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概论(修订版)

自然辩证法概论(修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国林,肖峰,陶建文 著
图书标签:
  • 自然辩证法
  •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科学方法论
  • 世界观
  • 思维论
  • 认识论
  • 辩证思维
  • 科学哲学
  • 哲学概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95543
版次:2
商品编码:1232293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6
字数:50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中考察科技哲学中的一系列问题,特别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放到整个西方哲学背景中来贯穿科技哲学的西方哲学的背景理论

内容简介

本书为自然辩证法概论,主要用于研究生相关课程的教学。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本书主要作为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课程的教程,同时也可供相关人员参考。

目录

绪论

一、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二、自然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三、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四、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阅读文献

思考题

第一篇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第一章自然界的存在方式

第一节自然界的物质性

一、实在的含义

二、量子力学的测量问题

三、时间、空间与物质

四、量子态:一种新的资源

五、人工自然观

六、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第二节自然界物质的系统性与层次性

一、系统的含义与描述

二、部分、整体与突现

三、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四、层次的含义与层次的基本规律

阅读文献

思考题

第二章自然界的系统演化

第一节序、信息与熵

一、演化的基本概念

二、经典信息、量子信息与实在

三、熵与熵增原理

第二节自然界的自组织演化的条件

一、贝纳德对流

二、自组织演化的条件

第三节自然界演化的复杂性

一、混沌及其基本性质

二、复杂性的基本特点

第四节历史上的自然观

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二、数学自然观

三、机械自然观

第五节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及其发展

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二、生态自然观

阅读文献

思考题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工程观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观

第一节科学的本质特征

一、经验特征

二、理性特征

三、实践特征

第二节现代西方科学哲学家对科学本质特征的研究

一、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观

二、整体主义科学观

三、证伪主义科学观

四、历史主义科学观

五、建构主义的科学观

阅读文献

思考题

第四章技术观

第一节技术的界定及其本质

一、技术的一般定义

二、技术与科学

三、技术的本质

第二节技术的演化发展

一、技术发展的动力机制

二、技术演化的过程

阅读文献

思考题

第五章工程观

第一节工程的内涵

第二节工程的特征

一、工程活动具有系统性和复杂性

二、工程具有特定的实现目标

三、工程与环境相互影响

四、工程是一个动态过程

五、工程需要最优化

六、工程包含不确定性与风险性

第三节科学、技术与工程的关系

一、科学、技术与工程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二、工程与科学、技术的区别

阅读文献

思考题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与工程方法论

第六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

第一节演绎、归纳和辩证思维方法

一、演绎法与科学约定论

二、归纳法及归纳问题

三、演绎与归纳的辩证关系

第二节科学解释的方法

一、演绎�猜稍蚪馐湍P�

二、归纳统计解释模型

第三节问题猜想的创新思维方法

一、创新思维方法的起点——怀疑与悬置

二、波普尔的问题猜想法

三、科学猜想的非逻辑思维方法

第四节科学事实

一、经验事实和科学事实

二、科学事实的特点

三、科学事实的作用

第五节科学实践

一、科学观察与科学实验

二、科学观察的含义及类型

三、科学实验的含义及功能

四、基本的科学实验类型

五、科学仪器的作用

第六节观察实验中的认识论问题

一、观察和实验的理论负荷

二、观察的客观性

阅读文献

思考题

第七章技术方法论

第一节技术方法的一般研究

一、技术认识的方法论基础

二、技术研究的一般过程

第二节技术活动的方法

一、技术思维及其特点

二、技术活动的一般方法

第三节技术解释

一、技术规则的解释

二、技术客体的解释

阅读材料

阅读文献

思考题

第八章工程方法论

第一节工程方法的内涵和外延

一、工程方法的含义

二、工程方法的分类

第二节工程的系统方法

一、工程活动的两重性

二、工程的系统性

第三节工程系统方法论

一、工程系统方法论概述

二、工程的系统方法论

三、层次分析法

四、工程环境分析法

五、工程评估方法

阅读文献

思考题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工程与社会论

第九章科学、技术与工程的社会关联

第一节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技术与工程

一、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

二、作为社会建制的技术

三、作为社会建制的工程

第二节科学、技术和工程的社会共同体

一、科学共同体

二、技术共同体

三、工程共同体

第三节科技和工程的社会运行

一、科学、技术、工程在社会中的整体化

二、R&D;中的科技与工程的一体化

阅读文献

思考题

第十章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科技发展的社会效应

一、科学技术与现代社会的特点和走向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三、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变迁

