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鬼才书籍设计师松田行正作品。圆是天,方是地,天地方圆之间是万物。
设计鬼才松田行正收集从圆和方衍生而出的符号、图像、护符、书法等,在纸面上呈现出一座圆与方的文明博物馆。
序
本书主要收录了从圆形和正方形衍生而成的护符、书法、宇宙图像、符号,还有视觉诗。谈到关于圆与方的论述著作,除了有以九十岁高龄、于1998年去世的意大利艺术家布鲁诺·莫那(Bruno Munari)的名著《圆+正方形——其发现与发展》(1971年,美术出版社,日文版),还有杉浦康平搜罗世界各地图像所编著的《视觉传达》(ヴィジュアル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1976年,平凡社)。杉浦钻研图像领域甚深,有多本关于此类主题的著作。本书在推崇这些先驱经典名作的同时,也试图收集从圆形和正方形延伸出去的西洋炼金术相关护符、宇宙图像、中国和日本的古老护符,还有20世纪中期在西德和巴西肇始的视觉诗(concrete poetry,又译作“具象诗”或“图像诗”)运动的部分作品。视觉诗的内容大部分是接近于形状的文字,或是跟文字相关的图案。所有的图案都有一个共通点,那就是“美丽”。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天圆地方说:圆形的天之下,有着延展开来的方形大地。结果圆形变成自然和宇宙的代表,方形则成为代表超*动物领域的人工世界。汉字因其自身的方形结构则可以说是一种含括了多样意涵的宇宙图形文字。心理学家荣格(C. G. Jung)认为,人的心灵体验之根本可以用圆形、方形、十字、螺旋等“形状”来表示。这些形状是人类在思考时*容易联想到的典型图案。俄国心理学家拉札列夫(P. I. Lazarev)在利用声音的刺激产生残留影像的实验中发现,如果提高声音的频率,从某个频率开始,残留影像会从圆形转变为方形。这似乎是一种声援荣格的原型说的实验。由此可见,圆形和方形与知觉似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本书将收集到的520个图案,依形状的相似度分成81组圆形和正方形,然后将这些相似且有着前后演变关系的图形再细分,形成九个章节:有以20世纪上半叶前卫艺术为主的图、和视觉诗相关的图形、20世纪早期中国白话文运动的图案,还有日本阴阳道以螺旋为主的迷宫,每章都具有象征性意义,如以不同的弱低音旋律吟唱着。
各章的英文名称则和弱低音有着相同的调性,以极松散的调性贯通连接在一起。第一章开头介绍的是俄国画家卡济米尔·马列维奇(Kazimir Malevitj)作品中*完美的圆形和正方形。就像马列维奇所期盼的那样,这些图案如果被当成“神圣图像”受到崇拜,也不会令人惊讶。隐蔽于其内部的形状,被认为是*原始的“形状”之*致。图案编号后标*号者几乎都是在20世纪60年代完成的视觉诗。
视觉诗的含义其实并非字面上的“具体的”(concrete),而是从荷兰风格派的提奥·凡·杜斯堡( Theo van Doesburg)提倡的“具象艺术”(konkrete Kunst)而来的。它所要表现的艺术形式,不再只是自然界已有的事物,而是更进一步地呈现一种不受限于任何色彩和形态,纯粹表达自我视觉图像的具体形式。为了和“抽象”有所区别,才以“具象(具体)”称之(详细内容请参考书末向井先生的解说)。更深入地说,因为“具象(具体)”(concrete)、“超现实”(surreal)、“达达”(Dada)都是抽象的词汇,后来的人皆以其既存的印象继续延用之,但如试图加入创新的概念,改变其原有的含义,或许也会令人困惑。日本前卫诗运动的推动者北园克卫和视觉诗运动渊源极深的。他是当代具有重要地位的先驱人物,在20世纪60年代末提倡“造型诗”(plastic poem)。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高科技舞曲乐队”(Techno band)和“塑料”(plastic)等新事物。“plastic”源自希腊语,原始含义是“可以创造出任何形状的东西”。塑胶和乙烯基( vinyl)一样很便宜,很快被广泛使用,其概念也成为*先进的意象,开始蔓延。但是,到了20世纪末,环境污染问题浮出水面,塑料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几乎成为污染的代名词。21世纪以来,塑料制品被持续不断地大量生产,大有淹没地球之势,这成为时代的*大特征。从颠覆的角度来看,在这种恶劣的现状下,完全边缘化的“plastic”概念再度成为前卫宣言也不是不可能。
向井周太郎先生在本书书末的文章中阐述了圆与方边缘的视觉诗历史:在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斯特凡纳·马拉美(Stéphane Mallarmé)之后,20世纪初由未来派发展而成的前卫美术运动演变成20世纪50年代的视觉诗运动,以及后来对日本所产生的影响。视觉诗虽然是一种容易理解的形式框架,但同时拥有概念艺术(conceptual art)的难解特性,其诞生与发展可以说极为戏剧化。因为从向井先生的著作中获得许多灵感,我无比荣幸地邀请他为本书执笔撰写此文。另外,我要感谢米泽敬先生帮忙联系向井先生,同时他也给予我很多协助。在此,致上我万分的谢意。当然,我还要感谢事务所的全体同仁。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漫长而深入的自我对话和心智的拓展训练。它并非那种提供标准答案的工具书,而是更像一位睿智的长者,在你面前摆出各种复杂的困境和看似矛盾的哲学命题,然后静静地等待你做出自己的判断和思考。