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幼小孩童面对亲人的死亡时,他们*为现实的需要并非理解什么是死亡,他们迫切的需要是如何应对失去亲人而造成的巨大生活变化。
——《等待永不返回的爸爸》
那些经历了心理创伤的当事人,随着时间推移,如果能够理性地根据自己的经验找出细节来填补空白,那么整个经历的面貌就会改变,当事人对创伤的心理感受也随之改变,他将以新的方式检视自己的故事。
——《也是潜能发挥》
生命的意识不是某种含糊的东西,而是非常实在的具体的体验,它构成人的命运。每个人的命运都是独特的,尽管人们对命运的理解不尽相同。
——《生的自由》
《你,会回来吗?—— 心理治疗师与你对话生死》一书是黄蘅玉博士又一力作,她将几十年心理咨询和治疗时的生死自由谈记录在此,希望与大家一起探讨生死难题。该书三个部分,儿童篇,主要谈论儿童在面对父母和亲友死亡时的困惑及相应的处理方法。青年篇,青年期作为自杀行为的高危阶段,每个企图自杀的青年都有自己痛不欲生的理由,作者怀着同理心真诚地帮助他们。成人篇,生死是所有人迟早会面对的事实,耸立在人生终点的死亡界碑不该是令人焦虑或恐惧的刺激物,而是提示我们要更好地珍惜当下之乐的警示牌。
黄蘅玉博士,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注册临床心理治疗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注册临床心理治疗师评审委员会委员。著有《对话孩子:我在加拿大做心理咨询与治疗》一书。
人们都不愿意谈论死亡,当然我也不喜欢。只是,我选择了心理治疗这个行业,就不得不探讨这个沉重话题。无论在中国或在加拿大,经常有来访者在我工作时,提起生死难题。我的工作就是在人们困苦之时能够助人,所以我无法回避对生死的探讨,我无法简单敷衍那些在死亡边缘挣扎的来访者。我所能做的就是协助来访者走出心理困境,冷静地理性地思考自己的生死抉择。
人们常说,你们的工作太灰暗,一直面对人心的垃圾。我说,我的工作虽然极富挑战,但意义深长。试想,当人们处于极其恶劣的心境时,当人们倍感孤独无助、痛苦绝望时,我们若能助上一臂之力,让他们发现生命的意义而生存下来,那份挽救生命的欣喜,无法言表。生命无价,所以挽救生命的意义也无法度量。还有那些为生死自由而困惑迷茫的来访者,倍感抑郁、焦虑、恐惧、悲伤,我们唯有站在来访者的立场上,侧耳聆听,一起开拓思路,共同拓展视野,协助来访者维系心理平衡。我们能在人们*需要的时候伸出援手,那份内心的满足无与伦比。
我们会收到“谢谢,你是我的救命恩人”的衷心感谢;我们也能听见“谢谢你的帮助,我已能健康生活”的积极反馈,但是更多的是人们离去之后,不想再与那“不堪回忆的经历”有任何联系。每每看到病人挣脱精神枷锁,走出泥潭勇往直前时,即使没有片言只语,我的那份喜悦、那份满足、那份骄傲或许是任何事情都无法替代的。
了解人心是不容易的,尤其在来访者情绪混乱企图自杀时,他们十分敏感多疑,我们任何一个细微差错都可能导致来访者拒绝帮助,走向绝路。
人内心的情结要比人嘴里说出来的东西更多,更有意义,因为嘴里说出的只是人们想让你知道的话语,而压抑于内心的情结,那些搅乱情绪的本源是不会轻易透露的。所以,我们要学会怎样读人的心,怎么听言语背后的心声。
我们知道不留痕迹的鞭打比留下痕迹的更伤人的心。我们明白痛苦不是惩罚,死亡不是失败,活着也不是奖赏。
我们懂得,当我们开口说话时,我们只是在重复我们所知道的,而当我们侧耳聆听时,我们能了解到、学习到更多的东西。面对生不如死的来访者,倘若能让他们宣泄出心中的苦难,那么他们的内心就会腾出位置让自信和理性进入。
生与死是手牵着手的,否定了死等于否定了生。我们唯有坦诚地与来访者进行生死自由谈,方能协助来访者沿着生死阶梯,健康快乐地一步步走向更为宏大的世界。
我将几十年心理咨询和治疗时的生死自由谈记录在此,希望与年轻的或年老的人们一起探讨这些生死难题。因为耸立在人生终点的死亡界碑不该是令人焦虑或恐惧的刺激物,而是提示我们要更好地珍惜当下之乐的警示牌。
经案主同意,书中的个案都经过修饰,以对话或自述的方式表达,目的是不泄露来访者的隐私。
黄蘅玉临床心理学博士
2016年11月完稿于加拿大温哥华
前言
儿童篇
等待永不返回的爸爸
爸爸为什么要自杀?
