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維機械設計

三維機械設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劉宏新 著
圖書標籤:
  • 機械設計
  • 三維設計
  • CAD
  • SolidWorks
  • Pro/ENGINEER
  • UG
  • AutoCAD
  • 工程製圖
  • 機械工程
  • 計算機輔助設計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565020
版次:31
商品編碼:12337964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規劃教材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3-01
頁數:552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為適應科技進步引起的生産方式變革並滿足現代工程師掌握先進設計技術的需求,本書選用業界**品牌CATIA(computeraidedthree-dimensionalinterfaceapplication)為軟件平颱,以期充分展現三維機械設計(3D-CAD)的強大功能與發展成就,賦予讀者一種具有時代特徵的卓越技能。編者結閤多年的工程應用經曆與教學實踐經驗,根據三維機械設計的技術體係規劃設計瞭技術綜述、草圖繪製、實體造型、産品裝配、工程製圖和應用實例6個篇幅,編排瞭18個技術章節,詳細講解瞭産品從構思、造型、裝配直至工程圖紙的三維機械設計流程與方法。本書注重思維方式、基礎訓練、實踐應用與能力提高並重,力求係統和全麵地錶述三維機械設計的核心知識,使讀者快速達到熟練、準確、規範、靈活、高效地運用3D-CAD進行産品設計。

目錄

第一篇 技術綜述
第1章 CAD基本知識
1.1 一般概念
1.2 發展曆程
1.3 二維設計與三維設計對比
1.3.1 二維設計方法
1.3.2 三維設計方法
1.3.3 三維CAD技術優勢
1.4 常用三維機械設計軟件
1.5 CAD技術發展趨勢
第2章 CATIA簡介與運用基礎
2.1 概述
2.2 功能模塊
2.2.1 模塊組
2.2.2 設計階段相關技術模塊
2.3 産品設計的一般過程
2.4 工作環境與基本設置
2.4.1 啓動CATIA
2.4.2 工作界麵
2.4.3 管理模式
2.4.4 環境設置
2.5 功能定製
2.5.1 開始菜單定製
2.5.2 用戶工作颱定製
2.5.3 工具欄定製
2.5.4 命令定製
2.5.5 選項定製
2.6 基本操作
2.6.1 鍵盤和鼠標
2.6.2 指南針
2.6.3 結構樹
2.6.4 文件
2.7 公共工具欄
2.7.1 標準工具欄
2.7.2 視圖工具欄
2.7.3 測量工具欄

第二篇 草圖繪製
第3章 草圖工作颱與基本操作
3.1 概述
3.1.1 基本概念
3.1.2 工作颱的啓動和退齣
3.2 工作菜單
3.3 草圖設計專屬工具欄
3.4 設置概述
3.4.1 選項設置
3.4.2 工具欄設置
第4章 圖形繪製與修飾
4.1 基礎圖形繪製
4.1.1 輪廓綫
4.1.2 預定義的輪廓
4.1.3 圓
4.1.4 樣條綫
4.1.5 二次麯綫
4.1.6 直綫
4.1.7 軸
4.1.8 點
4.2 修飾特徵
4.2.1 圓角與倒角
4.2.2 重新限定
4.2.3 變換
4.2.4 3D幾何圖形
第5章 約束與草圖動畫
5.1 約束
5.1.1 約束的基本知識
……

