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道-场论-理论物理学教程-第2卷(第8版) (俄罗斯)朗道

朗道-场论-理论物理学教程-第2卷(第8版) (俄罗斯)朗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俄罗斯] 朗道 著
图书标签:
  • 理论物理学
  • 场论
  • 朗道
  • 量子场论
  • 物理学
  • 高等教育
  • 教材
  • 俄罗斯
  • 经典
  • 物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南源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040351736
商品编码:15332301293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2-08-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朗道-场论-理论物理学教程-第2卷(第8版) 作者 (俄罗斯)朗道
定价 99.00元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 9787040351736 出版日期 2012-08-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精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922Kg

   内容简介

  《理论物理学教程·第2卷:场论(第8版)》是《理论物理学教程》的第二卷,根据俄文*版译出,讲述电磁场和引力场的经典理论。书中叙述了相对性原理和相对论力学,基于*小作用原理的电磁场方程的推导,电磁波的传播和辐射问题,*后几章介绍了广义相对论,同时阐述张量分析的基础理论。《理论物理学教程·第2卷:场论(第8版)》以其清晰、简洁的风格,例题的原创性和多样性而备受欢迎。《理论物理学教程·第2卷:场论(第8版)》可供高等院校物理专业的本科生使用,也可供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科研人员参考。


   作者简介

  列夫·达维多维奇·朗道,1908-19681,理论物理学家、苏联科学院院土、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1908年P月22日生于今阿塞拜疆共和国的首都巴库,父母是工程师和医生。朗道19岁从列宁格勒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在列宁格勒物理技术研究所开始学术生涯。1929-1931年赴德国、瑞士、荷兰、英国、比利时、丹麦等国家进修,特别是在哥本哈根,曾受益于玻尔的指引。1932-1937年,朗道在哈尔科夫担任乌克兰物理技术研究所理论部主任。从1937年起在莫斯科担任苏联科学院物理问题研究所理论部主任。朗道非常重视教学工作,曾先后在哈尔科夫大学、莫斯科大学等学校教授理论物理,撰写了大量教材和科普读物。
  朗道的研究工作几乎涵盖了从流体力学到量子场论的所有理论物理学分支。1927年朗道引入量子力学中的重要概念——密度矩阵;1930年创立电子抗磁性的量子理论(相关现象被称为朗道抗磁性,电子的相应能级被称为朗道能级);1935年创立铁磁性的磁畴理论和反铁磁性的理论解释;1936-1937年创立二级相变的一般理论和超导体的中间态理论(相关理论被称为朗道相变理论和朗道中间态结构模型);1937年创立原子核的概率理论;1940-1941年创立液氦的超流理论(被称为朗道超流理论)和量子液体理论;1946年创立等离子体振动理论(相关现象被称为朗道阻尼);1950年与金兹堡一起创立超导理论(金兹堡-朗道唯象理论);1954年创立基本粒子的电荷约束理论;1956-1958年创立了费米液体的量子理论(被称为朗道费米液体理论)并提出了弱相互作用的CP不变性。
  朗道于1946年当选为苏联科学院院士,曾3次获得苏联国家奖;1954年获得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1961年获得马克斯·普朗克奖章和弗里茨·伦敦奖;1962年他与栗弗席兹合著的《理论物理学教程》获得列宁奖,同年,他因为对凝聚态物质特别是液氦的开创性工作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朗道还是丹麦皇家科学院院土、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土、美国国家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英国和法国物理学会的荣誉会员。


   目录

第七版编者序言
第六版序言
版和第二版序言摘录
重要符号

章 相对性原理
§1 相互作用的传播速度
§2 间隔
§3 固有时
§4 洛伦兹变换
§5 速度的变换
§6 四维矢量
§7 四维速度

第二章 相对论力学
§8 小作用量原理
§9 能量与动量
§10 分布函数的变换
§11 粒子的衰变
§12 不变截面
§13 粒子的弹性碰撞
§14 角动量

第三章 电磁场中的电荷
§15 相对论中的基本粒子
§16 场的四维势
§17 场中电荷的运动方程
§18 规范不变性
§19 恒定电磁场
§20 在恒定均匀电场中的运动
§21 在恒定均匀磁场中的运动
§22 电荷在均匀恒定的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
§23 电磁场张量
§24 场的洛伦兹变换
§25 场的不变量

第四章 电磁场方程
§26 对麦克斯韦方程
§27 电磁场的作用量
§28 四维电流矢量
§29 连续性方程
§30 第二对麦克斯韦方程
§31 能量密度和能流
§32 能量动量张量
§33 电磁场的能量动量张量
§34 位力定理
§35 宏观物体的能量动量张量

第五章 恒定电磁场
§36 厍仑定律
§37 电荷的静电能
§38 匀速运动电荷的场
§39 库仑场内的运动
§40 偶极矩
§41 多极矩
§42 外场中的电荷体系
§43 恒定磁场
§44 磁矩
§45 拉莫尔定理

