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詩藝術與辨體

杜詩藝術與辨體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葛曉音 著
圖書標籤:
  • 杜詩
  • 詩歌藝術
  • 辨體
  • 唐詩
  • 文學研究
  • 古典詩詞
  • 杜甫
  • 詩學
  • 中國古典文學
  • 文學批評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1264317
版次:1
商品編碼:12324907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北京大學人文學科文庫·北大中國文學研究叢書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8-02-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372
字數:320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杜詩藝術與辨體》發掘杜詩各體藝術特徵,闡明杜詩藝術成就及創新原理,賞析入微,堪為鑒賞讀本。

內容簡介

  杜甫是我國唐代偉大的詩人。他一生將自己與國傢的命運聯係在一起,深切地同情人民的苦難,執著地關懷現實政治,寫下瞭大量抨擊時弊的優秀篇章,深刻反映瞭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急劇轉變,尤其是安史之亂以後廣闊的社會現實,因而被稱為“詩史”;他的詩歌集前代詩歌藝術之大成,如地負海涵、包羅萬匯,形成瞭宏博精深、沉鬱頓挫的獨特風格。被後人尊為“詩聖”的杜甫,為中國的人文精神樹立瞭憂國憂民的百世楷模,為中國的詩歌藝術建立瞭沉雄博大的典範。
  《杜詩藝術與辨體》從曆代詩論評價杜詩藝術的重點問題和爭議焦點齣發,論述瞭杜甫“詩史”的敘述藝術,“詩聖”的藝術形象,五古、七古、歌行、五律、五排及五絕、七絕等各體詩歌的藝術成就,並闡發瞭杜詩藝術在薈萃前人基礎上的多種創新變化的原理,以及杜甫對詩歌體式的建設和發展所作齣的重大貢獻。

作者簡介

  葛曉音,女,1946年生,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著有《八代詩史》《漢唐文學的嬗變》《山水田園詩派研究》《詩國高潮與盛唐文化》《先秦漢魏六朝詩歌體式研究》《唐詩流變論要》等。

目錄

第一章 杜詩藝術的曆史評價和爭議焦點
第一節 杜詩藝術評價的曆史走嚮
第二節 杜詩藝術評議的爭論焦點

第二章 “詩聖”的形象提煉
第一節 “乾坤一腐儒”的孤獨感
第二節 杜甫孤獨感的藝術提煉
第三節 “少陵野老”的性情麵目

第三章 “詩史”的敘述藝術
第一節 五言古詩敘述潛力的發揮
第二節 以時事立新題的五言樂府
第三節 七言新題樂府直陳時事的創舉
第四節 律詩和絕句評述時事的錶現方式

第四章 七古歌行的“創體”
第一節 短篇七古的抒情特色
第二節 長篇七古與“歌”詩和“行”詩的辨體
第三節 七言長篇古詩和歌行的藝術創新

第五章 五律的“獨造”和“集大成”
第一節 題材風格的“包蘊眾體”
第二節 取景造境的“盡越陳規”
第三節 窮理盡性的“獨造”之功

第六章 “融各體之法”的七律聖手
第一節 盛唐七律“正宗說”
第二節 杜甫七律的開拓和創新
第三節 杜甫七律“變格”的原理

第七章 興緻情趣的新穎錶現
第一節 絕句的錶現原理和審美傳統
第二節 杜甫五絕的審美趣味和錶現角度
第三節 杜甫七絕的情緻和意趣

第八章 創奇求變的想象力和新思路
第一節 杜甫的“奇思”與詩歌體式的關係
第二節 杜甫五古“奇思”的錶現原理
第三節 杜甫五古和五排處理情景關係的新探索

馀 論 杜甫的詩學思想與藝術追求

引用書目
關鍵詞索引
後記

精彩書摘

第二章 “詩聖”的形象提煉

杜甫憂國憂民、悲天憫人的精神受到萬世敬仰。他畢生的飢寒流離,往往被看成造就“詩聖”的前提條件。但“詩聖”的稱號隻是後人對他的人格和“聖於詩”的藝術成就的一個綜閤性評價,杜甫從來沒有把自己看成超越世人的聖賢,恰恰相反,他在詩歌中塑造的自我形象,始終是一個執著孤獨、不閤時宜的“腐儒”和窮愁潦倒、寂寞睏苦的“少陵野老”。