第二节科技发展的社会建构

一、科技发展的社会推动

二、科技发展的社会评价

三、科技发展的社会选择

四、科技发展的社会调节

五、科技发展的社会制约

第三节科技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科技与社会的双向互动

二、科技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度量分析

三、科技兴国与国兴科技的和谐统一

阅读文献

思考题

第十一章科技与人文

第一节科学发展的社会效应

一、人猿揖别的标志

二、人的社会进化的手段

三、提高人的能力的基础

四、人的生存条件改善的依托

第二节科学技术的人文问题

一、科学技术与人的善与恶

二、科学技术与人的尊严

三、科学技术与人的自由

第三节呼唤两种文化的融合

一、从科技与人文到两种文化

二、从分裂到融合

三、走向融合的路径

阅读文献

思考题

第十二章工程的社会人文向度

第一节工程与社会

一、工程的社会性与“社会史”

二、工程与科技的紧密结合

第二节工程与人文

一、从工程的人文向度到工程善

二、工程伦理与工程的人文教育

阅读文献

思考题

第五篇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精彩书摘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观




什么是科学?这对于研究自然科学的人而言似乎是个非常熟悉的问题,但真要把它的本质说清楚却不容易。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自然哲学家泰勒斯所提出的“水是万物的本源”这个命题看似简单,却揭示了科学的本质,就是从变幻莫测的自然现象背后终于找到了“水”这个不变的东西。因此可以简单地说科学就是找到“不变的东西”,即规律、共相。然而,这只是静态地看待科学,从动态的、实践的观点看待科学该如何呢?从历史的观点看待科学又该如何呢?



科学观就是对于科学理论的总体认识,亦即对于“科学是什么”的回答。这对正确评价科学的社会地位,对从整体上把握科学的全貌,进一步地掌握科学发展的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科学的本质特征
一、 经验特征

哲学史上的经验主义是一种认识论学说,认为人类知识起源于感觉,并以感觉的领会为基础。经验主义诞生于古希腊,距今已有2400余年的历史,它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与另外两种学说发生争议: 一种学说是知识的天赋论,主张知识是与生俱来的; 另一种学说是理性主义,主张唯有理性推理而非经验观察才提供了最确实的理论知识体系。
近代哲学家培根依据实验科学,强调感性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同时,他并没有把人的认识局限在感性经验上,而是承认了理性认识的必要性。他认为只有把感性和理性结合起来,运用科学实验和客观分析,才能克服认识上的混乱,推动知识的进步。继培根之后,洛克通过对以笛卡儿为代表的天赋观念论和以莱布尼茨为代表的唯理论的批判,竭力肯定了经验主义的原则。洛克指出,人的心灵本来像是一张白纸,在它上面并没有任何天赋的标记或理念的图式,而是全部以经验为基础。洛克说: “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 知识归根到底都是导源于经验的。”
洛克. 人类理解论[M].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7: 7.洛克把一切知识归结为“观念”,而一切观念又可被分析为简单观念。他断言,简单观念是不可再分的,是构成知识的固定不变的、最单纯的要素。所有的简单观念,都来自外部感官或内省,也就是说,都来自外部经验或内部经验。人的心灵处理这些简单观念的能力主要有3种: 一是把若干简单观念结合成为一个复合的观念; 二是把两个观念并列起来加以考察,形成关系观念; 三是把一些观念与其他一切同时存在的观念分开,即进行抽象,由此形成一般观念。洛克由此完成了经验主义认识论的基本体系。
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经验,都可以追溯其起源; 没有任何天赋的或先天的命题。激进的经验主义者唯一强调感觉经验而否认理性思维,在他们看来,理性认识是抽象的、间接的认识,思想越抽象则越空虚,越不可靠,越远离真理。所以,他们持极端唯名论的观点,根本否认抽象,否认有普遍概念和普遍命题。例如,穆勒认为,逻辑和数学的命题也是从经验中来的,其所以为真理也只是因为它们在经验中总被发现是这样的,因而它们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必然的真理,甚而有可能为将来的经验所修正。
休谟认为经验中只有先后相继关系,而无因果和必然关系。如 “摩擦生热”,只是经验中的“摩擦”与“热”的先后相继关系,而非客观的因果关系和必然关系。因而他认为,通过归纳法不能获得因果性和必然性,因为过去经验的重复不能保证今后经验的必然重复。它们只有或然性。他写道: “所以来自经验的任何论据不可能证明过去与未来的这种相似性,因为所有这些论据都是建立在这种相似性的推测之上的。”
休谟. 人性论[M].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6: 89.休谟还对作为归纳法基础的“归纳原则”进行了批判。所谓“归纳原则”,就是一种“未来必然符合过去”的假设。他认为这个原则是不可证明的。因为我们只能用“过去能推知未来”这个经验事实来证明“过去能推知未来”这一假设,而这是一种逻辑上不能容许的循环论证。他写道: “我们的一切经验结论都是从‘未来符合过去’这一假设出发的。因此我们力图应用一些或然的论证或关于实际存在的论证来证明刚刚提出的那个假设,那分明是在兜圈子。”休谟. 人性论[M].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6: 92.因此休谟认为: 用归纳法获得的自然科学知识只能是或然知识,而不是必然的知识。




