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小书 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精)

大家小书 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潘菽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古代思想
  • 心理学
  • 传统文化
  • 哲学
  • 历史
  • 文化
  • 国学
  • 思想史
  • 古代智慧
  • 自我认知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ISBN:9787200138870
版次:1
商品编码:12368616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潘菽认为,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在自己特有的基本范畴基础上形成了许多相应的思想理论,只有抓住了基本范畴这个纽结,才能较全面地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 ,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他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总结出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七大范畴:人贵论;形神论;天人论;性习论;知行论;情二端论;主客论。全书依据这七大范畴,选取了潘菽的数十篇文章加以归类,编辑成册。
  潘菽在对待心理学的问题上,以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作为指导,来区别科学的与非科学的思想观点;也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进行了辨别和筛选,对其中被普遍认为是唯物论的或接近唯物论的思想进行挖掘、整理、研究。就本书所收入的文章,不论是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总论还是对单个人物的个别观点进行解读和辨析,辩证唯物史观的立场始终贯穿其中。


作者简介

  潘菽(1897-1988),d原名潘淑、潘有年,字永叔。江苏宜兴人。中国著名心理学家,首任南京大学校长,自1955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长期担任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是新中国心理学工作的主要领导者,也是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和理论心理学的开拓者,晚年提出了建立中国特色心理学的战略目标和主要途径,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心理学的纲领。潘菽教授主要致力于心理学基本理论的研究,提出了深刻而独到的见解,基本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在我国心理学界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总论
一、 挖掘我国古代心理学思想这个丰富的矿床,首先要明确的两个问题
二、 关于系统发掘古代心理学思想的工作步骤、正确指导思想与方法论
三、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刍议
第二章 人贵论
一、人贵论
二、 比较集中地研究“人的所以为贵”的心理学,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三、 《尚书·泰誓》等古籍中提出的人贵论,是我国古代最独特最根本的心理学思想
四、 荀况强调人和动物有本质区别:有辨、有义、能群,是“最为天下贵”的
第三章 形神论
一、 科学的形神论是中国古代延续未绝的另一个根本性的心理学思想
二、 列举从战国至明代学者尤其是东汉王充对唯物论认识论心理学思想的杰出贡献
三、 评王充关于心身关系的朴素唯物论看法及其两个缺陷
四、 评述范缜对心身关系问题较系统的唯物论科学论断及其不彻底性
五、 《荀子·天论》篇中有关心理学的十分光辉的唯物论论断
第四章 天人论
一、 刘禹锡的“天与人交相胜”比柳宗元《天说》具有较深刻的朴素辩证观点
二、 从刘禹锡的《天论》中正确对待“天定胜人”和“人定胜天”问题
三、 对刘禹锡关于天人关系的光辉见解,心理学所应注意到的三个要点
四、 王安石的短文《老子》中所阐明的关于人和大自然的关系的光辉思想
第五章 性习论
一、习与性成
二、 性习论是中国古代思想家讨论得最多有待发扬光大的科学原理
三、 “习与性成”是一个我国古代思想家一个十分光辉的、可贵的科学论断
四、 对两千年来争论的性恶性善问题的辩证分析与评释
五、 评两千年唯心论学者的先验论的性善论的发展及后期李翱的性善情恶论
六、 《孔丛子》中值得注意的有关古代心理学思想的见解
七、 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论的唯物观点及孟轲主观唯心论的强辩
八、 评西汉贾谊关于“人性不甚相远”“化与心成,故中道若性”等光辉理论
九、评王充关于人性善恶问题的见解
十、 王充对善恶问题有创新贡献,但未跳出前人的两个基本点161
十一、 王充思想的最大缺点及其突出的五点贡献
十二、韩愈关于儒家人性理论的一种大体的综合
十三、 柳宗元的《天爵论》中关于人性的论述,是接近于科学的杰出见解
十四、 欧阳修未忘“习与性成”的古代宝贵论断,但未能批判唯心论的人性论
十五、 明代王廷相对人性问题提出了生成和习成两种智能的正确看法
十六、 龚自珍的《阐告子》抓住了“善恶皆后起者”学说的核心,但申述不无问题
十七、 荀况的性恶论对批驳先验论的性善论有重要进步意义
十八、对荀况性恶论的主要根据的分析考察
十九、对荀况性恶论提出几点问难
第六章 知行论
一、 知行说这个可贵的传统思想的实质在于对行,即实践的重视
二、 对从古到今论知行的先后、轻重、难易、并列等八个问题,予以辩证科学的阐释
三、 中外古代哲学中对人类心理活动的看法都基本上是二分法
四、 对李贽论“才与胆皆因识见而后充”的评释
五、荀况关于人的认识问题的见解十分辉煌
六、 荀况强调学习,认为人非天生,无非积习而成,这种说法是符合唯物论的
七、 荀况关于思想和其他心理活动的关系的合乎科学的论断,也是罕见而突出的
八、 荀况对“知”的许多看法在我国思想史上是难得而光辉夺目的
第七章 情二端论
一、中国古代思想家对情绪理论的重要贡献
二、 《韩非子·解老》中的“慈故能勇”的评释
三、 我国古代另一个相当一贯的重要心理学思想是关于情的分类理论
四、 荀况对情的独特说法,并把情分为两“大端”的一种重要贡献
五、关于感知觉,荀况也有值得称道的论述
六、 荀况的《正名》等篇对“欲”“情”等的光辉论述,远超其他思想家259
第八章 主客论
一、 由惠施的“万物毕同毕异”、荀况的“同则同之,异则异之”,可推导出“类则类之”这一规律
二、 “同则同之,异则异之”或“类则类之”这种规律的适用性及易犯的错误
三、物质不生不灭说
四、 评孔穿和公孙龙对“白马非马”和“臧三耳”的辩论
五、 荀况以唯物论观点正确分析错觉产生的原因及条件,确实难能可贵
六、 荀况关于“心者形之君也”“形具而神生”等光辉诊断
七、 对荀况的命名总规律“同则同之,异则异之”的评释"

