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植物文化史论

世界植物文化史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孟凡,张琳,媚道设计编著 著
图书标签:
  • 植物文化
  • 植物史
  • 文化史
  • 植物学
  • 历史学
  • 人类学
  • 博物学
  • 园艺
  • 民俗学
  • 世界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9056081
商品编码:15217307838
出版时间:2017-06-01

具体描述

作  者:孟凡,张琳,媚道设计 编著 定  价:88 出 版 社: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06月01日 页  数:397 装  帧:平装 ISBN:9787539056081 上篇 远古时代至18世纪
第1章 远古时代
1.1 古希腊·古罗马时代
1.2 古希腊植物志与古罗马农业专业书籍
1.3 日耳曼与北欧神话
1.4 《》中的植物
1.5 其他流行的民间传说
1.6 毒药与解毒药
1.7 古代的园艺与园林
1.8 香料与花冠
1.9 蔷薇的现身
第2章 中世纪
2.1 基督教与植物
2.2 中世纪植物传说
2.3 中世纪植物学研究
2.4 中世纪植物的占卜作用
2.5 园艺与园艺书籍的滥觞
2.6 旅行家与植物的传播
第3章 16世纪
3.1 从草药学到植物学的飞跃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孟凡、张琳、媚道设计编著的《世界植物文化史论(靠前9届靠前植物学大会推荐用书)》是研究中西方植物变迁、植物科技、植物文化发展的的史料性书籍,植物文化虽然和植物学同时产生,但作为自然和人文的交叉学科,其研究工作的发展远较植物学迟缓。虽然不论世界的东方和西方,植物文化都很好发达,既有深厚悠久的历史源流而又丰富多彩,但对于植物文化的研究则很好不够,落后于时代的要求。这本新著正好及时填补了这个学术空缺,正如打开了一扇学术之窗,为我们展示了植物文化研究的新天地。
本书以时间为线索,从上古时代的植物传说到当下的植物科学研究,详尽的梳理了人类历目前对植物的认识和应用过程。靠前章为上古时代植物传说和植物的医学应用,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分别论述了中世纪、十六世纪、十七世纪、十八世纪的植物文化变迁,从第六章到第九章,论述了十九世纪和当下迅速的植物科学发展历程。
孟凡,张琳,媚道设计 编著 孟凡,男,汉族。旅居欧洲多年,积累了大量植物文化知识,对世界植物迁徙脉络和引种历程有着深入研究。
张琳,女,1979年生。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园林工程师。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规划景观系副主任,浙江工业大学设计集团之江分院园林所所长。
媚道设计,深圳媚道风景园林与城市规划设计院,立足深圳“设计之都”、面向中国新型城镇化大背景成立和发展起来的创新型综合规划设计院。由国家行业领军人才主持,海归博士、日本园林优选奖获得者出任首席设计师,利用多机构多学科的专业优势,秉承“科学规划城市、建设美丽中国”的理念,从事风景园林下的对地球表面自然和人工变化的多样性规划设计。 连东贯西 滴水汇川    ——《世界植物文化史论》的贡献孟兆祯幼时,我喜欢动物,对植物则较疏远。大学进入园林专业学习后,方了解植物之于人类的重要性。我们的祖先从原始时期栖树、食瓜果、身着枝叶遮体,到后来乘木车出行,说明人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植物。文化者,以人文成天下也。天下文化分立东西,植物分布南北,因而深入研究植物文化必须学贯东西。东西方文化有其共性,毕竟都是人类对大自然的开发和利用,但特殊性体现在“一方风水养一方人”的认知,即人与自然相协调的认知。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使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人类与共栖于同一地球其他生物共生依存的关系,作为现代人要想不忘初心,学习植物文化史就是一个的途径。史论的科学性在于贯彻“论从史出”,吴良镛先生以题写书名的方式为本书奠定了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基调,在此致以诚挚的感谢。本书作者乃南开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生,七九年参加高考等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东方神话的星辰轨迹》的图书简介,字数约1500字。 《东方神话的星辰轨迹》 一卷跨越时空的史诗,一次探寻文明起源的旅程 在浩瀚的东方大地上,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星辰、神灵与英雄的传说交织成一张恢宏的文化巨网。