那么,人们心中的因果性和必然性的观念是从哪里来的呢?休谟的解释是: 它们来自人们内心的习惯或信念。他写道: “因果必然联系只不过是在相似的实例反复出现若干次之后,心灵为习惯所影响,于是在某一事件发生之后,就期待经常继它之后而发生的事件发生,并且相信后一事件是存在的。因此,我们心中就感觉到的这种联系,我们从一个对象进到经常伴随旁的对象的这种习惯性的推测,就是我们据以形成能力观念或必然联系观念的那种感觉或印象。事情只不过如此,再没有别的了。”休谟. 人性论[M].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6: 100.
休谟的不可知主义或怀疑主义哲学是贝克莱的主观经验主义哲学的变体。贝克莱把万物归结为感觉的复合,否认客观世界的存在。休谟也把万物归结为感觉的复合,但不是直接否定客观物质世界的存在,而是说人的认识能力只能局限于经验的范围,在经验之外是否有精神或物质存在,以及精神与物质的关系如何等传统哲学所讨论的问题,都是不可能知道的问题,对于它们应持怀疑态度。休谟的科学哲学思想就是建立在这种不可知主义或怀疑主义的理论基础上的。休谟断言科学认识的对象,不应是经验之外的客观事物,因为它们是否存在是不可知的; 而是感觉经验或主观的,它们的意义来自所表述的经验,来自经验的复合、变换、扩大和缩小等,因而它们都必须还原为经验。几乎不能还原为经验的概念和命题,如有关“物质”“真空”“必然联系”“自我”等概念和命题,都必须排除于科学之外。

前言/序言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然辩证法不同于各门具体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它是联系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工程的重要纽带。
自近代科学革命以来,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技术不仅改变了天然自然,而且创造了人工自然。人类不仅认识宏观世界,而且不断向微观世界探索; 不仅认识物理世界,而且探索人的意识本身。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竞争优势居于世界先进民族之列,中华民族正在实现伟大的复兴。与此同时,我国在发展的道路也遇到了一些不能回避的问题。
自然辩证法这一门硕士生课程,力图面对新时代,探讨当代新问题,寻找或启示新思维,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正如恩格斯指出的: “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2: 467.为此,本教材有以下突出的特点:
(1) 理论深度。本教材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注重理论深度。没有理论深度的思考,是无用的思考。如果一本教材,一位学生拿着就能读懂,而且很简单,那么,这本教材的意义就不大。如果一本教材的内容,在任何一本同样的教材中都能找到,内容没有多大变化,那么这样的教材也没有必要出版。一本教材,只有当有自己的研究,并有自己的特色,并能给读者以启发时,那么这样的教材才是有意义的。
一本用于硕士生的教材,不是一本小人书,它使人读后能提升理论思维。一个勤于理论思维,并将理论思维与实践相联系的民族就一定会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如果一位硕士生,还不能进行有深度的哲学思维,这样的民族也不能有多大的前途。一位硕士生,除了应当懂得本国的有关知识,继承优秀文化之外,还应当理解当代世界的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当代的哲学方法、科学方法和技术方法等。
事实上,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哲学)是一门学科,这门学科在国外被称为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等,都有非常专业的研究,就像物理学、化学、经济学等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一样。也就是说,必须经过一定的专业训练,才能理解这门学科,掌握其思想内核和方法论。为什么要专业训练?因为现代科学技术都需要专业训练。没有专业训练,不可能一代一代地推进现代科学技术,带给人类更加灿烂的未来。



