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与玫瑰 熊培云 《自由在高处》作者新作 现代小说

慈悲与玫瑰 熊培云 《自由在高处》作者新作 现代小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现代小说
  • 女性文学
  • 情感
  • 家庭
  • 成长
  • 社会
  • 人性
  • 熊培云
  • 自由在高处
  • 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唐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ISBN:9787513328166
商品编码:17299931366

具体描述

下面是唐人图书专营店提供在京东平台上的图书基本信息,仅作参考。
图书名称: 慈悲与玫瑰
作者或编译者: 熊培云 (作者)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ISBN: 9787513328166
定价: 59元
出版日期[仅参考]:
装帧及开本:
页数[仅参考]:
其他参考信息: 熊培云的社会观察,他的文笔,是如此细致和娓娓道来,让我恨不得重回小学,对自己的文学功底、人文社会科学“推倒重来”。对于我们这些从抑制独立思考的教育体系中出来的人来说,到大学毕业时还能保留住自己个性、特别是保留住思想个性的人,实在渺渺无几,而能够像熊培云这样独特洞察人、社会与国家的人就更是难得了。读他对电影、对文艺、对著作的评论,是一种思想享受。他的才华是上帝给我们中文世界的礼物,这种礼物让我们没有理由不感激。
——陈志武(知名学者,耶鲁大学教授)

内容简介及编辑推荐






把空间留给世界,把时间留给自己。
这是一本写给孤军奋战者的书。它着重从个体的角度探讨美好人生与美好社会的可能性。
面对来自国家与社会的双重重轧,作者分析了“无私心即无公德”“悲观的理性”“不完整的慈悲”“半数人暴政”,并对时兴的“精致利己主义者”等概念提出批评。
作者相信美的激情是人神性的基础。在有关苦难与荒诞的态度上,本书对个体的境遇充满了温柔的同情。欢乐与痛苦都是人命运花园中的一草一木,有着相同的重量。
在这里,西西弗斯式徒劳是幸福的。当活着的人看见活着,他推动的不只是大地上的石头,更是天空中的玫瑰。
而真正的慈悲,除了面向众生的牺牲,也包括对自我的成全。

如果说《自由在高处》是让年轻人成为自己的启蒙书,谈的是如何自洽,《慈悲与玫瑰》则在审视自我抵近自我的同时,谈人如何与社会和他者共洽。它既是“自由在高处”精神的承继,又在这种精神内核的承继中展现更深广的外延。其高标独在的风骨和气质,以及基于成全而非压迫、基于建构而非毁损的悲悯情怀,恰如为一切孤军奋战的灵魂所作的书证。

如何获得幸福感以及生之意义?如何在逆境中自处自救并成功突围?个体选择之于人生的境遇有怎样的不同结局?作者引领我们从古今中外众多先贤那里获得启示,从几千年前到当下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撷取种种实例,甚至借用自己和朋友的亲身经历,来为众生不可知的命运提供多种可能的方式。

熊培云的文字,既犀利警醒,亦满怀深情;既有学者的明辩理性,亦有诗人的云端浪漫。给读者以智性启发,审美愉悦。
除了文字、观点本身带给你的冲击,更重要的,《慈悲与玫瑰》一书中诸种意象所呈现出的敞开的多义性,将为你启开延伸阅读之路,让你对那些既成定义重新梳理,唤醒你流连于已有已得的沉迷之心,张开一切感知细胞,在这场智力与意志的交流中觉醒,并以玫瑰为喻,从此踏上漫长的精神之途,和缘遇的众生一道,追寻美好新世界。


作者简介
熊培云,1973年生于江西永修,毕业于南开大学、巴黎大学,主修历史学、法学、文学与传播学。与写作相关的职业有《南风窗》杂志驻欧洲记者、《新京报》首席评论员、《南方周末》等知名华文媒体专栏作家。现执教于南开大学,作品多次获评中国国家图书馆、新浪网、《亚洲周刊》《新周刊》《文学报》等机构与媒体颁布的年度图书奖。

