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郑板桥——中国书法家全集
定价:48.00元
作者:(清)郑板桥,秦金根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10-01
ISBN:9787543450172
字数:
页码:23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从汉字诞生起,便有了中国书法。人类一开始即按照美的法则创造世界,古老的甲骨文,青铜器铭文以其特殊的物质条件与笔法结构,留下了后世不可企及的美。后来者对书法美的追求有了自觉的性质,在书法中注入了的艺术因素,但并不总是如通常说的那种不断,更不是也不可能是全面的。
由于书法艺术自身的特点,历来评价书法,时常使用过分抽象的、不确定的词语。这一点,甚至可以说同中国语言习惯中的模糊性有着关连但是也同中国书法的抽象性分不开。再是历来的书法史在谈到某家某派时,偏重师承关系;谈师承是必要的,但有时失于简单化,陷入线性思维的模式。就其现实意义来说,不免束缚创造意识。如何多角度、多方位地研究艺术家及其作品,我们应当做得比古人更好些。我们要把特定书法家的全部活动看做是社会本质与书法本体的一个显现。
当代书法进入了历史上的局面。一方面是物质条件改变了书法赖以存在的书写条件,另一方面,书法在有限范围内呈现繁荣,倔强地生存。我们的立场无疑要做书法繁荣的促进派。当代书尖在面向时代与开拓未来的困境中从理论与历史研究寻求启发。这就必然赋予书法史以当代的性质。它不是任意改造历史,而是由既往的历史总结规律,探求新的生命,新的活力。
目录
章 生平传略
与雪婆婆同日生
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
七品官耳
二十年前旧板桥
交谊维扬
第二章 书法艺术
师法古人 变化在我
真隶相参 杂以行草
第三章 绘画和文学艺术
一枝一叶总关情
直摅血性为文章
第四章 论艺摘选
论书选录
各家评论摘录
附录
常用印章
年表
主要传世作品目录
主要参考书目
释文
作者介绍
郑板桥,(1693~1765)清代画家、书法家、诗人。名燮,字克柔,号板桥。兴化市(原属扬州)人。“扬州八怪”代表人物之一。17岁读书于真州(今仪征)毛家桥,20岁从乡里陆种园学填词,23岁于乡里及真州江村教馆。其时已中秀才,教书非其所愿,约于30岁前后至扬州谋生。30~40
这本书的收尾部分,关于郑板桥的艺术思想和后世影响的论述,处理得相当到位,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回味感。它没有草草收场,而是将郑板桥置于整个中国文人精神谱系中进行考察,探讨了他“吾书意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哲学深度。作者援引了许多关于“率真”和“自然”的讨论,将郑板桥的笔墨实践与当时的社会心态做了有趣的链接,使得这位昔日的“狂士”形象更加立体丰满。看完这部分总结,我感觉对郑板桥的理解不再仅仅停留在“写竹子的”或者“写怪体的”层面,而是上升到了一种对艺术独立精神的尊重。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汇集了作品,更在于它成功地为我们搭建了一个理解郑板桥艺术世界的精神桥梁,是一部集学术性、鉴赏性和可读性于一体的优秀出版物。
评分作为一个长期练习书法的人,我最关注的是技法层面的解析,而这本全集在这方面确实给了我不少启发。书中对于郑板桥书法中那些标志性的“颤笔”和“枯笔”的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它不仅描述了“看起来像什么”,更进一步剖析了“是如何做到的”。比如,书中探讨了使用硬毫兼羊毫,以及如何在行笔过程中控制墨量的细微调整,这些都是在一般字帖中难以捕捉到的信息。通过对特定笔画的放大和线条走势的箭头标注,我清晰地感受到了他提按顿挫之间的内在节奏感。这对于我自己在练习行书时,如何避免线条的平庸和僵硬,提供了非常直接的操作指导。我甚至按照书中的提示,在自己的练习中尝试了几次,确实在“筋骨”的体现上有所突破,这种实用性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评分这本书在呈现郑板桥的书法作品时,展现出了一种“克制”的美学态度。它没有将市面上所有能找到的碑帖一股脑地堆砌,而是经过了精心的筛选和编排。我注意到,编者似乎有意地将他不同时期的作品穿插展示,例如早期模仿颜真卿的工整与晚期那种率性洒脱的“板桥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式的陈列,极大地凸显了艺术家心境的演变过程。特别是对几幅尺牍的收录,那些不经意间流露出的笔墨趣味,远比刻意为之的碑刻更显生动。遗憾的是,一些重要的对联作品的背景介绍略显单薄,比如创作于何时,应酬于何人,这些“人”的故事如果能更丰满一些,或许能让观者更好地体会到字里行间的情感温度。总而言之,这部分的选本非常用心,体现了编辑者对郑板桥书法精髓的精准把握。
评分这本《中国书法家全集:郑板桥》的装帧设计确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一种仿古的宣纸质感,墨色的晕染恰到好处地烘托出郑板桥那种不拘一格的文人气质。内页的纸张厚度适中,没有廉价的漂白感,读起来手感很舒服。尤其要提的是,那些摹本的印刷质量,拓片的细节保留得非常到位,浓淡干湿的微妙变化都能清晰地展现出来,这对于深入研究他的用笔习惯至关重要。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他对竹石画的题跋部分,文字和图像的排版处理得非常讲究,既有留白带来的呼吸感,又确保了信息的完整性。不过,如果能增加一些高分辨率的局部放大图,让观者能更近距离地观察那些飞白和焦墨的处理技巧,那就更完美了。整体来看,从物质呈现上,这本书无疑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体现了出版方对传统的敬意和对细节的苛求。
评分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对郑板桥艺术生涯的宏观梳理,这部分内容的撰写角度相当新颖。它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生平事迹罗列,而是着重探讨了他在清代书坛“尚法”与“尚意”两大思潮中的独特站位。作者似乎对扬州画派的研究颇有心得,将郑板桥的书法置于当时的文化语境中进行剖析,使得我们理解他的“六分半书”不再是孤立的技巧展示,而是一种时代精神的投射。特别是关于他如何将绘画中的“逸笔”理念融入到楷书和行书中,论述得鞭辟入里,逻辑链条非常清晰。书中引用的史料和旁证也相当扎实,避免了空泛的赞美,而是用严谨的学术态度来建构其艺术成就。对于初学者来说,这部分内容或许略显深奥,但对于有一定基础的爱好者而言,无疑是提供了深度思考的绝佳切入点,让人读罢深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