书中提出的许多观点,初看之下似乎与自己的既有认知相悖,甚至会引发一阵轻微的“认知失调”,但正是这种恰到好处的挑战性,迫使我不断地后退、审视、再前进。我发现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会频繁地停下来,合上书本,盯着窗外放空良久,试图将书中的理论框架与自己过去的生活经验进行对接和印证。这种强迫性的内省,极大地拓宽了我看待问题的角度,让我意识到许多自以为的“真理”其实只是特定视角下的产物。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教会了你什么,而在于它激发了你如何去思考的能力,它提供的是一套思维的工具箱,而不是一套预设的答案地图。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拿到手里就舍不得放下。封面采用了一种很有质感的磨砂纸,触感细腻温润,配合着烫金的书名和出版社的标志,散发出低调而奢华的气息。色彩搭配上,设计师似乎深谙视觉平衡的奥秘,主色调沉稳又不失活力,让人在书架上第一眼就会被它吸引。内页的纸张选择也极其考究,米白色的纸张不仅护眼,翻阅起来还带着一种独特的沙沙声响,每一次指尖划过纸页,都像是与作者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装订工艺更是无可挑剔,无论是平装还是精装,都展现出中信出版社一贯的高水准。这样的用心程度,让阅读本身变成了一种全方位的感官享受,我甚至愿意仅仅因为它的外在美而把它摆在客厅最显眼的位置,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体现了出版方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每次翻开它,都会被这种精心的包装所打动,觉得阅读的仪式感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让人对书中内容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更高的期待值。
评分这本书的配图和设计元素运用得极其巧妙,完全摆脱了传统书籍中配图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的定位。在关键的章节转换处,总会穿插着几页高质量的插图或者排版独特的图表,这些视觉信息并非简单地复述文字内容,而是起到了提炼和升华的作用。它们通常采用极简的线条勾勒,色彩运用克制而精准,往往只用黑白灰或者极为有限的几种颜色,却能瞬间抓住核心概念的精髓。比如在描述某种复杂的结构关系时,一张简洁的几何图形插画,比旁边的三页文字描述来得更加清晰有力。这显示出编辑和设计团队在整合信息时所具备的高度专业素养,他们深知现代读者的信息接收习惯,懂得如何利用视觉语言来缓解纯文字阅读带来的疲劳感,同时又加强信息的记忆点。每一次翻到这些精心设计的页面时,都会由衷地感到一种愉悦感,这绝对是其他许多书籍所不具备的,阅读体验因此变得丰富而多维。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令人叹为观止,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如同大师级的指挥家在驾驭一支庞大的交响乐团。他似乎懂得如何通过句子的长短变化、词汇的选择更迭,来精准地控制读者的情绪波动。有些段落如同涓涓细流,细腻地描绘着日常的琐碎,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种缓慢流淌的生活气息;而另一些地方,笔锋陡转,突然爆发出强烈的冲击力,情节的推进如同疾风骤雨,让人心跳加速,手心冒汗,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接下来的走向。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技巧,使得全书读起来绝不枯燥冗长,即便是面对一些需要深度思考的内容,作者也能用极其生动和富有画面感的语言将其包裹起来,让晦涩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却又不失其原有的深度和韵味。我非常欣赏这种游刃有余的文字驾驭能力,它证明了作者不仅有深刻的思想,更有将思想优雅表达出来的天赋。
评分这本书带来的回味是持久而深远的,它不像那些快餐式的读物,读完之后很快就烟消云散。相反,里面的某些概念、某些犀利的洞察,如同种子一样被种在了我的脑海里,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同的生活情境中,它们会不时地冒出新芽。比如,书中关于“边界感”的论述,在处理最近一次职场冲突时,就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让我能够冷静地分析问题,而不是被情绪主导。这种知识的“留存率”和“应用性”,才是衡量一本好书是否真正有价值的关键指标。我发现,在接下来的几周里,我与朋友的谈话主题,甚至自己做决定的底层逻辑,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这本书潜移默化的影响。这说明作者的思考已经超越了书本的物理范围,真正渗透到了读者的日常生活和思维结构之中,这才是真正有力量的知识所能达到的境界,我期待着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作品出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