里奥的梦
道别
乔西和他的母亲
青年篇
死人能听见哭声吗?
无形的枷锁
也是潜能发挥
爱的窒息
好人坏人
相识
相伴
好人坏人
天堂地狱
成人篇
同性恋者的苦恼
高贵林女孩
急救
移民
父母回流
认识吴刚
美梦
失望
自杀
重生
怎么活?
自杀未遂
失恋
第二次自杀
寻找活路
生死自由谈
生的自由
出生的自由
生存自由
公平
心理三要素: 思维情感行为
时间与年龄
幸与不幸
死的自由
人为什么要死?
自杀
生死抉择
安乐死
等待永不返回的爸爸
你曾问我,怎样向4岁的女儿解释死亡?
你告诉我,你对孩子说了无数遍:“孩子,过来吧,不要等。爸爸死了,他不会回来。”
可是,孩子没有应答,一丝不动地坐在面对大街的窗口前,依靠在窗旁,双眼呆滞地盯着窗外,面无表情。
你说,你为孩子,打开了她最爱看的电视剧《辛普森一家》,抱她坐到沙发上。仅几分钟,孩子又抱着心爱的小熊娃娃坐到窗口边,静静地凝视着窗外。
你喊道:“别等了,孩子。你爸爸死了,永远不会回来了!”可她低着头,双臂紧紧地抱着她的熊娃娃,脸侧贴着熊的脑袋上,没有说话。
你对孩子嚷着:“他丢下我们走了,再也不回来了!”
孩子还是坐在窗前等爸爸,一言不发。
“你爸爸死啦,不要等,去睡觉。”你将坐在窗前的孩子抱起,放到床上。
你拿起一张纸,用打火机将之点燃。火苗上窜,纸变黑,在空中飞舞一番,火灭。烧尽的黑色纸絮卷作一团,慢慢飘落到地。
“你爸爸就这样变成灰烬,消失了。”你对孩子说。
孩子双眼直直盯着那黑色纸絮,看了好一阵,面无表情地、慢慢地吐出一句:“这是一张纸,不是我爸爸。”
4岁的孩子能懂死亡吗?有必要直接告知她父亲的死讯吗?或是编个善意的谎言,让孩子企盼着,等待着永不返回的爸爸?