本教材还适当采取了一些符号,以使表达更清楚和严格。哲学并不是要将问题说糊涂,而是要把问题搞清楚,探索出常人所不能想象的东西。因此,一定的符号思维是必需的,符号思维让人们能够脱离形象思维,而关注推理或逻辑本身。试想一想,没有符号思维,现代数学是不可能的,也不可能有微积分,也不可能有现代物理学,也就不可能有人造卫星,当然也就不可能有卫星定位系统(如GPS或中国的北斗定位系统等),没有这一卫星定位系统,不可能有现代汽车自由行进在任何一个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因此,我们在科学解释与技术解释中,适当应用了逻辑符号来表达,使问题更清楚明白。我们以为,作为硕士研究生,基本的逻辑推理是需要掌握的,因为现代科学技术都需要建立在逻辑推理的基础之上,比如,没有逻辑符号的推理,能将电子计算机创造出来吗?符号思维是理性思维最基础的东西。






(2) 学科前沿。华南理工大学哲学与科技高等研究所、科技哲学研究中心的相关教师致力于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均有一定的研究特色。本教材除了借鉴国内外科学技术哲学的相关前沿成果之外,还有自己的独特研究。本教材的特点包括: 当代自然观部分,突出当代的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其中包括量子信息; 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更多地介绍了现代科学哲学的理论,包括科学解释; 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详细介绍了国内外关于技术本质、技术方法、技术演化、技术解释的观点; 科学技术与社会部分,着重探讨了科学的社会运行、科学对文化的影响等问题。
(3) 明辨真知,坚持真理,批判不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伴随中国经济腾飞和科技的发展,中华民族正在进行伟大的民族复兴,与此同时,也有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大肆鼓吹,将“糟粕”吹成“精华”,“大师”盛行。试想一想,如果中国过去有那么多的“精华”“大师”,中国科技为什么在近代落后了?中国近代以来,为什么被外敌入侵?老是被打? 是否我们的科技思想在近代之前就已经落后了?为什么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新中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比如“两弹一星”、核潜艇、航空母舰、神舟飞船、高铁、
“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
、量子卫星、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南海岛礁建设积极推进。

当然,还要问,为什么美国是当今“唯一超级大国”?它靠什么?
在问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还要问:中国的思维方式、文化传统等,有没有与当代科技主流相一致的东西?我们是否需要反思,阻碍中国掌握和创造核心技术的因素中,有没有思维方式这一因素?等等。
当前,也有一些不正确的看法,面对当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不认真研究,对科学的意义进行牵强附会、肆意歪曲。有人说,“量子力学可能崩塌你的‘科学’世界观:人类的主观意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基础——客观世界很有可能并不存在!”“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等等。显然,这是对量子力学等现代科学理论的歪曲理解。试想一下,如果佛学大师都解决科学问题了,还需要科学家和技术家吗?人的寿命的延长,正是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实现的。
当然,本书不是对所有这些问题给予直接回答,可能会从一个侧面给予启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对科学和技术及其意义有一个基本的正确判断,才不至于在科技的发展过程中走了歧路。