精彩书摘

"性习论
  性习论是指“习与性成”这个理论的。“习与性成”据传说是商代早期的伊尹告诫初继王位的太甲的话中的一句话,意思和现在还流行的“习惯成自然”这句话的意思几乎是一样的。清初的王夫之曾给这句话作解释说,“习与性成者,习成而性与成也”。这是解释得比较正确的,意思是说“习与性成”就是说一种习形成的时候,一种性也就和它一起形成了。这也就和“习惯成自然”在基本上是同样的意思。“习与性成”这句话似乎平常,其实深含至理。孔丘显然是信奉这句话的。有同样意思的一句话,即“少成如天性,习惯成自然”,据说就是孔丘说的。在先秦和两汉之际,“习与性成”的理论显得相当流行。以后的一千多年中似乎很少有人讲了。宋代早期的欧阳修曾提到这句话,但显然并没有了解这句话的深义。但到明清之际,这个理论又受到重视。明代王廷相的心理学思想显然主要是从“习与性成”这样的理论出发的。
  王夫之把“习与性成”的理论作了较详细的阐明,但有所偏差。可以看到,“习与性成”所表达的真理也是一个光芒四射的科学真理。这一科学真理是心理学所很需要的一种基本观
点,特别对于发展心理学有很重要的意义。这个真理有可能使一直在心理学上纠缠着、苦恼着许多人的那个所谓遗传与环境的问题得到圆满的科学解决。遗传与环境的问题原是生物学上的一个问题。心理学者把它转移到心理学上来并单纯用生物学的观点和概念来予以理解。这也可能是这个问题在心理学上很难得到恰当的解决的一个主要理由。这个问题的解决的主要途径就在于确认所谓“性”有两种:一种是由生长而来的生成的性,也可以称为生性;另一种是人出生以后由学习或习染而来的习成的性,也可以称为习性。人的心理上生性只有很少的几种,而习性则是大量的,并且其发展的可能性在实际上是无限的。可以看到,这也是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中一个十分可宝贵而具有很深刻的意义的科学论断。这样一个光辉的科学论断的来源竟如此之早,也是足以惊人的。

