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参数
内容介绍
沉积学是一门观察科学,无论概念如何创新发展,野外基础工作始终是研究的核心。有了野外基础工作,才能更好地开展室内分析测试与理论研究。沉积岩野外基础工作的基本技能包括:知道观察什么,怎样观察,如何记录,以及如何更好地解释这些数据。本书以简练的文字、直观的图表,简明扼要地阐述了四大类岩类中常见的11种沉积岩及其特征,并配以400多幅露头和岩心的彩色图片进行说明,为读者更好地观察和识别沉积岩起到指导作用。
目录
目录
译序
序
前言
致谢
第1章 概述1
内容提要1
沉积岩分类2
沉积物的经济属性3
第2章 沉积岩野外工作方法5
野外安全5
野外用品6
野外工作原则和记录本选择7
基本参数测量与记录8
野外素描和绘图12
古流向与古斜坡分析17
地层序列与地层顶底标志18
其他方法20
沉积岩基本特征23
相的概念23
第3章 沉积岩基本特征23
层和纹层24
侵蚀冲刷构造29
沉积构造30
沉积期后变形与泄水构造65
生物成因沉积构造84
化学成因沉积构造90
沉积物的结构及颗粒排列109
沉积物成分114
化石成分118
沉积物颜色119
第4章 砾岩127
定义及主要类型127
砾岩的基本沉积特征128
分类130
产状131
第5章 砂岩139
定义及主要类型139
砂岩的基本沉积特征140
分类143
砂岩的产状144
第6章 泥岩152
定义及主要类型152
分类156
产状158
第7章 碳酸盐岩167
定义及主要类型167
基本沉积特征168
分类172
白云岩基本特征173
产状174
第8章 燧石和硅质沉积188
定义与主要类型188
基本沉积特征189
产状190
第9章 磷灰石196
定义和主要类型196
基本沉积特征197
产状198
第10章 煤和石油202
定义和主要类型202
基本沉积特征203
产状206
第11章 蒸发岩213
定义和主要类型213
基本沉积特征213
产状216
第12章 铁岩223
定义和主要类型223
基本沉积特征224
产状225
第13章 土壤、古土壤和结壳235
定义和主要类型235
基本沉积特征236
第14章 火山碎屑岩243
定义及主要类型243
基本沉积特征245
产状248
第15章 沉积环境及解释260
沉积环境建造单元260
沉积相的特征及相模式261
相序和旋回263
侧向变化和几何形态264
构型要素和沉积相组合266
层序地层学和层序界面267
岩心沉积环境解释268
在线试读
第1章概述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成为野外沉积岩识别与描述的指南,其*大的特色是使用了大量彩色露头照片和高度概括的图件,以图解的形式对沉积岩主要类型及特征进行了阐述。突显的重点条目和大量高度概况的表格,使得本书内容更加简练。为便于在野外工作中使用,本书还使用了详细的交叉引用和索引系统,并在章节前和附录中收录了一些常用的工具图表(P314~320)。沉积岩野外工作的第*步是寻找地质向导,向其了解背景资料,并一起探讨野外工作计划。