本教材共分五篇,并分为绪论、十五章和附录,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论述自然界的物质性和自然界物质的系统性与层次性。理解“物质”概念必须把握“实在”这一重要而基本的哲学范畴,对“实在”的认识又随着人认识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测量就是待测对象、仪器与观察者之间所构成一个相互作用过程。没有测量,就没有自然科学。量子力学的测量不同于经典测量,量子测量也没有“主观介入”。时间、空间与物质之间紧密联系。量子态就是一种新资源,展示了微观物质存在的新形式。人工自然是人类利用科学技术创造出来的自然界,它促进了自然界的新发展。系统的组成、结构、环境、功能和边界是完整规定和描述系统的五个基本因素。自然物质系统呈现出层次结构。
第二章论述自然界的系统演化。自然界不仅存在,而且演化。演化是不可逆变化,可导致有序结构的破坏,也会导致更加有序结构的产生。整个自然界是一个从无序到有序演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伴随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信息可以分为经典信息和量子信息。信息用以消除事物不确定性。一个系统中的信息量越大,信息熵减少越多,系统就越有序,组织化程度就越高。一个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的基本条件是: 系统必须是开放的,系统处于非平衡态,系统具有非线性相互作用,系统具有随机涨落因素。自然界的演化具有复杂性的特点。混沌是非线性系统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是自然界演化复杂性的表现。复杂性表现为非线性、内在随机性和开放性等形相,每一形相都反映了复杂性在某一方面的本质性质,这些形相的整合就是复杂性。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吸收了历史上多种自然观的积极因素,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它将指导我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
第三章论述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科学具有经验、理性和实践的基本特征。现代西方科学哲学家对科学本质特征从多维视角展开了研究,为我们认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提供了基本素养。逻辑实证主义主张,一切未能受到可观察经验验证或不合乎逻辑的分析命题的其他知识都是空洞无意义的。整体主义主张被检验对象以理论体系为单位,理论体系是由各种彼此间有某种约束关系的单个陈述所组成,另一方面它又包括了知识整体中的不同成分而相对独立于知识整体。证伪主义认为,如果一个假说要成为科学的一部分,它必须是可证伪的。历史主义则主张科学的发展就是新旧范式的转换或新纲领替代旧纲领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科学知识的获得是科学家根据现有的理论(原有知识)来建构科学知识。
第四章论述技术观。技术表现为作为客体的技术、作为知识的技术、作为活动的技术等多个方面。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技术的演化发展从其动力机制来看可分为社会需要导向型、科学理论导向型、现象发现导向型和日常改进型。技术演化的直接动力来自技术体系的内在矛盾。现代技术发展并不是线性发展的,而是体现出技术与科学的协同进化。
第五章论述工程观。工程是现代文明、社会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是指与生产实践密切联系、运用有关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得以实现的活动。工程活动具有系统性、复杂性、特定的实现目标,工程是与环境相互影响的,工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含不确定性与风险性。科学、技术与工程,既相互区别,又密切相关、相互渗透。
第六章论述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演绎与归纳是人类认识事物的两种基本的认知方法。归纳是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方法。演绎是由一般到个别的推理方法。二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既对立又统一。唯物辩证法认为,为了正确地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经验上升到理论,然后再由理性回到感性、由理论回到实践,达到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就必须自觉地掌握并运用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科学解释和预见。科学解释与预见,从本质上讲,两者是一致的,仅仅差别一个时间因素。科学哲学家亨普尔提出了著名的 D�睳 解释模型(演绎�猜稍蚪馐湍P�)与 I�睸 解释模型(归纳�餐臣平馐湍P�)。本章还论述了问题猜想的创新思维方法。科学实践的方法则包括科学观察与科学实验。观察和实验涉及观察的理论负荷,以及观察的客观性等。
第七章论述技术方法论。本章讨论了技术方法的一般研究,即技术认识的方法论基础及技术研究的一般过程; 讨论技术思维及其特点和技术活动的一般方法。人们在设计、制造各种人工物及其论证过程中,都贯穿了一系列技术解释问题,技术解释是理解技术及其认识论的一个基本问题。本章讨论了技术规则的解释与技术客体的解释。
第八章论述工程方法论。工程方法就是为工程目标的实现提供相关“如何做”的技术,可分成特殊方法和一般方法。工程活动具有物理性和意向性双重属性。工程作为人类活动的产物,是由多个环节相互作用而建构成的一个系统。层次分析法、工程环境分析法、工程评估方法等是主要的工程系统方法。
第九章论述科学、技术与工程的社会关联。本章论述了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技术与工程,考察了科学共同体、技术共同体和工程共同体。科学、技术和工程既对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对自身产生了深刻的作用,三者之间形成了内在的关联,成为有机统一的社会性运作过程或系统。科学、技术和工程又在研究与发展(R&D;)活动中强化了它们之间的一体化运行。
