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留存至今的个人照片一百余张。而由于种种原因,它们从未真正完整地以大尺幅高清的形式系统地展现给世人。这部《鲁迅影集》首次完整收录鲁迅一生留给世界的全部影像,均系所能找到的*好版本;经过仔细修片,力图达到*为清晰的效果;单幅单面,辅以*为准确精当之图注;全书特精装带函,具有*高的欣赏价值、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
前 言
照相术的发明,使人们的真实形象得以保存和流传。在此之前,官府追捕逃犯,要“画影图形”,张贴通衢,;无论画得与本人多么相像,也难以达到现今通缉令中照片那样逼着真。中国古代的人物画像,不重素描功夫,哲人文豪,、帝王将相,各有模式,千人一面,难以分辨。在日文里,照相称作“写真”,但照相也会有走样和失真的时候。有一回,鲁迅的一位日本朋友写信给他,说在报纸上看到他的“写真”,形容瘦削,不像他本人。鲁迅回信调侃道,:他本人的形象没有这么枯槁,可能是照相机枯槁了吧。这也提醒我们,照相机反映出来的人物形象,不一定完全真实,其可信度也值得推敲。
鲁迅生活在19十九世纪末期和至二十世纪初前期,这个阶段,正好是照相术进入中国并逐渐发达的时代。尽管鲁迅并不十分热衷照相,但他一生也留下了不少相片照片。照相片提供的直观的人物形象,是一个人的档案性资料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研究鲁迅,,应该将这部分资料收集完备,确定拍摄日期,梳理来龙去脉。1977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鲁迅》影集,收录鲁迅114一百一十四张照片,。但实际上,鲁迅存世的照片数量并没有那么多,因为这本画册中有些照片是将合影中的鲁迅形象裁切出后局部放大的。当然,从那时到现在,又有一些鲁迅照片陆续被发现出现。
文物出版社《鲁迅》照片集影集的编后记中有这样的话:“鲁迅生前照片的数量已不能确考,从有关记载看,最早的一张要算一九0○二年四月摄于东京弘文学院的入学照片(现在尚未找到),……最迟的摄于一九三六年十月八日……其间几经战火,保存下来十分不易。现在本书发表的照片,极大部分是许广平同志生前珍藏的,一部分是北京鲁迅博物馆、上海鲁迅纪念馆、绍兴鲁迅纪念馆和其他单位历年征集所得,个别照片则是鲁迅生前友好以及外国朋友保存的。这并不是全部。有的照片至今尚未找到,前面提到的弘文学院入学照片就是一例。”该书还列举出几个线索:一,、一九一六年正月“五日 雨雪。赴部办事,午后茶话会并摄景。”。二,、同月 “十三日 晴。……下午开通俗教育会员新年茶话会,摄景而散。”。三,、一九二三年四月 “八日 晴。星期休息。上午丸山、细井二君来,摄一景而去。”。四,、一九二七年一月“二十三日 星期。……午后梁匡平等来,邀至大观园饮茗,又同往世界语会,出至宝光照相。”。五、同年三月“一日。……午中山大学开学典礼,演说十分钟,下午照相。”六、又提到鲁迅1927年9月25日,鲁迅致李霁野信中的有一段话:“投稿于《莽原》之饶超华君,(前回寄回的照相中,坐在我和伏园之间的就是他。)回家路经汕头,被捕,现在似乎已经释出。”30三十多年过去了,以上上述几次照相,除了通俗教育会员新年茶话会合影已经发现外,其余仍未显影。
文物出版社的《鲁迅》影集是迄今印制最为完备的,由于时代的局限,它文物出版社的图片集也存在一些问题。最突出的问题者,如编后记中所说,“个别照片有所剪裁。”。这是指把所谓政治上有问题的人从画面上删去。全书有八张照片被剪去或涂掉了某些合照者的身影。如第78七十八幅鲁迅、宋庆龄、蔡元培、萧伯纳、林语堂、伊罗生、史沫特莱等7七人的合影照。它是1933年2月17日,摄于在宋庆龄住宅花园门口所摄。鲁迅当天日记记载:“午后汽车赍蔡先生信来,即乘车赴宋庆龄夫人宅午餐,同席为萧伯纳、伊、斯沫特列女士,杨杏佛、林语堂、蔡先生、孙夫人,共七人,饭毕照相二枚。同萧、蔡、林往笔社,约二十分钟后复回孙宅。绍介木村毅君于萧。傍晚归。”其中的一枚是7七人合影,另一枚是鲁迅、蔡元培、萧伯纳3三人合影(照了两张)。因为杨杏佛不在照片中,有人就认为他是拍摄者。1951年9月,为纪念鲁迅诞辰70七十周年,上海《文艺新地》第一卷第八期刊出了这张照片,但照片上只有剩下5五个人,林语堂和伊罗生均被涂去。此后全国各地报刊刊出的这张合影,都是“五人照”,如1956年10月15日出版的《文艺报》第十九号,、10月16日出版的《萌芽》第十八号,、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年出版的《鲁迅图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5月出版的《鲁迅图片集》等等。据参与《鲁迅》图片集编辑的周海婴、裘沙在《一部在逆境中诞生的文献》中说,他们知道这张照片上原本有七人后,四处寻找。从许广平珍藏的四本鲁迅照相册中没有找到,上海蔡粹盎女士保存的蔡元培遗物中也没有,上海宋庆龄故居、北京鲁迅博物馆、上海鲁迅纪念馆、绍兴鲁迅纪念馆的馆藏和展览中,也都只仅有五人合影照。甚至在被人们认为是摄影者的杨杏佛的后人那里也没有找到原照。最后,从一位藏书家收藏的图书中找到一张图片做了翻拍。但其时《鲁迅》照片集已经出版了。宋庆龄逝世后,1981年5月29日,新华社刊发的一组照片中有一张就是“七人照”。该社配发的说明文字是:“一九三三年二月十七日,宋庆龄在家里宴请英国文豪萧伯纳等,并合影留念。前排左起:美国记者史沫特莱、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后排左起萧伯纳、宋庆龄、美国记者伊罗生、中国现代散文家林语堂。”后来,有人考证,这张照片的拍摄者并非杨杏佛,而是当时《上海晨报》摄影记者毛松友。