知行论
  知行论是着重说明知和行是怎样的关系的。上面已提到传统心理学中对这个问题的注意不够。在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中,这却历来是一个十分受到重视的问题,曾对它进行热烈的讨论和争论。因而在这方面的见解也明白表现为一个发展的过程。这个可贵的传统思想在我国很早的历史时期就有了。传说商代初期的伊尹告诫商王太甲说:“弗虑胡获,弗为胡成?”(不考虑怎能弄明白,不做怎能成事呢?)商代后来的傅说也曾告诫他的君主说,“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到了孔丘,他很重视学习,但显得更重视行。他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稍后的墨翟也很重视行,认为言论的是非有三个标准(“三表”),其中之一是见之于行的实效(“用”)。他说,“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合)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在知行学说上其次一个很重要的人是战国后期的荀况。他是很重视学习的,但也很重视行。他主张一种知和行的统一说,把行动和认识结合起来了。他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他又说,“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他又说,“知之而不行,虽敦(扎实)必困(遇到困难)”。
  他又指出行要有知的帮助,说,“知明而行无过矣”。可见在荀况的心目中知和行是相辅相成的。这是把知行学说提高了一大步。到了汉代前期的唯心论者董仲舒,他和知行学说的一点关系是较早提出了知先于行的这一形而上学的看法,无视了行对知的作用。其次要提到的是唐代的柳宗元。他认为来源于大自然的人的心理实质有两方面。他说,“夫天之贵斯人也,则付刚健纯粹于其躬,悼为至灵(突出而成为万物之灵)。……刚健之气钟于人也为志……则志其一端耳。纯粹之气注于人也为明(认识能力)……则明者又其一端耳。……举斯二者,人伦(人类)之要尽是焉”(《天爵论》)。这就是说,人从自然得到一种“刚健”的气和一种“纯粹”的气,前者就是意志(行),后者就是认识(知),除了这两端外就没有别的了,人要能发挥这两个方面就行了。这一卓越见解是很有创新意义的,到现在还是如此。此后从宋代开始直到现代,知行理论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产生了种种不同的看法,进行了较深入的讨论而最后达到了完善地步。首先是宋代的主观唯心论理学家,他们都片面地主张知先行后。例如程颐说,“须是知了方行得”,又说“君子以识为本,行次之”。对于知行问题,客观唯心论者朱熹讲得较多。他继承了程颐的学说,但有可贵的发展。他认为知先于行,但知和行“常相须”而统一在一起。他说:“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他又说,“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均见《朱子语类》)这是把知和行的关系说得比较确切,把知行学说推进了一步,接触到了知和行的辩证关系。不过他也有一些与此自相矛盾的说法,说明他可取的见解还不是坚定的。其次要提到明代的主观唯心论者王守仁。他以他的知行合一说而著称。但知行合一的看法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看法,把行融化于知,抹杀了知和行的实质区分,完全不合科学。比王守仁稍后的是王廷相。他是一个明显的唯物论思想家,兼有科学兴趣,有颇多的科学知识。他揭露了知识能力的先验论错误。在知行学说上,他重视行。他说的行也称为“履事”、“习事”、“实历”或“练事”,相当于现在所说的实践。他说,“讲得一事即行一事,行得一事即知一事,所谓真知矣。徒讲而不行,则遇事终有眩惑”(《与薛君采书》)。他又说,“练事之知,行乃中几。讲论之知,行尚有疑。何也?知、在我者也,几,在事者也。譬久于操舟者,风水之故审矣,焉往而不利涉?彼徒讲于操舟之术者未涉江湖而已不胜其恐矣,安所济之哉?盖风水者几之会也,非可以讲而预者也”。这是说明为什么要通过行才能得到真知或知得到家的。这是符合科学的见解。王廷相主张知行并重,叫作“知行并举”。他说“学之术二,曰致知,曰履事,兼之者上也”(均见《慎言·小宗篇》)。知行兼举的说法是对知行分离的看法的一种批判,也是对知行合一的说法的一种纠正。王廷相也是明显地把知行关系的科学理解推进了一步。我国古代对知行论的科学发展最有贡献的一个人是清初的王夫之。他在反对宋代以来的唯心论理学和发展科学的知行理论上比王廷相更前进了重要的一步。他的知行理论更接近了辩证法。他尖锐地批判了过去一切重知轻行的不正确说法,因而强调指出行和知是同样重要的,但行终究是主要的并且是容易受到忽视的。他说,“《说命》曰‘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千圣复起,不易之言也。……知非先,行非后,行有余力而求知,圣(指孔丘)言决矣而孰与易之乎”(《尚书引义·说命中》)。这说明他是完全赞同“知不难而行难”这句话的,但并不把知和行强分先后而行是较重要的。他又进一步指出知和行是不相离的。他说,“知行之分有从大段分界者,则如讲求义理为知,应事接物为行是也。乃讲求之中力其讲之事,则亦有行矣。应事接物之际不废审虑之功,则亦有知矣。是则知行终始不相离。存心(自我检查)亦有知行,致知(求知时候)亦有知行,而不可分一事以为知而非行,行而非知”(《读四书大全说》卷三)。这里的言论好像是一种“知行合一说”,而实则非是,而是正确地指出知和行各有其作用,是“不相离”而不是“合一”的。他对此加以阐明说,“知行相资以互用。惟其各有致功而亦各有其效,故相资以互用,则于其相互,益知其必分矣。同者不相为用,资于异者乃和同而起功,此定理也。不知其各有功效而相资,于是而姚江王氏(王守仁)‘知行合一’之说得借口以惑世”(《礼记章句》卷三十一)。“知行相资以互用”这个论点,虽然在语言表达上还不很确切,但仍是对知和行的关系的一种深刻的见解,说到了两者的一种辩证关系,也是对“知行合一”说的一种有力批判。因此,知行学说在王夫之手里又得到较大一步的提高。但他还有一些看法,如说“知能(行)同功而成德业”(《周易外传·系辞二》),和“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尚书引义·说命中二》),则不无问题。前者是把知和行同等看待,实则行归根是主要的。后者认为行可兼知,则未免抹杀了二者的实质区分。到了近代,孙中山也提出了他对知行学说的一种有意义的看法,即他的“知难行易”说。他并不是为了要否定历来的“知易行难”说,而是有他的实际理由或实践理由的。他大概深深感觉到革命如要取得成功,必须有充分的正确的有关革命和建设的知识和理论,而这种知识和理论都是来之很不容易的。要使革命队伍内的人都能重视并掌握这种必要的知识和理论更不容易。他提出知难问题大概就是为此。所以他强调知难是有充分的理由的。听说他是一个手不释卷的人。可见他的求知心切。从此可以知道,知难还是行难,要看具体实际情况而定。抽象而笼统地说知难还是行难,都是不对的。准此,抽象而一概地谈知先还是行先或知重还是行重,也都是不对的。不过就一般而论,知和行这一对统一的矛盾中行总是主导的方面,这是可以说的,但不是绝对的。到了现代,在知行理论方面另一个重要人物是毛泽东同志。他的《实践论》就是集中阐明知和行的关系的。他从以实践即行为主的观点出发来阐明知和行的互相关系,所以称他自己的知行理论为“实践论”。他指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中实践是主导的,实践带动促进着认识,在发展过程中是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再从实践到认识这样循环往复而前进的。在这里就很难讲实践和认识的先后。
  所以先后的争论是没有多少意义的。毛泽东同志这样的知行理论是全面贯彻了辩证唯物论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知行关系论,因而他的《实践论》把我国三千多年来的知行论推进到当代的顶峰。他的《实践论》也是为了革命的需要并在革命的实践中形成起来的。毛泽东同志和孙中山都不属于古代的范围,但这里论述我国古代的知行论的发展过程,不能不连带提到他们。
……