目录
自序:唯有你与自己共度一生

美好动物 / 玫瑰之名 / 愤怒的草鞋 /
幸福未央 / 圣人与猪猡 / 我的歌声里 /
慈悲的本性 / 牺牲 / 无私心即无公德 /
进攻性的善 / 无私的公德 / 双向成全 /
花朵与命运 / 地狱里的西西弗斯 / 分水岭 /
孤独的星球与人 / 昨日的世界 / 向过去告别

时间与命运

39 | 命运不可知
49 | 钻石与藤蔓
60 | 射杀希特勒
68 | 勇敢的良心
75 | 当痛苦不期而至
81 | 枪响了,你什么都不是
84 | 权力桃花源
87 | 庆祝无节日
90 | 在后主的城池
96 | 若无后世评说
101 | 死去的人依旧年轻
105 | 慈悲的界限

不完整的慈悲

113 | 杀死一个求救者
139 | 一位中国母亲的隐忍与救赎
143 | 符号杀戮符号
148 | 看老虎吃人,我为何失去了同情心?
153 | 原因的原因的原因不是原因
157 | 也叹中华文化之花果飘零
162 | 鲁迅的逻辑
170 | 我是我的道路、意义与生命
175 | 如何保持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
179 | 不完整的慈悲
195 | 被遗忘的人

大地上的玫瑰

203 | 自私的蜜蜂
208 | 疯狂的蚂蚁
212 | 巨龙与沙砾
216 | 在只有直线的世界里
220 | 人类理想总司令
224 | 可怜天下父母心狠手辣
227 | 恐惧症与媒介素养
230 | 他们来了,如蝗虫过境
233 | 孤独的私有制
236 | 萨德与马索克
241 | 弹钢琴的男孩
245 | 光荣时刻
247 | 我为什么远离了文学?
252 | 身体下坡,灵魂上坡
257 | 一个人的电影
261 | 我的命运是一座花园


明日的世界

265 | 琥珀社会,城堡落成
270 | 心有所住,庙不可言
275 | 半数人暴政
279 | 悲观的理由
282 | 那些不能写给今天的,就让它写给未来
284 | 因为无法改变,索性一事无成
287 | 镜与刀
292 | 讲故事的人,今在何方?
298 | 教育的心灵
307 | 每天向每天告别
309 | 消散的精英
313 | 重要的不是治愈,而是带着病痛生活
318 | 活着的人看见活着

附 录

325 | 茨威格的星空
341 | 断臂上的花朵

代 跋

353 | 消散的一切又在心头凝结

精彩内容及插图
自序:唯有你与自己共度一生
(一)美好动物
我上大学那年,弟弟只有六岁。di yi次放寒假,我带回了一个单放机和几盒磁带。有一天早上,弟弟钻进了我的被窝。当时我正躺在床上听《梁祝》,于是就取下耳机罩住他的耳朵。那是弟弟di yi次听世界名曲,我至今未忘他满脸神奇的惊喜。虽然弟弟只会说“真好听啊!”,但我知道这幼小的生命在那一刻被美好的东西打动了。

《梁祝》为什么好听?六岁的弟弟答不上来,现在的我也一无所知。这世界上有些美妙是无法解释的,就像我无法解释为什么会怀念某个大雪纷飞的清晨或者黄昏。

人生如借,所幸还有音乐。音乐是我在人间经历的zui奇妙的事情。虽然我没有真正创作或者拥有过任何一首歌曲,但那些美好的音符一直在精神上养育和丰富我。那些源自心灵深处的寂寞、牺牲与欢喜,直接通向的与其说是爱,不如说是人的神性。而这种神性,正是基于深藏人心中的美的激情。

而就在此刻,当我开始写作这篇文字,耳畔交替着响起的是阿炳的《二泉映月》和柴科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几十年前,小泽征尔曾说过《二泉映月》这支曲子他必须跪着听。而《如歌的行板》也让托尔斯泰潸然泪下。有关这两部作品的经典诠释是它们演绎了人类苦难的灵魂。然而,即使是托尔斯泰这样的大人物,也列不出一个公式来向读者解释他为何会热爱这种悲怆之美。

