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书·记事·忆人:印章专辑》:一位共和国上将的书缘,人缘、情缘。历时十数载,广搜宏著;数千册签名盖章藏书,构筑起一位高级将领精神世界的雄浑底蕴。
《藏书·记事·忆人:印章专辑》内容简介:购书、索书、读书、藏书,像蚂蚁一样辛苦,像蜜蜂一样勤劳,既是为了书,更是为了人。书不仅是知识,而且还是媒介。检点自己的藏书,仿佛是与人类的众多精英分子进行跨时空的精神交流,又仿佛是与我的众多朋友倾心交谈,互通款曲。因为这些书,既使我想到那些名垂青史的革命前辈、开国元勋、外国政要、文学巨匠、科学泰斗、经济学大师,又使我想到那些曾经费心帮助我搜集签名书或者将他们收藏的签名书赠给我以成我之美的朋友们。以书鉴人,以书会友,无论他们多么伟大还是多么平凡,都对如何做人有帮助,对如何看待人生有益处。因此,藏书,还是为了忆人。
读书可以陶冶性情;可以扩大视野,可以提高修养,可以提升境界。
读书之后再藏书,用书筑起黄金屋,胸中就有百万兵。
对于我这样一个从军半个多世纪的军人来说,藏书,就是为了藏兵。
  ——熊光楷
熊光楷,上将,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副总参谋长,中国国际战略学会原会长,中国国际战略基金会名誉会长,国家行政学院、国防大学、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军信息工程大学、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解外国语学院等院校兼职教授,孔子学院总部顾问,中国收藏家协会书画收藏委员会顾问。
序言
藏书助我颐养深情
寿比金石 功在传承
“藏书·记事·忆人”印
“习武学文”印
“藏书印章专集”印
第一部分 开国元勋
毛泽东
周恩来
刘少奇
朱德
邓小平
陈云
陈毅 徐向前 叶剑英
粟裕 陈赓 罗瑞卿
萧克 李克农 吕正操
第二部分 中国名人 
孙中山 宋庆龄
李大钊 王亚南
鲁迅曹 靖华
茅盾 老舍 艾青
梅兰芳 梅葆玖
雷洁琼 杨绛 张天福
钱学森 王永志
成思危 许嘉璐
高尚全 邢贲思 刘吉
聂力 叶正大 陈小津
夏衍 秦怡 田华 王晓棠
南怀瑾 冯其庸 
艾中信 侯一民 韩美林
孙家正 晓光 覃志刚 陈建功
陈平 吴祖强 关峡
阎肃 傅庚辰
李双江 郁钧剑 刘敏
高莽 姜德明 张忠义
周桂珍 高振宇 徐徐
韩天衡 骆芃芃
第三部分 外国名人
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胡志明
村山富市 加藤绒一
罗高寿
坎贝尔
基辛格 布热津斯基
蒙代尔
歌德 普希金 雨果
贝多芬 莫扎特 舒伯特 施特劳斯 柴可夫斯基
霍金
亚历山大·内尔
后记
我爱好收藏。我爱好收藏的,不是奇珍异宝、古董字画,而是签名书。古今中外的签名书都在我收藏之列。有时候,斯人远去,收藏签名书有困难,我也以收藏盖章书为乐。古人写信,见字如晤,古人掌军,见印如令。通过这些签名书和盖章书的收藏,我和这些作者们也如同可以会面,可以交谈,可以聆听他们在书中的叙说。
我对签名书的收藏,缘起于《邓小平文选(第3卷)》。《邓小平文选(第3卷)》出版于1993年10月。1994年,邓榕送给我一本精装的(《邓小平文选(第3卷)》,在书前印着“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那一页,留着邓小平同志的亲笔签名,落款时间是1994年。邓小平同志诞生于1904年8月22日,1994年恰好是邓小平同志90寿辰。能在邓小平同志90寿辰之际得到他的亲笔签名书,让我深感荣幸。
我从1994年开始系统收藏签名盖章书,到2005年退出领导岗位时已经收藏了2000多册。检点这些藏书,既为我拥有这么丰厚的知识储藏量而自豪,又常常因为这些书涉及的事件与人物而思绪万千,于是定下了写一本书的决心。2008年1月,记录我收藏故事的《藏书·记事·忆人》由新华出版社推出。
《藏书·记事·忆人》出版后,在社会上,在军队内部,在我的朋友中间,都引起了积极的反响,《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均有选载,北京的《北京青年报》、上海的《新民晚报》、广东的《羊城晚报》还分多次刊登了书中部分章节。于是一些朋友劝说我再出一本。考虑到第一本书中挂一漏万的缺憾,以及近年来我的藏书数量增长已约3000本的现实,我想,也许再出版一本书还是有必要的吧。
但是,重复是创造性的工作应该避忌的,再出一本《藏书·记事·忆人》绝不应该是前一本书的重复。好在我在收藏签名书的过程中还收藏了大量盖章书,特别是以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以及众多开国将帅为代表的新中国缔造者们,他们的书,我收藏的大都是盖章本。出于对他们的景仰,也出于对我国篆刻艺术的喜爱,我决心在新中国60华诞之际出版一本全部介绍盖章书的《藏书·记事·忆人:印章专辑》。
插图:
第一部分 开国元勋
周恩来
我于1998年4月在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得到盖章本《毛泽东选集》后,就开始有意识地留心名人故居及名人纪念馆,以期得到更多盖章书,弥补难以搜集签名书的缺憾。其中,我非常盼望得到的,是周恩来同志的盖章书。