本书共分15章,其中,第1章简要介绍了不同成因类型沉积岩的定义和识别特征,并强调了沉积物和沉积岩的经济价值;第2章详细介绍了野外工作的基本情况,包括安全事项、设备选择、记录本的记录方法、基本参数和测量、露头素描和岩性剖面描述,以及古水流和地层沉积过程分析等;第3章系统阐述了沉积岩的基本特征,包括地层特征、沉积构造、颗粒排列、沉积物的成分和颜色,以及这些特征的识别方法、观察内容和参数测量;第4~14章依次阐述了主要的沉积岩类型及其特征,并配以大量露头照片进行说明;第15章对如何根据沉积环境进行沉积相和特征解释作了简要的总结。*后,附件列举了野外工作中常用的图表,包括地层年代表、图例、粒度对比图版、极射赤平投影网(吴氏网)和兰伯特等面积投影图板。
本书主要适用于地球与环境科学专业的大学生,以及相关学科的专业人士。同样,也适用于对沉积岩感兴趣的高中生和业余爱好者。本书图表极其丰富,共包含50多幅图表,以及400多幅彩色的露头和岩心照片。这些照片拍摄自30多个国家,几乎包含了所有的地质年代。
沉积岩分类
沉积岩是由堆积于地球表面的颗粒物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形成。这些作用贯穿于整个地史时期的所有自然环境,至今仍在进行。因此,沉积物和沉积岩的分布极广,现今覆盖了大约7%的地球表面,地质记录中也占重要比例。
沉积岩与火成岩、变质岩的主要区别如下:
· 沉积岩在三维空间上通常呈层状近平行分布。
· 沉积岩成分包含分散的颗粒和胶结物,其中颗粒包括各种矿物碎屑、生物碎屑,以及经过搬运的岩屑。
· 沉积岩可见各种化石和沉积构造。
根据成因(正如组分所反映的),可将沉积物(岩)划分成以下四类:
· 陆源沉积物(硅质碎屑或碎屑)主要指先成岩风化和侵蚀破碎形成的各种碎屑颗粒,包括砾岩、砂岩、泥岩和古土壤等。
· 生物成因沉积物(生物碎屑或有机质)源自先成生物的骨架残骸、生物软组织,以及与生物作用有关的合成物,包括碳酸盐岩(灰岩和白云岩)、磷灰石、煤,以及部分燧石。尽管灰岩和白云岩的形成从根本上多数与生物作用有关,但部分灰岩(鲕粒灰岩和石灰华)由化学沉淀形成,多数白云岩由早期方解石转变而成。可见,沉积岩的成因类型与岩性并无一一对应关系,成因分类方案并不完美。
· 化学成因沉积物(化学的或自生的)由浓缩卤水结晶析出的晶粒直接沉淀形成,包括各类蒸发岩、铁矿、金属沉积物,以及一些碳酸盐岩和铝铁硅钙壳。
· 火山碎屑沉积物主要由火山爆发时形成的颗粒和碎屑组成,包括自碎火山碎屑岩、火山碎屑岩、水携型火山碎屑岩、外生型火山碎屑岩,以及火山灰、凝灰岩和集块岩。
根据特殊的沉积构造、结构和成分,还可将上述各类或亚类沉积物(岩)划分出一系列的沉积相(包括描述相和成因相),它们是开展进一步沉积环境解释的基础(第15章)。
沉积物的经济属性
沉积物(岩)是当今世界工业和社会发展*主要的原料来源。事实上,没有沉积物的开发和利用,世界将完全不同。表1.1列举了一些基第本工业活动与沉积物资源的关系,章1由此可见,能源、水资源、金属和概矿物原料,以及化学品和日用品原述材料等,很多都源自沉积物和沉积岩。