人终究是一种美好动物,这是我wei yi可以断定的。所以,人总是沉浸于搜集并赞美美色、美音、美景、美酒、美好的人格……而如果有志同道合者,他还要追求美丽新世界。
(二)玫瑰之名
中学时有幸读过几篇小说,时常对未来的写作担忧。为什么那些作家能够说出许多花草树木的名字,而我甚至连真正的玫瑰都不曾见到。虽然听人谈起过“红玫瑰”与“黑牡丹”,印象中那也都是留给女特务的代号。

许多人把玫瑰当作爱情的象征。当我开始在城里生活,耳濡目染,慢慢知道了玫瑰不同寻常。我学法语时听皮雅芙的“La Vie en Rose”(玫瑰人生),其中有一句歌词——“Les ennuis, les chagrins trépassent. Heureux, heureux à en mourir”,翻译过来就是烦恼忧伤全消逝,幸福幸福直到死。

的确,玫瑰即使不叫玫瑰,也会芬芳如故。只要生活是美好的,未必一定要用玫瑰来描绘它。

相较于爱情,我更愿意将玫瑰虚指为一种优雅而美好的生活。玫瑰有自然之美,而人对于美好生活的激情也是自然而然的。我们莫名其妙地被接到这个世界上,也莫名其妙时而满心欢喜。正如安杰勒斯·西莱修斯所说,“玫瑰是没有理由的”。
(三)愤怒的草鞋
而作为美好生活的隐喻,玫瑰也是多灾多难。回顾历史,不仅施害者的铁蹄会践踏玫瑰,使之香消玉殒;同样可悲的是,受害者还要穿着自己不幸的草鞋,去践踏心底zui后的玫瑰。

举例说,当外敌入侵,如果还有人过着风花雪月的生活,那就是“商女不知亡国恨”。许多人相信,在国家遭难之时维持风雅的生活是不道德的。

想起有关梁实秋的一段公案。1938年,梁实秋为自己在重庆主持《中央日报?平明副刊》写了一篇编者按,其中几句是这样的:

现在中国抗战高于一切,所以有人一下笔就忘不了抗战。我的意见稍为不同。与抗战有关的材料,我们zui为欢迎,但是与抗战无关的材料,只要真实流畅,也是好的,不必勉强把抗战截搭上去。至于空洞的“抗战八股”,那是对谁都没有益处的。

很快,这一番肺腑之言招致了郭沫若等左翼文人的攻击,而消极抗战的罪名让梁实秋从此背负了几十年。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有人在内地的报刊上为他说了几句公道话。

其实,了解内情的人知道,梁实秋并非不主张抗日,而是站在中国人精神生活的立场想象另一种可能,即在追求政治的独立之外,还要须臾不离不弃文学的审美价值。梁实秋没有否定枪炮在保家卫国时的立竿见影,但他同样试图保卫中国人生活中的玫瑰。这非但不是投降主义,反而是以一种和风细雨的日常的抵抗来维护一个文明人的自尊。
(四)幸福未央
当巨大的苦难降临,全民皆兵所带来的抗暴美学难免令人感动。但若以此压倒一切,凡不全力抗暴者则必被贬斥,这也暗含着某种自暴自弃。

抗战时期,沦陷后的上海曾有所谓的“孤岛繁荣”,生活其中的人们常被后方贬为“醉生梦死”。我虽然理解批评者的心情,但就此彻底否定当年上海人的生活,亦未必公允。相较同归于尽的焦土抗战,上海的孤岛繁荣其实也为中国人留下几束沧桑玫瑰。或者说,刺刀之下,国土虽已沦陷,但向往美好生活的人心并没有被征服。

同样,偏安于两千公里之外的云南也在努力承继文明的血脉。作家鹿桥在《未央歌》里纪录了他在西南联大的生活。那是中国在抗战时期zui动人的篇章,也藏着我关于世间zui美好大学的所有想象。这部小说给我印象zui深的,除了童孝贤与蔺燕梅等少男少女之间的纯洁友情,还有南国飘摇的雨水:

看雨景要在白天。看她跨峰越岭而来,看她排山倒海而来。看她横扫着青松的斜叶而来,看她摇撼着油加利树高大的躯干而来。再看她无阻无拦,任心随兴飘然而去。听雨要在深夜。要听远处的雨声,近处的雨声。山里的泉鸣,屋前的水流。要分别落在卷心菜上的雨,滴在沙土上的雨,敲在纸窗上的雨,打在芭蕉上的雨。要用如纱的雨来滤清思考,要用急骤的雨催出深远瑰丽的思想之花,更要用连绵的雨来安抚颠踬的灵魂。