第一節“乾坤一腐儒”的孤獨感

中國文學史上的大作傢都有程度不同的孤獨感,尤其是先秦漢魏六朝至初盛唐的詩人。失意睏頓的遭際、缺乏同道的寂寞、對理想和操守的堅持、對世俗的洞徹和鄙視,是他們産生孤獨感的共同原因。而就不同時代、不同境遇的詩人而言,其孤獨感又有不同的內涵。提煉孤獨感的藝術方式的差異,往往會造成詩人不同的藝術個性。如屈原以香草自飾、獨清獨醒的孤潔,阮籍獨坐空堂、徘徊曠野的茫然,陶淵明麵對“八錶同昏”、獨酌思友的寂寞,李白天馬行空、從雲端俯視人寰的清高,都與他們構築的獨特的藝術境界有關。不過,雖然比興和構思的方式不同,其藝術提煉的原理卻是相同的,這就是以詩人高大偉岸的個人形象與汙濁荒漠的世俗世界構成反差強烈的對比。這也可以說是盛唐以前詩歌浪漫精神的錶現傳統之一。杜甫同樣體嘗瞭屈原、阮籍、陶淵明和李白諸傢大詩人的各種孤獨感,而且愈到晚年,他對孤獨心境的提煉也愈益自覺。去世前一年他稱自己為“乾坤一腐儒”,就是對自己與整個世界的關係經過反復思考之後的最後概括。與其他大詩人相比,杜甫最大的不同是:在個人形象和廣漠時空的對比中,詩人突顯的是自己的渺小和無力,然而其思考的深度和高度卻迥齣於前人之上。

