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第二钢琴协奏曲(A大调总谱)/全国音乐院系教学总谱系列

李斯特第二钢琴协奏曲(A大调总谱)/全国音乐院系教学总谱系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匈] 李斯特 作曲 著
图书标签:
  • 古典音乐
  • 钢琴曲
  • 总谱
  • 李斯特
  • 协奏曲
  • 音乐教学
  • 乐谱
  • A大调
  • 全国音乐院系
  • 钢琴协奏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英典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40429720
商品编码:150166525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3-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李斯特第二钢琴协奏曲(A大调总谱)/全国音乐院系教学总谱系列

原价:12.50元

作者:(匈)李斯特 作曲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04-01

ISBN:9787540429720

字数:

页码:10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李斯特的第二钢琴协奏曲,S.125,A大调,作于1849年,1857年1月7日在魏玛首演,独奏是李斯特当时的学生汉斯.冯.勃隆沙特,指挥是李斯特自己。这首协奏曲是整个不间断的乐章,它以一个基本主题统一全曲,是一个梦幻般充满美的旋律,这个主题出现各种各样的变形,配以变化音和弦的烘托,钢琴华彩始终在那里炫技。中部,有充满忧愁的大提琴倾诉,钢琴使用了琶音。末段,钢琴华彩后,发展为庄严的快板,最后是眼花缭乱闪电般的结尾。鲁宾斯坦曾对李斯特与肖邦作过一个比较,他说,肖邦是把人们带入梦境,使他们在那里流连忘返,而李斯特则是遍洒阳光和令人眼花缭乱的那种光辉。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音乐作品的图书简介,完全不涉及李斯特第二钢琴协奏曲,旨在提供详尽的内容概述。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从早期探索到晚期辉煌》 图书简介 概述: 本卷精选收录了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全部三十五首钢琴奏鸣曲(包括存疑作品)。本书不仅仅是一份乐谱的汇编,更是一部深入探索贝多芬创作生涯演变、思想深度及钢琴艺术发展历程的权威性学术文献。通过对这些作品的系统梳理,读者得以全面领略贝多芬如何将奏鸣曲这一体裁推向其古典主义的巅峰,并为其后的浪漫主义音乐开辟了崭新的道路。全书按照创作年代顺序精心编排,每一首作品都配有详尽的演奏批注与背景分析,为钢琴演奏者、音乐学者及爱好者提供了一个无可替代的宝贵资源。 内容结构与特色: 本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每一部分对应贝多芬创作生涯的关键阶段,确保了内容的逻辑性和完整性。 第一部分:早期作品与古典主义的根基(作品1至作品22) 本部分聚焦于贝多芬早年在波恩及初到维也纳时期的作品。这些奏鸣曲,如C小调作品10之1、F大调作品10之2,以及著名的《悲怆》(Pathétique, 作品13),展现了年轻的贝多芬在继承海顿、莫扎特等前辈大师衣钵的同时,如何开始注入其独特的激情与戏剧性冲突。 重点解析: 对奏鸣曲式结构的严谨遵循,以及在速度标记、力度对比上的大胆运用。特别是对《悲怆》中引子部分的深刻分析,揭示了其如何预示了未来“英雄式”的表达方式。 版本考证: 详细比对了早期版本中的指法、踏板标记差异,并提供了具有学术价值的校订建议,帮助演奏者理解创作初期的意图。 第二部分:成熟期的探索与结构创新(作品26至作品31) 随着作曲家在维也纳站稳脚跟,其创作进入了第二个黄金时期。此阶段的作品显示出更强的个性和更宏大的结构构思。《葬礼进行曲奏鸣曲》(作品26)的变奏曲式开篇,以及《风暴奏鸣曲》(作品31之2)的恢弘气势,标志着贝多芬对传统形式的深刻反思与拓展。 主题发展: 深入探讨贝多芬如何运用对位法、动机发展和曲式扩展来增强乐章间的内在联系。例如,在《D大调奏鸣曲》(作品10第3号)中,他如何处理多主题的复杂对位。 演奏技巧挑战: 针对这一时期作品中对速度、清晰度和声响层次提出的更高要求,提供了专门的技术训练指导。 第三部分:巅峰时期的艺术高峰(作品53“热情”至作品81a“告别”) 这是贝多芬个人风格最成熟、最富于革命性的阶段。奏鸣曲不再仅仅是展示技巧的舞台,而是成为哲思、叙事和情感冲突的载体。《热情》(Appassionata, 作品57)的狂暴与深沉,《华德斯坦》(Waldstein, 作品53)的辉煌与光明,以及《告别》(Les Adieux, 作品81a)中对叙事性的完美结合,将奏鸣曲体裁推向了空前的文学高度。 叙事性分析: 详尽解读《告别》中三个乐章所蕴含的“离别、缺席、重逢”的戏剧性结构,并分析其德语标题标记(Lebewohl)在音乐语言中的具体体现。 钢琴音域拓展: 探讨随着钢琴制造技术的进步,贝多芬如何充分利用增加的音区,尤其是在《热情》的尾声部分,对钢琴音色和力量的极限进行探索。 第四部分:晚期作品与超越时空的对话(作品90至作品111) 贝多芬晚期的五部奏鸣曲,代表了他对音乐语言最深刻、最内省的思考。这些作品,尤其以C小调作品111为代表,结构上更为自由,对位技巧更为复杂,充满了对巴赫复调传统的致敬与超越。 复调结构: 重点分析作品109和110中复杂的赋格段与变奏曲的融合,展示了贝多芬晚年对“精神性”音乐的追求。 第二乐章的突破: 深入剖析作品111的第二乐章——Arioso dolente与变奏曲,探讨其如何打破传统奏鸣曲的“快-慢-快”模式,创造出一种超越尘世的宁静与冥想氛围。 技术与版本说明: 本乐谱严格依照原始手稿和早期出版版本进行细致校订,确保了音符的准确性。排版清晰,针对练习和演奏需求,合理划分了乐句和段落,并辅以详尽的指法建议(基于对当时钢琴演奏习惯的考证),旨在帮助演奏者在技术上达到精确,在艺术上实现深刻的理解与表达。本书是所有严肃的钢琴学习者和研究人员案头必备的工具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选材和编排逻辑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我购买它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能够系统地梳理李斯特这位浪漫主义大师在协奏曲创作上的演变脉络,特别是涉及到A大调这部作品的早期构思和成熟定稿之间的差异探讨。然而,这本书似乎完全没有提供任何背景资料、历史注释,甚至连版本校勘的说明都没有。它只是冷冰冰地堆砌了乐谱本身,对于一个想要深入理解作品内涵的演奏者来说,这无异于拿到了一张没有地图的指南。我期望看到的是一些关于李斯特创作心路历程的批注,或者至少是不同时期指挥家或演奏家对该作品的解读片段,哪怕只是简短的脚注也好。现在这份总谱,对于我而言,更像是一本高度浓缩但缺乏灵魂的“演奏工具”,缺少了引导我进入作曲家世界的钥匙。这种纯粹的、未经阐释的文本呈现方式,对于提升艺术理解力帮助甚微。