你丈夫、莎莎的爸爸不久前自杀身亡。你知道莎莎的爸爸患抑郁症多年,长期病假在家。他拒绝服药治疗,整日无精打采。以往酷爱的吉他已铺满尘埃,屋里早就没有吉他的旋律和他浑厚低沉嗓音的哼唱。你没法治疗他的抑郁,也没有办法与他对话。你只能看着他一天天消沉。你只想逃离这个家。
莎莎自出生后一直由爸爸照顾,每天跟着郁郁寡欢的父亲生活。她也是个安静忧郁女孩,不苟言笑,没有童真的欢乐。每天,当你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时,没有人与你打招呼,没有人问你今天的工作是否辛苦?没人过来帮你放下手中提着的大包小包的生活用品,没有人关心你是否买够了一家人要吃的水果和食物。你看到的景象似乎永远如一: 父女俩在沙发上挤在一起,静静地相依着,没有嬉笑,没有追闹,没有争执哭叫,同样也没有因为你的回家而产生的欢笑。
当你感到这个家没有存在意义时,当你昔日的爱恋被繁重的生活压力挤压得消失殆尽时,当你对你曾经非常崇拜与欣赏的爱人感到厌倦躁烦之时,他——你的丈夫一定也知道了你的情感。在你准备离家出走,追求自己的人生之时,在你准备采取行动的前夕,他居然卖掉自己最最心爱的、久不触碰的吉他,换取了那几文钱,给莎莎买了个毛茸茸的小棕熊玩偶。然后,他决然阻断他自己年轻的生命,自杀身亡。他走了,他离开了心爱的莎莎,离开了他的家,离开了这个他厌倦了的世界。
对莎莎而言,朝夕相处的爸爸突然消失了,再也见不到了。她满屋子转,屋里屋外寻找。你知道孩子在找爸爸,只可惜这个自幼与抑郁症父亲生活的忧郁女孩,迥然不同于邻家同龄女童,她没有一般女孩的伶俐口齿,她不会滔滔不绝询问,不善言表自己的喜怒。她在房内转了几圈不见父亲之后,就趴在窗前等待。
你揉着女儿,哭泣着:“宝贝,我怎样向你说清楚什么是死亡呀?”
死亡常常是人们言谈的禁忌,不吉利。恐惧死亡的文化源头起于何处,我不得而知。古今中外,死亡从来都是令人悲伤晦气的主题,尽管人人都避不开它。
幼小孩童难以理解她爸爸的去世,她还不到探究正常死亡和非正常死亡的心理成熟度。你们没有明确的宗教信仰,无论是天堂地狱,还是轮回转世,你都难以向莎莎解释清楚。
有时人们会用动物植物等儿童能理解的比喻来帮助儿童理解死亡,只是,当幼小孩童面对亲人的死亡时,他们最为现实的需要并非理解什么是死亡,他们迫切的需要是如何应对失去亲人而造成的巨大生活变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丧失和改变是产生心理危机的主要原因。幼小孩童在亲人死亡后,丧失与巨大的改变挤压到孩子身上,他们常常不知所措,他们在寻找失去的“过去”。
莎莎时刻在寻找昔日朝夕相处的父亲,她无法应对父亲的离去和那发生了巨大改变的生活。当孩童面对死亡的问题时,我们只能用儿童所能理解的言语与儿童交谈。
“莎莎想爸爸了?”你明知故问。
“是。”
“莎莎希望爸爸回来干什么?”
“我要爸爸陪我看电视,陪我睡觉。”
这就是莎莎在寻找的“过去”,那个她与爸爸一起生活的日子。
莎莎需要有人陪她看看电视,带她玩。晚上睡觉前,陪在她身边,讲讲故事。尽管故事就是翻来覆去那么几个,那样莎莎的孤独感和不安全感就会渐渐消去。
你考虑了无数次,你询问了很多专业人士,你想知道怎样向女儿解释她父亲的死亡,怎样让她理解她爸爸永不返回这一事实。
那天,莎莎依偎着你,低声细语地问:“爸爸不回来了?”
你对莎莎说:“爸爸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他不回来了,他在那里等我们,他在等莎莎长得很大很大后去那里看他。”
“是吗?那莎莎要快快长大。”
“是的,你要多吃点,才能快快长大。过几天我带你去学游泳、学溜冰、我们去好多好多地方玩……”
莎莎妈妈,你做得很好。幼小孩子很难理解死亡,我们可以慢慢给他们解释,我们最需要做的是帮助孩子度过死亡引致的心理危机,消除他们的困惑,抹去死亡的阴影。
莎莎自幼与抑郁的父亲过着抑郁的生活,你的积极乐观给莎莎开辟了另一番天地。死去的人已经逝去,活着的人还得活下去。莎莎的适应能力还是很强的,你的陪伴使莎莎更容易应对生活的变化,你的欢乐和坚强会传递给她。
莎莎妈妈,照顾好自己,你快乐了,你孩子才能快乐,不是吗?