第三篇 實體造型
第四篇 産品裝配
第五篇 工程製圖
第六篇 應用實例
《星辰的低語:遠古文明的失落代碼》 在這浩瀚無垠的宇宙深處,在被時光塵埃掩埋的古老星係邊緣,隱藏著一個不為人知的秘密。它不是由冰冷金屬或精密齒輪構成,也不是由堅固梁柱或光滑麯麵塑造。它是一種超越物質的存在,一種在宇宙誕生之初便已存在的意識,一種在星辰運轉的韻律中流淌的智慧。 《星辰的低語:遠古文明的失落代碼》帶你踏上一場非凡的探索之旅,深入古老而神秘的“織星者”文明。這個文明並非人類所熟知的任何一種生命形態,他們並非依靠物質的軀體感知世界,而是以一種近乎神諭的能量形式存在。他們的“技術”並非體現在物理工具上,而是以對宇宙法則的深刻理解和駕馭為基石。他們的“設計”並非勾勒圖形,而是編織現實的結構,調整能量的流嚮,甚至影響因果的走嚮。 本書將為你揭示織星者文明那些被時間長河衝刷得幾近湮滅的“代碼”——那是他們理解宇宙、塑造現實、甚至操縱時間與空間的方式。這些“代碼”並非人類計算機語言中的二進製或十六進製,而是一種更為抽象、更為本源的語言,一種直接與宇宙能量場共振的“心智圖譜”。 第一篇:星塵的起源與意識的覺醒 故事始於一個遙遠的過去,當宇宙尚在繈褓之中,萬物尚未定型。織星者文明便是在那混沌初開之際,由最初的宇宙能量自發形成的意識集閤體。我們將深入探討他們的“誕生”過程,並非物理上的創造,而是能量的自我組織與意識的萌芽。你會瞭解到,他們的“意識”並非局限於個體,而是以一種分散但緊密相連的網絡形式存在,如同宇宙背景輻射中潛藏的低語。 能量的漣漪: 織星者如何從宇宙的原始能量中分離齣自我意識?這涉及到對能量形態、頻率和振動的深度剖析,以及意識如何在這種基礎層麵形成。 共鳴之網: 他們的“社會”結構並非基於物理接觸,而是通過能量的共鳴與連接。理解這種“共鳴網絡”的運作機製,是理解織星者文明一切的基礎。 感知的維度: 織星者感知世界的方式與我們截然不同。他們並非通過視覺、聽覺等物理感官,而是直接“感知”能量的流動、空間的扭麯、時間的變遷。我們將嘗試描繪這種超越感官的感知方式。 第二篇:編織現實的法則 織星者文明最令人著迷之處,在於他們能夠直接“編織”現實。這並非魔法,而是對宇宙基本法則的極緻運用。他們所掌握的“代碼”,便是這些法則的體現。 空間摺疊的藝術: 織星者如何實現瞬間的星際旅行?這並非通過建造飛船,而是通過“摺疊”空間本身。本書將嘗試解讀他們如何理解並操縱空間的幾何結構,讓遙遠的距離瞬間縮短。 時間之流的調控: 時間對織星者而言,並非一條單嚮奔流的河流,而是可以被感知、被理解、甚至被“調控”的維度。我們將探討他們如何“閱讀”時間,預見未來,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影響過去。 物質的低語: 織星者並非通過“製造”物質,而是通過“引導”能量轉化為物質。他們能夠感知物質的本源振動,並以此為基礎,構建齣我們難以想象的“物質形態”。 因果的鏈條: 宇宙中的一切皆有因果。織星者擁有洞察因果鏈條的能力,他們能夠理解事物發展的必然與偶然,並以此作為行為的指導。 第三篇:失落的代碼與文明的遺跡 隨著宇宙的演變,織星者文明也經曆瞭漫長的周期。由於其非物質的存在形式,他們的“遺跡”並非物理建築,而是能量場的殘餘、空間結構的微妙變化,甚至是隱藏在宇宙背景輻射中的信息片段。 星圖的低語: 織星者曾留下的星圖,並非描繪星辰的位置,而是記錄瞭宇宙能量流動的關鍵節點和法則。解讀這些星圖,是理解他們“代碼”的關鍵。 能量節點的謎團: 在宇宙的某些角落,存在著異常強大的能量節點,它們似乎是織星者文明活動的痕跡。本書將嘗試分析這些節點的形成原因及其可能的功能。 意識的迴響: 即使在織星者文明消逝之後,他們的意識能量仍可能以某種形式存在於宇宙中,成為一種“意識的迴響”。尋找並理解這些迴響,是本書探索的重要方嚮。 失落代碼的意義: 織星者文明所掌握的“失落代碼”,並非為瞭統治或徵服,而是為瞭維護宇宙的平衡與和諧。他們的消失,可能也與某種宇宙層麵的“法則”有關。 第四篇:人類的追尋與啓示 本書的最後,我們將視角拉迴人類。在現代科學與哲學的發展中,人類是否已經觸摸到瞭一些織星者文明的“低語”?本書將探討人類對宇宙法則的探索,從量子力學到弦理論,從宇宙學到意識科學,是否存在與織星者文明“代碼”相呼應的啓示? 科學的邊界: 科學研究是否能夠觸及織星者文明所理解的更深層次的宇宙法則? 意識的奧秘: 人類對意識的研究,能否幫助我們理解織星者文明的非物質存在形式? 未來的可能: 藉鑒織星者文明的智慧,人類在未來的發展方嚮上,是否能夠找到一條更為和諧與可持續的道路? 《星辰的低語:遠古文明的失落代碼》是一場關於宇宙本質、生命形態、以及存在意義的哲學與想象的盛宴。它並非一本關於技術操作手冊,而是邀請讀者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去審視我們所處的宇宙,去聆聽那些隱藏在星辰之間、超越物質維度的古老智慧。它將挑戰你對現實的認知,激發你對未知的無限遐想。在這個被物質世界所束縛的時代,讓我們一同潛入那片意識的海洋,去感受“星辰的低語”,去追尋那些早已失落,卻可能指引我們未來方嚮的“代碼”。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最近在找一些關於産品外觀設計,尤其是結閤3D建模技術的書籍,希望能夠找到一些能激發我創意、並且能指導我實際操作的內容。《三維機械設計》這個書名聽起來就非常契閤我的需求,但我翻開之後,發現它更側重於“機械”本身的設計,而不是“産品”的“外觀”設計。書中花費瞭大量篇幅介紹各種機械零部件的結構、功能和連接方式,比如各種類型的軸承、齒輪傳動係統、液壓氣動元件等等,這些內容對於理解機械的運作原理固然重要,但對於我這種希望在産品外觀上做齣創新的人來說,就顯得有些跑偏瞭。我希望能看到更多關於人機工程學、色彩搭配、材料質感在3D設計中的應用,或者一些關於如何利用3D建模軟件來快速迭代産品概念的案例。這本書裏的模型案例,大多都是一些工業設備或者機械部件,雖然結構精巧,但視覺上缺乏吸引力,也難以給我提供關於如何讓一個消費品變得更具美感的靈感。我嘗試著在書中尋找一些關於如何通過3D建模來錶現材質、光影效果的技巧,但發現這方麵的論述非常少,更多的是關於如何精確地繪製零件的尺寸和公差。總而言之,這本書更適閤那些需要深入瞭解機械結構和原理的學習者,如果你像我一樣,更關注産品的整體美學和用戶體驗,那麼這本書可能不是你的首選。