由表可知,露头沉积学不仅是地球科学的基础,还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沉积物资源的开采,首先应确定它在沉积岩中的位置,然后再评估其丰度、分布范围、品质和可采性。对上述特征的评价,可通过详细的野外工作、合理的沉积相建模,以及随后的实验室分析完成。希望本书对露头和室内岩心的沉积学研究有所帮助。
表1.1沉积物的经济价值
松散山麓碎石堆
图1.1塞浦路斯南部上新统-更新统扇三角洲露头与素描图。砂体的几何形态是开展油气储层和地下淡水层评价的基础。开展露头与井下沉积学对比研究,是石油公司深化地下砂体构型认识、提高储集砂体预测准确性的有效方法。如图所示,透镜状和宽板状砂体由扇三角洲平原河道砂体快速进积形成。扇三角洲由塞浦路斯内流河形成,具有近源和高能的特点。每期砂体上部可见古土壤层,对应于冲积扇不活跃的气候干旱期野外工作具有一定的风险,需要时刻警惕周边环境的变化,并为所有可能的突发事件做好准备,每个人既要对自己的安全负责,也要留意他人的安危。野外工作时。
·提前了解工作地点的特殊灾害,包括天气、潮汐和海况的变化,以及危险的动物和昆虫等。
·提前配备合适的急救设备,包括急救药箱、口哨、手电筒、火柴、太空毯、水、备用的食物和葡萄糖片等,并穿着适合野外活动的衣服和鞋子。
·提前参加培训班,学习基本的急救知识,并领取急救手册;了解危险的暴露标志,掌握暴露应急处理方法。此外,还要特别注意饮水卫生。
·提前计划好行程中每天的住宿地点和随行人员,*好与同事、朋友、海岸警备队或其他人员结伴,住宿可选择野营基地或酒店。
·尽量配备移动电话,记住当地急救电话以及国际紧急救援电话112。特别注意事项。
·裸露的悬崖、采石场岩壁和其他陡壁。
·陡坡上松散的碎石,避免滚石伤害到自己及附近的人,必要时配戴安全帽。
·潜在的各种落石、山体滑坡、泥石流、下陷的泥沙、山洪和地震等。
·沿岸的巨浪及湿滑的岩石。
·不要沿着陡坡猛跑,也不要攀爬陡峭的悬崖和峭壁,除非受过专业的攀岩训练并有他人陪同。
·避免在老旧矿山巷道和矿洞内工作,除非受过相应的训练,并获得进洞许可。
·使用地质锤和采样器时应佩戴护目镜,并与他人保持距离,以免岩石碎屑飞溅伤人。
·废弃的物品、垃圾(罐头、玻璃)、炸药(采石场)、交通情况,以及地质遗产与保护区的规定。
国际通用求救信号
·连续的6声哨音、6次闪光、6声呼喊或6次挥舞的彩带,如有必要每隔一分钟重复一次。
·连续3声哨音。
野外用品
充分的准备对野外工作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野外常用物品包括:
·背包(结实、轻便、多口袋)。
·地质锤(重约1kg)。
·地质罗盘(需预设研究区磁偏角)。
·手持放大镜(一备一用,倍数以10倍为佳)。
·袖珍折叠刀(带有开塞钻、开瓶器,以备放松讨论时使用)。
·卷尺(长度依据实测剖面长度确定)。
·盐酸瓶(装足盐酸)。
·野外记录本(硬皮、防水、页面大小足够剖面素描、岩性剖面绘制及简要的文字记录使用,建议至少为180mm×220mm)。
·粒度和分选图版,以及极射赤平投影网(吴氏网)和透明纸。
·钢笔、铅笔、尺子、编图彩笔和投影时使用的图钉。
·样品袋和记号笔。
·底图及画板(如需绘图)。
·标准岩性记录纸和文件夹(如需大量记录)。
·地质图、地形图及相关资料。
·相机及愉悦的心情和微笑。
·本指南!
