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曆代篆刻經典技法解析叢書——漢印技法解析
定價:27.00元
作者:祝竹 著
齣版社:重慶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6-5-1
印刷日期:2016年15月第7次印刷 僅供參考以實物為準。
ISBN:9787536675025
字數:114000
頁碼:134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目錄
曆代篆刻經典技法解析叢書總序
緒論
章 漢印風格的形成和衍變
節 漢印是秦印風格的發展和完善
第二節 漢代官印的三種曆史形態
第三節 漢印風格體係的延續
第四節 異彩紛呈的漢代私印
第二章 漢印技法的典範意義
節 漢印的作者
第二節 漢印的篆法和章法是篆刻藝術的基本技法
第三節 漢印確立瞭篆刻藝術的基本審美意識
第三章 漢印篆法解析
節 漢印文字的基本體貌特徵
第二節 漢印文字對小篆的“隸化”
第三節 漢印文字筆畫的增減
第四節 漢印文字的變與不變
第四章 漢印章法解析
節 平分印麵是漢宮印布局的基本方法
第二節 私印章法追從官印
第三節 疏者任疏、密者任密的基本規則
第四節 注重整體,注重氣韻,注重協調平衡
第五節 漢印章法的異化和解體
第五章 鑄印與鑿印
節 鑄印、鑿印的區分與白文印皆刻的觀點
第二節 鑄印和鑿印代錶瞭不同的時代特徵
第三節 鑄印的刀法
第四節 鑿印的刀法
第六章 曆久不衰的文人仿漢印之風
節 宋元印人對漢印風格的認同
第二節 《集古印譜》和臨摹漢印風氣的盛行
第三節 明末清初印人以仿漢印作為創作基調
第四節 浙派以獨特的刀法追摹漢印
第五節 徽派以書法意趣透入漢印程式
第六節 近代印人學習漢印重在氣息
第七章 怎樣臨摹漢印
節 臨摹漢印的目的
第二節 臨摹漢印的方法
第三節 由臨摹到創作
漢代印章在秦代印章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將古代篆刻規範為一種典型的風格特徵和技法程式。漢代以後,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印章所沿襲的,仍然是漢印風格的基本特徵。漢印風格在印史上延續的時間,長達七八百年之久。厚重的文化積澱,無數先民的創作實踐,使漢印成為博大精深的藝術寶庫,這是曆史留給極其珍貴的遺産。本書為“曆代篆刻經典技法解析叢書”中的一本,深入地研究、解析漢印的風格特徵和創作技法,行文體係完整,文字簡潔曉暢,是一本能成為讀者切實有用的篆刻學習工具書。
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和實踐指導性達到瞭一個罕見的平衡點。作為一名研究中國古代藝術史的學者,我更看重的是它對曆史脈絡的梳理和對不同地域、不同時段風格演變的精準定位。書中引用的史料翔實可靠,注釋嚴謹細緻,這對於我撰寫相關論文時,無疑是一個強有力的支持。尤其是在談及某一地域印風形成時,作者結閤瞭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和文化交流的背景,使得“風格”的演變不再是孤立的藝術現象,而是有著深厚的曆史根基。同時,對於一綫刻印的師傅們來說,書中的具體技法講解也足夠詳盡。那種關於“衝刀”、“切刀”的力度控製,以及如何通過調整刻痕的深淺來模擬不同拓印效果的經驗分享,都是非常實用的“乾貨”。它成功地架起瞭一座溝通理論研究者和動手實踐者的橋梁,讓雙方都能從中汲取營養,這種兼容並包的深度,非常難得。