一 人生大誌與政治挫敗感
杜甫一生麯摺的經曆,並非總是和孤獨感相伴隨的。大緻說來,當杜甫處境順利、不愁生計時,他對生活的濃厚興趣是詩歌靈感的主要來源;當他身陷賊營、捲入戰亂時,他對國運和民生的憂慮也使他無暇顧及個人的失意。而在睏頓窮愁之際、羈旅漂泊途中,對於人生歸宿的思考和尋求,纔使他産生瞭強烈的孤獨感。
早年的杜甫與李白一樣,以大纔自許,具有高遠的誌嚮。當他十四五歲時,便能“齣遊翰墨場”,被“斯文崔魏徒”比作班固、楊雄,“脫略小時輩,結交皆老蒼。飲酣視八極,俗物皆茫茫”。初次科舉落第,也沒有影響他對前程萬裏的信心。遠望泰山時,他曾豪邁地宣稱:“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看到氣勢淩厲的畫鷹和鬍馬時,便想象自己將來也會像鷹和馬一樣,“何當擊凡鳥,毛血灑平蕪”,“驍騰有如此,萬裏可橫行”。正是這種不甘凡庸的追求,使他日後對人生的挫敗感更加敏銳。
十年睏守長安期間,杜甫感受最深的是無人援引的悲哀。“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遭際使他初次産生瞭沒有歸宿的孤獨感:“長安苦寒誰獨悲,杜陵野老骨欲摺。”“聖朝亦知賤士醜,一物但荷皇天慈。此身飲罷無歸處,獨立蒼茫自詠詩。”天寶十載獻賦長安,玄宗命宰相試文章,曾一度激起他的自信和希望:“憶獻三賦蓬萊宮,自怪一日聲輝赫。集賢學士如堵牆,觀我落筆中書堂。”然而以“文彩動人主”的輝煌轉瞬即逝,“破膽遭前政,陰謀獨秉鈞。微生沾忌刻,萬事益酸辛”,妒纔嫉賢的李林甫摧毀瞭他“奮飛超等級”的幻想,使他重新落入“愁餓死”的境地。“酒盡沙頭雙玉瓶,眾賓皆醉我獨醒”,經過這一番挫摺,此時的杜甫已經嘗到屈原式的獨醒滋味。但是他從小立下的人生大誌並沒有動搖,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中,他一方麵抒發著仕既不成、隱又不遂的悲哀,一方麵執著地堅持自己甘願被“同學翁”取笑而絕不放棄“竊比稷與契”的誌嚮。這種誌嚮已經不是齣於個人的“稻粱謀”,更重要的是發自“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的浩嘆。
安史之亂爆發以後,窮愁失意的詩人又增添瞭一層死生無常的憂慮:“垂老惡聞戰鼓悲,急觴為緩憂心搗。少年努力縱談笑,看我形容已枯槁。……諸生頗盡新知樂,萬事終傷不自保。……忽憶雨時鞦井塌,古人白骨生青苔,如何不飲令心哀。”盡管詩人此時尚未垂老,但是形貌已經枯槁,唯恐埋沒溝渠的憂思顯然不是同飲談笑的新知們所能理解的。因此,他無論是在與傢人歡聚時還是在道路奔波中,都時時懷著窮獨的恐懼:“沉思歡會處,恐作窮獨叟。”“浮生有蕩汩,吾道正羈束。人寰難容身,石壁滑側足。”在“羯鬍腥四海,迴首一茫茫”的人寰中,他似乎預感到瞭此生因道不行而難以容身的艱辛。
從華州到秦州時期,是杜甫選擇人生道路的轉摺時期。本來因逃難到行在,被肅宗授為左拾遺,在政治上有瞭施展的機會,此後直到兩京收復,有瞭一年多參與朝政的曆練。然而憑著一腔熱血履行諫臣職責,卻因疏救房琯而不小心觸到瞭統治者內鬥的痛處。從下獄到被疏救,最後被貶官疏遠,政治上的挫敗以及被眾謗所傷的境遇給他帶來的幽獨感,較之早年的窮獨失意是更深刻的:“巢邊野雀群欺燕,花底山蜂遠趁人。更欲題詩滿青竹,晚來幽獨恐傷神。”他把中傷自己的小人比作野雀和山蜂,在經曆瞭政治的風險之後,詩人已經體會到堅持清節的孤獨。於是,非無滄海誌的詩人開始瞭進退之間的選擇。作於華州期間的《獨立》詩說:“空外一鷙鳥,河間雙白鷗。飄颻搏擊便,容易往來遊。草露亦多濕,蛛絲仍未收。天機近人事,獨立萬端憂。”仇兆鰲引趙汸注說此詩“鷙鳥,比小人之媢嫉者,白鷗比君子幽放者”,這一解說雖不為無據,但杜甫在詩文中多處贊揚“鷙鳥”“以雄纔為己任”“搏擊而不可當”的“英雄之姿”,筆者以為這首詩裏是以鷙鳥摩天搏擊的姿態比喻“大臣正色立朝之義”杜甫《進雕賦錶》:“臣以為雕者,鷙鳥之殊特,搏擊而不可當。豈但壯觀於旌門,發狂於原隰。引以為類,是大臣正色立朝之義也。臣竊重其有英雄之姿,故作此賦。”以河間白鷗往來容易的姿態比喻自由生活,兩相並列,暗示瞭仕與隱的兩種選擇。草露和蛛絲也是以天機喻人事,就像政治生涯中常遭罪名羅織,令詩人憂思萬端。思考的結果,他還是選擇瞭辭官:“平生獨往願,惆悵年半百。罷官亦由人,何事拘形役?” “獨往”一詞,見於《莊子·外篇·在宥》:“齣入六閤,遊乎九州島,獨往獨來,是謂獨有。”這種獨往獨來是指在精神上獨遊於天地之間,不受任何外物阻礙的極高境界。西晉到盛唐又為神仙傢和佛傢所使用,“獨往”漸成為錶示高蹈齣世之意的常用詞。對於畢生未能忘其濟世之誌的詩人來說,選擇隱逸齣世是痛苦的。這意味著他要對前半生執著追求的人生道路重新反省:“萬方聲一概,吾道竟何之?”陶淵明雖然也有過貧富交戰的掙紮,但是他幾乎沒有問道的猶疑。而杜甫在選擇瞭罷官之後,卻因不知“吾道”之去嚮而茫然。這道,固然是實際的生存之道,更是自己的精神歸宿之所在:“百川日東流,客去亦不息。我生苦漂蕩,何時有終極。”“大哉宇宙內,吾道長悠悠。”從秦州開始羈旅漂泊的漫長道途,似乎是他一生尋求無著的象徵。
杜甫在漂泊西南的十多年裏,隻有草堂時期的詩歌最為平和,抒發窮獨之感的詩篇較少,其餘的日子幾乎都在貧病流離的境況中度過,所以孤獨感與日俱增。首先是衰病睏窮、故鄉難歸的孤愁:“貧病轉零落,故鄉不可思。常恐死道路,永為高人嗤”,“老魂招不得,歸路恐長迷”,“牆宇資屢修,衰年怯幽獨”。流落終生,到死後魂魄都不得歸去的恐懼使他越到衰年,越是孤獨。
其次是親友音信斷絕、天涯獨處的憂念:“海內風塵諸弟隔,天涯涕淚一身遙。”幾個弟弟都被烽煙阻隔,而在亂離之中,朋友也漸漸凋零,自己的存亡竟無人可托付:“亂離朋友盡,閤遝歲月徂。吾衰將焉托?存歿再嗚呼。蕭條病益甚,獨在天一隅。”
再次是窮途漂泊、無處投奔的悲涼:“真成窮轍鮒,或似喪傢狗。”嚴武和高適去世以後,杜甫在成都失去瞭依靠。在夔州雖然有柏茂琳照應兩年,但也不是長久之計。離開夔州後齣峽,一路尋訪乾謁,但屢遭白眼,無處可以久留。“更欲投何處,飄然去此都。形骸原土木,舟楫復江湖。社稷纏妖氣,乾戈送老儒。百年同棄物,萬國盡窮途。”在風塵漂泊之中看盡世態,尤其是各處官衙小吏的輕衊,更加深瞭詩人的挫敗感:“羈旅知交態,淹留見俗情。衰顔聊自哂,小吏最相輕。……狐狸何足道,豺狼正縱橫。”寄人籬下而飽嘗炎涼的睏境,使杜甫體會到阮籍在“走獸交橫馳”的世界中的孤獨。“舟楫渺然自此去,江湖遠適無前期”這兩句詩,為他前途渺茫、看不到歸宿的漂流生涯作瞭形象的寫照。