以及春色如洗,随处可见的玫瑰:

每年花开的时候,不论晨晚,雨晴,总有些痴心的人旁若无人地对了这美景呆呆地想他自己心上一些美丽而虚幻的情事。只要这些花儿不谢,他们的梦便有所寄托。这些花与这些梦一样是他们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是他们所爱护的。因此他们不用禁止,而人人自禁不去折花。

正是因为人世间还有这般锦绣温润的生活,人生才值得期盼,而和平也才有意义。

这世界zui不易被征服的,是内心有美的追求的人。因为美不只是美本身,它还对应着丑与世间的是非。他们接受了战争的事实,但不会让战争卷走一切。即使是像圣埃克絮佩里这样与纳粹周旋在天上的英雄,他的心里还装着一朵带刺的玫瑰,以及对生活的……
……


慈悲与玫瑰 熊培云,《自由在高处》作者新作 题材: 现代小说 推荐语: 当人性的复杂光芒与时代的洪流交织,当个体在命运的岔路口做出抉择,当坚守与妥协成为永恒的命题,我们如何寻觅属于自己的那片“高处”?著名学者、思想者熊培云,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饱含温情的笔触,为我们献上《慈悲与玫瑰》,一部触及灵魂深处的现代小说。不同于《自由在高处》的宏大叙事与思想求索,《慈悲与玫瑰》将目光聚焦于平凡个体在波澜壮阔的时代变迁中所经历的爱恨情仇、理想失落与生命韧性。这是一曲关于救赎、关于和解、关于在不完美的世界中努力绽放的动人挽歌。 故事梗概: 《慈悲与玫瑰》的故事,沉淀在某个看似平静却暗流涌动的时代背景下,围绕着几位截然不同却命运相连的人物展开。 女主人公林晚晴,是一位温婉坚韧的大学教师,她曾怀揣着理想主义的光芒,致力于教育事业,相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相信善良能够温暖人心。然而,生活的重压与社会的变迁,让她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残酷与妥协。她的家庭,她的情感,都像是一朵含苞待放的玫瑰,在外界的风雨中挣扎,渴望着阳光,却又常常被阴影笼罩。她内心的善良与同情,让她在面对他人的苦难时,总忍不住伸出援手,这份“慈悲”既是她的力量,也常常成为她被伤害的源头。 与林晚晴命运交织的,还有陈默。他曾是时代的弄潮儿,意气风发,对未来充满憧憬。然而,一次意外的打击,让他从人生的巅峰跌落,身心俱疲。他变得沉默寡言,内敛甚至有些孤僻,但内心的深处,依然藏着对过往的眷恋和对命运的反思。他与林晚晴的相遇,并非轰轰烈烈,而是在一次次不经意的碰触中,彼此看到了对方眼神深处的忧伤与渴望。 另一个关键人物是老作家宋海。他是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见证了无数时代的变迁,也目睹了人性的起起落落。他的写作,曾是时代的先声,也曾被误解和遗忘。他身上有一种洞穿世事的淡然,同时又保留着一份不灭的温情。他就像一棵古老的树,根深蒂固,经历风雨,却依然为周围的世界提供荫蔽。他与林晚晴之间,有着亦师亦友的情谊,他的话语,常常如同深夜里的一盏明灯,指引着晚晴在迷茫中寻找方向。 小说并没有设定一个宏大的外部冲突,而是将焦点放在了人物内心的挣扎与情感的纠葛。林晚晴在教学工作中,接触到了形形色色的学生,他们的命运,他们的困境,都牵动着她的心。她试图用自己的方式去帮助他们,去传递一种温暖和希望,但现实的复杂性,往往让她感到力不从心。她也面临着家庭的压力,来自原生家庭的期望,以及自己婚姻中的困境,都让她倍感疲惫。 陈默的出现,为林晚晴的生活带来了一丝涟漪。他们之间,没有激情的火焰,只有一种默契的理解和淡淡的吸引。陈默在晚晴身上看到了曾经的自己,而晚晴则在陈默身上看到了某种被压抑的温柔和不屈。他们的关系,在小心翼翼的试探中,在欲说还休的沉默中,一点点地生长,却又时刻面临着外界的阻碍和内心的彷徨。 故事的推进,并非线性的发展,而是通过穿插的回忆、零碎的细节,以及人物之间细腻的对话,层层剥茧地揭示人物的过往和内心的世界。熊培云擅长捕捉那些被忽略的细节,那些微小的表情,那些看似不经意的话语,都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含义。 小说的核心,在于探讨“慈悲”与“玫瑰”的辩证关系。“慈悲”代表着一种超越功利、不求回报的善意与同情,它能够化解仇恨,抚慰创伤,给人以温暖和力量。然而,在现实世界中,过度的慈悲,有时也会让人受伤,甚至被利用。而“玫瑰”,象征着美好、理想、爱情,但也带着刺,提醒我们美好并非易得,需要付出代价,也可能带来痛苦。 林晚晴的“慈悲”,让她愿意去帮助那些弱势的学生,去倾听他们的心声,去给予他们支持。但有时,她的善意却被误解,甚至被辜负。而她自身,也像一朵渴望盛开的玫瑰,在生活的磨砺中,经历了风霜雨雪,但依然顽强地挺立。 