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词

小山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晏几道 著
图书标签:
  • 诗词
  • 唐诗
  • 宋词
  • 古典诗歌
  • 文学
  • 传统文化
  • 小山
  • 词集
  • 情感
  • 意境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9418838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2757
包装:平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2
字数:45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宋词之美,就像在庭院里,看花落去,看燕归来,

安静地和岁月对话。



? 蒋勋珍爱的宋词读本:翻阅《小山词》,读到“相寻梦里路,飞雨落花中”两句,即使大暑燠热也还是惬意开心起来。

? 宋词代表: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晏几道毕生之作,用一支笔,道尽人生悲欢离合,感受宋词之美。

? 珍贵插图:选用东京艺术大学美术馆藏,日本“艺术家”柴田是真的植物图。他笔下精美雅致的工笔植物手绘,被后世传为珍宝。

? 名家作序: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亲笔题序。

? 古风装帧:四色全彩,圆形画幅构图,充满干净、唯美的中式古典美感;随行小开本,便于携带。

? 精美译文:为每首词配一段优美含蓄的现代文解读,形式独特,耳目一新。


内容简介

《小山词》是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宋词作品,冯煦在《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中评价为“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求之两宋,实罕其匹”。



《小山词》里的作品多怀往事,抒写哀愁,笔调饱含感伤,伤情深沉真挚,“能动摇人心”。《临江仙》《鹧鸪天》《阮郎归》等,都是历来传诵的名篇,通过生动感人的画面,抒写离别之愁、相思之苦和重逢时的喜悦,可谓情真意切,九曲回肠。其中新辞丽句,深为论者所叹赏,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复堂词话》赞它是“千古不能有二”的“名句”;“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苕溪渔隐丛话》评它为“词情婉丽”。


作者简介

晏几道



北宋著名词人,字叔原,号小山,婉约派代表人物。其词风哀感缠绵、清壮顿挫,主题多与离别相思有关,语言清丽、感情深挚。晏几道的小令词在宋初发展到一个高峰,揉合了晏殊词的典雅富贵与柳永词的旖旎流俗,既雅又俗的歌词合乐的典型音乐形象,使其作品得以发扬,并传承至今。


精彩书评

翻阅《小山词》,读到“相寻梦里路,飞雨落花中”两句,即使大暑燠热也还是惬意开心起来。

——蒋勋



中国诗词是汉语美好的精粹,隐藏着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也是我们传承传统文化很好的方式之一。