在与鲁迅合拍过照片曾经出现在同一个画面的人中,林语堂是最倒霉的一个位。他与同鲁迅的三张合影,他均被涂改过去。其他被涂掉的人物还有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的李济和曾是鲁迅的学生、后来担任国民党政府地方官员的孙福熙。此类修改不但仅出现于面世的《鲁迅》图片集中影集出现此类修改,那个时代出版的很多书籍中都采用了这样的有类似做法。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有时甚至还用上使用了现在颇为流行的PS手段,把将合影中的人物重新组合,让没有与鲁迅单独合影的人有了合影,;如有些出版物将文艺漫谈会十几个人合影中并肩而坐鲁迅和郁达夫挖出来单独洗印,等等。
这些修改在那个时代是迫于形势,不得不然的。
此外,该书中有些照片的说明存在时代错乱、人物混淆的现象。直到现在至今日,鲁迅照片使用中也还存在着诸如说明文字不准确甚至错误等问题。
照片显示的人的神态、身体语言,及其与合影者的关系等等,都是具有参考价值的材料。鲁迅的照片将鲁迅的某些真实呈现给世人,让观者从中体察鲁迅的内心,有利于去除神化或丑化鲁迅形象造成的偏见的迷雾。研究鲁迅,离不开作为第一手的直观资料的照片。
这本影集,将本书把鲁迅现存照片完整汇集起来,按时间顺序排列,并加以扼要准确的简要说明,目的是让读者通过真实的鲁迅形象了解其鲁迅生平的大概,、精神状态,并从图片蕴含的信息中体会其所处时代的风貌。而然而,力求想把现有鲁迅照片的拍摄时间及照片中的人物等信息都准确精准确定下来提供出来,难度却也仍旧不小。本书对照片的说明,主要依据鲁迅日记,必要时也使用鲁迅亲友的回忆录等材料。有些照片还无法具体到日期,只能说春,或秋,甚或某年。其中的部分人物还无法全部说明其身份。本书对照片的说明,主要依据鲁迅日记,必要时也使用鲁迅亲友的回忆录等材料。但仍有部分呢不少人物,找不到头绪,如蔡元培、鲁迅、许寿裳与日本留学生合影,根据鲁迅日记等材料,确定拍摄日期是1923年1月7日,但照片上日本友人的姓名和身份,仍不能一一认定。
鲁迅照片的搜集能达到到现在这样的规模,要感谢收藏者、研究者多年的努力。本书的编写,一面利用了他们的成果,一面又得到许多同行、友人的帮助。例如,刊登在日本《大阪朝日新闻》上的鲁迅照片,是日本记者与鲁迅会面时拍摄的,很可能就是他与日本友人通信中谈论“人还是照相机哪个枯槁”时的所指,;朋友们或复印、扫描报纸,或翻译报纸上的报道,或搜集有关日本记者的资料,总算把照片它的拍摄缘起和拍摄日期搞清楚了确认。
我搜集和编辑鲁迅照片,起意于2009年去赴纽约参加“多媒体鲁迅”学术研讨会。我在会上提交的报告《“开麦拉”之前的鲁迅——鲁迅照片面面观》,概述鲁迅现存照片,并对照片研究的一些问题加以讨论,虽然粗浅笼统,但也得到一些有价值的反馈信息。2013年,我对鲁迅的照片做了一次比较系统的整理和解读,出版了《鲁迅像传》一书(贵州人民出版社)。
鲁迅的照片不但关乎鲁迅本人的生平和他所处的时代,而且同时也对当前的鲁迅研究产生着影响,因为。这正是所谓“恢复鲁迅真实面目”的最基础性的工作。
期待读者的批评指正,期待更多鲁迅照片的发现和研究的新成果的面世。
《鲁迅影集(1881-1936)(精)》——这个书名本身就自带一种庄重而又亲切的气息,让人忍不住想要去探寻。我想象中的这本书,绝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照片集,而是鲁迅先生生命历程的视觉化呈现,是一段凝固在时光里的珍贵记忆。我期待着,通过封面上的那张张老照片,能够触摸到鲁迅先生的生命温度,感受到他从青年到壮年再到晚年的每一个心路历程。或许,影集里会收录他鲜为人知的童年照,勾勒出他早年成长的环境;也会有他在异国他乡求学的身影,展现他开阔眼界的起点;更会有他在国内奔波,与各界人士交流的场景,记录下他思想碰撞的火花。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了解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更是走进一个时代的灵魂深处,去感受那些历史的重量,那些人性的光辉。它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这位“民族魂”的崇敬与好奇,期待着通过影像,与他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带我深入了解鲁迅先生的媒介,而《鲁迅影集(1881-1936)(精)》这个书名,就像一个温柔的召唤,让我心生向往。我设想着,这本影集不仅仅是简单的照片堆砌,而是经过精心挑选和编排,试图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呈现鲁迅先生的多面性。