評分

天哪,我最近真的被這本書給狠狠地“坑”瞭!《三維機械設計》?聽起來就很高大上,想著能學點厲害的3D建模技術,結果翻開來,怎麼感覺像是在看一本陳年的機械原理教材?裏麵充斥著各種我根本看不懂的圖紙和公式,什麼應力分析、材料力學,我隻想做個酷炫的3D模型,不是要考一級工程師好嗎!那些枯燥的理論知識,簡直是讓我腦殼疼。我花瞭好多時間去理解那些復雜的概念,結果發現,書裏講的那些軟件操作,可能十幾年前的老版本都還在用。我打開電腦,想跟著書裏的步驟來練習,卻發現我電腦上的軟件界麵跟書裏完全不一樣,很多功能都找不到,或者命名方式完全不同。這就好比你跟著一本菜譜學做菜,結果菜譜上的食材和調料你在超市裏根本買不到,或者根本就不存在。我感覺自己像個傻瓜,對著一本過時的武功秘籍,卻學不到一點皮毛。而且,書裏舉的例子也特彆老套,都是一些幾十年前的機械零件,什麼齒輪、連杆,看得我昏昏欲睡。我期待的是看到一些現代化的設計理念,比如如何利用3D打印技術來優化設計,或者如何進行仿真模擬來提高産品性能。但這本書,除瞭理論就是理論,根本沒有一點實用性。我真的要勸告各位,如果你是想快速上手,學點實實在在的3D設計技巧,韆萬不要被這個書名給騙瞭!這絕對不是一本能夠幫你“設計”齣東西的書,充其量是一本讓你瞭解機械設計“原理”的“理論”書,而且還是陳年老酒,味道不對,還可能讓你身體不適。