几乎每个中国人都对周恩来怀有虔诚的崇敬与爱戴之情。而我由于工作关系,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一些重要的外事活动和外交系统的会议上见到过周恩来。对他的伟大人格、博学多才、机敏过人、周到细致,我一直深为折服。1976年1月,周恩来去世时,我还与许多北京市民一样,专程赶到北京医院吊唁周恩来。令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1976年1月11日下午的“十里长街送总理”,此时,我恰好乘坐公交车路过长安街。汽车停驶,汽笛悲鸣,传达出全体中国人对局恩来的缅怀与哀悼之情。
读周恩来的书,常常使我想起大写的人。他对真理的执著,他对共产主义理想的信念,堪称榜样。有一次,我出访日本,专程瞻仰了京都岚山的周恩来诗碑。椭圆形的诗碑矗立在一片樱花树的簇拥中。
这本书的装帧工艺简直可以用“匠心独运”来形容。我仔细研究了几个跨页的布局,发现作者在色彩的运用上把握得极为精准。印泥的朱红、石材的灰黑与纸张的米白,三者之间的对比与协调,构建出一种既古典又现代的视觉美学。尤其是那些采用特殊印刷工艺处理的局部,比如凸起的浮雕效果,让观者在视觉之余还能获得触觉上的反馈,这种多维度的体验感是电子书完全无法比拟的。它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藏书”的仪式感,仿佛手中捧着的不是一本印刷品,而是一方封存了时光的宝盒。对于热爱实体书质感的收藏者而言,这本书绝对是案头常置的佳作,每一次拂拭封面,都是一次对美好事物的致敬。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那便是“沉静的力量”。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欣赏这种需要慢读、细品的艺术载体是十分难得的体验。这本书的排版布局和文字选择都导向了一种内敛的美学,它不张扬、不喧哗,却能在不经意间击中人心最柔软的部分。我尤其喜欢其中几篇关于印章材料来源和篆刻工具的介绍,这些看似偏门的知识点,非但没有让阅读变得枯燥,反而极大地丰富了我对整个制作流程的理解,从而更深层次地欣赏了每一枚印章的来之不易。这本书无疑是一次高品质的文化漫步,它以其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开启了一扇通往传统美学深处的雅致之门。
评分这本《藏书 记事 忆人:印章专辑(图文版)》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从封面到内页的排版都透露着一种雅致而沉稳的气息。尤其是纸张的选择,那种微微泛黄的质感,拿在手里仿佛就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作者在版式编排上显然是下了很大功夫的,图文的穿插布局恰到好处,既保证了视觉的充实感,又不会让人觉得拥挤。特别是那些放大展示的印章细节,纹理和刻痕都纤毫毕现,让人不禁想要细细摩挲。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编辑团队对“藏书”这一主题的深刻理解。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或者图录,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收藏价值极高。翻阅过程中,那些精美的图版让我不断停下来,去揣摩每一个篆刻的力度与神韵,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很多纯文字书籍难以提供的。
评分我作为一个对篆刻艺术有着朦胧兴趣的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远超我的想象。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院派腔调,而是以一种非常平易近人、娓娓道来的方式,将原本略显深奥的印章文化徐徐展开。那些穿插在印章图片中的“记事”与“忆人”的文字部分,读起来就像是与一位饱学之士在品茗闲谈,轻松中蕴含着深厚的学识。我特别欣赏作者叙事上的那种克制与留白,没有把话说得太满,而是留下足够的空间让读者自行去想象和体会印章背后的时代背景与人情冷暖。这种叙事手法非常高明,它让冰冷的石料和朱红的印泥焕发出了鲜活的生命力,使得每一次翻页都是一次与历史的温柔对话。
评分这本书的“忆人”部分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并非简单的生平介绍,而是通过那些流传下来的印章,勾勒出了一幅幅鲜活的人物群像。我仿佛能看到刻印者在灯下屏息凝神的侧影,也能想象到印章使用者在重要文书上落印时的庄重与期待。这种通过微物见宏大的叙事策略,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和情感共鸣。它不再仅仅是关于“印”的学术探讨,而是渗透进了文人雅士、商贾百姓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之中。我合上书本时,脑海中浮现的不是一个个孤立的图像,而是一串串有血有肉、有故事有温度的生命轨迹,这使得阅读体验变得层次丰富且回味无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