二 “吾道何之”的探索和疑問
除瞭生計無著的睏境以外,杜甫最深刻的悲哀還來自於他對“吾道何之”的疑問。達與不達,隻是個人的齣處問題,而“吾道”是否可行,則是精神有無歸宿的問題。“緻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是身為儒者的終極理想。因此即使在艱難流離之中,他仍然多次抒發過“濟時敢愛死,寂寞壯心驚”的慷慨意氣;即使棄官,他還是時時流露齣 “心雖在朝謁,力與願矛盾”的遺憾。他在從秦州到達同榖時,住在鳳凰颱下的鳳凰村。七歲就開口詠鳳凰的詩人由此聯想到西伯姬昌時鳳鳴岐山的故事,産生瞭鳳凰颱上或許有鳳雛在挨餓的奇想:“我能剖心血,飲啄慰孤愁。血以當醴泉,豈徒比清流?所重王者瑞,敢辭微命休?”鳳凰嚮來被儒傢奉為國傢祥瑞。為重現太平之治,他甘願剖心瀝血,以生命來供養那可能被遺落的鳳雛。這就是他身在江湖依然信守的“吾道”,但在現實中是否行得通呢?
在開元清平年代,曆代士人理想中的鳳凰確實一度齣現。那時天下太平,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政治清明。正如杜甫在《有事於南郊賦》中所說:“蓋九五之後,人人自以遭唐虞;四十年來,傢傢自以為稷。”多少代人幻想的堯舜之世仿佛變成瞭現實。以張說、張九齡為代錶的文儒型官僚提倡的禮樂政治,既迎閤瞭封建盛世粉飾太平的需要,也展現瞭實踐儒傢政治理想的希望。他們從復興儒學的角度提倡禮樂,得到玄宗的大力支持,並成為時代的共識。由於製禮作樂需要雅頌之文的配閤,“文儒”的概念逐漸形成,它的含義就是“儒學博通及文詞秀逸者”。朝廷在開元十三年設立集賢殿書院,“延禮文儒,發揮典籍”,專門徵集鴻儒和文士。玄宗給予集賢殿學士無上的榮耀,充分肯定瞭文儒的政治地位和學術方嚮。文儒型官僚很快成為政壇和文壇的中堅力量,並影響瞭整整一代人的命運。開元時代的著名詩人絕大部分受到以二張為代錶的文儒集團引薦,天寶年間的文人受開元學風的熏陶,或受開元文儒所薦舉,在所受教育、學問修養、政治思想等方麵都具有鮮明的文儒色彩。
但是隨著張九齡的去世,吏能型官僚李林甫的登颱,開元時文儒在政治上的鼎盛時期到天寶時便一去不返瞭。杜甫後半生的經曆證明在開元時期短暫的清平政治消逝之後,無論是在治世還是亂世,儒術都沒有立足之地。天寶中他和元結等文士赴京師選舉,被李林甫全部黜落,就是因為李林甫絕不會錄用藉製禮作樂獻藝的文士。天寶十載,杜甫獻三大禮賦,本來已經被玄宗命令待詔集賢院,但再次被李林甫黜落。這更說明李林甫作為一個天性忌刻的吏能型宰相,絕不會允許一個文儒通過進獻禮賦而直至青雲。杜甫當時就感嘆“儒術誠難”,後來李林甫下颱,他又說“破膽遭前政”,說明他對前執政者李林甫排斥儒術文章是很清楚的。杜甫的悲劇典型地反映瞭這一代生長於開元時期,接受詩禮教育的文人被培養成文儒以後,在天寶排斥文儒的吏能政治下必然陷於睏頓的共同命運。
戰亂爆發後,肅宗排斥玄宗時代以房琯為代錶的文儒,重用武將和勛官,儒術更無用處。所以杜甫深深感慨:“兵戈猶在眼,儒術豈謀身。”他雖然自比稷契,期望大用,但在實際的官場事務中又無可為用:雖然一度在肅宗朝做過拾遺,卻因為疏救房琯而成為朝廷政治鈎心鬥角的犧牲品;在華州做地方官,又耐不住簿書的煩勞;在幕府參謀,更是“深覺負平生”;到白頭為郎時,已是有心無力。杜甫緻君堯舜的大誌是開元一代文儒的共同誌嚮,而杜甫仕途的坎坷也典型地反映瞭文儒理想與現實政治之間固有的矛盾。但是詩人一直以文儒士自居,戰亂初起時,他說:“傷哉文儒士,憤激馳林丘。中原正格鬥,後會何緣由。百年賦命定,豈料沉與浮。”感傷文儒士趕上這樣的戰亂,已經難料此生的沉浮。到臨終前兩年,他仍然說:“推轂幾年唯鎮靜,曳裾終日盛文儒。”深深懷念那個文儒鼎盛的時代。杜甫在文儒政治的氛圍中長大,與他關係較深的房琯、嚴武之父嚴挺之都是文儒的代錶人物。因此他晚年對於盛唐的懷念,始終定格在一度實現瞭文儒理想的開元時代。但是即使戰亂結束,太平再現,文儒之道是否就能用世呢?天寶時代還算是太平之世,卻沒有文儒生存的空間。以至杜甫在早年就曾憤憤地喊齣過“儒術於我何有哉,孔丘盜蹠俱塵埃!”這兩句詩看似醉言,其實是畢生埋藏在他心底的疑問:“先生有道齣羲皇,先生有纔過屈宋。德尊一代常坎坷,名垂萬古知何用?”羲皇之道加屈宋之纔,正是文儒的最高典型。然而德尊一代者雖能名垂萬古,生前卻往往坎坷失意。更何況生當亂世,直到臨死還看不見太平的希望,那麼身為文儒士的現實意義究竟在哪裏呢?難怪漢高祖說,為天下者不用腐儒。當杜甫晚年總結生平,自嘲為“腐儒”時,應當是徹悟瞭“文儒士”的這一悲劇和根本矛盾的。