前言/序言

潘菽的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① 本文节选自《论潘菽教授对中国心理学史的贡献》,原载《心理学探新》1989年01期。
杨鑫辉
  
  
  潘菽教授对中国心理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和高觉敷教授一起带领一批心理学工作者创建了心理学史的新分支——中国心理学史。潘菽教授几次提到不能“数典忘祖”,不能只研究西方心理学史,一定要挖掘整理祖国心理学思想遗产,一定要研究中国心理学史。他非常感慨第一部《中国科技史》是由英国学者李约瑟写的这件事,第一部《中国心理学史》一定得由中国人自己来写。
  潘老对研究心理学(包括研究中国心理学史)的指导思想问题极其重视,是把它视为首位的问题来对待的。所谓指导思想,潘老认为应从三个方面来看:一是世界观问题,即需要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二是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即以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作指导;三是必须解决正确的方法论问题,包括哲学的方法论和一般科学的方法论。不同心理学分支研究的方法论不同,甚至研究中国心理学史的方法论和研究外国心理学史的方法论也不同。潘老认为上述三个方面实质上是一回事,他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比作一株树,世界观是根本,辩证唯物论是躯干,方法论是树冠。有了怎样的世界观就有怎样的哲学观点。有了怎样的世界观和哲学观点就有怎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和哲学观点对我们起基本观点、基本原则的指导作用。方法论则除基本观点和基本原则之外还对一些比较具体的问题起指导作用。”
  那么,研究中国心理学史的方法论方面比较具体的问题又是什么呢?潘菽教授认为主要有两个问题。
  第一,要划清心理学与哲学的界限。尽管心理学是从哲学中分化独立出来,并且至今仍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但是近现代心理学毕竟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所以他说:“讲心理学史必须讲的是一种科学史而不是哲学史或别的什么史,并且所论述的必须是有关心理而又合乎科学或具有明显科学性的思想即心理学思想而不仅仅是有关心理的思想。”记得1982年初编选《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研究》一书时,在我们编选组提出的论文目录初稿上,他特别注明一定要是论述心理学思想的论文,不能只是谈到了心理思想的东西。这样才使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区别于哲学史、教育史、伦理史等。
  第二,要划清科学的心理学思想和非科学的心理学思想的界限。这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困难的问题。潘老认为我们挖掘、整理的应当是科学的心理学思想,而不应当是一大堆非科学的心理学思想,我们在研究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中要重视提炼工作。“提炼就是要提取出精华,避开糟粕。精华就是具有科学性的东西,符合唯物观点的东西。”他认为有一个较简单明了的区别办法,就是第一步可以先就一般已认为是唯物论或接近唯物论的思想家的心理学思想进行挖掘、整理、研究。如果,唯心论和唯物论还不去辨别清楚,那还能谈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吗?那么,是不是就完全不应当研究唯心论思想家的心理学思想呢?不是。他曾在一次学术讨论会上指出:唯物论思想家的心理学思想是富矿,唯心论思想家的心理学思想是贫矿,都要挖掘。今后甚至对佛教心理学思想也可研究,不先否定。重要的在于坚持用辩证唯物论观点去研究与批判。
  潘老对中国心理学史的研究是广泛的、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三大方面:一是关于研究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意义和方法论问题,二是按人头或专篇对中国古代思想家有关心理学思想的评述,三是从范畴的角度对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主要理论的评论。
  研究历史上一些有代表性的思想家的心理学思想,是整理、编著一部中国心理学史的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潘老很重视这项工作,从他所著的《心理学简札》来看,已研究了近二十个思想家的心理学思想。但是,只是对单个思想家的心理学思想进行研究是不够的。因为任何一门科学都有它自己特有的一系列范畴,并形成一套范畴体系。
  潘老是重视中国心理学史的范畴研究的,认识到中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在自己特有的基本范畴基础上,形成了许多心理学思想理论。他曾明确指出:“我国古代的科学心理学思想已表现出好几个很值得予以表明的如下的光辉特征:(1)人贵论;(2)形神论;(3)性习论;(4)知行论;(5)六情论;(6)唯物认识论。”后来在与高老合作发表的一篇论文中,将六情论改为情二端论,补充了天人论和节欲论。这样总共提出了八个基本范畴①[① 具体后来怎么成为七范畴论,请参见正文第4页脚注①。