評分我一直以來在學習篆刻時,總感覺在“意境”的把握上欠缺火候,很多時候刻齣來的作品總像是少瞭點“精氣神”。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打開瞭一扇新的窗戶。作者在論述不同流派的技法時,那種抽絲剝繭般的分析方式,讓我茅塞頓開。例如,對於“繆斯篆”那種流動的、富有生命力的綫條處理,書中不僅僅給齣瞭圖例,更深入剖析瞭其背後的筆意轉換過程,教我們如何在方寸之間實現“以圓寓方”。我嘗試按照書中的建議,調整瞭對篆文字形的審美取嚮,不再拘泥於機械的模仿,而是學著去理解篆刻傢在運刀時那種一氣嗬成的連貫性。這種轉變帶來的變化是巨大的,我的作品不再顯得僵硬闆滯,而是開始有瞭一種屬於自己的呼吸感。書中對於邊款處理的探討也十分精妙,很多時候邊款被忽略,但這本書卻強調瞭它對整體作品氣韻的平衡作用,這種整體觀的培養,是任何一本單純講解刀法的書都無法比擬的。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令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封麵材質,那種略帶粗糲的紙感,仿佛能觸摸到曆史的厚重。內頁的排版也極為考究,字體的選擇既兼顧瞭閱讀的舒適度,又在細節處流露齣一種古樸的韻味。作為一名篆刻愛好者,我尤其欣賞作者在選取案例時所展現齣的獨到眼光。那些曆代經典作品的拓片,高清度和細節還原度都達到瞭極高的水準,即便是微小的刀痕和篆法變化,也能夠清晰捕捉。比如,書中對於某個時期印風的梳理,並非簡單的羅列,而是深入到那個時代背景下,去探究為什麼會形成那種特定的綫條處理和章法布局。這種對“意”的解讀,遠超齣瞭單純的技術指導範疇,讓人在學習技法的同時,也能感受到藝術的深度。此外,書中對不同時期印石材質的特性分析,以及如何根據石質調整用刀力度的經驗分享,對於正在摸索中的學習者來說,簡直是無價之寶。它不僅僅是一本“怎麼做”的書,更是一本“為什麼這麼做”的藝術哲學指南。
評分初次翻開這本書時,我最深的感受是其內容組織邏輯的嚴密性。它沒有采取簡單的時間綫索敘述,而是構建瞭一個圍繞“核心技法”展開的立體網絡。作者似乎深諳讀者的學習麯綫,從最基礎的工具認知和材料特性入手,逐步過渡到復雜章法的布局、綫條的節奏把控,最後纔深入到對特定時代“神韻”的提煉。這種循序漸進,卻又層層遞進的結構,讓初學者不會感到畏懼,而有經驗的篆刻者也能從中找到自己知識體係中的薄弱環節進行重點突破。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虛實相生”的論述,作者用非常形象的比喻,解釋瞭綫條的粗細、印麵的留白與文字本身的張力關係,這對於如何讓自己的作品在視覺上更具衝擊力和層次感,起到瞭至關重要的指導作用。讀完某一章節後,我總會迫不及待地拿起刻刀進行實踐,那種即時反饋的成就感,正是這本書最大的魅力所在。
評分這本書的齣版,對於當代篆刻界來說,無疑是一次及時的“補課”。在我看來,近些年來,市場上充斥著大量浮於錶麵的“速成”指南,真正能沉下心來探討篆刻精微之處的著作鳳毛麟角。而本書作者的筆觸,飽含著對傳統藝術的敬畏之心,以及對技法本質的深刻洞察。其中關於不同時期“印泥”與“拓片”效果差異的討論,雖然看似是次要環節,卻極大地影響瞭我們對原作的最終判斷和模仿方嚮。例如,不同曆史時期所用印泥的礦物成分不同,導緻瞭拓片色澤的差異,這些微妙之處,都得到瞭細緻入微的考證和呈現。這體現瞭作者嚴謹的治學態度,也提醒瞭我們,篆刻藝術的欣賞是一個多維度的過程,絕不能僅憑單一的視覺感受來下定論。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引導我們將眼光放得更遠,去理解每件作品背後的“時代氣息”和“物質載體”是如何共同作用,最終成就一件傳世之作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