第十章论述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成为决定现代社会特点和走向的决定性力量,成为人类社会变迁的重要根源,也成为国家和民族兴盛的关键。社会推动科技发展,社会评价塑造着科技发展,社会也制约着科技的发展。科技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与协调发展,反映在国家与科技的关系上,就是科技兴国与国兴科技的统一。
第十一章论述科技与人文。科学技术是人猿揖别的标志,是人的社会进化的手段,是提高人的能力的基础,是人的生存条件改善的依托。科学技术的发展关涉人的善与恶、人的尊严与人的自由。从文化形态上看,科学技术与人文之间形成了“两种文化”的关系。在两种文化的对话和讨论中广泛地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那就是反对将科学与人文完全分离和绝对对立起来,倡导两种文化之间更加广泛的对话、更加宽容的理解、更加融洽的合作,走向科学与人文的融通,其最高境界就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第十二章论述工程的社会人文向度。工程的社会性一方面体现为工程所具有的强大的社会功能,另一方面体现为它是在社会中形成的。在当代工程中,科学与工程更为紧密地整合,工程与科技的关系也呈现出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工程作为人的社会性建造活动,也是为人而进行的建造活动,工程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满足人的需要、为人服务,工程从多方面、多维度成为人的一种存在方式,由此形成了工程的人文指向,产生了工程的伦理和人文教育问题。
第十三章论述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思想。毛泽东号召向科学进军、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倡导自力更生与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建立宏大的工人阶级科学技术队伍。邓小平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 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江泽民提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重视和关心科学技术人才; 关注科学技术伦理问题。胡锦涛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加强科学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重视科学技术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选择重点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 大力发展民生科学技术。
第十四章论述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内容与特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领导人的科学技术思想是在各自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进行社会建设和发展科学技术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毛泽东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中国化的理论先河; 邓小平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江泽民、胡锦涛、领导人推进和丰富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并对哲学社会科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具有时代性、实践性、科学性、创新性、自主性、人本性等基本特征。
第十五章论述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指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发展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从而在国际社会中保持强大竞争力的国家。创新型国家有四个基本特征: 一是科技进步贡献率较高; 二是创新投入高; 三是自主创新能力强; 四是创新产出高。产业创新是获得竞争性产业优势的基础。产业创新需要以技术为基础,在产业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核心技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目标是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对策是建设科学、合理的制度和政策体系; 深化科学技术体制改革; 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 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
每一章都有阅读文献和相应的思考题。
最后在附录中,给出常见的逻辑符号、真值表与推理。这也是考虑到我国的大部分学校中,不重视现代逻辑教育。逻辑思维不仅是自然科学工作者需要的,而且也是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所必需的,作为一位硕士研究生,掌握基本的逻辑思维,也是极为必要的。事实上,现代西方科学之所以能够兴起,有一个重要的逻辑因素。
我们希望这本教材有特点,真正能成为一本硕士研究生使用的教材或参考资料,有助于研究生提高哲学理论水平,改进思维方式,塑造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我们知道,尽管做了许多努力,但还会有许多不成熟之处,恳请各位同仁和研究生批评指正,以便我们对本书不断修订和完善。