第六章 电磁波
第七章 光的传播
第八章 运动电荷的场
第九章 电磁波的辐射
第十章 引力场中的粒子
第十一章 引力场方程
第十二章 引力物体的场
第十三章 引力波
第十四章 相对论宇宙学

索引一
译后记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好的,这里为您提供一本不涉及“朗道-场论-理论物理学教程-第2卷(第8版)”内容的图书简介。 --- 书名:量子信息与计算的基石:从量子力学到前沿算法 作者:[在此处填写作者姓名或机构] 出版社:[在此处填写出版社名称] 出版年份:[在此处填写出版年份] ---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系统、深入且严谨的量子信息与量子计算领域导论。我们立足于扎实的数学物理基础,逐步引入量子力学的核心概念,最终构建起理解现代量子计算范式的知识体系。全书结构清晰,逻辑递进,内容覆盖了从基本原理的阐释到前沿算法的详细解析,力求成为该领域初学者与进阶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第一部分:量子力学的数学基础与核心概念 本部分是全书的基石,重点在于为后续的量子信息处理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我们首先回顾了经典力学与概率论的基本框架,然后引入了量子力学的公设体系。 1.1 希尔伯特空间与态矢量: 详细阐述了抽象的复数向量空间——希尔伯特空间 ($mathcal{H}$)。我们深入探讨了态矢量(ket 矢量 $|psi angle$)的数学表示及其物理意义,并介绍了与之对偶的偶矢量(bra 矢量 $langlepsi|$)和内积的定义。本节强调了量子态的线性叠加原理,并用具体的数学例子说明了态矢的完备性。 1.2 算符与可观测量: 引入了描述物理可观测量(如位置、动量、能量)的自伴算符(厄米算符)。详细分析了算符的本征值方程,解释了本征值对应于测量结果的可能性,而本征矢量则代表了测量后的状态。特别关注了投影算符,这是理解概率幅和测量坍缩的关键工具。 1.3 量子演化与薛定谔方程: 阐述了时间演化算符 $U(t)$ 如何描述量子态随时间的演化,并详细推导了依赖于时间的薛定谔方程。我们区分了两种主要的演化绘景:海森堡绘景(算符演化)和薛定谔绘景(态矢量演化),并论证了它们的等价性。 1.4 纠缠与密度矩阵: 针对复合系统,本书引入了张量积的概念来描述多粒子系统的态空间。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密度算符 ($ ho$) 的概念,用以描述混合态和子系统的纯化。重点分析了纠缠态的特征,特别是贝尔不等式的违背性,并引入了定域隐秘性(LHS)的思想,为后续的量子信息学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量子信息处理的基本单元 在掌握了基础理论后,第二部分聚焦于量子信息的最小单元——量子比特(Qubit)及其操作。 2.1 量子比特的表示: 详述了单量子比特的状态空间,使用布洛赫球模型直观地展示了纯态的几何表示。讨论了如何用 Bloch 矢量来区分纯态和混合态。 2.2 量子门操作: 详细分类和分析了基本的量子门:单比特的旋转门($R_x, R_y, R_z$)、泡利门($X, Y, Z$),以及多比特的控制门,尤其是受控非门(CNOT)。我们通过矩阵乘法来展示这些酉变换对量子态的影响,并强调了量子电路图的规范化表示。 2.3 量子测量: 深入探讨了量子测量的过程,包括投影测量和基于算符的测量。我们用密度矩阵的本征分解来解释测量的概率和结果的坍缩,并讨论了“量子去相干”(Decoherence)现象对信息保持的挑战。 2.4 量子信息论基础: 引入了冯·诺伊曼熵来量化量子信息的不确定性。讨论了诸如量子信道容量、超密编码(Superdense Coding)和量子隐形传态(Quantum Teleportation)等基本信息学协议,并利用实际的量子门序列演示了这些协议的实现过程。 第三部分:容错计算与前沿量子算法 本书的第三部分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量子计算模型,侧重于最具影响力的算法和纠错方案。 3.1 量子计算模型: 阐述了电路模型(Circuit Model)作为主流计算范式,并探讨了Adiabatic(绝热)量子计算模型作为其有力补充。我们讨论了量子图灵机的概念框架,并证明了通用量子计算的潜力。 3.2 关键量子算法的原理与应用: Shor算法: 详细推导了量子傅里叶变换(QFT)在因子分解中的核心作用。我们分步骤剖析了周期寻找子程序的结构,并解释了它如何颠覆现有的公钥加密体系。 Grover算法: 阐述了量子振幅放大(Amplitude Amplification)技术。通过几何直觉和代数推导,解释了该算法如何实现对非结构化数据库搜索的平方加速。 HHL算法: 介绍了线性方程组求解的量子算法,侧重于其矩阵求逆的内在机制,以及在处理大规模稀疏线性系统时的潜力。 3.3 量子纠错码: 鉴于量子态的脆弱性,本部分专门辟出章节介绍纠错理论。我们区分了经典错误和量子错误(包括比特翻转和相位翻转),并详细介绍了Shor的9比特码和表面码(Surface Code)的基本结构。重点在于阐述“容错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利用经典冗余的思想来保护量子信息。 第四部分:新兴领域与展望 最后一部分简要介绍了当前研究的热点和未来方向。 4.1 量子模拟: 讨论了如何利用可控的量子系统来模拟复杂的、难以用经典计算机处理的其他物理系统,如多体物理、材料科学中的电子行为等。 4.2 量子机器学习(QML): 初步探讨了将量子计算方法应用于数据分析和模式识别的初步尝试,包括量子支持向量机和量子神经网络的设想。 总结 本书的编写风格注重严谨的数学推导与清晰的物理图像相结合。我们避免了对特定商业硬件的过多依赖,致力于提供一套稳固、独立于具体实现的理论框架。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自信地理解当代物理学和计算机科学交叉领域的前沿挑战与机遇。本书适合具有扎实微积分、线性代数和基础大学物理学背景的学生、研究人员及工程师深入学习。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尝试过用很多不同的教材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总有一种独特的“冷峻”魅力。它不像有些现代教材那样,上来就试图用过于直观的比喻来“讨好”读者,而是直接切入核心的数学结构,以一种近乎几何学的精确性来构建整个物理图像。这种风格对初学者可能略显陡峭,因为它要求读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和抽象思维能力才能跟上节奏。然而,一旦你适应了这种严密的逻辑链条,你会发现,它提供的洞察力是其他任何教材都无法比拟的。它不是在“教你如何计算”,而是在“教你如何思考”一个物理问题在最深层次上的本质结构。特别是对于那些致力于研究基础理论的同行来说,这种不加修饰的、直击本质的论述方式,是检验和磨砺自身理解深度的绝佳试金石。它迫使你摒弃一切表面的感性认知,完全沉浸在纯粹的数学框架之中去理解场的相互作用。

