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历代篆刻经典技法解析丛书——汉印技法解析
定价:27.00元
作者:祝竹 著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5-1
印刷日期:2016年15月第7次印刷 仅供参考以实物为准。
ISBN:9787536675025
字数:114000
页码:13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目录
历代篆刻经典技法解析丛书总序
绪论
章 汉印风格的形成和衍变
节 汉印是秦印风格的发展和完善
第二节 汉代官印的三种历史形态
第三节 汉印风格体系的延续
第四节 异彩纷呈的汉代私印
第二章 汉印技法的典范意义
节 汉印的作者
第二节 汉印的篆法和章法是篆刻艺术的基本技法
第三节 汉印确立了篆刻艺术的基本审美意识
第三章 汉印篆法解析
节 汉印文字的基本体貌特征
第二节 汉印文字对小篆的“隶化”
第三节 汉印文字笔画的增减
第四节 汉印文字的变与不变
第四章 汉印章法解析
节 平分印面是汉宫印布局的基本方法
第二节 私印章法追从官印
第三节 疏者任疏、密者任密的基本规则
第四节 注重整体,注重气韵,注重协调平衡
第五节 汉印章法的异化和解体
第五章 铸印与凿印
节 铸印、凿印的区分与白文印皆刻的观点
第二节 铸印和凿印代表了不同的时代特征
第三节 铸印的刀法
第四节 凿印的刀法
第六章 历久不衰的文人仿汉印之风
节 宋元印人对汉印风格的认同
第二节 《集古印谱》和临摹汉印风气的盛行
第三节 明末清初印人以仿汉印作为创作基调
第四节 浙派以独特的刀法追摹汉印
第五节 徽派以书法意趣透入汉印程式
第六节 近代印人学习汉印重在气息
第七章 怎样临摹汉印
节 临摹汉印的目的
第二节 临摹汉印的方法
第三节 由临摹到创作
汉代印章在秦代印章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将古代篆刻规范为一种典型的风格特征和技法程式。汉代以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印章所沿袭的,仍然是汉印风格的基本特征。汉印风格在印史上延续的时间,长达七八百年之久。厚重的文化积淀,无数先民的创作实践,使汉印成为博大精深的艺术宝库,这是历史留给极其珍贵的遗产。本书为“历代篆刻经典技法解析丛书”中的一本,深入地研究、解析汉印的风格特征和创作技法,行文体系完整,文字简洁晓畅,是一本能成为读者切实有用的篆刻学习工具书。
我一直以来在学习篆刻时,总感觉在“意境”的把握上欠缺火候,很多时候刻出来的作品总像是少了点“精气神”。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作者在论述不同流派的技法时,那种抽丝剥茧般的分析方式,让我茅塞顿开。例如,对于“缪斯篆”那种流动的、富有生命力的线条处理,书中不仅仅给出了图例,更深入剖析了其背后的笔意转换过程,教我们如何在方寸之间实现“以圆寓方”。我尝试按照书中的建议,调整了对篆文字形的审美取向,不再拘泥于机械的模仿,而是学着去理解篆刻家在运刀时那种一气呵成的连贯性。这种转变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我的作品不再显得僵硬板滞,而是开始有了一种属于自己的呼吸感。书中对于边款处理的探讨也十分精妙,很多时候边款被忽略,但这本书却强调了它对整体作品气韵的平衡作用,这种整体观的培养,是任何一本单纯讲解刀法的书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对于当代篆刻界来说,无疑是一次及时的“补课”。在我看来,近些年来,市场上充斥着大量浮于表面的“速成”指南,真正能沉下心来探讨篆刻精微之处的著作凤毛麟角。而本书作者的笔触,饱含着对传统艺术的敬畏之心,以及对技法本质的深刻洞察。其中关于不同时期“印泥”与“拓片”效果差异的讨论,虽然看似是次要环节,却极大地影响了我们对原作的最终判断和模仿方向。例如,不同历史时期所用印泥的矿物成分不同,导致了拓片色泽的差异,这些微妙之处,都得到了细致入微的考证和呈现。这体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也提醒了我们,篆刻艺术的欣赏是一个多维度的过程,绝不能仅凭单一的视觉感受来下定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引导我们将眼光放得更远,去理解每件作品背后的“时代气息”和“物质载体”是如何共同作用,最终成就一件传世之作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令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封面材质,那种略带粗粝的纸感,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厚重。内页的排版也极为考究,字体的选择既兼顾了阅读的舒适度,又在细节处流露出一种古朴的韵味。作为一名篆刻爱好者,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选取案例时所展现出的独到眼光。那些历代经典作品的拓片,高清度和细节还原度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即便是微小的刀痕和篆法变化,也能够清晰捕捉。比如,书中对于某个时期印风的梳理,并非简单的罗列,而是深入到那个时代背景下,去探究为什么会形成那种特定的线条处理和章法布局。这种对“意”的解读,远超出了单纯的技术指导范畴,让人在学习技法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艺术的深度。此外,书中对不同时期印石材质的特性分析,以及如何根据石质调整用刀力度的经验分享,对于正在摸索中的学习者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它不仅仅是一本“怎么做”的书,更是一本“为什么这么做”的艺术哲学指南。
评分初次翻开这本书时,我最深的感受是其内容组织逻辑的严密性。它没有采取简单的时间线索叙述,而是构建了一个围绕“核心技法”展开的立体网络。作者似乎深谙读者的学习曲线,从最基础的工具认知和材料特性入手,逐步过渡到复杂章法的布局、线条的节奏把控,最后才深入到对特定时代“神韵”的提炼。这种循序渐进,却又层层递进的结构,让初学者不会感到畏惧,而有经验的篆刻者也能从中找到自己知识体系中的薄弱环节进行重点突破。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虚实相生”的论述,作者用非常形象的比喻,解释了线条的粗细、印面的留白与文字本身的张力关系,这对于如何让自己的作品在视觉上更具冲击力和层次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读完某一章节后,我总会迫不及待地拿起刻刀进行实践,那种即时反馈的成就感,正是这本书最大的魅力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性达到了一个罕见的平衡点。作为一名研究中国古代艺术史的学者,我更看重的是它对历史脉络的梳理和对不同地域、不同时段风格演变的精准定位。书中引用的史料翔实可靠,注释严谨细致,这对于我撰写相关论文时,无疑是一个强有力的支持。尤其是在谈及某一地域印风形成时,作者结合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和文化交流的背景,使得“风格”的演变不再是孤立的艺术现象,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同时,对于一线刻印的师傅们来说,书中的具体技法讲解也足够详尽。那种关于“冲刀”、“切刀”的力度控制,以及如何通过调整刻痕的深浅来模拟不同拓印效果的经验分享,都是非常实用的“干货”。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沟通理论研究者和动手实践者的桥梁,让双方都能从中汲取营养,这种兼容并包的深度,非常难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