陈默的出现,是晚晴生命中的一抹色彩。他可能代表着一种理想化的爱情,一种能够理解和包容的伴侣,但现实中的情感,远比玫瑰的花瓣复杂,充满了不确定性和考验。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否能够冲破现实的藩篱,走向属于他们的“高处”,成为了小说最牵动人心的悬念之一。 老作家宋海,则是整部小说中的一个精神符号。他的存在,为晚晴提供了一种历史的纵深感和人生的智慧。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晚晴,在时代的洪流中,个体或许渺小,但内心的坚守与对美好的追求,永远不会被磨灭。他的言语,常常是对“慈悲”与“玫瑰”的深刻诠释,引导着晚晴去理解,如何在不完美的世界中,寻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力量。 《慈悲与玫瑰》并非一部描绘惊心动魄情节的小说,它更像是一幅细腻的人物肖像画,一曲低吟浅唱的心灵奏鸣曲。熊培云的文字,充满了诗意与哲思,他不动声色地揭示着人性的复杂,社会的现实,以及个体在时代浪潮中的沉浮。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物,都鲜活而真实,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迷茫与坚持,都深深地触动着读者的心灵。 这部小说,没有绝对的坏人,也没有完美的好人,只有在各自的境遇中,努力生活、努力爱、努力寻找意义的普通人。它探讨的,是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苦难与诱惑时,如何保持内心的底线,如何选择前行的方向。它提醒我们,“慈悲”并非软弱,而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玫瑰”的美丽,并非虚无,而是需要用真诚与勇气去呵护。 《慈悲与玫瑰》是一次对生命本质的温柔叩问,一次对人性深处的细腻描摹。它将带领读者走进一个充满情感张力、充满人生况味的现代故事,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反思自身的选择,体悟生命的真谛,最终,或许能在故事的结尾,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那份“高处”的宁静与力量。 熊培云的创作特色: 熊培云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学养,在《慈悲与玫瑰》中延续了他一贯的创作风格: 思想的深度与人文的关怀: 即使是小说,也蕴含着他对时代、对社会、对人性的深刻反思。他不仅仅讲述一个故事,更是在通过故事,引发读者对生活本质的思考。 细腻的人物刻画: 他擅长捕捉人物内心世界的细微波动,通过大量的心理描写和细腻的情感流露,将人物塑造得立体而饱满。 诗意的语言: 他的文字充满感染力,既有思想的犀利,又不失文学的美感,常常能将抽象的哲思具象化,赋予文字诗意的光辉。 时代的印记: 小说背景与时代紧密相连,人物的命运与时代的变迁息息相关,使得作品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 对“慈悲”与“玫瑰”的辩证思考: 这不仅是书名,更是贯穿小说始终的核心主题,他探讨了在复杂现实中,如何平衡理想与现实,如何保持善良与坚韧。 目标读者: 喜爱熊培云先生作品的读者,尤其是对他《自由在高处》之外的文学创作感兴趣的读者。 对现代都市生活、情感纠葛、人性探索有浓厚兴趣的读者。 欣赏具有深度思想和人文关怀的文学作品的读者。 寻求心灵慰藉,希望在阅读中获得启发和力量的读者。 《慈悲与玫瑰》,让我们在喧嚣的世界里,静静地聆听那些关于爱、关于痛、关于生命中最柔软也最坚韧的声音。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简直是一场精妙的迷宫探险。它不像传统小说那样线性推进,而是通过碎片化的叙事和多重视角的切换,构建起一个庞大而又私密的精神疆域。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重新拼凑一幅被打散的巨型拼图,你总能在不经意间发现新的线索,或是理解了之前某个场景的深层含义。这种叙事上的大胆尝试,无疑是对读者智力的一种邀请和挑战。它要求你保持高度的专注和投入,但回报是丰厚的——当你最终洞悉了作者精心布局的意图时,那种恍然大悟的愉悦感,是阅读其他作品难以比拟的。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时间线时的那种从容与自信,过去、现在、未来的界限被模糊了,使得情感的张力得以最大化地释放。