杜甫的悲劇是時代的悲劇,也是文儒的悲劇。“吾道”之不行使他隻能屢屢作窮途之哭,發歧路之悲:“茫然阮籍途,更灑楊硃泣。” “蒼茫步兵哭,展轉仲宣哀。……不必伊周地,皆登屈宋纔。”君主昏庸,官資濫進,樞要皆為武夫,伊周之位已再也用不著屈宋之纔。以文儒而緻君堯舜的理想被現實徹底粉碎。“天下尚未寜,健兒勝腐儒。飄颻風塵際,何地置老夫?於時見疣贅,骨髓幸未枯。飲啄愧殘生,食薇不願餘。”天下雖大,卻不但令他無處容身,甚至令他感到生為附贅懸疣。但是“腐儒”二字雖然概括瞭杜甫一生的悲辛,他卻仍然以腐儒的道而自傲:“甲卒身雖貴,書生道固殊。”依靠武功謀富貴的將士,哪裏懂得書生自有不同的“道”呢?“安得覆八溟,為君洗乾坤?稷契易為力,犬戎安足吞。儒生老無成,臣子憂四藩。”盡管腐儒至老無成,但是他依然相信洗淨乾坤、安定天下的根本還是要依靠儒傢理想的稷契大纔。“嗚呼已十年,儒服敝於地。徵夫不遑息,學者淪素誌。……周室宜中興,孔門未應棄。”王室中興不能拋棄孔門之道,這是他的精神支柱。正是這道,給瞭杜甫終生不懈地批判時弊的勇氣和關切國運民瘼的熱情。正是對“吾道”的堅信,使他能將一介腐儒置於廣大的乾坤中自我觀照。腐儒雖然渺小,但是他所恪守的道是至大無邊的可以拯救乾坤的真理。正如他自己所說:“乾坤雖寬大,所適裝囊空。”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乾坤又可以成為腐儒的囊中之物。這就是“乾坤一腐儒”這一理念概括的深厚內涵。正因如此,後人纔會從這一對比中看到詩人的經緯天地之誌,以及包容乾坤、與元氣同在的精神力量。
《詩歌的呼吸與骨架:探尋古典詩歌的韻律之美與精神之魂》 一、 引言:詩之呼吸,辨之骨架 詩,是人類情感與思想最精煉的錶達,是心靈深處最動人的迴響。它如同一位健談的朋友,低語著人生的悲喜;又如一位哲人,啓迪著智慧的光芒。然而,詩歌的魅力並非僅在於其文字的華美,更在於其內在的生命力與結構之美。如同人體需要呼吸與骨架來維持其生動與支撐,詩歌亦然。呼吸,是其流動的韻律、跌宕的節奏,是詩句間微妙的呼吸吐納,賦予瞭詩歌鮮活的生命;骨架,則是其嚴謹的體製、精妙的格律,是詩歌得以屹立不倒、傳世不朽的堅實基礎。 本書《詩歌的呼吸與骨架:探尋古典詩歌的韻律之美與精神之魂》並非僅僅是對某一部或某幾部古典詩歌作品的簡單解讀,也不是對詩歌理論的枯燥梳理。它是一次深入的探索,一次對中國古典詩歌精髓的追尋。我們將從“呼吸”與“骨架”這兩個維度,共同開啓一段領略詩歌生命力與結構之美的旅程。這不僅僅是對文字的審視,更是對詩人心靈世界的觸碰,對文學精神的感悟,對中華文化脈絡的體認。 二、 詩歌的呼吸:律動的生命之息 “呼吸”對於詩歌而言,是最直觀的生命體現。它關乎詩歌的節奏、韻律、語感,以及詩句之間情感的流動與張力。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詩歌的“氣韻生動”。 1. 韻律的魔力:音節的舞蹈與和諧 平仄的起伏: 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平仄規則並非僵化的束縛,而是營造音樂美的重要手段。它如同音樂的鏇律綫,高低起伏,抑揚頓挫,形成悅耳的聽覺感受。我們將會探討,詩人如何巧妙地運用平仄的變化,來錶達不同的情緒,如平聲的舒緩與悠揚,仄聲的沉鬱與激越,如何通過平仄相間的搭配,達到語意與音韻的高度統一。這種內在的音樂性,是詩歌能夠被吟詠、被傳唱的根本。 押韻的呼應: 押韻,是詩歌中最為顯著的音樂元素之一。它如同樂章中的主題重復與變奏,在詩句的結尾處形成迴響,強化瞭詩歌的整體感與音樂性。我們將審視不同時期、不同體裁的詩歌,在押韻上的特點與演變,以及詩人如何利用恰當的韻腳,來增強詩歌的感染力、突齣主題,甚至營造齣特定的情感氛圍。從宮商角徵羽的和諧,到意境的綿延,押韻的力量不容小覷。 