也许,它会收录一些我们从未见过的生活照,捕捉他与家人、朋友相处的温馨瞬间,或是他在书房中沉醉阅读的专注神情。这些细微之处,往往最能触动人心,也最能让我们感受到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鲁迅。我好奇那些照片背后的故事,那些摄影师如何捕捉到那些转瞬即逝的神态,而鲁迅先生本人,又会在看到这些照片时,是怎样的心境?这本书,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去重新认识这位我们熟悉又似乎陌生的文化巨匠,去感受他作为一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真实存在。
评分读到《鲁迅影集(1881-1936)(精)》这个名字,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个年代特有的氛围。照片,尤其是那个时期留下的照片,本身就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感。我想象中的影集,不会仅仅展示鲁迅先生的肖像,更可能通过他所处的环境、他身边的人物,来折射那个时代的变迁和社会风貌。也许会有他在北京街头的身影,他的住所,他常去的茶馆,甚至是他在演讲或会议中的场景。每一张照片,都仿佛是一扇小小的窗口,让我们得以窥探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他们的穿着打扮,他们的表情神态,他们的喜怒哀乐。而鲁迅先生,作为那个时代最敏锐的观察者和记录者,他的影像,无疑为我们理解那个复杂的社会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切入点。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部视觉化的历史书,让我们能够以一种更加生动、更加直观的方式,去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瞬间就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那个时代、那位先生的无限遐想。虽然我拿到手的并非是《鲁迅影集(1881-1936)(精)》这本书本身,但仅仅是这个书名,就已经在我脑海里勾勒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我想象中的鲁迅,绝不仅仅是教科书里那个挥斥方遒的斗士,更是一位有着丰富情感、深刻思考的普通人。封面上的老照片,或许会定格下他年轻时的锐气,中年时的沉思,亦或是晚年的沧桑。每一张泛黄的相片,都可能是一段不为人知的往事,一种细腻的情感,或是对社会变迁的无声呐喊。我期待着,通过这些影像,能够更直观地感受鲁迅先生的生活痕迹,触摸他思想的温度,理解他笔下文字背后那颗跳动的心。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探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以及一位伟大灵魂在那段历史中的独特印记。它不只是关于一个人,更是关于一个时代的回响,关于民族精神的凝聚。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了鲁迅先生那些充满力量和深度的文字。我一直在思考,如果将这些文字转化为影像,会是怎样一番景象?《鲁迅影集(1881-1936)(精)》,这个名字唤醒了我对影像叙事的期待。我设想,这本影集或许会尝试用照片来“讲述”鲁迅先生的生平故事,从他少年求学时的青涩,到他投身革命的坚定,再到他晚年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每一张精心挑选的照片,都可能成为理解他某一篇作品,或是某个思想的钥匙。或许,它还会收录一些鲁迅先生的亲笔手迹,与照片相互辉映,形成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我期待着,通过这种图文并茂的方式,能够更全面、更立体地理解鲁迅先生的精神世界,感受他文字背后蕴含的强大力量。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连接文字与影像的奇妙旅程,一次深入探究一位伟大灵魂的独特体验。
评分买来看看还是不错的,希望包装的好一点。
评分一加手机6 8GB+128GB 墨岩黑 全面屏双摄游戏手机 全网通4G 双卡双待
评分书脊皮面,手感舒适,可惜编辑错误。
评分峰会交通管制马上开始,不折腾了。收下了。唉
评分喜欢鲁迅先生的样子,就买了此书。
评分内容不错,虽然有的照片因年代的关系,有些涣漫模糊了,但是能纪录下大先生当年的影响,也是弥足珍贵了。书籍装帧设计不错,制作的材料(包括函套)略显单薄寒酸。未免白璧有瑕。
评分难得一见的鲁迅珍贵照片,有收藏价值
评分很多没有见过的鲁迅照片。是喜欢鲁迅先生的人的一份珍藏品
评分内容丰富,印刷清晰,好书推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