…………
这本书的书名,像是一声来自遥远彼岸的呼唤,带着一丝丝的忧伤,又掺杂着无尽的眷恋。“你,会回来吗?”——这个问题,在我生命中曾以各种形式出现过。有时候是对于逝去亲人的缅怀,有时候是对一段远去时光的追忆,有时候,甚至是对于那个曾经的自己的询问。我始终觉得,生与死,是人类最深刻也最难以触及的谜团,而“心理治疗师与你对话生死”这个副标题,则像是在这个神秘而又充满未知领域投下的一束光。我很好奇,心理治疗师是如何与“生死”进行对话的?他们是运用专业的理论,还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是直接剖析死亡的哲学,还是引导我们理解死亡在我们生命中的位置?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温和、包容的方式,让我们得以审视自己内心深处对于生死的态度。我们或许无法改变死亡的必然性,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去面对它,如何去理解它。我希望能从书中获得一种关于“告别”的智慧,一种在失去后如何重新找回生命意义的能力。这本书,对我而言,可能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生死的读物,更像是一次自我探索的旅程,一次与内心深处最脆弱部分对话的机会。我渴望在阅读中,找到一种平静,一种对生命更深刻的理解,以及一种在面对无法回避的终点时,依然能够保有希望和爱的力量。
评分封面上那句“你,会回来吗?”,就像一枚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我的心湖里激起了层层涟漪。它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于“等待”和“失去”的复杂情感。我曾无数次地对着远方,或者对着虚空,问出这样或那样的疑问,关于那些已经离开的人,关于那些回不去的时光,关于那个或许早已面目全非的自己。而“心理治疗师与你对话生死”,则像是一个温柔的邀请,邀请我进入一个安全的空间,去坦诚地面对那些一直以来让我感到困扰的问题。“生死”这两个字,对很多人来说是沉重而难以启齿的,但它们却是生命中最真实的存在。我渴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充满智慧和人文关怀的方式,引导我如何去理解和接纳生命的无常,如何去处理那些与死亡相关的忧伤和恐惧。我并不期待它能提供直接的答案,因为生死本身就是没有标准答案的谜题。但我相信,通过心理治疗师的视角,通过那些可能存在的真实故事,我能够获得一种新的理解,一种关于如何与失去共处,如何在告别后依然能保有生命的热情和爱的能力。它可能是一种治愈,一种启发,更可能是一种与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对话的契机。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如同一道古老的咒语,又似一首低吟浅唱的歌谣,瞬间攫住了我的注意。“你,会回来吗?”——这句简单的话语,却承载着千钧万重的复杂情感,它诉说着等待,诉说着期盼,更诉说着那些无法轻易释怀的别离。我常常在想,那些离开的人,去了哪里?他们是否还在思念着我们?而我们,又该如何才能与他们真正的“告别”,或者说,如何与他们“重逢”在另一个维度的空间?“心理治疗师与你对话生死”,这个副标题,为我指引了一个方向。我一直对心理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面对人生重大课题时,心理学的力量显得尤为重要。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充满智慧和同情心的方式,引导我深入探索内心对于生死的理解。它不是要告诉我“死后会怎样”的哲学探讨,也不是关于医学上的死亡定义,而是关于我们如何在活着的时候,去理解和面对“死亡”这个概念,以及如何处理那些与死亡相关联的情感创伤。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在面对失去时,能够找到一种安抚自己心灵的方式,能够理解那些无法改变的现实,并在痛苦中,依然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平静和希望。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却又引人探究的神秘感。纯粹的色彩搭配,以及书名上那句充满悬念的问句,立刻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于生命、离别与重逢的种种思绪。我不知道书里究竟会讲述怎样的故事,是关于那些永远离开的亲人,还是那些因故而不再联系的朋友,抑或是那个曾经闪耀却又黯淡的自己?“心理治疗师与你对话生死”,这个副标题更是像一盏探照灯,照亮了内心那些隐藏在角落里的脆弱与渴望。