评分

这部乐谱的排版简直是灾难,拿到手的时候我就有点泄气。字体大小不一,有些地方的力度记号小得跟蚂蚁爬过一样,尤其是在快速跑动的十六分音符段落,简直是考验视力极限。清晰度也成问题,油墨似乎不够均匀,有些声部线条模糊不清,我不得不对着光仔细辨认,生怕弹错了音高或者节奏。而且,装订也相当粗糙,翻页的时候总感觉下一秒就要散架了,这对于需要反复翻阅和练习的教学用总谱来说,是不可原谅的疏忽。我原本期待能得到一本能够陪伴我度过长期练习的可靠伙伴,结果现在我得准备一个放大镜和更多的耐心来应对这些低级的印刷错误。如果说这是“教学总谱系列”的作品,那么对得起“教学”二字吗?这直接影响了学习效率和对乐谱细节的准确把握,真是让人非常不爽快。我甚至怀疑他们是不是在印刷前根本就没有进行过一次完整的校对,仅仅是把扫描件粗暴地打印出来就拿来销售了。

评分

作为一名需要经常与不同管弦乐团合作的音乐系学生,我对总谱的声部清晰度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遗憾的是,这部特定的乐谱在管弦乐配器部分的处理上显得力不从心。低音提琴和低音管声部常常与其他乐器挤压在一起,线条感极差,尤其是在高潮部分的和声密集处,所有的音符仿佛混成了一团难以分辨的墨迹。这使得我在准备分部排练时,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去“重建”那些本应清晰呈现的对位关系。更令人费解的是,一些重要的对位声部,例如圆号与大提琴之间的对话,在这份总谱上几乎被弱化到了难以察觉的程度。这无疑是对李斯特精妙配器设计的一种视觉上的“暴力对待”。对于一个旨在服务于严肃音乐教育的出版物来说,这种对声部层次感的漠视,是其最大的缺陷所在,它完全没有体现出总谱应有的“可视化”功能。

评分

这本书在提供演奏标记方面显得异常吝啬和保守。李斯特的这部协奏曲以其浪漫主义的激情和复杂的演奏技巧著称,需要演奏者对踏板、揉弦、速度变化有极为细腻的控制。然而,在这份总谱中,踏板标记少得可怜,很多地方仅仅标注了“Ped.”的开始,却缺少清晰的释放点提示,这迫使我必须参考其他权威版本或者完全依赖自己的经验来补足这些关键的演奏指导。对于那些正在学习这部作品的初级或中级演奏者来说,这种信息的缺失是极具误导性的。它似乎预设了读者已经拥有足够深厚的专业知识来“填空”,但出版一本“教学总谱”的目的,恰恰是为了辅助那些正在学习和探索过程中的人。这种对必要演奏细节的省略,使得这本书的教学价值大打折扣,更像是一份未完成的草稿,而非终版指南。

评分

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纸张质量和装订方式简直是在挑战读者的耐心和钱包的承受力。纸张偏薄,而且似乎是那种非常容易吸收水分的材质,仅仅是放置在钢琴旁边,随着练习时偶尔的汗渍和咖啡渍的“洗礼”,边缘就已经开始微微卷曲发黄,给人一种这本书寿命极其短暂的不祥预感。更别提那种经常出现的“翻页卡顿”——由于装订的胶水涂抹不均,某些页码之间的连接过于紧密,想要快速翻到指定小节时,总需要小心翼翼地掰开,生怕撕坏了珍贵的乐谱。考虑到价格定位,我期待的是能够经受住数年高强度使用的“硬通货”,而不是这种脆弱到需要用透明胶带小心翼翼进行“抢救”的消耗品。显然,在成本控制的考量上,出版方完全牺牲了产品的耐用性和用户体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