吴国林

2017年10月
《自然辩证法概论(修订版)》:探寻宇宙万象背后的深刻规律 在人类漫长的认知旅程中,我们从未停止过对自然界奥秘的追问,也从未停止过对自身存在意义的思考。从古老的智慧星辰,到现代科学的璀璨成果,我们不断地试图理解这个庞大而复杂的宇宙,理解其中万事万物运行的根本法则。《自然辩证法概论(修订版)》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为我们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思维框架和认识工具,引导读者深入探寻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普遍联系与发展规律,从而开启一场深刻的认知革命。 本书并非一本枯燥乏味的理论说教,而是一次充满启发与探索的智识之旅。它以辩证法的哲学视角,将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类思维活动融为一体,揭示出它们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及推动这一切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通过对大量生动鲜活的实例分析,《自然辩证法概论(修订版)》将那些抽象的哲学概念变得具体可感,让读者在理解科学发现的同时,也能洞察其背后更深层的哲学意涵。 第一篇:辩证法的基石——物质、运动与发展 本书的开篇,将带领我们回到哲学思考的原点,深入探讨“物质”这一最根本的范畴。我们将学习如何超越日常经验的局限,理解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以及它作为一切现象载体的基础地位。在理解物质的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考察“运动”,认识到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没有静止的物质,也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本书将辩证地分析运动的多种形式,从机械运动到生命运动,再到社会运动,展现运动的普遍性与多样性。 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接触到“发展”这一核心概念。发展并非简单的变化,而是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旧质到新质的、有方向、有规律的根本性质的飞跃。本书将通过丰富的自然科学和历史人文案例,阐释发展的普遍规律,如普遍联系、矛盾统一、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等。这些规律如同宇宙的“宪法”,深刻地影响着万事万物的演化进程,理解它们,也就掌握了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把金钥匙。 第二篇:宇宙的宏观与微观——从星辰大海到粒子微尘 本书将带领读者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宏大视野探索。我们将从宇宙的宏观尺度出发,审视宇宙的起源、演化和可能的终结。从大爆炸理论的奇妙猜想,到黑洞的神秘面纱,再到宇宙的膨胀与加速,本书将用辩证的眼光解读现代宇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并探讨其中蕴含的哲学思考。我们将看到,宇宙并非静态的背景,而是一个充满动态演化的生动整体。 与此同时,本书也将潜入微观世界的奇幻领域。我们将走进原子、亚原子粒子的奇异世界,了解量子力学的颠覆性观念,如叠加态、纠缠等。我们将看到,在微观层面,事物的行为方式与宏观世界截然不同,充满了概率和不确定性,这恰恰体现了辩证法的丰富性与深刻性。从宏观的宇宙到微观的粒子,本书将展示辩证思维如何贯穿于我们对不同尺度下自然现象的理解之中,揭示出微观与宏观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转化。 第三篇:生命的奥秘与演化——从单细胞到复杂社会 生命是自然界中最令人惊叹的现象之一。本书将以辩证的视角,剖析生命的起源、发展和演化历程。我们将探讨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基因的遗传密码,以及生命体在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繁殖过程中所遵循的规律。通过对达尔文进化论的深入解读,我们将理解物种是如何在环境的筛选下不断适应和进化的,从而形成今天丰富多样的生命形态。 更进一步,本书将把目光投向人类社会。我们将看到,人类社会的出现和发展,同样遵循着自然演化的逻辑,但也加入了更为复杂的人类意识、文化和生产力等因素。我们将探讨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如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以及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阶级斗争等矛盾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本书将强调,人类社会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自然演化链条上的重要一环,理解自然规律,是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 第四篇:认知与实践——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是改造世界的前提。本书将重点探讨人类的认识活动及其规律。我们将学习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往复。本书将阐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以及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我们将理解,认识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不断深化、不断发展的过程。 同时,本书将强调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性作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本书将通过大量科学研究和历史事件的案例,展示实践如何推动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又如何通过理论指导实践,不断丰富和深化我们的认识。本书将鼓励读者积极投身于实践之中,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实现认知能力的提升。 第五篇: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创新驱动的时代 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书将深入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我们将分析科学技术的内在发展规律,以及其对社会生产力、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深刻影响。