]。此外在别的文章中还提出过“心有方”的思想。所谓人贵论,认为“人为万物之灵”,人之可贵在于有智慧。在论到人的心理时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所谓天人论,涉及天和人的关系。在心理学思想上说明人和大自然的关系。所谓形神论即心身论,说明心和身、心理和生理的关系。所谓性习论,指“习与性成”的理论,即习形成的时候,一种性也和它一起形成了。所谓知行论,着重说明知和行的关系,即意识与行为的问题。所谓情二端论,认为人的情主要有喜、怒、哀、乐、爱、恶六种,爱(好)、恶是更根本的,其他都是它们的变式,故称为情的两大端。所谓节欲论,认为人类的欲求是天然就有的,不能无欲或去欲,而只能节制在合理限度之内。
潘菽教授的上述观点,对于中国心理学史,特别是对于我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引路和指导作用。因为只有抓住了基本范畴这个纽结,才能较全面地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并使之系统化、理论化。就当前我国心理学界对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挖掘整理来说,对单个思想家的心理学思想的研究相对要多一些,而从范畴的角度进行综合的研究也还有大量工作要做。潘老在这方面的研究已经为我们开辟了道路。
《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精)图书简介 这部《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精)并非是对现代意义上心理学概念的简单梳理,而是深入探寻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宏大体系中,那些关于“心”、关于“识”、关于“情”、关于“性”的丰富而深刻的论述。本书力求从源头出发,追溯这些思想的萌芽、发展与演变,展现中华文明在理解人心、认识自我、调节情感、培育品格方面所形成的独特智慧。 一、 核心概念的溯源与辨析 本书首先着眼于“心”在中国古代思想中的多重含义。在中国哲学和文化语境中,“心”往往不仅仅是物质的大脑,更承载着意识、情感、认知、意志乃至精神本体的意涵。从先秦诸子百家,到两汉魏晋,再到宋明理学,本书细致梳理了不同学派对“心”的不同理解。 先秦时期: 儒家以“仁心”为核心,强调道德情感的培养与扩充,视“心”为道德实践的出发点。《论语》中的“克己复礼为仁”,《孟子》中的“四端说”(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都是对“仁心”及其生发机制的精彩阐述。墨家则从功利的角度审视“心”,强调“兼爱”等情感的普惠性。道家则将“心”视为自然之性的体现,主张“心斋”、“坐忘”,以期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淡泊宁静。 两汉时期: 随着佛教的传入,特别是“识”与“心”的对应,以及“心识”、“心念”等概念的引入,中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图景更加丰富。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将人的情感与自然界的运行联系起来,进一步拓展了“心”的外部关联。 魏晋玄学: 这一时期,“心”的本体性与个体自由的探索成为重要议题。“情有可原”、“达情”等观念的出现,反映了对个体情感需求的关注与理解。竹林七贤等人的思想,也流露出对个体心灵自由的追求。 宋明理学: 理学集大成者,如朱熹、王阳明,对“心”的本体论和认识论进行了更为系统的阐释。朱熹强调“心即理”,认为“心”是万理之根源,通过格物致知来认识“心”中的“理”。王阳明则提出“心即是理”,主张“致良知”,认为良知是人心固有的道德自觉,通过“事上磨炼”来体认和发挥。这些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心理观和教育观。 除了“心”,本书还将辨析“识”、“情”、“性”、“意”、“神”等与心理活动密切相关的概念,揭示它们在中国古代思想体系中的独特地位与相互关系。例如,“识”在中国佛教语境中常指认识、知觉的能力,与“心”既有联系又有所区分,共同构成了对人的内在世界的描绘。 二、 认识世界的认知模式与方法 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在认识世界、认识人心方面,也发展出了一系列独特的认知模式与方法。本书将深入剖析这些方法,揭示其内在逻辑与实践价值。 内省与体察: 儒家强调“内省”和“吾日三省吾身”,通过自我反思来认识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从而不断完善道德人格。这种方法注重个体的自我觉察与审视,是心理自我调节的重要途径。 体悟与实践: 道家强调“体悟”和“实践”,通过亲身经历和深入体察,去领悟道的运行规律,从而达到内心的和谐与安宁。坐忘、心斋等方法,就是为了打破固有的认知框架,直接体验事物的本质。 