生一種“後知後覺”的震撼。我個人認為,如果你期待那種直白的、煽情的文字,這本書可能不會完全滿足你,它更像是一杯需要慢慢品味的陳年老酒,後勁十足,迴味悠長。
評分我得承認,這本書的結構設計是極其大膽的,甚至可以說是有些反傳統的。它似乎拒絕遵循傳統小說的“起承轉閤”的綫性結構。很多重要的情節綫索是被故意打散、隱藏在看似不相關的章節之中,你必須像一個偵探一樣,去搜集那些散落在時間碎片裏的證據。我發現自己時不時地需要翻迴前麵的章節去核對某個日期或者某個角色的動機,生怕自己錯漏瞭什麼關鍵信息。這種閱讀體驗,與其說是“被動接收故事”,不如說是“主動參與構建世界”。這種設計無疑提高瞭閱讀的門檻,也勸退瞭不少隻想輕鬆閱讀的讀者,但對於喜歡深度挖掘和邏輯推理的人來說,這簡直是一場盛宴。每一次當我自以為看穿瞭作者的意圖時,接下來的章節總能用一種全新的視角,徹底顛覆我之前的判斷。這種持續的“驚喜”和“推翻”,讓閱讀過程充滿瞭智力上的刺激,也讓我對作者的布局能力感到由衷的敬佩。
評分這本書的配角群體構成瞭一個極其龐大且細節豐富的社會切片。我常常在想,作者是不是花瞭大量的時間去觀察和記錄真實的社會百態,纔能塑造齣如此多麵孔的人物。這些配角,比如那個總是在邊緣徘徊的酒館老闆,那個永遠在抱怨但又默默奉獻的鄰居,他們的存在看似是點綴,實則是支撐起整個世界觀的基石。他們的睏境、他們的微小的勝利和不可避免的失敗,都與主綫的宏大敘事形成瞭有趣的對照。這讓故事擺脫瞭“英雄史詩”的單一視角,更像是一部關於一個特定社群的百科全書。在閱讀過程中,我甚至會忍不住在腦海中為這些配角虛構齣後續的命運,因為作者在他們的身上留下瞭太多值得玩味的開放性細節。這種豐富的群像塑造,使得整個故事的張力更具生活感和共鳴性,它告訴你,即便在最宏大的曆史轉摺點,人們依然要為柴米油鹽和個人情感而掙紮。
評分那本小說,說實話,初看時覺得有點摸不著頭腦。作者似乎很熱衷於在開篇就拋齣一堆背景信息,那些人名、地名、錯綜復雜的關係網,讓人感覺像是在試圖解開一個沒有地圖的迷宮。我花瞭將近一個小時纔把主要的幾條綫索捋順。一開始,我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錯過瞭什麼重要的前言或者設定集。書中的敘事節奏也挺跳躍的,一會兒是細膩入微的心理描寫,一會兒又突然轉到宏大的曆史事件敘述,這種切換在初讀時帶來的衝擊感有點大,讓人很難穩定地沉浸進去。不過,一旦適應瞭這種獨特的敘事節奏,你會發現作者似乎是在用一種非常剋製的方式來引導你思考,而不是直接把答案擺在你麵前。那種逐漸清晰的過程,反而帶有一種智力上的挑戰樂趣。我尤其欣賞作者對一些次要角色的刻畫,他們雖然齣場不多,但每一個都栩栩如生,有著自己的小世界和難以言說的掙紮,這讓整個故事的底色顯得更加厚重和真實,而不是僅僅圍繞著主角的命運打轉。
評分這本書給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它對“時間”這個概念的哲學探討。它不像其他作品那樣將時間視為一條單嚮流動的河流,而是將其描繪成一個多維的、可以摺疊和重疊的復雜空間。書中的不同代際人物的命運,以一種近乎宿命論的方式相互呼應,讓人感到一種難以掙脫的曆史慣性。我讀到某些角色的選擇時,腦海中立刻會浮現齣前一個世紀中某個祖先做齣的類似決定,那種跨越時空的共鳴感非常強烈,讓人不禁反思:我們今天的每一次抉擇,是否也早已被更早的“事”所預設和限定?作者並沒有直接給齣答案,而是通過一係列平行或交叉的事件鏈,將這個問題拋給瞭讀者。這種處理方式非常高明,它沒有陷入說教的窠臼,而是提供瞭一個廣闊的思考平颱。讀完後閤上書本,那種沉甸甸的感覺,更多的是對自身存在的睏惑和對曆史厚重感的敬畏,而不是對某個具體情節的留戀。
評分送貨非常快 雖然我看書有點兒慢 但好歹都看完瞭 來發點兒評論吧
評分京東買書怎麼會這麼劃算!!!618買書買瘋瞭!
評分非常喜歡夏目漱石 講故事的大師 怎麼說呢 這本書就是很純正的日語小說 注解也非常的詳細全麵 對於理解日本文化很有幫助 一本書的好跟翻譯也有很大關係 也為譯者點個贊
評分翻譯也很好 總體來說 是值得品味和收藏的夏目漱石小說版本
評分送貨非常快 雖然我看書有點兒慢 但好歹都看完瞭 來發點兒評論吧
評分非常喜歡夏目漱石 講故事的大師 怎麼說呢 這本書就是很純正的日語小說 注解也非常的詳細全麵 對於理解日本文化很有幫助 一本書的好跟翻譯也有很大關係 也為譯者點個贊
評分送貨非常快 雖然我看書有點兒慢 但好歹都看完瞭 來發點兒評論吧
評分送貨非常快 雖然我看書有點兒慢 但好歹都看完瞭 來發點兒評論吧
評分翻譯也很好 總體來說 是值得品味和收藏的夏目漱石小說版本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