本书将引导读者思考,科技进步的背后,是人类对自然规律的不断认识和运用,是辩证思维在推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然而,本书并非仅仅歌颂科技的进步,而是更加注重辩证地审视科技发展可能带来的双重性。我们将探讨科技的双刃剑效应,以及如何运用辩证的智慧,趋利避害,让科技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本书将鼓励读者,在拥抱科技创新的同时,保持清醒的头脑,用辩证的眼光审视科技发展的方向和影响,确保科技的发展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 结语:通往深刻理解的智慧之门 《自然辩证法概论(修订版)》是一本为所有渴望深入理解世界、提升认知能力的人士而作的书。它以其严谨的逻辑、丰富的案例和深刻的洞见,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认识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强大思想武器。通过对辩证法这一哲学方法的掌握,读者将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更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更清晰地认识自身在宇宙和历史中的位置。 阅读本书,您将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成为一个主动的思考者,一个能够洞察事物本质的探索者。您将学会如何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如何从看似零散的现象中发现其内在的规律,如何以一种更全面、更深刻的方式理解复杂多变的现实。这不仅仅是一次知识的积累,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一次通往智慧的深刻启迪。 本书的修订,不仅是对已有内容的梳理与完善,更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自然辩证法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它将最新的科学发现和现实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议题融入其中,力求展现辩证法思想在当代的强大生命力。无论您是科学研究者、哲学爱好者,还是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的普通读者,这本书都将为您打开一扇通往深刻理解的智慧之门,引领您在认识世界的道路上,不断迈向新的高峰。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思想的广度上远超我的预期。它巧妙地将自然科学的最新进展与深刻的哲学反思融合在一起,没有陷入那种纯粹的经验主义泥潭,也没有滑向空泛的玄学思辨。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处理现代科学难题的态度非常开放和审慎。他既不盲目推崇技术万能论,也不因新技术带来的伦理困境而因噎废食。书中对复杂系统理论、信息论等前沿交叉领域的探讨,都带着一种恰到好处的批判性审视。这让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在回顾历史,更是在为我们理解当下和展望未来提供了一个坚实的认知框架。对于任何试图在信息爆炸时代保持清醒头脑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多维视角,简直是一股清流,它教会我们如何带着敬畏之心去面对未知。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既有学术著作的精确性,又保持着一种近乎散文的流畅和韵律感。作者的措辞精准,用词考究,即便在阐述最艰深的原理时,也极力避免了生硬的术语堆砌。我特别喜欢那些富有画面感的描述,它们仿佛能将抽象的科学概念“可视化”,让读者能够在大脑中构建出相应的场景或模型。例如,描述熵增过程时,那种带有诗意却又不失科学严谨性的笔触,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度。这种文字功底,让我在阅读时体验到一种双重享受:既在智力上被挑战和充实,又在审美上得到了满足。坦白说,很多专业书籍读起来像是在啃干面包,但这本书更像是品尝一道精心烹制的佳肴,回味无穷。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价值体现在它对思维定势的有效打破上。我感觉自己读完之后,看世界的方式都发生了一些微妙的转变。它不是一本直接告诉你“该怎么做”的指导手册,而是一本引导你“如何思考”的底层逻辑构建工具。作者通过对科学发展规律的剖析,潜移默化地训练了读者的辩证思维能力,教会我们如何在一个动态变化的环境中保持认知灵活性。在处理日常工作中的复杂问题时,我发现自己会不自觉地去寻找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方面,不再满足于线性的、表面的因果解释。这种底层思维模式的升级,比记住任何一个具体的知识点都要宝贵得多。这是一本真正能改变你看待世界方式的著作,投资时间去深入研读,绝对是物超所值。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质感非常好。封面采用了比较沉稳的色调,配上精致的字体设计,一下子就营造出一种严谨而又富有深度的学术氛围。我特别欣赏他们对于细节的把控,比如书脊的处理和内页的纸张选择,都透露出出版方对知识的尊重。在阅读过程中,清晰的排版和合理的章节布局,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即便是面对一些复杂的概念,清晰的图表和加粗的重点词汇也能让人迅速抓住核心脉络。我通常比较注重书籍的物理感受,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无可挑剔,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对于需要长时间阅读学术著作的读者来说,这种对阅读体验的关注是至关重要的,它能有效减轻视觉疲劳,让我的注意力能更长久地集中在文字内容上。

评分

这本书的论证逻辑之严密,简直令人拍案叫绝,读起来就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穿越一片复杂的思想迷宫。作者在梳理不同历史阶段的科学思想演变时,展现了极其出色的宏观视野和微观洞察力。他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或观点,而是精妙地构建起了一个因果链条,让你清晰地看到每一步发展是如何必然地导向下一步的。尤其是在探讨那些具有颠覆性的科学革命时,作者对“突破点”的分析鞭辟入里,既解释了旧有范式的局限性,又精准地预设了新范式的合理性。我发现自己不止一次地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过渡性的段落,思考作者是如何将看似不相关的领域巧妙地连接起来的。这种行云流水的叙述方式,让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回顾变得引人入胜,它要求读者不仅要理解内容,更要理解作者是如何“思考”这个主题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