评分

这本书在处理某些关键概念时的深度和广度是令人叹服的。举个例子,当我们谈论对称性和守恒定律时,很多书只是点到为止地引用了诺特定理。但在这里,你会看到对群论在物理应用中的细致展开,从抽象的李群到具体的规范群,每一步的过渡都经过了精心的铺垫。它不仅仅是罗列公式,更是在解析为什么特定的数学结构必然会对应于特定的物理规律。这种层层剥茧的分析,让你对“对称性”这个概念的理解,从一个模糊的“外观不变”提升到了严格的代数和几何的层面。我记得好几次,我在阅读某个章节时,突然有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那种感觉来自于作者对物理直觉和数学严谨性的完美平衡的呈现。这种教育的价值,远超于简单的知识传递,它塑造的是一种物理学家的思维范式。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厚实的纸张,坚固的封面,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会轻易出现磨损的痕迹。特别是排版布局,那种经典且严谨的风格,读起来让人感觉非常踏实。你知道,有些理论物理的教材,排版乱七八糟的,光是理解公式的结构就得费一番功夫。但这本书的处理方式,逻辑层次分明,公式的推导步骤清晰可见,即便是面对那些极其复杂的张量分析和微分几何的表达,也能让人感到一种秩序美。字体选择也很到位,既保持了学术的庄重感,又兼顾了长时间阅读的舒适性,墨迹的浓度恰到好处,反光度也控制得极佳。这种对物理知识的尊重,首先就体现在对载体的精细打磨上。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就仿佛握住了一块经过精心雕琢的知识基石,让人对即将开始的学术探索充满了敬畏与期待。相比于一些轻薄的、追求便携性的现代出版物,这种传统而厚重的制作工艺,无疑更能衬托出内容本身的分量。

评分

阅读体验中,我最欣赏的一点是它在内容衔接上的连贯性与递进性。虽然篇幅浩繁,理论密度极大,但章节之间的跳转并非是生硬的拼接,而是有着清晰的内在联系。比如,前面对某种特定场论的讨论,往往会为后续更宏大、更普适的理论框架的建立提供必要的工具和直观基础。这使得整个理论体系如同一个精心设计的建筑群,每一个部分都稳固地支撑着上方的结构。这种全局性的视角,对于避免陷入对局部知识点的钻研而遗失整体框架的风险至关重要。它教会你如何在高屋建瓴地把握物理学的全景图,而不是仅仅掌握孤立的知识点。每一次翻阅,都能从新的角度发现不同理论模块之间的隐藏联系,这种知识的复利效应,是其他零散的参考资料所无法提供的深度体验。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位经验极其丰富的导师,他不会手把手地牵着你的鼻子走,而是为你铺设好最坚实、最清晰的道路,然后鼓励你自己去探索前方的迷雾。它对读者预设的知识水平要求很高,如果你是想找一本快速入门的读物,这本书可能会让你倍感挫败。然而,正是这种挑战性,保证了当你最终理解了其中的某个精妙论证时,那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它在某些需要直觉的拐点,倾向于用最简洁的数学语言来表达,这要求读者必须主动地去激活和构建自己的物理直觉模型。因此,这本书更像是一座需要攀登的高峰,过程可能艰辛,但一旦登顶,所见的风景将是真正奠基性的、无可替代的理论视野。它不是娱乐性的阅读,而是一种严肃的智力投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