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朗道-场论-理论物理学教程-第2卷(第8版) | 作者 | (俄罗斯)朗道 |
| 定价 | 99.00元 | 出版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 ISBN | 9787040351736 | 出版日期 | 2012-08-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922Kg |
| 内容简介 | |
《理论物理学教程·第2卷:场论(第8版)》是《理论物理学教程》的第二卷,根据俄文*版译出,讲述电磁场和引力场的经典理论。书中叙述了相对性原理和相对论力学,基于*小作用原理的电磁场方程的推导,电磁波的传播和辐射问题,*后几章介绍了广义相对论,同时阐述张量分析的基础理论。《理论物理学教程·第2卷:场论(第8版)》以其清晰、简洁的风格,例题的原创性和多样性而备受欢迎。《理论物理学教程·第2卷:场论(第8版)》可供高等院校物理专业的本科生使用,也可供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科研人员参考。 |
| 作者简介 | |
| 列夫·达维多维奇·朗道,1908-19681,理论物理学家、苏联科学院院土、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1908年P月22日生于今阿塞拜疆共和国的首都巴库,父母是工程师和医生。朗道19岁从列宁格勒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在列宁格勒物理技术研究所开始学术生涯。1929-1931年赴德国、瑞士、荷兰、英国、比利时、丹麦等国家进修,特别是在哥本哈根,曾受益于玻尔的指引。1932-1937年,朗道在哈尔科夫担任乌克兰物理技术研究所理论部主任。从1937年起在莫斯科担任苏联科学院物理问题研究所理论部主任。朗道非常重视教学工作,曾先后在哈尔科夫大学、莫斯科大学等学校教授理论物理,撰写了大量教材和科普读物。 |
| 目录 | |
| 第七版编者序言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尝试过用很多不同的教材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总有一种独特的“冷峻”魅力。它不像有些现代教材那样,上来就试图用过于直观的比喻来“讨好”读者,而是直接切入核心的数学结构,以一种近乎几何学的精确性来构建整个物理图像。这种风格对初学者可能略显陡峭,因为它要求读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和抽象思维能力才能跟上节奏。然而,一旦你适应了这种严密的逻辑链条,你会发现,它提供的洞察力是其他任何教材都无法比拟的。它不是在“教你如何计算”,而是在“教你如何思考”一个物理问题在最深层次上的本质结构。特别是对于那些致力于研究基础理论的同行来说,这种不加修饰的、直击本质的论述方式,是检验和磨砺自身理解深度的绝佳试金石。它迫使你摒弃一切表面的感性认知,完全沉浸在纯粹的数学框架之中去理解场的相互作用。
评分这本书在处理某些关键概念时的深度和广度是令人叹服的。举个例子,当我们谈论对称性和守恒定律时,很多书只是点到为止地引用了诺特定理。但在这里,你会看到对群论在物理应用中的细致展开,从抽象的李群到具体的规范群,每一步的过渡都经过了精心的铺垫。它不仅仅是罗列公式,更是在解析为什么特定的数学结构必然会对应于特定的物理规律。这种层层剥茧的分析,让你对“对称性”这个概念的理解,从一个模糊的“外观不变”提升到了严格的代数和几何的层面。我记得好几次,我在阅读某个章节时,突然有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那种感觉来自于作者对物理直觉和数学严谨性的完美平衡的呈现。这种教育的价值,远超于简单的知识传递,它塑造的是一种物理学家的思维范式。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厚实的纸张,坚固的封面,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会轻易出现磨损的痕迹。特别是排版布局,那种经典且严谨的风格,读起来让人感觉非常踏实。你知道,有些理论物理的教材,排版乱七八糟的,光是理解公式的结构就得费一番功夫。但这本书的处理方式,逻辑层次分明,公式的推导步骤清晰可见,即便是面对那些极其复杂的张量分析和微分几何的表达,也能让人感到一种秩序美。字体选择也很到位,既保持了学术的庄重感,又兼顾了长时间阅读的舒适性,墨迹的浓度恰到好处,反光度也控制得极佳。这种对物理知识的尊重,首先就体现在对载体的精细打磨上。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就仿佛握住了一块经过精心雕琢的知识基石,让人对即将开始的学术探索充满了敬畏与期待。相比于一些轻薄的、追求便携性的现代出版物,这种传统而厚重的制作工艺,无疑更能衬托出内容本身的分量。
评分阅读体验中,我最欣赏的一点是它在内容衔接上的连贯性与递进性。虽然篇幅浩繁,理论密度极大,但章节之间的跳转并非是生硬的拼接,而是有着清晰的内在联系。比如,前面对某种特定场论的讨论,往往会为后续更宏大、更普适的理论框架的建立提供必要的工具和直观基础。这使得整个理论体系如同一个精心设计的建筑群,每一个部分都稳固地支撑着上方的结构。这种全局性的视角,对于避免陷入对局部知识点的钻研而遗失整体框架的风险至关重要。它教会你如何在高屋建瓴地把握物理学的全景图,而不是仅仅掌握孤立的知识点。每一次翻阅,都能从新的角度发现不同理论模块之间的隐藏联系,这种知识的复利效应,是其他零散的参考资料所无法提供的深度体验。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位经验极其丰富的导师,他不会手把手地牵着你的鼻子走,而是为你铺设好最坚实、最清晰的道路,然后鼓励你自己去探索前方的迷雾。它对读者预设的知识水平要求很高,如果你是想找一本快速入门的读物,这本书可能会让你倍感挫败。然而,正是这种挑战性,保证了当你最终理解了其中的某个精妙论证时,那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它在某些需要直觉的拐点,倾向于用最简洁的数学语言来表达,这要求读者必须主动地去激活和构建自己的物理直觉模型。因此,这本书更像是一座需要攀登的高峰,过程可能艰辛,但一旦登顶,所见的风景将是真正奠基性的、无可替代的理论视野。它不是娱乐性的阅读,而是一种严肃的智力投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