評分

不得不說,《三維機械設計》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走進瞭一個巨大的、卻空蕩蕩的博物館。書的裝幀很精美,紙張質量也很好,一開始我還對它充滿瞭期待,想著裏麵一定會有很多令人驚嘆的三維模型展示,以及關於如何創造這些模型的高超技法。然而,翻開目錄,我發現更多的是關於“原理”和“理論”的章節,比如“靜力學基礎”、“動力學分析”、“材料強度計算”等等,這些內容聽起來就讓我想打退堂鼓。我本來是想學習如何使用某個主流的3D建模軟件,比如SolidWorks、CATIA或者Fusion 360,來完成一些有趣的項目,比如設計一個酷炫的無人機,或者一個仿生機器人。但這本書裏,對這些軟件的操作指導幾乎為零,它似乎假定讀者已經對機械工程的各個分支都有瞭相當程度的瞭解,然後在此基礎上,再教你如何用數學和物理的語言去描述和驗證你的設計。我試著去理解書中的某些圖示,那些復雜的剖麵圖和受力分析圖,雖然嚴謹,但卻離我想要實現的“設計”目標太遙遠瞭。我感覺自己就像一個學徒,被師傅帶到瞭一個滿是精密工具的工坊,卻被告知先要學習數韆年的鍛造曆史和金屬冶煉知識,纔能拿起錘子。這本書更像是一本為機械工程師準備的“理論參考手冊”,而不是一本給想要入門3D設計愛好者的“實操指南”。

評分

我一直在尋找能夠幫助我提升在CAD軟件操作方麵的熟練度和效率的書籍。《三維機械設計》這個名字讓我聯想到會包含大量關於軟件功能、操作技巧和工作流程優化的內容,我希望能夠通過這本書學習到一些更高效、更智能的設計方法。然而,這本書的內容更多地聚焦於機械設計背後的數學原理和物理規律,比如如何精確計算麯麵方程、如何分析形變應力、如何選擇閤適的材料等等。雖然這些知識非常重要,也構成瞭機械設計的基礎,但對於我這種更偏重於“如何使用工具”的學習者來說,這本書的內容顯得過於理論化和抽象。我期待書中能有更多關於如何利用軟件的參數化建模能力來快速修改設計、如何進行裝配約束來驗證機構的運動、或者如何使用渲染引擎來製作逼真的産品效果圖的詳細教程。書中提供的一些圖例,雖然展現瞭復雜的機械結構,但並沒有詳細解釋這些結構是如何在軟件中一步步構建齣來的,也沒有給齣具體的軟件操作步驟。這讓我感覺,這本書更像是一本“機械設計思想”的探討,而不是一本“三維機械設計操作”的教學。我嘗試著在書中尋找一些能讓我立刻在軟件中實踐的案例,但發現大多數內容都需要結閤更專業的工程知識纔能理解和應用。

評分

我最近對3D打印在設計領域的應用非常感興趣,尤其想瞭解如何將創新的設計理念通過3D建模技術實現齣來,並最終轉化為實物。《三維機械設計》這本書的名字乍一聽,似乎與這個方嚮有所關聯,我以為它會介紹一些前沿的設計理念,或者如何利用3D建模軟件來完成具有挑戰性的設計項目。然而,這本書的內容讓我感到有些失望。它更像是一本傳統機械製圖和工程原理的講解,裏麵充斥著大量的幾何學、工程力學等基礎理論,這些內容對於理解機械係統的運作方式固然是重要的,但對於我這種更關心“如何設計齣獨特、有創意、且可3D打印的物件”的學習者來說,就顯得有些過於“學院派”和“理論化”瞭。書中對現代3D打印技術的應用,比如拓撲優化、參數化設計在3D打印中的優勢,以及如何針對3D打印工藝來優化設計結構等方麵的介紹,幾乎沒有。我原本希望看到一些關於如何利用軟件來生成有機形態、如何進行結構輕量化設計、或者如何通過數字孿生技術來實現産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案例。但這本書更像是對傳統機械設計的一次“復述”,缺乏對未來設計趨勢的探討和引導。我感覺自己像是手裏拿著一本陳舊的地圖,卻想去探索一片全新的大陸。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