格物致知与致良知: 理学中的“格物致知”和“致良知”,则是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探索认识世界的有效途径。前者强调通过探究事物来认识事物之理,后者则强调发挥人心固有的道德判断能力。这些方法都体现了对实践和经验的重视,以及对内在认知过程的探索。 类比与象征: 在解释复杂的心理现象时,中国古代思想家们也常常运用类比和象征的手法。例如,将人心比作水,有静有动,有清有浊;将情绪比作风雨,有起有伏。这些比喻形象生动,有助于人们理解抽象的心理活动。 三、 情感的理解、调节与升华 情感作为人类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思想中也得到了深入的探讨。本书将重点关注古人如何理解、调节和升华情感。 情感的起源与性质: 儒家认为,情感源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爱、敬、亲、疏等,是人性的自然流露。孟子提出的“四端”之说,就包含了恻隐、羞恶等基本情感。道家则认为,情感的过度外露会扰乱内心的宁静,主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追求情感的适度与平衡。 情感的调节策略: 克己复礼(儒家): 通过遵守礼法,约束不合乎道德的情感冲动,将情感导向积极的道德实践。 养气(儒家/道家): 儒家强调“浩然之气”,道家强调“真气”,都与情绪的稳定与调节有关。“养气”的过程,就是通过修身养性,使心境平和,不易被外界情绪所干扰。 顺应自然(道家): 认识到情感的自然起伏,不刻意压抑,也不放纵,而是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去感受和接纳,从而达到内心的自由。 观照与反思: 通过对自身情绪的观察和反思,理解情感的起因和影响,从而更好地进行自我管理。 情感的升华: 中国古代思想家们普遍认为,情感并非仅仅是个人体验,更可以升华至更广阔的境界。 仁爱之心(儒家): 将个体的情感,如爱,推己及人,扩展为对所有人的关怀和爱护,达到“泛爱众”的境界。 悲悯情怀(佛教影响): 受到佛教“普度众生”思想的影响,一些思想家也发展出对一切生命的悲悯情怀,这是一种超越个体情感的更高层次的关怀。 四、 性格的形成、修养与发展 中国古代思想对“性”的理解,既涉及天生的禀赋,也涉及后天的养成,强调性格的塑造与人格的完善。 性善论与性恶论(性无善无恶论): 孟子“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有向善的倾向,只要加以培养就能成圣。荀子则提出“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需要礼义来约束和改造。告子则提出“性无善无恶”,认为性如同水,可以向东流也可以向西流,关键在于环境和教育。本书将对这些不同观点进行深入的比较与分析,探讨它们对人格形成的影响。 道德修养的途径: 学习与效仿: 儒家强调学习圣贤的言行,效仿榜样,以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实践与锻炼: 无论是儒家的“事上磨炼”,还是道家的“实践”,都强调通过具体的行动来锻炼和巩固自己的品格。 戒除恶习: 认识到恶习对品格的损害,并通过各种方法加以戒除,如“改过自新”、“止恶扬善”。 涵养德性: 通过长期坚持道德实践,逐渐培养出仁、义、礼、智、信等美德,最终达到人格的完善。 人生境界的追求: 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情怀,到“天人合一”、“返璞归真”的出世理想,中国古代思想家们为个体人格的发展设定了不同的追求目标,这些目标都与心理的成熟与发展息息相关。 五、 艺术、医理与日常实践中的心理智慧 本书并非仅仅局限于哲学思辨,还将触及中国古代艺术、医学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智慧。 艺术中的情感表达与共鸣: 诗词、书画等艺术形式,是如何通过意境的营造、情感的抒发来触动观者的内心情感的?本书将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这些艺术作品。 中医的整体观与心理调适: 中医理论强调“情志致病”,将情志失调视为疾病的重要原因。本书将探讨中医如何通过调整情志来达到身心健康的平衡,例如“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日常生活中的处世哲学: “中庸之道”、“因势利导”、“知足常乐”等中国古代的处世智慧,都蕴含着深刻的心理调适方法,有助于人们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幸福。 结语: 《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精)旨在为读者呈现一部关于中国古代心灵智慧的百科全书。它并非照搬西方的心理学理论,而是立足于中华文明深厚的文化土壤,挖掘古人关于人心、人性、情感、认知、人格等方面的独特见解。通过对这些思想的梳理、阐释与辨析,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更能从中汲取宝贵的智慧,以更加成熟、健康的心态去面对现代生活的挑战,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与心灵的安顿。本书的“精”字,不仅体现在对内容的深度挖掘,更体现在对精粹思想的提炼与呈现,希望能引发读者对自身心灵世界的深刻反思与全新认识。