節奏的跳躍與舒展: 詩歌的節奏,是內在的脈搏。它關乎句子的長短、詞語的頓挫、意象的排列。我們不僅會關注到五言、七言等格律詩中固定的節奏模式,更會探究那些在字數之外,詩人如何通過詞語的選擇、句式的安排,來創造齣富有彈性的節奏,使得詩歌時而急促有力,時而舒緩悠長,如同行雲流水,恰到好處地契閤情感的錶達。 2. 語感的靈動:詞語的呼吸與情感的傳遞 煉字的藝術: 詩歌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對詞語的極緻運用上。每一個詞語,都承載著特定的意義、情感色彩,甚至曆史文化信息。本書將深入剖析詩人如何“煉字”,如何在寥寥數語中,選取最能觸動人心的詞匯,賦予其新的生命與張力。我們會看到,一個看似普通的動詞,如何因為齣現在特定的語境中,而迸發齣無窮的意象;一個看似尋常的形容詞,如何因為與特定的名詞結閤,而喚起讀者強烈的情感共鳴。 意象的呼吸: 詩歌的意象,是詩人情感的載體,是讀者想象的起點。它們並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聯係,彼此呼應,構成一個流動的意象係統。我們將探究,詩人如何通過意象的選擇與組閤,來傳達深層的情感與哲思,使得讀者在這些具象的描繪中,感受到抽象的情感與思想。從“落霞與孤鶩齊飛”的開闊,到“枯藤老樹昏鴉”的蕭瑟,意象的組閤,本身就充滿瞭呼吸感,傳遞著詩人微妙的心緒。 情感的共鳴與流動: 詩歌的最終目的是觸動人心。而這份觸動,正是通過詩歌內在的“呼吸”來實現的。它是一種情感的傳遞,一種心靈的共振。我們將關注,詩歌是如何通過其韻律、語感、意象,將詩人內心的情感,以一種含蓄而又深刻的方式,傳遞給讀者,引發讀者的共情,使得讀者在閱讀詩歌時,仿佛能感受到詩人當時的心跳與呼吸。 三、 詩歌的骨架:結構的支撐與秩序 “骨架”賦予瞭詩歌堅實的支撐,是其得以形成、得以流傳的秩序與體係。它關乎詩歌的體裁、格律、結構,是詩歌內在邏輯與形式美的保證。 1. 體式的演進:詩歌形態的萬韆風貌 從《詩經》的質樸到楚辭的浪漫: 我們將追溯中國詩歌的源頭,理解《詩經》的賦、比、興手法的巧妙運用,以及其質樸自然的風格。接著,我們將深入探討楚辭的鋪陳排比、瑰麗想象,以及其獨特的騷體風格,展現詩歌早期形態的多樣性。 樂府詩的時代迴響: 樂府詩,作為一種源於民歌、又被文人藉鑒的體裁,其特點在於敘事性強、語言通俗,能夠鮮活地反映社會現實與民間疾苦。我們將分析樂府詩在語言、內容、形式上的革新,以及其對後世詩歌的深遠影響。 格律詩的典範: 唐詩是中國古典詩歌的巔峰,而格律詩(律詩、絕句)的成熟,是其重要標誌。我們將詳細解讀律詩的八句結構、對仗要求、粘對規則,以及絕句的短小精悍、意境深遠。理解這些格律,並非是為瞭束縛創作,而是為瞭體會詩人如何在嚴謹的框架內,迸發齣無限的創造力,使得形式與內容完美結閤。 詞的婉約與豪放: 詞,作為一種新的詩歌體裁,以其更加自由的句式、更為細膩的情感錶達,開闢瞭新的審美空間。我們將探索詞的起源與發展,比較婉約派與豪放派的風格差異,理解詞的“句讀”之美,以及其如何通過音樂化的語言,傳達更為復雜與微妙的情感。 麯的通俗與寫意: 元麯,以其俚俗的語言、生動的敘事,成為與唐詩、宋詞並駕齊驅的文學高峰。我們將審視麯的散麯與雜劇,理解其在語言、節奏、結構上的特點,以及其所代錶的時代精神。 2. 結構的智慧:意念的組織與層次 起承轉閤的敘事: 無論是敘事詩還是抒情詩,都離不開“起承轉閤”的內在邏輯。我們將分析,詩人如何巧妙地布置詩歌的開端,如何鋪陳內容,如何進行轉摺,最終達到一個圓滿的結局或深刻的啓示。這種結構的安排,不僅影響著詩歌的流暢性,更關乎詩歌思想的清晰與錶達的力度。 意象的組閤與發展: 詩歌的意象並非靜止的畫麵,而是相互關聯,層層遞進,形成一個動態的體係。我們會探討,詩人如何通過意象的巧妙組閤,構建起詩歌的內在秩序,使得詩歌的意念得以清晰地展現,情感得以層層推進,最終形成一個完整的藝術整體。 詩眼與妙聯: 詩眼,是詩歌中最精煉、最能概括全詩主旨的詞語或句子。妙聯,則是指詩歌中那些意境深遠、膾炙人口的句子。我們將研究,如何識彆詩眼,理解妙聯在詩歌中的作用,以及它們如何成為詩歌結構中的關鍵節點,承載著詩歌的核心意義。 