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艺术史上若有“虐狗”的排名,炫妻狂魔夏加尔一定榜上有名。妻子贝拉是艺术家如影随形的伴侣和灵感来源,哪怕她去世,夏加尔依然不能停止在作品里歌颂与她的爱。在夏加尔强大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幻想空间里,爱人的形象是多变的,有时,她漂浮在空中(《生日》);有时,她依偎在茂密的枝叶里(《丁香花束中的恋人》);有时,她以肖像画的形式被挂在画中的房间里(《画室》)……
有人说,夏加尔游离于印象派、立体派、抽象表现主义等一切流派,有人说“超现实派”这个词就是为他而创造……但他本人并不允许以流派定义自己,虽然他在创作中结合了各种流派和风格,在他的画中有如凡·高透视变形的处理、如马蒂斯鲜明炽烈的色彩,还有没人可与之匹敌的想象力:身穿红色的“牛头人”、飘在夜空中的母牛、分离且被倒置的头、七个手指的画家……
作为一个在贫困家庭出生的俄国犹太人,在离世时却获得了法国极高的荣誉,法国何以成为画家的“第二故乡”?童年、故乡、家庭、爱人是如何始终源源不断地滋养着这位20世纪伟大的诗人画家?通过对夏加尔的一生和其48幅经典作品的解读,也许我们能有机会走进他那卓越、彩色且充满诗意幻想的世界……
著者简介
吉尔·鲍伦斯基(Gill Polonsky),艺术史学者。
译者简介
韩雯,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俄语语言文学专业,俄罗斯沃罗涅日国立大学俄语语言文学硕士。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20世纪艺术巨匠马克·夏加尔的生平,并挑选了包括《生日》《七个手指的自画像》等在内的48幅代表性作品进行深度赏析。通过专业学者的鉴赏,我们得以有机会去细细品读、理解夏加尔的艺术理念,探知这位艺术大师的人生细节。
《夏加尔》为全球知名费顿出版社的彩色艺术经典图书馆系列之一,丛书目前已出版46本,大开本设计,精选38位艺术家和8大流派,每本内含48幅大尺寸全彩代表作的精美插图,以及相关领域学者们的专业鉴赏和解读。它们打破时空的阻隔,重构艺术世界,将全人类的艺术精华呈现在你的面前。
这本画册的装帧设计真是没得挑,纸张厚实有质感,色彩还原度极高,尤其是那些标志性的蓝色和黄色调,简直像是把夏加尔的画作直接搬到了眼前。光是翻阅这本书的过程,就已经是一种享受了。我特别欣赏出版社在细节上的用心,比如对原作细节的放大处理,能让人近距离观察到画家笔触的细腻和颜料的堆叠,那种油画特有的肌理感扑面而来,远非在小屏幕上看电子版图片可以比拟的。书中的排版布局也很有艺术感,没有那种堆砌信息的压迫感,留白恰到好处,让每一幅作品都有足够的呼吸空间,观者可以沉浸其中,慢慢品味夏加尔那些漂浮在空中的小提琴手、飞翔的爱侣和维捷布斯克的奇景。装帧的硬挺度也让人放心,这本书完全有潜力成为我书架上的一件艺术品,而不是随便翻翻就束之高阁的普通读物。光是抱着它,都能感受到一种对艺术的敬畏之心。
评分说实话,我对艺术史画册的要求通常很高,很多市面上的作品要么是印刷质量感人,要么是选图平庸。但这本书在这两方面都超出了我的预期。选图的广度令人赞叹,不仅收录了那些耳熟能详的代表作,还穿插了一些相对少见的早期速写和未完成的作品草稿,这对于深入研究艺术家的创作脉络非常有帮助。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清晰的作品信息,包括创作年代、媒介材质以及重要的展览记录。对于我这种既想欣赏美学享受,又想做一些基础研究的业余爱好者来说,这种平衡掌握得恰到好处。它不是一本冰冷的学术专著,却提供了足够的资料支撑,让我在“看画”和“懂画”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交汇点。
评分当我把这本厚厚的画册放在阳光下翻阅时,那种光影穿透纸张的质感真是绝妙。夏加尔的作品天生就与光线和色彩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他笔下的世界是流动的、发光的。这本画册在印刷技术上显然下了大工夫,高光和阴影的处理非常到位,使得画面具有极强的立体感和空间感。看着那些在空中盘旋的恋人,我几乎能感受到他们翅膀扇动带来的微风。这本书不仅仅是收集了图片,更像是在试图重现画家在工作室里感受到的光线氛围。对于那些热爱印象派后期和表现主义色彩运用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场视觉的盛宴,它教会你如何去“看”色彩,而不是仅仅“识别”色彩。
评分我收到的这本画册,从外壳到内页的工艺都透露着一股“值得珍藏”的气息。书脊的缝线和胶装都非常牢固,这对于经常翻阅大型画册的人来说至关重要,不用担心核心页会松动脱落。而且,它的开本设计得非常合理,既保证了大幅油画作品能够完整展现,又方便日常拿取和阅读,不会因为尺寸过大而显得笨重难用。拿到它的时候,那种沉甸甸的份量感,就给人一种物超所值的心理暗示。在我看来,一本好的艺术画册,不仅是对艺术家作品的记录,也是对收藏者时间的尊重。这本书完美地诠释了这一点,它的耐用性和美观度,都指向了长期的陪伴,而不是一次性的消费。
评分我花了很长时间才看完这本画册,不是因为内容多,而是因为每一页都值得我驻足沉思。夏加尔的魔幻现实主义总是带着一种梦境般的忧郁和对故土无尽的眷恋,而这本画册仿佛捕捉到了这种灵魂深处的低语。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不同时期作品的梳理,能清晰地看到他从早期的立体派影响,到后来融入更多民间神话和个人记忆的演变过程。那些描绘巴黎和尼斯时期的作品,虽然色彩更加明亮热烈,但骨子里那种对“根”的追寻却从未停止。这本书的文字部分虽然不多,但选取的导读和评论视角都很独到,没有过多冗长晦涩的理论分析,而是像一位老友在耳边轻声讲述画家生命中的重要瞬间和情感波动,让人在欣赏画作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画家内心世界的波澜壮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