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全球变化研究评论(第四辑):地球系统模式——综述、强迫场和设计
定价:69.00元
作者:张明华,宫鹏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9-01
ISBN:978704040444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专辑首先用三个有代表性的模式介绍了国际上地球系统模式的前沿,包括这些模式中大气、海洋、陆地、海冰和冰川子模式所用的设计框架和物理参数化过程,以及模式对二十世纪全球气候模拟的优缺点和对未来二十一世纪气候变化的模拟。专辑接着介绍用地球系统模式模拟过去和未来全球变化所需要的两类强迫场,它们包括地球表面大气温室气体和气溶胶的通量排放,和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的变化。专辑后介绍了地球系统模式的计算机软件顶层设计,以及这些模式关于在球面上数值求解地球流体动力学偏微分方程组方法的一些展望。
目录
章 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通用气候系统模式第四版本的描述和特征
第2章 改进后的MIROC5气候模拟——平均态、变率和气候敏感性
第3章 GFDL全球耦合模式CM3的大气模型(AM3)的动力框架、物理参数化和基本的模拟特性
第4章 GFDL CM3耦合气候模式——海洋和海冰的模拟特性
第5章 历史时期(1850—2000年)由人类活动和生物质燃烧造成的反应气体和气溶胶排放的格点数据——方法与应用
第6章 用于气候变化研究和评估的下一代排放情景
第7章 土地利用史的基本事实——过去300年全球网格化土地利用变迁、伐木活动及其导致的次生土地
第8章 1500—2100年土地利用情景的归一化——600年全球网格化的土地利用转换、木材采伐以及由此产生的次生土地
第9章 气候变化减缓及热带景观的未来
0章 为CCSM4和CESM1而研制的新一代可扩展的用于地球系统建模的耦合器
1章 可扩展建模系统
2章 气候系统模式的多分辨率方法——球面重心Voronoi网格的应用
3章 对浅水方程中多分辨率模拟方法的探索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一种非常独特的“对话感”。作者的文字风格并不像传统学术论文那样刻板疏离,反而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和一丝恰到好处的幽默感。在某些对前人工作的批判性评价中,语气虽然严谨,但措辞中透露出的是一种对科学真理的执着,而非单纯的指责。这使得阅读过程不再是单向的信息灌输,而更像是在聆听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与你分享他多年积累的思考和感悟。尤其是一些总结性的段落,作者常常会以反问的方式,引导读者去思考更宏大的科学哲学问题,这对于拓宽思路、激发批判性思维非常有帮助。这种富有人文关怀的学术表达,实属难得。
评分这本书的章节逻辑安排,流畅得如同一次精心策划的旅行。它不是那种把所有知识点生硬地堆砌在一起的教材,而更像是一条清晰的脉络,引领着读者从最基础的概念逐步深入到复杂的前沿探讨。一开始的铺陈非常扎实,那些看似基础的定义,都被赋予了清晰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支撑,让人理解得非常透彻,为后续的高阶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地基。随着阅读的深入,内容的密度和复杂性开始陡然增加,但作者的过渡处理得极其巧妙,总能在关键转折点设置一些对比性的案例或者历史回顾,让读者的大脑有足够的时间去消化和重组信息。这种循序渐进、张弛有度的节奏感,是很多专业书籍所欠缺的。读完某一章节,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下一站会揭示什么新的景象。
评分这本书的参考资料部分,简直是一个小型的高质量文献宝库。我常常发现自己被书中的某一句话或某一个观点所吸引,然后立刻翻到文末的引用列表,去查找那个特定的来源。令人称赞的是,引用格式的规范性和时效性都做得非常到位。它不仅包含了那些奠基性的经典文献,更有许多近两年刚发表在顶尖期刊上的研究成果被囊括其中。这意味着这本书的编写团队并非只是在整理旧有知识,而是在积极地与当前的科学前沿保持同步。对于任何希望在这个领域进行深入研究的人来说,这本书的参考文选本身就提供了一条高效的、经过筛选的“快车道”,极大地节省了我们去沙里淘金的时间。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封面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仿佛由星云构成的抽象图形,立刻就让人感受到一种宏大而神秘的科研气息。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无可挑剔,那种微微哑光的触感,让人在翻阅时觉得非常舒适。我尤其喜欢扉页那块留白的设计,简洁却不失力量感,仿佛是为即将展开的知识海洋做了一个安静的序曲。装帧的工艺处理得非常精细,即便是经常翻阅,书脊的弹性依然保持得很好,完全没有松垮的感觉。看得出来,出版社在细节上是下了大功夫的,这不仅仅是一本学术书籍,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这种对物理形态的尊重,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让人在进入内容之前,就已经对作者和编辑团队抱持了一种敬意。这种对细节的打磨,远超出了我对一般专业书籍的期待值。
评分我个人对书中案例分析部分的深度感到非常惊喜。很多学术著作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但这本书却大量引用了近几年的实际观测数据和模拟结果进行佐证。特别是其中关于特定区域气候反馈机制的讨论,作者不仅展示了数据图表,还详细阐述了背后的统计学意义和物理机制的耦合关系。我记得有一处地方,详细对比了两种不同情景下海洋环流对大气边界层的影响,那份细致入微的剖析,让我对模型的局限性和适用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不是那种教科书式的“结论先行”,而是展示了科研人员是如何“炼成”这些结论的。对于希望将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的研究者来说,这种详实的“操作指南”式的论述,其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