3. 精神的支撐:思想的深度與文化的力量 哲學與人生: 詩歌,從來不是空洞的辭藻堆砌。它往往蘊含著詩人對人生、對宇宙、對社會的深刻思考。我們將看到,中國古典詩歌中,如何融入道傢、儒傢、佛傢等哲學思想,如何在有限的篇章中,錶達齣對生命意義、個人價值、社會責任的探索。 曆史與現實: 許多偉大的詩篇,都與特定的曆史背景和現實生活緊密相連。我們將理解,詩歌如何成為記錄曆史、反映社會、抒發個人情懷的載體。詩人對現實的關懷,對民生的疾苦,對傢國命運的憂慮,都通過詩歌的“骨架”得以有力地錶達。 文化與傳承: 詩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骨架”中,蘊含著中華民族獨特的審美情趣、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我們將審視,詩歌如何在語言、意象、結構上,體現齣中華文化的精髓,以及這種精髓如何一代代傳承下去。 四、 結語:在呼吸與骨架中感受詩歌的永恒 《詩歌的呼吸與骨架:探尋古典詩歌的韻律之美與精神之魂》,旨在帶領讀者走齣對詩歌的淺層閱讀,深入其內在的生命律動與結構秩序。我們相信,理解詩歌的“呼吸”,是感受其生命力與情感的鑰匙;掌握詩歌的“骨架”,是理解其結構之美與思想深度的門徑。 在這場探索中,我們將不僅僅是旁觀者,更是參與者。我們將在字裏行間,傾聽詩歌的呼吸;我們將在結構之中,感受詩歌的骨架。最終,我們希望能幫助讀者,以一種更為深刻、更為全麵的視角,去欣賞、去體悟中國古典詩歌的無窮魅力。 這是一次關於詩歌的呼吸與骨架的旅行,也是一次關於心靈與文化的對話。讓我們一同踏上這段旅程,在詩歌的韻律之美與精神之魂中,感受那不朽的生命力與永恒的藝術價值。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在書店裏被這本書吸引的。當時的感受就像是突然發現瞭一扇塵封已久的門,門後是無限的可能性。我對杜甫的詩歌一直都有著一種“仰望”的態度,覺得他的詩歌是那個時代的百科全書,是那個時代人民心聲的真實寫照。但同時,我也常常感到自己的理解停留在錶麵,無法深入體會其中更為精妙的藝術手法和時代背景的深刻烙印。《杜詩藝術與辨體》這個書名,給我一種預感,這本書可能不僅僅是簡單的詩歌賞析,而是會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一種更具深度的方法論,來幫助我們“辨”齣杜甫詩歌中蘊含的“藝術”。我尤其期待書中對“辨體”這部分的解讀,這是否意味著會對杜甫詩歌的不同風格、不同創作時期、不同題材的作品進行細緻的分類和梳理?而這種“辨體”又會如何服務於對“藝術”的更深層次的理解?比如,同樣是抒發個人情感,杜甫的《春望》和《登高》為何能産生如此截然不同的藝術效果?“辨體”是否能夠幫助我們揭示這些錶象之下的內在邏輯?我設想著,讀完這本書,我或許能像一個偵探一樣,通過作者提供的工具,去“偵破”杜甫詩歌中那些不易察覺的藝術密碼。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的世界觀都被拓寬瞭。杜甫的詩歌,我以前讀來,總覺得是一種沉甸甸的情感,一種對國傢命運和人民疾苦的憂慮,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這種情感是如何通過精妙的藝術手法得以升華的。它不僅僅是情感的宣泄,更是理性與情感的完美結閤。作者在“辨體”這個概念上的闡釋,給瞭我一種全新的認識。我以前從來沒有想過,可以將詩歌的“體”如此細緻地區分,並且這些“體”的差異,竟然能直接影響到詩歌的藝術錶現力。比如,書中對幾種不同體裁的律詩的分析,讓我明白瞭同樣是七律,但由於起句、承句、轉句、閤句的不同組閤方式,以及押韻、對仗的細微變化,會帶來多麼不同的藝術感染力。這就像是看一幅畫,雖然都是用筆墨,但運筆的力度、色彩的搭配、構圖的巧思,都會讓畫麵呈現齣不同的神韻。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杜甫詩歌背後那種精雕細琢的匠心,以及他對漢語這種語言本身潛力的極緻挖掘。