本书《东方神话的星辰轨迹》旨在深入剖析这一古老而迷人的神话体系,探寻其起源、演变及其对后世东方文明形态的深刻影响。我们不满足于对神话故事的简单复述,而是致力于揭示隐藏在神话叙事之下的宇宙观、社会结构与哲学思想的根源。 本书的结构围绕“天、地、人”三大核心范畴展开,层层递进,构建起一个完整而富有层次感的东方神话图景。 第一部分:星辰的低语与宇宙的创生 东方神话体系的起点,往往与对自然现象,尤其是天象的观测与敬畏紧密相连。这一部分聚焦于东方古代文明如何构建其宇宙模型。 我们首先考察古代先民对星空的理解。《东方神话的星辰轨迹》追溯了从早期游牧部落到定居农耕社会,星辰符号如何被赋予人格化或神圣化的意义。例如,北斗星群在不同文化中扮演的“指引者”角色,以及月亮的周期性变化如何催生出关于生命、死亡与重生的神话母题。书中将详细对比不同地域(如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乃至更远东的文化圈)在描绘“混沌初开”时的差异与共性,分析这些创世神话中蕴含的原始哲学对立——比如“阴阳”、“水火”的平衡与冲突,如何奠定了后续一切神话冲突的基础。 重点章节将探讨“神山与圣地”的概念。在东方神话中,山脉往往被视为连接凡间与神界的“宇宙轴心”。本书将考证这些神山(如昆仑、不周山等)在神话地理学中的地位,以及它们如何成为神祇居住、仙人修炼、乃至文明初次降临的起点。通过对早期神话文本和考古发现的交叉比对,我们力求重建古人眼中那片“神圣的地理空间”。 第二部分:神祇谱系与权力更迭 东方神话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错综复杂、充满人性挣扎的神祇谱系。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系统梳理主要神祇群体的起源、职能演变及其在社会权力结构中的投射。 我们着重分析了“天帝”与“地母”的权力关系。不同于某些西方神话中明确的父权至上,东方神话中的权力结构往往更为复杂,女性神祇(如西王母在不同时期的形象变化)在维护自然秩序与生命繁衍中占据了不可替代的位置。书中将细致描绘这些神祇如何从自然力的象征,逐渐转变为具有明确行政职能的“官僚体系”中的一员,反映了古代国家形态的雏形。 此外,书中开辟了专门章节探讨“英雄的试炼与蜕变”。这些英雄(如大禹、羿等)往往承担着“开创文明”的使命,他们的事迹不仅是冒险故事,更是文明如何战胜自然灾害、确立社会秩序的寓言。我们剖析了这些英雄身上所体现的“牺牲精神”与“治理智慧”,以及他们如何从半神半人的状态,最终融入神祇的殿堂,成为秩序的维护者。 第三部分:神话与人间的交汇:社会伦理的构建 神话的终极意义,在于指导现实生活。《东方神话的星辰轨迹》的第三部分,探讨了神话叙事如何内化为东方社会的伦理规范、风俗习惯和艺术表达。 这一部分深入研究了“天人感应”的理论基础。东方文化深受“天命”思想的影响,神话中的天谴、祥瑞直接映射到凡间君主的统治合法性。本书将分析神话中“君权神授”概念的形成过程,以及在历史剧变时期,神话叙事如何被重新诠释以支撑新的政治诉求。 我们同时关注“祭祀与禁忌”的文化人类学意义。神话构建了一套人与超自然力量沟通的仪式体系。书中将详细考察不同节庆日、婚丧嫁娶等人生重要阶段中,所承载的神话原型与文化仪式,揭示这些仪式如何有效地维系了宗族结构与社会稳定。 最后,本书将目光投向神话对后世文学艺术的深远影响。从早期诗歌到后来的小说、戏曲,神话母题如何不断被重新演绎、世俗化,成为东方美学与精神气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探讨了神话中“永恒的追求”(如长生不老、功成名就)如何塑造了东方知识分子群体的价值取向。 结语:现代视阈下的古老回响 《东方神话的星辰轨迹》并非是对古代神话的终结性诠释,而是试图搭建一座桥梁,连接古代的奇幻想象与现代的理性审视。通过严谨的文本分析和跨学科的视野,本书力求让读者得以穿越历史的迷雾,直抵东方文明精神深处,理解那片土地上的人们是如何仰望星空,又是如何脚踏实地,共同塑造了人类历史上最独特、最持久的文化之一。 这是一部献给所有对文明起源、宇宙哲学和人类想象力极限感兴趣的读者的深度专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实在令人折服,它读起来更像是一部充满哲思的散文集,而非枯燥的学术专著。我几乎是沉浸在作者优雅而富有韵律的文字流中,那种对自然万物的深情描摹,让人忍不住一读再读。它探讨了植物在艺术创作中的变迁,从早期壁画中的写实主义,到文艺复兴时期对植物形态的精确描绘,再到印象派画作中对光影与色彩的捕捉,每一种演变都与当时的社会思潮息息相关。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色彩的起源”那一部分的论述,作者巧妙地追踪了某些天然染料如何影响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审美风尚和阶级划分。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它能把一个微小的花瓣纹理,与宏大的哲学命题联系起来,读完后你会觉得,即便是路边的一棵小草,也拥有了不容忽视的历史厚度。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自身认知的局限与拓展。

