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旨在從清代社會經濟的背景考察江南學術共同體的演變過程。這一考據學賴以生存的江南學術共同體後為1850年爆發的太平天國戰爭摧毀。本書還著重討論瞭明清時期大運河沿岸的文化中心城市蘇州、杭州、揚州、常州,力圖透過政區和地方史的視角展示考據學的崛起。與傳統著作中俯拾即是的思想研究理路不同,本書更注重“哲學的框架”。
作者指齣,18世紀晚期的中國曆史,實際上是17世紀以來政治、學術變革的延續及其發展的極緻,其影響甚至播及19世紀乃至2。世紀。18世紀的曆史是17世紀滿族入關到19世紀西方入侵的漫長曆史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因而不應被孤立齣來,擱置一邊。
本書的研究,是對有關這段曆史的傳統觀點做齣的進一步的修訂和檢討,作者分析瞭18世紀眾多的曆史綫索,是美國史學界研究中國史的一部承前啓後的著作,具有極高的學術意義。
作者簡介:
本傑明?艾爾曼
1946年齣生。普林斯頓大學東亞係和曆史係教授。他的教學和研究領域包括:中國思想與文化史,1000―1900年;中華帝國晚期科技史,1600―1930年;中日文化學術交流史,1600―1850年。主要著作有:《從理學到樸學-中華帝國晚期思想與社會變化麵麵觀》、《經學、政治和宗族:中華帝國晚期常州今文學派研究》、《晚期中華帝國科舉文化史》、《以他們自己的方式:科學在中國,1550―1900》等。
目錄:
著者中文版序
著者初版序
第一章 中華帝國晚期的學術話語革命
第一節 江南學術界的內外環境
第二節 清代政治與學術
第三節 理學的解體
第二章 考據學派與共認的認識論觀點的形成
第一節 考據學的齣現
第二節 明亡的衝擊
第三節 實證學風的衝擊
第四節 專業化與實證學風
第三章 江南學者的職業化
第一節 考據學派的社會起源
第二節 中華帝國晚期的職業化
第三節 官方與半官方贊助
第四節 江南學界與書院
第五節 士大夫社會角色的轉變
第四章 學術、圖書館、齣版業
第一節 江南的藏書樓
第二節 江南齣版業
第三節 資料收集與考證研究
第四節 乾嘉時代的目錄分類
第五章 江南地區的學術交流網絡
第一節 通行的研究方式:劄記體著作
第二節 考據話語中資料運用
第三節 協作、書信和會晤
第四節 纍積性研究
第五節 學術發明權的爭論
第六節 考據學派的“進步”意識
第六章 考據運動的終結
第一節 考據運動的衰落
第二節 太平天國起義的衝擊
結論
參考書目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非常好,行文之間,那種學者特有的沉穩與洞察力交織在一起,讀起來一點也不枯燥,反而有一種抽絲剝繭的快感。它不是那種堆砌二手資料的著作,你能明顯感覺到作者是真正“浸泡”在原始文獻中的,他對那些看似晦澀的典籍文本有著超越常人的敏感度。我尤其欣賞的是,作者在分析學說時,總是能夠將宏大的時代背景與微觀的個人著述巧妙地結閤起來,使得原本抽象的哲學思辨立刻變得鮮活起來,有瞭“人味兒”。這種將“思想史”還原為“人與思想的互動史”的寫法,無疑是極高明的,極大地提升瞭閱讀體驗的深度和廣度。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是那種極具學術氣質的“剋製之美”。它沒有華麗的辭藻來吸引眼球,而是依靠其邏輯的嚴密性和論證的充分性來贏得讀者的尊重。然而,這種剋製恰恰體現瞭作者對研究對象深刻的敬畏。最讓我震撼的是,書中對於某一特定哲學思想如何被“挪用”和“改造”以適應新政治環境的分析部分。作者通過對比前後文獻的措辭變化,精準地捕捉到瞭權力對思想的滲透力,那種洞察人性幽微之處的深刻,簡直令人不寒而栗。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古代思想的書,更是一部關於知識、權力和時代變遷之間永恒博弈的深刻寓言。
評分這部書的視角簡直是獨樹一幟,它沒有落入那種將某個特定曆史階段簡單化或標簽化的窠臼。作者以一種近乎“手術刀”般的精準,剖析瞭不同思想流派之間的微妙張力與內在繼承性。我特彆欣賞它處理“概念演變”的方式,比如,書中對“心性論”在不同時代語境下的動態闡釋,就遠比教科書上的粗綫條描述要深刻得多。它不僅僅是在梳理思想史的脈絡,更像是在重建一個知識社群的“心理地圖”。讀完之後,我仿佛能聽到古代士人在特定曆史關口上,那種掙紮著尋求精神立足點的真實迴響。尤其是探討到某個哲學流派如何應對外部衝擊時,那種文化韌性與自我調適的描寫,非常引人入勝,讓人深思。
評分閱讀這本書,就像是進行瞭一場漫長而精密的“文本考古”。作者對待文獻的態度極其審慎,對於那些容易被後世麯解或簡化處理的術語和概念,他都進行瞭細緻的溯源和辨析,這對於任何想深入研究該領域的人來說,都是一份寶貴的財富。我尤其贊嘆其在處理不同地域性學派之間的差異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去中心化”的史觀。它沒有預設一個“正統”的演變方嚮,而是平等地看待和分析各個分支的貢獻與局限,這種開放和包容的學術態度,在當前的學界研究中是相當難得的。讀完後,我對這個領域的基礎認知被徹底重塑瞭。
評分坦白講,起初我對這種偏嚮“思想脈絡梳理”的學術著作抱持著一絲謹慎,生怕內容過於架空。但這本書完全打破瞭我的固有印象。它並非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的辯駁,而是深入到瞭知識分子群體內部的“生活世界”。例如,書中對某個學派如何通過地方教育網絡進行知識傳播的細緻描述,簡直是開瞭眼界。這讓我意識到,任何思想的興盛都離不開其賴以生存的社會結構和物質基礎。作者通過對具體案例的挖掘,成功地將“高屋建瓴”的理論分析,落地為“腳踏實地”的社會史實證,這種多維度的考察方法,令人印象深刻,極大地豐富瞭我對古代知識分子生存狀態的理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