评分

从文学语言的角度来看,这位作者的遣词造句功力令人叹服。他总能找到那个最恰当、最不落俗套的词汇,来精准地表达那种难以名状的感受。他的句式变化丰富,时而如同急促的鼓点,将情节推向高潮;时而又变得舒缓、绵长,如同夏日黄昏拉长的影子,带着淡淡的忧郁。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不是为了查阅生词,而是单纯地想要回味某一句子的节奏感和音韵美。这种对语言形式本身的极致追求,使得本书的阅读体验提升到了艺术欣赏的层面。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它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艺品,每一处纹理、每一道光影,都凝聚了作者对文字的敬畏与热爱。

评分

整本书散发着一种难以言喻的、低沉的思辨气质。它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甚至刻意回避了那些简单粗暴的道德判断。相反,它将复杂的伦理困境和生存哲学,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包裹起来,在你最放松的时候,冷不防地抛出一个让你不得不正视的终极问题。这种对“意义”的追问,是贯穿始终的主线,但它不是说教式的灌输,而是通过人物的命运和他们的选择,让你自己去体会那份沉重。读完之后,你可能会感到一丝哲学的疲惫,但更多的是一种被启迪后的清晰感——很多困扰已久的心结,似乎都在这层层叠叠的文字中,找到了新的出口,或者至少,看到了重新审视它们的角度。

评分

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绘环境和氛围时所使用的意象。那些场景的描绘,与其说是背景,不如说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延伸和折射。他笔下的城市街道、转角的咖啡馆,乃至一束午后的阳光,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和情绪。读到某些段落,我几乎能闻到空气中的潮湿味道,感受到那种特有的城市噪音在耳边嗡嗡作响。这种极强的画面感和沉浸感,让阅读过程不再是被动的接收信息,而更像是一次深度的角色体验。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使得小说中的世界具有了一种令人信服的厚度。它不再是虚构的故事,而是另一个平行宇宙的真实记录,让人不禁思考,我们所处的这个现实,是否也只是无数个被精心编织的细节构成的幻象。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里有一种奇特的魔力,像是从老旧的唱片机里缓缓流淌出来的旋律,带着尘埃的气息,却又无比清晰地勾勒出人心的幽微之处。初读时,我甚至会不自觉地放慢呼吸,生怕惊扰了那些细腻的情感和不经意的哲思。作者似乎深谙人性中那些难以启齿的矛盾与挣扎,他笔下的人物并非完美的符号,而是活生生地行走在生活的泥泞与光影之间,他们的选择,有时令人扼腕叹息,有时又让人拍案叫绝,因为它无比真实。那种描摹的力度,不是那种咄咄逼人的控诉,而更像是一种带着理解的、温柔的审视,让你在合上书页之后,依旧能感觉到那些故事的余温在指尖徘徊。它让你开始重新审视自己那些习以为常的认知,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壁垒,在精妙的叙事结构面前,忽然间变得摇摇欲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