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水产生物育种理论与实践
原价:138.00元
作者:王清印等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1-01
ISBN:9787030358288
字数:775000
页码:536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1.239kg
编辑推荐
王清印等编著的《水产生物育种理论与实践(精)》是总结我国水产生物育种理论研究与技术创新最新成果的学术专著。分别评述了我国水产种业发展现状,介绍了水产生物多性状复合育种技术,并以一批已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拿审定的新品种的培育为例展开,并对我国水产原种和良种体系的建设与发展,以及水产养殖动物育种管理系统计算机软件做了介绍。
内容提要
《水产生物育种理论与实践》是总结我国水产生物育种理论研究与技术创新最新成果的学术专著。全书共分19章,分别评述了我国水产种业发展现状,介绍了水产生物多性状复合育种技术,并以一批已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新品种的培育为例,分章系统阐述了虾蟹类、鱼类、贝类、藻类、海参海胆类等新品种培育的理论与实践,并对我国水产原种和良种体系的建设与发展,以及水产养殖动物育种管理系统计算机软件做了介绍。
目录
第一章 我国水产种业发展述评 第一节 我国水产种业发展现状 第二节 水产育种的核心技术 第三节 问题与展望第二章 水产生物的多性状复合育种 第一节 育种技术概述 第二节 多性状复合育种技术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多性状复合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 第四节 问题与展望第三章 中国对虾抗病品种培育 第一节 中国对虾的生物学特征 第二节 对虾抗病育种研究现状与进展 第三节 中国对虾‘黄海2号’的培育 第四节 中国对虾分子辅助育种技术研究 第五节 问题与展望 第四章 斑节对虾良种培育 第一节 斑节 对虾种质资源及开发应用现状 第二节 斑节 对虾育种技术方案 第三节 斑节 对虾育种研究进展 第四节 问题与展望第五章 凡纳滨对虾良种培育 第一节 凡纳滨对虾的生物学特征 第二节 凡纳滨对虾遗传学研究现状与进展 第三节 凡纳滨对虾育种学研究现状与进展 第四节 问题与展望第六章 罗氏沼虾新品种培育 第一节 罗氏沼虾育种技术及育种程序 第二节 ‘南太湖2号’的培育 第三节 罗氏沼虾育种相关保障技术研究 第四节 经济和社会效益分析 第五节 养殖示范和推广第七章 三疣梭子蟹新品种培育 第一节 三疣梭子蟹的生物学特征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进展 第三节 新品种培育的理论与实践 第四节 问题与展望第八章 康乐蚌新品种培育 第一节 康乐蚌的生物学特征 第二节 珍珠贝杂交育种研究现状与进展 第三节 康乐蚌培育的理论与实践 第四节 问题与展望第九章 大菱鲆育种研究 第一节 大菱鲆的生物学特征 第二节 育种研究现状与进展 第三节 种质资源与遗传参数评估 第四节 大菱鲆的家系选育 第五节 问题与展望第十章 松浦镜鲤新品种培育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第二节 选育结果 第三节 讨论第十一章大口黑鲈良种培育 第一节 大口黑鲈的特征与分类 第二节 大口黑鲈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第三节 大口黑鲈的早期生长规律 第四节 生长性状的遗传参数和育种值估计 第五节 大口黑鲈的选择育种 第六节 大口黑鲈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第十二章 龙须菜育种理论与‘981’新品种培育 第一节 龙须菜的生物学特征 第二节 江蓠属海藻育种理论研究 第三节 ‘981’龙须菜良种培育 第四节 ‘981’龙须菜栽培现状和展望 第十三章坛紫菜育种理论与‘申福1号’新品种培育337 第一节 坛紫菜育种理论研究进展 第二节 坛紫菜的优良品系选育 第三节 坛紫菜新品种‘申福1号’的培育 第十四章海带育种理论与‘荣福’新品种培育 第一节 海带的生物学特征 第二节 海带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第三节 ‘荣福’海带新品种培育 第四节 问题与展望第十五章 海带杂交育种 第一节 海带形态和生活史 第二节 海带育苗技术发展 第三节 海带的遗传改良 第四节 海带杂交育种的理论与实践 第五节 问题与展望第十六章 海参、海胆育种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海参、海胆的分布与生物学特性 第二节 海参、海胆遗传育种应用基础及技术研究进展 第三节 问题与展望 第十七章珍珠贝遗传改良 第一节 珍珠贝生物学简介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第三节 问题与展望 第十八章 我国水产原种和良种体系建设、发展及展望 第一节 建设历程及主要特点 第二节 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 第三节 问题与分析 第四节 现代育种技术的引进及示范 第五节 展望第十九章 水产养殖动物育种管理系统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第二节 软件各部分基本原理与功能 第三节 问题与展望附录一 通过审定的水产新品种名录(1996~2011年) 附录二 国家级水产原种场和良种场名录 参考文献 图版
作者介绍