我总是对心理学以及它如何触及我们灵魂深处感到好奇,而当它与“生死”这两个终极命题相结合时,那种震撼和敬畏感油然而生。我期待这本书能以一种温和而深刻的方式,引导我审视自己对生死的理解,或许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如何面对失去、如何珍惜当下的智慧。生活中有太多的未知和不确定,尤其是在面对亲人或爱人突然离去时,那种巨大的空虚和痛苦常常让人无所适从。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视角,一种可能被忽略但却至关重要的理解,帮助我理解那些无法避免的告别,以及在告别之后,如何继续前行,如何在心中保留一份完整的爱与记忆。它不是一本简单的故事集,也不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论著,它更像是一场心灵的对话,一次与自己灵魂深处的坦诚交流,我渴望通过这场对话,获得一些平静,一些力量,一些对生命更深刻的理解,以及在痛苦面前,能够找到一种安抚自我的方式。
评分这本《你,会回来吗?——心理治疗师与你对话生死》的书名,如同一个悠扬却又带着一丝忧伤的旋律,瞬间吸引了我的目光。那句“你,会回来吗?”,饱含着太多无法言喻的情感,它是等待,是期盼,是曾经的拥有,更是面对别离时的深深不舍。我常常在想,那些生命中重要的人,那些曾经陪伴我们走过一段旅程的灵魂,在他们离开之后,我们的生命是否还能继续完整?而“心理治疗师与你对话生死”,则像是在这沉重的话题中,注入了一丝温暖与理性。我一直相信,心理治疗师拥有着一种独特的洞察力,他们能够理解并引导人们处理那些内心最深处的伤痛和困惑。当这种力量与“生死”这个人类永恒的课题结合时,我相信这本书一定能够为我们提供一种不同寻常的视角。我期待它不是一本关于如何“克服”死亡的书,而是关于如何“理解”死亡,如何“接纳”生命无常,以及如何在失去之后,依然能够保有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获得一种面对离别时的平静,一种在悲伤中寻找力量的智慧,以及一种对生命价值更深刻的认知,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坦然、更富爱意的姿态,去面对生命中的每一个“告别”。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有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它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最原始的情感张力。“你,会回来吗?”——这句问话,是无数人在面对告别时,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呐喊。它不仅仅是对某个人的呼唤,更是对生命中那些曾经美好过,却又已然远去的事物的追问。我一直认为,生死是人类最根本的议题,它贯穿于我们的生命始终,却又常常被我们刻意回避。而“心理治疗师与你对话生死”,这个副标题,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在这样一个沉重的话题面前,一种可能存在的温柔与智慧。我很好奇,在心理治疗师的引导下,我们能够以一种怎样的方式,去“对话”生死?他们会分享哪些关于生命的感悟,关于失去的疗愈,关于如何在告别后依然能够活出自己的精彩?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非常贴近个体经验的方式,去展现那些在生死关口,人们内心的挣扎、困惑与最终的和解。它可能不是一本提供“如何避免死亡”的书,而是关于“如何更好地活着,以面对死亡”的书。我希望从中获得一种关于如何珍视当下,如何处理遗憾,以及如何在生命的旅程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力量。
评分初见这本书名,便有一种难以言喻的熟悉感,仿佛它触碰到了我一直以来内心深处某个隐秘的角落,那个关于“如果”和“曾经”的角落。我并不是那种会主动去研究生死议题的人,但生活本身总会以各种方式将我们推向这些沉重的话题。无论是身边亲友的离去,还是人生中某个重要阶段的终结,都会让我们不得不停下来,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去审视那些已经发生和即将发生的一切。“你,会回来吗?”这句问话,太有力量了,它饱含着不舍,饱含着期盼,也饱含着一丝丝的绝望,而“心理治疗师与你对话生死”,则像是在荒芜的沙漠中找到了一片绿洲,似乎有人能够引导我,帮助我理解那些复杂的情感,那些难以启齿的悲伤。我很好奇,在心理治疗师的引导下,我们能够如何去“对话”生死?这是否意味着,那些曾经让我无法释怀的遗憾,那些让我夜不能寐的思念,都有可能得到一种解答,一种安抚?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非常细腻、非常贴近个体经验的方式,去展现那些在生死关口,人们内心最真实的挣扎与和解。它可能不是提供直接的答案,但它一定能够提供一种方法,一种思考的框架,让我们能够更勇敢地去面对生命的无常,去接受那些无法改变的事实,并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平静与力量,让我明白,即便我们无法改变生死的规律,但我们可以改变看待生死的视角,可以让我们在告别之后,依然有力量继续爱,继续生活。