现代地质学前沿探索:从深部过程到行星演化 书名:深层地球的奥秘与行星地质动力学 作者: 国际地质动力学研究协作组 译者: 李文涛,张晓晴 等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拟) 字数: 约1500字 --- 内容简介: 本书汇集了当代地球科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研究成果,聚焦于地球深部过程、板块构造的驱动机制、以及行星尺度的地质演化规律。它不仅是一部面向专业研究人员的深度参考手册,更是一部激发新一代地质学家进行跨学科思考的指南。全书内容结构严谨,逻辑清晰,涵盖了从地幔对流的精细模拟到火星等类地行星表面结构形成的宏大叙事。 第一部分:地球深部结构与物质循环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物理状态及其相互作用。重点内容包括: 1. 俯冲带的动力学与深部物质返还: 详细分析了俯冲板块进入地幔深处的轨迹、变形模式及其对上地幔的物质和热量输入的影响。引入了最新的地震层析成像数据,揭示了超深俯冲板片(DeEP)的精细结构,并讨论了水在俯冲过程中迁移和释放对岩浆活动、地震孕育乃至地幔楔化学演化的控制作用。讨论了俯冲带的“盘绕效应”(Slab Tearing)和“锚定效应”(Slab Anchoring)如何调控地幔对流的模式。 2. 地幔对流的数值模拟与岩石学约束: 本章基于高性能计算(HPC)平台,展示了三维、非线性、粘弹性地幔对流的最新模拟结果。重点阐述了“粘滞性”与“扩散粘性”两种机制在地幔不同深度(从古地幔到现今地幔)的相对重要性。结合高压高温实验岩石学数据,校准了模型中的本构方程,尤其关注了橄榄石和石榴石在高压相变下的流变学行为,力图解释地幔柱的形成与消亡机制。 3. 外核-内核的耦合与地磁场起源: 探讨了地核内部的物质传输过程,特别是液态外核的对流运动(地球发电机效应)与固态内核的生长速率之间的热力学耦合。引入了最新的约束,解释了地磁场极性漂移和反转的周期性,并讨论了地幔底部热流的波动如何影响外核的动力学稳定性。 第二部分:板块构造的驱动力与全球效应 本部分将视角拉升至地表,剖析驱动全球板块运动的核心机制及其对气候和生物圈的深远影响。 1. 板块边缘的应力平衡与地震活动性: 细致分类了不同类型的板块边界(汇聚型、离散型、转换型),并运用大地测量学(如InSAR和GNSS)数据,量化了现今板块边界上的应变积累速率。重点分析了慢地震(Slow Slip Events)的物理机制,探讨其在调节大地震周期中的作用。引入了基于断层摩擦定律的统计模型,用以评估特定构造带的长期地震危险性。 2. 大陆岩石圈的形成与破坏(裂谷作用): 系统考察了大陆裂谷的启动、发展及最终的洋中脊形成过程。通过对东非大裂谷和南中国海等经典案例的分析,阐述了地幔热柱(Plume)对岩石圈减薄和地壳拉张的触发作用。深入讨论了“滞留的岩石圈根”(Thick Lithospheric Roots)如何阻碍幔源岩浆上升,并可能导致复杂的多期次构造事件。 3. 板块运动与古气候的相互反馈: 本章强调了构造事件对全球环境的调控作用。例如,特提斯洋的闭合如何影响季风系统和冰盖形成;大型造山运动(如喜马拉雅山脉隆升)如何通过风化作用吸收大气二氧化碳,从而影响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引入了同位素地球化学的指标(如锶、氧同位素),重建过去数亿年间的海平面变化和气候波动历史。 第三部分:类地行星的地质动力学比较 本书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地球模型应用于太阳系内其他岩石行星的演化研究,寻求普适性的行星地质定律。 1. 火星与金星的构造模式: 对比了火星“停滞盖”(Stagnant-Lid)模式与金星“局部盖板回收”(Episodic Lid Tectonics)模式的动力学根源。对于火星,分析了巨大的奥林帕斯山和水手谷等构造形迹,推测其深部地幔热演化历史。针对金星,探讨了其全球性地表重塑事件(Resurfacing Events)是由于地幔对流失稳引发的快速构造转变。 2. 月球与水星的冷却历史与岩浆洋残余: 考察了早期岩浆洋的结晶分异过程,以及这对月球和水星的表面结构和内部热演化轨迹的影响。通过重力场和地形学数据,推断了它们早期磁场的有无及其与深部热演化的关联。 3. 行星地质时钟的校准与新方法: 介绍了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衰变链(如U-Pb, Sm-Nd)和撞击坑计数方法对行星表面地质年龄进行精确标定的最新进展,并提出了一个统一的、基于热力学原理的行星地质动力学模型框架,用于预测不同初始条件下的行星演化路径。 --- 目标读者: 专注于地球物理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行星科学等领域的研究生、博士后、以及一线科研人员和高校教师。本书强调理论深度与观测数据的结合,旨在推动地球科学从描述性研究向定量预测性科学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