用户评价

评分

收到这本书的快递,心情真是难以言喻的激动。一直以来,我就对中国古代的文化和哲学有着深厚的感情,尤其对那些关于人性和心理的探讨非常着迷。我们现代社会充斥着各种心理学理论,但很多时候,我感觉它们过于“西化”,缺乏一种根植于东方文化土壤的独特智慧。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股清流,恰好满足了我对这种本土化心理学思想的渴求。“大家小书”这个系列本身就非常有吸引力,它传递着一种“积跬步,至千里”的精神,每一本书都像一个知识的宝藏,等待我们去发掘。而“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精)”这个书名,更是精准地戳中了我的兴趣点。我特别关注的是,作者在梳理这些思想时,是如何进行取舍和组织结构的。是按照朝代顺序,还是按照流派划分?书中是否会涉及到儒家、道家、佛家,以及其他一些不那么主流的思想流派在心理学领域的贡献?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史料引用,让我能够追溯到这些思想的源头,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一些概括性的论述上。

评分

最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软实力”非常感兴趣,比如那些关于如何修身养性、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应对内心情感波动的智慧。这本书的出现,正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大家小书”这个系列我一直很喜欢,它们的设计总是那么用心,拿在手里感觉很舒服,而且内容也常常是干货满满。“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精)”这个书名,让我觉得这本书一定能带我深入了解古人是如何理解和处理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心理问题的。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涉及到一些古代医家对情志病症的论述,比如“喜伤心,怒伤肝”之类的说法,这其中蕴含着多么朴素而深刻的医学和心理学关联。还有,古代的教育家们,他们是如何引导孩子们的性情发展,培养他们的品德和意志的?这些内容,对于我们现代的教育和育儿,一定有着借鉴意义。

评分

我最近对一些比较“冷门”的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中之一就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心”的探讨。我们现代人谈论心理学,往往会涉及大脑、神经递质、认知偏差等等,而古人,他们是如何观察和理解人类内心的呢?这本书的标题“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正中下怀。我购买的这本书是精装版,拿在手里分量十足,感觉很有收藏价值。封面设计简洁却不失韵味,那种内敛的东方美感,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也一定如同其外表一样,是经过深思熟虑,值得细细品味的。我特别好奇书中会收录哪些经典著作的哪些章节,是会以诸子百家的言论为主,还是会延伸到史书、笔记小说中关于人物心理的描写?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中国古人对于情感的细腻观察,例如喜怒哀乐的起伏变化,他们是如何看待和处理的?还有关于道德修养、意志力的锻炼,这其中想必也蕴含着许多宝贵的心理学智慧。现代心理学虽然在科学方法上更为严谨,但我总觉得,在对人心深处的理解上,古人的某些感悟,或许有着独特的价值,能够给我们带来新的启发。

评分

我是一个对中国古代哲学和历史非常着迷的读者,尤其喜欢那些能够触及人心深处的思想。“大家小书”系列的书籍,我几乎收集全了,它们不仅在装帧上精美绝伦,内容上也总是能给人惊喜。而《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精)》这本书,更是恰好击中了我的兴趣点。我一直认为,我们现代人对心理学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受西方思潮影响的,而中国古代,其实也早有关于人性和心智的独特见解,只是可能没有被系统地归类和传播。我非常好奇,书中会如何梳理这些零散的古代智慧?它是否会探讨古代的教育家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德行和智慧的?或者,书中会引用古代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描绘,来佐证古代心理学思想的存在?我特别期待能够看到一些关于中国古代关于“情绪管理”、“意志力培养”或者“自我认知”方面的论述,这些内容想必蕴含着许多经过时间检验的智慧。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让我感觉非常舒服,一种沉静而内敛的美感,与“大家小书”这个系列一贯的风格一致。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就必须去了解他们是如何理解“人”的,而心理学思想无疑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在中国古代浩瀚的文化典籍中,散布着无数关于人性的思考和对内心世界的探索。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人内心世界的大门。“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精)”,这个书名让我对书中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心理学思想”这个概念在古代语境下的范畴的?它是否会涵盖儒家关于“性善论”与“性恶论”的辩论,道家关于“无为而治”与心境的关联,亦或是佛家关于“心经”的般若智慧?我非常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鲜活的案例,或者是一些哲人关于如何平衡内心情绪、如何提升精神境界的实践方法。