評分

《杜詩藝術與辨體》這本書,真的讓我對杜甫的詩歌有瞭脫胎換骨的認識。以前讀杜甫,更多的是從他的情感、他的思想去理解,感覺他是一個憂國憂民的大文豪。但是,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他作為一位“藝術傢”的另一麵。作者在“藝術”的闡釋上,非常獨到,不僅僅停留在錶麵的文字修辭,而是深入到詩歌的骨骼和靈魂。而“辨體”這個概念,更是點睛之筆。它讓我明白,杜甫的偉大,不僅僅在於他寫瞭什麼,更在於他如何去寫。書中對於不同詩歌體式的分析,就像是為我提供瞭一副顯微鏡,讓我能夠清晰地看到那些隱藏在字裏行間的藝術結構。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杜甫晚期詩歌的解讀,那種曆經滄桑後的沉澱和超然,是如何通過更為老練的詩歌技法錶現齣來的。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理解一位偉大的詩人,需要兼顧他的情感深度和藝術高度,而《杜詩藝術與辨體》恰恰在這兩個方麵都做得非常齣色。

評分

坦白說,在翻開這本書之前,我對杜甫詩歌的理解,還停留在一種比較初級的階段。更多的是被他詩歌中傳遞齣的那種厚重的情感所打動,比如“安得廣廈韆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顔”的那種悲憫之心,還有“硃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那種對社會不公的憤怒。但《杜詩藝術與辨體》這本書,則讓我看到瞭杜甫詩歌更深層次的魅力。它不僅僅是情感的傳遞,更是藝術的展現。作者在“辨體”這個詞上的解讀,我個人理解為是一種對杜甫詩歌創作邏輯和形式美的深刻洞察。書中對不同詩體、不同音律、不同意象運用的分析,就像是在解構一門高深的武功,讓你看到招式背後的原理,感受到力量的源泉。我尤其佩服作者能夠如此細緻地將“藝術”與“辨體”這兩個概念融為一體,讓讀者在欣賞杜甫詩歌之美的同時,也能領略到其背後嚴謹的創作體係。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讓我更愛杜甫,更讓我學會如何去欣賞杜甫。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很有意思,簡約而又不失古樸,淡雅的宣紙質感,上麵用毛筆寫著書名,蒼勁有力,仿佛穿越瞭時空的沉澱。拿到手裏,沉甸甸的,紙張厚實,印刷清晰,光是翻閱,就能感受到一種紙墨的清香,這本身就是一種享受。我一直對唐詩,特彆是杜甫的詩歌情有獨鍾,總覺得他的詩歌裏蘊含著一種深沉的力量,既有傢國情懷,又有對民生疾苦的關懷,還有對人情世故的洞察。這本書的標題《杜詩藝術與辨體》,光是聽著就覺得十分吸引人,藝術,總是包羅萬象,而辨體,則是一種嚴謹的學術態度,是將藝術化的情感和意象,用一種科學、理性的方式去解讀,去分析,去呈現。我特彆好奇,作者會如何將杜甫詩歌的藝術魅力,與具體的辨體方法相結閤。比如,同樣是寫戰爭,杜甫的《兵車行》和《茅屋為鞦風所破歌》裏,雖然都流露齣對戰亂的無奈和痛苦,但錶達方式和側重點卻有所不同,我猜這本書可能會從詩歌的體裁、韻律、用詞、意象等等多個維度,去解析這些細微之處的藝術差異,從而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杜甫詩歌的偉大之處。

評分

第二次買瞭,書很有用,大力推薦!

評分

白飯充腸聊當肉,好書到手不論錢。

評分

挺好的,葛老師書乾貨都很多。

評分

好評,物流迅速。

評分

很有學術含量的一部著作!!

評分

第二次買瞭,書很有用,大力推薦!

評分

仰慕的葛老師大作,值得拜讀

評分

書挺好的,服務也不錯,滿意

評分

??杜詩藝術與辨體??杜詩藝術與辨體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