评分

《植物的隐秘王国:从史前萌芽到现代文明的交织》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打开了新世界大门的百科全书。我读完后,才意识到我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植物,背后竟然蕴藏着如此波澜壮阔的历史。作者对不同文化中植物象征意义的剖析极为深入,比如古埃及对莲花的崇拜,以及不同文明如何将植物视为神祇、药引或战争的象征。这本书的叙事手法非常细腻,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将植物的生命轨迹与人类社会的兴衰紧密地编织在一起。我尤其欣赏其中对“时间感”的处理,通过植物的生长周期和季节更替,来反观人类历史的停滞与飞跃。书中对一些稀有植物的考证更是令人叹为观止,仿佛能透过文字闻到远古雨林的潮湿气息。它让人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思考我们是否已经忘记了对那些沉默的生命保持敬畏。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们不再把植物视为背景,而是将其视为推动历史进程的无声角色。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对我个人生活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阅读它之前,我对“乡愁”的理解仅停留在文学层面,但在读完关于特定作物如何锚定族群记忆、如何成为移民文化核心符号的章节后,我对“根”的理解被彻底重塑了。比如,某个族群在迁徙过程中,如何通过保留特定的种子或作物种植技术,来维系其文化认同,这种韧性令人动容。书中还涉及了大量鲜为人知的民间传说和草药智慧,这些内容并非简单地记录,而是通过对文献的细致比对,还原了它们在不同地域的传播和变异过程。这种细致入微的田野调查式的写作风格,让整本书充满了“人情味”,读起来丝毫没有距离感。它像是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在壁炉边,用充满故事性的语言,娓娓道来那些关于生命、土地与传承的古老秘密。

评分

这本“理论”著作的叙事手法极为新颖,它成功地避免了将历史写成线性时间轴的窠臼。作者更倾向于使用“主题式”的结构,围绕如“毒性与禁忌”、“医药的起源”、“景观与权力构建”等几个宏大主题展开论述,然后在每个主题下,穿插来自不同历史时期的植物案例进行佐证。这种多维度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读者的思维边界。我最欣赏的是它对“非主流知识”的尊重和挖掘,它没有仅仅关注那些被写入正史的著名植物,反而将大量的篇幅投入到那些默默无闻、却在特定社群中发挥关键作用的野生植物上。这种对“被遗忘的知识”的抢救性书写,使得整本书的知识密度既高,又充满了一种史诗般的厚重感。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理解都变得更加立体和复杂了。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偏向植物学或园艺学的书籍,但读完才发现,它的格局远超我的预期。这本书的视角是极度跨学科的,它大胆地将植物学、人类学、宗教史乃至经济学熔于一炉。最让我震撼的是关于香料贸易的那几章,作者以生动的笔触勾勒出大航海时代初期,一粒肉豆蔻如何在东西方之间引发腥风血雨,塑造了全球贸易的初始格局。它让我意识到,那些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调味品,在历史上曾是比黄金更珍贵的战略资源。书中的信息密度极高,但作者的编排却极具条理,逻辑链条清晰有力,让人即使在涉及复杂的文化交流史时,也能游刃有余。这本书需要的不是快速翻阅,而是需要停下来,细细品味其中关于资源、权力与生存的辩证关系。它为理解现代全球化提供了一个非主流但极为深刻的切入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