——董卿



我们一直是一个感性而诗意的民族。我们从诗词中寻找美,从诗词中体味善。

——蒙曼


目录

辑一

临江仙

蝶恋花

鹧鸪天

生查子

南乡子

清平乐




辑二

木兰花

减字木兰花

泛清波摘遍

洞仙歌

菩萨蛮

玉楼春

阮郎归

归田乐




辑三

浣溪沙

六么令

更漏子

河满子

于飞乐

愁倚阑令

御街行

浪淘沙

丑奴儿

诉衷情




辑四

破阵子

好女儿

点绛唇

两同心

少年游

虞美人

采桑子

踏莎行

满庭芳




辑五

留春令

风入松

清商怨

秋蕊香

思远人

碧牡丹

长相思

醉落魄

望仙楼

凤孤飞

西江月

武陵春

解佩令

行香子

庆春时

喜团圆

忆闷令

梁州令

燕归梁


精彩书摘

蝶恋花

初捻霜纨生怅望。隔叶莺声,似学秦娥唱。午睡醒来慵一饷,双纹翠簟铺寒浪。

雨罢苹风吹碧涨。脉脉荷花,泪脸红相向。斜贴绿云新月上,弯环正是愁眉样。

在夏日的午后清醒,风把窗外美丽的景色吹进来,陪了我一整个下午。时间落到山的另一边,那月亮上明晃晃的东西,不是别的,正是我悄悄侵上心头的思念。



蝶恋花

笑艳秋莲生绿浦。红脸青腰,旧识凌波女。照影弄妆娇欲语,西风岂是繁华主。

可恨良辰天不与。才过斜阳,又是黄昏雨。朝落暮开空自许,竟无人解知心苦。

莲花是少女最美好的比喻,她们风华正茂,婀娜多姿,亭亭玉立,多愁善感。她们都是上苍最大的恩赐。



蝶恋花

卷絮风头寒欲尽。坠粉飘红,日日香成阵。新酒又添残酒困,今春不减前春恨。

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恼乱层波横一寸,斜阳只与黄昏近。

我在残春埋下孤独的种子,把想念浇进去,然而天都已经黑了,却仍然长不出有关于你的任何消息。



生查子

金鞭美少年,去跃青骢马。牵系玉楼人,绣被春寒夜。

消息未归来,寒食梨花谢。无处说相思,背面秋千下。

骏马扬起的尘埃还未落地,而我的心事早已生根。等待是一种慢性的病症,煎熬着我的人生。



生查子

春从何处归,试向溪边问。岸柳弄娇黄,陇麦回青润。

多情美少年,屈指芳菲近。谁寄岭头梅,来报江南信。

春天从溪水里顺流而来,吵醒了少年的梦。



采桑子

谁将一点凄凉意,送入低眉。画箔闲垂。多是今宵得睡迟。

夜痕记尽窗间月,曾误心期。准拟相思。还是窗间记月时。

迟迟不能睡去,辗转反侧,和凄冷的月光不停周旋。相思是我眉间的褶皱,你是我心中长出的一块忧愁。


前言/序言


《小山词》:穿越千年,聆听山水间的千年低语 在浩瀚的中华文学长河中,《小山词》犹如一颗遗落的明珠,静静地散发着温润而独特的光芒。这并非一本宏大叙事的史诗,也不是一本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而是一部凝结着作者生命感悟、时代回响,以及对自然万物深沉眷恋的词集。它以一种超然物外的姿态,邀请读者穿越时光的迷雾,步入那片曾经滋养出无数诗情画意的土地,去感受那份属于古代文人的细腻情感与宏阔胸怀。 《小山词》的编纂,本身便是一次对历史的回溯与挖掘。它收录的篇章,并非仅仅是作者孤芳自赏的个人独白,更是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社会风貌、文人心境的一面镜子。无论是描绘江南水乡的烟雨朦胧,还是展现塞北边疆的苍凉壮阔,亦或是抒发宦海沉浮的幽微心绪,都能在字里行间捕捉到时代的脉搏。每一首词,都像是一幅精美的工笔画,勾勒出当时的建筑、服饰、风俗,甚至市井的喧嚣与田园的宁静。更深层次地,它触及了士人阶层在动荡年代的生存智慧与精神坚守,在权力场的明争暗斗中,他们如何寻求内心的安宁;在离乱的岁月中,他们如何寄情山水,寻觅心灵的归宿。 词,作为一种极具表现力的文学形式,在《小山词》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作者并未拘泥于格律的束缚,而是以其独特的才情,在音韵的流动中注入了鲜活的情感。其语言的精炼与意境的深远,是《小山词》最引人入胜之处。细品之下,你会发现,作者对汉语的驾驭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或激昂,或婉约,或沉郁,或旷达,情感的层次丰富而细腻。他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巧妙地融为一体,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达到“景中有人,人中有景”的艺术效果。例如,当他描绘春日的繁花似锦时,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是对生命勃发的热爱与对美好时光的珍惜;而当他笔锋一转,描摹秋日的萧瑟肃杀时,则又能感受到一种洞察世事的沧桑与对人生无常的深沉感慨。 《小山词》的魅力,更在于其所蕴含的哲学思辨与人生智慧。作者在词中,并非简单地堆砌辞藻,而是将自己的生命体验与对宇宙人生的思考融入其中。他常常在景物的描写中,隐约流露出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喟叹,但这种感叹并非消极的悲观,而是带有了一种达观的智慧。他曾在词中描绘过隐逸的生活,表达了对官场喧嚣的厌倦,渴望回归自然,与山水为伴。这种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既是对现实不满的抗议,也是一种对内心纯净的守护。而在另一方面,他也并未完全脱离世俗,而是以一种旁观者的姿态,审视着人间的悲欢离合,在词中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怀,以及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小山词》的篇章,涉及的题材广泛,几乎囊括了古代文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描绘山川壮丽的写景词,如《登高望远》、《江上观潮》;有寄托离愁别绪的送别词,如《长亭送别》、《天涯孤旅》;有抒发闺怨的思妇词,如《玉阶愁思》、《罗帐凄凉》;更有感怀身世的咏史怀古词,如《赤壁怀古》、《江山依旧》。这些词作,犹如一幅幅流动的画卷,将我们带入那个遥远的时代,感受古人的喜怒哀乐,体会他们的悲欢离合。 在《小山词》的字里行间,你还可以读到作者对友谊的珍视。他笔下的友人,或是在风雨同舟中相互扶持,或是在离别之际依依不舍。这些关于友情的描写,朴实而真挚,展现了古代文人之间深厚的袍泽之情。同时,《小山词》也触及了爱情的细腻与缠绵。无论是热恋时的甜蜜,还是相思的煎熬,都通过作者精妙的笔触,化作一首首动人的篇章,让人为之动容。 《小山词》并非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经典,它的语言虽然典雅,但其情感却是普世的,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与现代人的心灵产生共鸣。当我们身处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时常感到迷失和焦虑,回过头来阅读《小山词》,仿佛可以寻得一份内心的宁静与慰藉。它提醒我们,即使在物质日益丰裕的今天,依然有许多永恒的情感和价值值得我们去珍视,例如对自然的热爱,对真挚情感的追求,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小山词》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文学艺术上的成就,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它是一部了解古代中国社会、文化、思想的重要文献。通过阅读《小山词》,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感受古代文人的风骨与情怀。它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文化的积淀。 或许,《小山词》的作者并非名垂千古的大家,但他的词作却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一串闪耀的脚印。这部词集,是献给所有热爱文学、热爱历史、热爱生活的人们的一份珍贵礼物。它邀请你去倾听,去感受,去品味,去在那些古老的诗行中,找到属于你自己的那一抹“小山”般的清幽与宁静。阅读《小山词》,就是与一位千年古人进行一场心与心的对话,在山水之间,在风雨之中,在时光的流转里,感受生命的律动与岁月的沉淀。它是一场精神的洗礼,一次心灵的远游,让你在阅读的同时,也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发现生命中那些被忽略的美好与深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页质感和印刷质量都非常棒,这是我首先想提到的物理层面的感受。拿在手上,就能感受到作者和出版方对这部作品的尊重。内容方面,我被它那种近乎诗意的叙事方式深深吸引住了。它不是那种直来直去地告诉你“发生了什么”,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意象、比喻和潜台词来传达信息。这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去解码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深意。起初可能需要适应一下这种略带跳跃性的叙事节奏,但一旦你找到了那个“入口”,你会发现自己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思维维度。它鼓励你去质疑、去联想,而不是被动接受。特别是那些对话场景,看似平淡,实则暗流涌动,每一句看似随意的交谈,都可能是一个关键的伏笔。这本书简直是为那些喜欢深度思考的读者量身定做的一份饕餮大餐。