评分在我的人生旅途中,曾经有过几次关于“离别”的深刻体验,每一次都让我久久不能平复,对“告别”这件事,我始终存在一种莫名的恐惧和抗拒。我常常会问自己,在生命结束的时候,我们会变成什么?我们所爱的人,会在我们离开后,以何种方式纪念我们?而我们,又该如何面对那些永远无法再见的人?“你,会回来吗?”——这本书的书名,恰恰触动了我内心最敏感的那根弦。这不仅仅是对某个特定人物的呼唤,更是对生命中那些曾经存在过,却又悄然消失的美好的一种追问。而“心理治疗师与你对话生死”,这个副标题,让我看到了希望。我一直认为,心理治疗师拥有的是一种独特的智慧,他们能够深入人的内心,帮助人们理解那些潜藏的困惑和痛苦。当这种能力与“生死”这样宏大而又个体的主题结合时,我想必会产生一种强大的疗愈力量。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循序渐进、娓娓道来的方式,带领我走进那些在生死边缘徘徊的灵魂,去倾听他们的故事,去理解他们的痛苦,去学习如何与那些无法回避的失去共存。我希望,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能够获得一种关于如何珍视生命、如何告别过去的勇气,以及在面对死亡时,能够保持一种平静和尊严。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值得信赖的向导,指引我穿过生命的迷雾,找到内心的光明。
评分初次瞥见这本书的封面和书名,便有一种被深深吸引的感觉。“你,会回来吗?——心理治疗师与你对话生死”。书名中的那句疑问,仿佛触碰到了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那里珍藏着我对许多无法再见之人、无法再回之事的情感。“回来”二字,承载了太多复杂的情绪:思念、遗憾、不舍,以及一种渺茫却又执着的期盼。而“心理治疗师与你对话生死”,则像是在一片迷雾中,点亮了一盏引路的灯。我一直对心理学在面对人生重大困境时的作用深感好奇,而当它与“生死”这个终极命题相结合时,其潜在的力量更是令人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极其细腻、温和且充满智慧的方式,带领读者去审视自己对于生死的看法。它不是要提供空洞的哲学说教,也不是要进行冰冷的科学分析,而是要深入个体的生命体验,去理解那些在面对失去、面对终结时的真实感受。我期待能从中获得关于如何与悲伤共存,如何处理内心深处的遗憾,以及如何在生命的有限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永恒与意义。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像是一场与自己灵魂深处的坦诚对话,一次寻找内心平静与力量的旅程。
评分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我的心头涌起一股莫名的悸动。不是因为恐惧,而是因为一种深深的共鸣。“你,会回来吗?”——这句话,仿佛是我在无数个失眠的夜晚,在某个空荡荡的房间里,对着空气发出的疑问。它包含着太多无法言说的情感:不舍、怀念、遗憾,甚至还有一丝丝的期待。而“心理治疗师与你对话生死”,则像是一个承诺,一个能够带领我走出阴霾的承诺。我一直觉得,生死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隐秘的角落,我们很少去主动触碰,但它却又如影随形,时刻影响着我们。我很好奇,心理治疗师是如何以一种非临床、非学术的方式,与我们进行这样一场关于生死的大讨论?他们会分享哪些真实的案例,那些在生命尽头,人们内心最真实的挣扎与选择?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的视角,去描绘那些在生与死之间游离的灵魂。它不仅仅是关于失去,更是关于如何去爱,如何去珍惜,如何在生命的有限中,找到无限的意义。我希望能从中获得一种关于如何面对告别的勇气,一种在悲伤中寻找力量的能力,以及一种对生命更深刻的理解,让我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更加坦然地去面对那些不可避免的离别,并从中汲取前行的动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