评分

当我在书架上看到这本书时,立刻就被它的名字吸引住了。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智慧和哲学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关于人性和内心世界的探索。现代心理学虽然发展迅速,但我总觉得,与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心理学相比,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理解人类情感和精神层面有着独特而深刻的视角。这本书的“大家小书”系列标签,让我对其品质有了初步的信心,这个系列的书籍往往集学术性和可读性于一体。“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精)”,这个书名更是精准地抓住了我的兴趣点。我迫切想知道,书中会如何展现那些古代先贤们对于“心”的理解。例如,他们是如何看待情绪的产生和影响的?在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方面,他们又提出了哪些宝贵的见解?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提及一些具体的古代文献,比如《论语》中关于“仁”的论述,《庄子》中关于“逍遥”的智慧,甚至是《红楼梦》中对人物细腻心理的描绘,是否会被作为佐证材料来阐述古代心理学思想?

评分

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文明,最深刻的途径之一就是去理解他们是如何看待和理解“人”这个复杂个体的。而心理学,无疑是连接人类内心世界的一门艺术与科学。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眼前一亮。我尤其欣赏“大家小书”系列一贯的出版风格,它们通常都拥有精美的装帧和严谨的内容,让人爱不释手。这本书的“精”字,更预示着其内容一定是经过提炼和浓缩的精华,而非堆砌的材料。我迫切想知道,书中是如何界定“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范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古人就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去思考和记录关于人的内心活动?是像《黄帝内经》中对情志的论述,还是像《道德经》中关于“虚静”的追求?我希望能看到书中能够引经据典,展示出古人对于情感、欲望、认知、意志等方面是如何进行深刻的洞察和理解的。同时,我也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些分散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学派的观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清晰的、有逻辑的叙事。

评分

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它那低调而又充满质感的封面。我一直对“大家小书”这个系列情有独钟,觉得它们每一本书都像是经过精心雕琢的艺术品,既有收藏价值,又能带来丰富的精神食粮。“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精)”这个书名,更是立刻勾起了我的阅读欲望。我一直觉得,现代心理学虽然科学严谨,但有时也会显得过于“量化”和“客体化”,而中国古代的思想,则更注重从宏观、从整体、从精神层面去理解人心。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如何将那些零散的、散落在哲学、医学、文学等不同领域的古代关于“心”的论述,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呈现的。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古人对于情感的丰富认知,比如他们是如何看待喜怒哀乐的,又有哪些方法来调节和升华这些情感。同时,我也好奇,书中是否会探讨中国古代关于“情操”和“品德”的培养,这其中蕴含着多少关于心智成熟的宝贵经验。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古朴典雅的气息,硬壳精装,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非常有质感。我当时是被这个“大家小书”系列吸引的,这个系列的书籍通常都在内容深度和装帧设计上做到很好的平衡,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阅读的乐趣。而“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精)”这个书名,一下子就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非常感兴趣,尤其是那些关于人心、情感、认知方面的论述,总觉得蕴含着与现代心理学截然不同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我好奇作者会如何梳理和呈现这些散落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的心理学思想,是会以史料考证为主,还是会尝试进行一些现代的解读?书中的“精”字,也暗示了其内容一定是经过精心筛选和提炼的,并非泛泛而谈,这让我更加期待。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精美的纸张,清晰的字体,都给人一种非常愉悦的阅读体验。我尤其关注作者在开篇部分是如何界定“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范围的,因为这是一个相当宏大的概念,如何将其有效收纳进一本书中,对作者的功力要求很高。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引导读者进入这个古老而迷人的思想世界。

评分

收到这本书,包装很严实,打开一看,是精装本,书的质感非常好,拿在手里有一种沉甸甸的踏实感。我一直认为,“大家小书”系列的书籍,总能在有限的篇幅里,呈现出最精华的内容,这次的“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精)”更是如此,光看书名就让人充满了好奇。我一直觉得,我们现代人对心理的理解,更多的是从生理和行为层面入手,而古代的智慧,往往更侧重于从精神和道德层面去探寻人性的奥秘。我非常想知道,书中会如何阐述古人对于“情”与“理”的平衡?比如,儒家思想中是如何教导人们在情感冲动时保持理智的?道家思想中是如何通过“清静无为”来达到内心平和的?还有,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否会涉及到一些古代的养生之道,它们是如何通过调理身体来影响心理状态的?这些跨越时空的智慧,相信一定能给我带来深刻的启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