评分

这部作品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展现了“韧性”的多种形态。它没有刻意去歌颂英雄主义,而是聚焦于那些在平凡生活中默默坚持、缓慢成长的个体。作者对时间的流逝有一种近乎宿命般的敏感,你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历史的重量和日常琐碎的磨砺。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联想到我们自己生活中那些不被注意的角落和被遗忘的情感。作者似乎拥有某种魔力,能将最微不足道的瞬间,提炼出永恒的意义。它的语言简练有力,没有一句废话,每一个短语都像是经过反复锤炼的金属,光泽内敛而坚固。读完合上书的那一刻,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漫长而又充实的旅程,虽然身体没有移动,但心灵却得到了极大的拓宽和洗涤。这是一部值得珍藏,并且会在不同人生阶段带来不同感悟的佳作。

评分

说实话,我平时很少读这种类型的书籍,但这次纯粹是出于好奇。没想到,它竟然给了我一个巨大的惊喜。这本书的结构布局非常巧妙,仿佛一张精心编织的网,每一个章节都是一个节点,彼此关联,层层递进,直到最后汇聚成一个宏大的主题。我特别喜欢作者用来构建背景环境的那些文字,那些描述不是为了炫技,而是真正地服务于故事的氛围烘托。比如,它对某个特定季节天气变化的描绘,就精准地对应了人物当时的心境,这种“借景抒情”的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就像是跟随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走过了一片又一片风景各异的土地,每一次转弯都有新的发现。它没有把我当成一个单纯的读者,而是邀请我成为一个共同的探寻者。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在近期的阅读中是比较少见的。

评分

这部作品,说实话,拿到手的时候我就被它的封面设计吸引住了。那种带着淡淡的古典韵味,但又不失现代设计感的排版,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书里的文字流淌出来,仿佛能带你穿越到那个遥远的年代,空气里弥漫着松香和墨水的味道。读着读着,我发现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每一个场景的描绘都像是一幅精心绘制的工笔画,让人看得入迷。特别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简直是入木三分,你能清晰地感受到他们在那特定环境下的挣扎、欢笑与泪水。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时而舒缓,如同微风拂过湖面,时而又戛然而止,留下无尽的回味。我甚至在某些章节读到深夜,舍不得放下,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微的情感波动。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阅读体验,而是需要你沉下心来,细细品咂,才能领会到其中深藏的韵味和哲思。如果你追求的是那种能够触动灵魂深处的文学享受,这本书绝对值得你花时间去探索。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它像是一面被打磨得光洁的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复杂与多面。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冲突时的那种克制与深刻。没有刻意的煽情,也没有大起大落的戏剧性转折,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而然,却又在不知不觉中将你卷入漩涡。其中关于“选择”的主题探讨得尤为精妙,每一个人物似乎都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他们做出的每一个决定,都像是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的涟漪久久不散。这种对生活本质的冷静观察和深刻反思,让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单纯的故事叙述。我甚至会时不时地停下来,合上书本,思考一下自己过往的某个抉择,感受那种时间流逝带来的重量感。作者的语言风格也很有特点,它不像某些大家那样堆砌辞藻,而是用最朴实、最精准的词汇,构建出最富有张力的情感场景。读完后劲很足,久久不能忘怀。

评分

质量不错,极速物流,屯书季节。

评分

大爱!包装好!送货快!快递服务好!赞!

评分

活动价下单的,很精美的一套书!

评分

质量不错,极速物流,屯书季节。

评分

这个印刷排版形式不是太喜欢……

评分

是一个小开本,不过读一读也挺好。

评分

大爱!包装好!送货快!快递服务好!赞!

评分

印刷精美,正版

评分

美词配美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