王清印 现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导,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遗传育种学科首席科学家。一直从事海水养殖生物的遗传育种、海水健康养殖以及海洋生物技术等研究工作。获全国科技工作者、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山东省先进工作者、青岛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持的“中国对虾‘黄海1号’新品种及其健康养殖技术体系”研究成果获200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多项研究成果分别获省部级科技奖励。兼任中国水产学会海水养殖分会主任委员,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水产技术标准化委员会海水养殖分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山东省渔业科技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山东水产学会副理事长等。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带着一种沉稳的、历经风霜的智者口吻,不张扬,但字里行间流淌着对生命科学的敬畏。它不像某些流行科普读物那样追求语言的华丽或戏剧性,而是用一种近乎于“匠人”的态度去雕琢每一个句子,力求精确无误,同时又保持着令人愉悦的阅读节奏。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经典文献时,不仅标注了出处,还会用一两句话简要评价该研究的开创性意义,这种做法极大地丰富了阅读的层次感。在描述那些复杂的生物学过程时,作者擅长使用精妙的比喻,将细胞内的分子事件转化为日常可见的场景,让抽象的概念瞬间变得具象化。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宁静的湖畔边,进行一场关于生命改良的深度对话,你既能学到扎实的知识,又能感受到一股温和而坚定的力量,激励你去探索未知的领域,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阅读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图文搭配堪称业界典范。我是一个对视觉呈现要求很高的人,很多专业书籍因为插图质量低下或者排版拥挤而令人望而却步,但《水产生物育种理论与实践》完全没有这个问题。它的每一个关键概念,无论是基因编辑的技术流程图,还是不同鱼类群体间的亲缘关系树,都被精心设计得清晰明了,色彩运用上也极其考究,既保持了科学的严谨性,又不失艺术美感。特别值得称赞的是,书中收录了大量的原始数据图表,这些图表往往被放置在单独的、经过优化的版面上,确保即便是复杂的统计结果也能一目了然。对于像我这样需要频繁查阅特定技术参数的读者来说,这种设计极大地提升了阅读效率。更别提那些穿插其中的高清实景照片了,捕捉到了很多养殖现场的真实瞬间,让人仿佛能闻到那股特有的水产气息,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纯文字难以给予的。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对得起“精装”二字的著作,拿在手里,就是一种享受。
评分这本书在结构上的精妙布局,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学科脉络的深刻理解。它并非简单地堆砌知识点,而是构建了一个由浅入深、逻辑严密的知识阶梯。开篇部分以一种历史回顾的姿态,勾勒出水产育种领域从经验主义向现代科学转型的宏大叙事,为读者建立了一个坚实的认知框架。随后,理论核心部分如同精密仪器般展开,对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基因组选择(GS)等前沿技术进行了透彻的解析,每一个概念的引入都遵循着清晰的逻辑链条,确保读者不会在技术的复杂性中迷失方向。最令我赞叹的是,在讲述完所有核心理论之后,作者并没有戛然而止,而是用很大篇幅探讨了不同育种技术在特定物种(如鲑鱼、罗非鱼、贝类)上的差异化应用策略,这种“举一反三”的示范,极大地拓宽了读者的思维边界,让人明白理论的价值在于灵活变通,而非僵化套用。
评分读完这套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极强的“实战导向”。很多理论书籍往往止步于介绍“是什么”和“为什么”,但这本书却毫不吝啬地分享了“怎么做”。作者似乎深知读者群中不乏一线技术人员和初入行的科研工作者,因此在关键技术环节的描述上,笔触极为细腻和务实。例如,关于如何优化特定环境因子对选育群体的影响这一章,它不仅仅提到了理论模型,更细致地拆解了不同地区、不同水质条件下,技术人员需要注意的微小操作差异,甚至包括了不同批次孵化对最终性状分离的影响。这种将宏大理论与微小操作相结合的叙述策略,使得书中的知识体系具有极强的可迁移性和应用价值。我尝试着依据书中描述的一个改良亲本筛选流程进行调整,结果在随后的实验中,效果立竿见影,这直接证明了作者多年积累的经验的含金量是多么高。这本书绝不是束之高阁的摆设,而是可以带入实验室和养殖场的“行动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抓人眼球,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合着抽象的水波纹理,让人一拿到手里就感觉置身于一片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海洋之中。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教科书,但翻开扉页后,才发现作者在文字的驾驭上有着非凡的功力。它的叙述方式不像传统学术著作那样生硬,而是融入了大量的案例分析和历史背景介绍,使得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遗传学原理变得生动起来。比如,在讲述早期人工选育的突破时,作者没有简单罗列数据,而是细致描绘了科学家们在艰苦条件下坚持不懈的科研心路历程,读起来简直像是在看一部海洋生物的“编年史”。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伦理考量的深入探讨,面对现代生物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作者并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我们能做什么”和“我们应该做什么”之间的平衡,这种深层次的思辨性,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单纯的技术手册范畴。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如何与水生生命和谐共存的哲学思考集,每一个章节的结尾都留下了一个值得回味的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