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电极过程动力学:基础、技术与应用 | 作者 | 徐艳辉,耿海龙著 |
| 定价 | 38.00元 | 出版社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 ISBN | 9787122235008 | 出版日期 | 2015-07-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大32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本书受到电池、光伏等专业研发人员关注。 主要内容: 第1章电极过程动力学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浓差极化与电化学极化动力学特 征、混合控制。 第2章电化学测试技术,包括电极体系制 备、循环伏安、交流阻抗等。 第 3章应用电化学,对各电化学分支做简 要的原理性介绍,包括非线性电化学、二氧化碳电化学还原、溶解、电镀、腐蚀等。 |
| 作者简介 | |
| 徐艳辉,在高校从事电化学相关研究;耿海龙,从事锂电池材料研究与产业化,具有丰富的实际经验。 |
| 目录 | |
| 第1章基础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在阐述复杂概念时所采用的叙事方式,着实与我过去读过的许多同类著作大相径庭。它很少陷入纯粹的数学推导迷宫,而是通过大量的、贴合实际的案例和类比来阐释抽象的物理化学原理。我记得其中一处关于界面极化电阻的讲解,作者竟然引用了关于管道流体阻力的例子进行对比,一下子就让原本晦涩难懂的电荷转移阻抗变得直观可感。这种“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教学策略,极大地激发了我继续阅读的欲望。它不像是在“灌输”知识,更像是在引导一场深入的思维探险,作者像是经验丰富的向导,总能在关键节点提供必要的工具和清晰的指引,确保读者既能领略沿途的风景(理论深度),又不会在崎岖的山路上迷失方向。这种以理解为核心的写作风格,使得那些原本只存在于理论模型中的“理想电极”,在读者的脑海中逐渐变得鲜活和真实起来。
评分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实验技术描述的细致程度。在许多教材中,对诸如循环伏安法(CV)或电化学阻抗谱(EIS)的介绍往往流于表面,只给出曲线的特征和简单的判据。然而,这本书显然是为那些真正打算动手操作的科研人员准备的。它不仅解释了不同扫描速率或频率范围对信息获取的影响,更深入探讨了实验误差的来源,甚至提到了特定电极材料在不同溶剂体系中可能出现的伪信号。这种近乎“野外作业指南”的实用性描述,对于实验工作者来说价值连城。它教会的不仅仅是如何“运行”一个实验,更是如何“设计”一个可靠、有意义的电化学实验。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的鸿沟成功架设起来的努力,是这本书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它让我对实验数据的解释能力得到了质的飞跃,不再满足于表面的现象观察。
评分初翻阅这套书的章节目录时,我被其逻辑性的流畅度深深折服。它并非简单地罗列知识点,而是构建了一个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基石到尖端技术的完整认知框架。开篇对电化学热力学和传输现象的梳理,就像是在为一栋复杂的建筑打下坚实的地基,所有的后续讨论,无论是界面反应的动力学解析,还是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挑战,都建立在这个稳固的基础之上。章节间的过渡自然得像是水流的汇聚,没有生硬的跳跃或突兀的引入,这对于理解一个相互关联性极强的学科至关重要。特别是它如何巧妙地将经典的理论模型与现代实验技术有机结合起来,让人在学习“是什么”的同时,也清晰地明白了“如何测量”和“如何验证”。这种结构设计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面对复杂体系时的畏惧感,同时也为资深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回溯和校验的路径,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体现了编著者深厚的教学功力和对学科脉络的精准把握。
评分读完一部分内容后,我发现这本书的视野是极其开阔的。它并没有局限于传统的电池或腐蚀领域,而是将电化学动力学原理无缝衔接到了一系列新兴的热点研究方向上。例如,对于燃料电池催化剂界面反应活性的分析,以及在微纳尺度下电荷传输的特殊行为,都有着相当深入的讨论和前瞻性的见解。这种广阔的覆盖面,使得这本书的生命力非常强劲,它不仅仅是回顾历史成就,更是在为未来研究指明方向。它鼓励读者去思考,如何将这些已经成熟的动力学模型应用于那些尚未完全被探索的材料体系或极端工作环境下。可以说,这本书不仅提供了坚实的知识基础,更重要的是,它成功地在读者心中种下了一颗探索未知、勇于创新的种子,其价值远远超出了教科书本身的范畴,更像是一本驱动创新的工具书。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那种深沉的、带着金属光泽的蓝色调,配上抽象的电化学反应示意图,立刻营造出一种严谨而前沿的科研氛围。我感觉自己仿佛手里捧着的不是一本教科书,而是一份最新的研究报告。装帧质量也相当扎实,纸张的质感很舒服,印刷的字体清晰锐利,即便是那些复杂的公式和图表,也展现出极高的专业水准。在拿起这本书的那一刻,我就知道,作者团队在细节处理上倾注了极大的心血。它不仅仅是一门学科的载体,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艺品,预示着里面内容的不凡深度和广度。对于一个希望深入探究某一前沿领域的学习者来说,这种外在的专业感无疑是极具吸引力的,它首先在视觉和触觉上就建立起了一种对知识的敬畏感,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扉页,去探索那隐藏在精美外壳之下的科学奥秘。这种对物理形态的注重,体现了作者对读者阅读体验的尊重,也侧面反映出他们对自身研究成果的自信与珍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