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浩卷--安徽大学汉语言文字研究丛书 9787566403933 李家浩 安徽大学出版社

李家浩卷--安徽大学汉语言文字研究丛书 9787566403933 李家浩 安徽大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家浩 著
图书标签:
  • 汉语言学
  • 语言文字研究
  • 安徽大学出版社
  • 李家浩
  • 安徽方言
  • 语音学
  • 词汇学
  • 方言研究
  • 学术著作
  • 中国语言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湖北三新文化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安徽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6403933
商品编码:2060601564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李家浩卷--安徽大学汉语言文字研究丛书

:66.00元

作者:李家浩

出版社:安徽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5-01

ISBN:978756640393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安徽大学汉语言文字研究丛书:李家浩卷》收录了李家浩教授在说文解字、战国文字、出土战国文字资料研究、古文字资料研读等方面的论文数十篇。 选集所收的三十二篇论文,可以分为四类:一、“两周金文研究”,二、“战国文字研究”,三、“秦汉文字研究”,四、“其他”。“两周金文研究”中的东周部分,只包括春秋。研究的内容基本上不超出古文字学和普通文字学的范围。

目录


前言
编 两周金文研究
 季姬方尊铭文补释
 说“缢不廷方”
 释老簋铭文中的“滤”字兼谈“只”字的来源
 夫欧申鼎、自余钟与邯子受钟铭文研究
 仆儿钟铭文新释
 攻敌王者圾呶虏剑与者溅钟
第二编 战国文字研究
 南越王墓车骝虎节铭文考释战国符节铭文研究之四
 章子国戈小考
 战国官印丛考
  咎郎左司马
  唐又居司寇
  尚路玺
  大货
  郢载过敷
  黍丘亩扁
  战国官印中的“旗”
 战国开阳布考
 战国阳郝三孔布考
 包山遣册考释(四篇)
 释上博战国竹简《缁衣》中的“及匝”合文兼释兆域图“运”和鼯羌钟“富”等字
 谈包山楚简“归邓人之金”一案及其相关问题
 望山遣策车盖文字释读
 仰天湖楚简剩义
 谈包山楚简263号所记的席
 楚简所记楚人祖先“婉(鬻)熊”与“穴熊”为一人说兼说上古音幽部与微、文二部音转
 谈清华战国竹简《楚居》的“夷窀”及其他兼谈包山楚简的“埯人”等
 关于郭店竹书《六德》“仁类甍而速”一段文字的释读
 葛陵村楚简中的“句鄂”
 秦驷玉版铭文研究
 关于《诅楚文》“鞴翰”的释读
第三编 秦汉文字研究
 王家台秦简“易占”为《归藏》考
 读睡虎地秦简《日书》“占盗疾等”札记三则
 汉简丛札
  读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札记一则
  读张家山汉墓竹简《盖庐》札记一则
  读江陵凤凰山汉墓遣策札记三则
 马王堆汉墓帛书祝由方中的“由”
第四编 其他
 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残卷为李阳冰刊定本考
 《说文》篆文有汉代小学家篡改和虚造的字形
 先秦古文字与汉魏以来俗字
 说“鲞”字
 谈“斤”说“锛”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汉字生命力:古今演变与文化传承》 内容简介: 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角和严谨的学术态度,深入探究汉字的演变历程及其所承载的中华文化精神。从甲骨文的殷商时光,到金文的庄重典雅,再到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的跌宕起伏,字形的变化不仅是书写工具和审美风尚的反映,更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缩影。作者梳理了汉字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经历的形态演变、结构调整和音义变迁,揭示了其历久弥新的生命力所在。 本书不仅仅关注汉字的“形”,更深入挖掘其“意”与“道”。汉字作为一种表意文字,其字形本身蕴含着丰富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智慧,这些智慧与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宇宙观紧密相连。例如,“仁”字由“人”和“二”组成,深刻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彼此关怀的理想;“道”字蕴含着追寻真理、体悟规律的哲学思辨。本书将通过大量生动的实例,展示汉字如何巧妙地将抽象概念具象化,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独特载体。 此外,本书还关注汉字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传播与影响。从古代东亚的书写传统,到近现代汉字改革的探索,再到当下数字化时代汉字应用的挑战与机遇,汉字始终在动态发展中保持着其核心价值。作者探讨了汉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如何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交流中发挥桥梁作用,以及在全球化浪潮中,如何在新媒体、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环境下,焕发新的生机。 本书的研究方法贯穿了历史学、语言学、文化学、符号学等多个学科,力求从多维度、深层次地解读汉字。作者不仅参考了大量古籍文献、出土文物,还运用了现代语言学和计算机科学的研究成果,对汉字的研究进行了新的拓展。例如,在分析字形演变时,引入了图像学和统计学的分析方法;在探讨字义变迁时,结合了语料库分析和认知语言学的理论。 详细章节概述: 第一章:汉字的起源与早期形态——远古的回响 1.1 早期文字的萌芽: 探究陶器符号、岩画等史前遗迹中可能存在的文字雏形,讨论其与成熟文字的联系与区别。 1.2 甲骨文: 深入剖析甲骨文的字形结构、书写特点、内容性质,揭示其作为成熟汉字体系的早期面貌,以及其在记录商代历史、宗教祭祀、社会生活等方面的重要价值。 1.3 金文: 研究商周时期青铜器铭文,分析金文的书法风格、内容的多样性,以及其在记录政治、军事、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探讨金文与甲骨文的继承与发展关系。 1.4 汉字起源的传说与理论: 梳理关于仓颉造字等神话传说,并探讨关于汉字起源的科学性理论,如图画说、结绳说等,辨析其合理性。 第二章:汉字的统一与规范——秦汉时期的变革 2.1 战国文字的多元化: 分析秦统一六国前,各地文字存在的差异与特点,如齐、楚、燕、赵、魏、韩等国的文字风格。 2.2 小篆的推行: 详细阐述秦始皇统一文字的意义,重点研究小篆的字形结构、笔画特征,以及其作为官方文字对汉字规范化所起到的奠基性作用。 2.3 隶书的产生与发展: 探讨隶书由篆书向更简便书体转变的必然性,分析隶书的破篆为隶、化圆为方、化曲为直等特点,以及其在行政公文、日常书写中的推广,揭示隶书在汉字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 2.4 汉代隶书的成熟: 研究汉代隶书的风格演变,如古隶、今隶的差异,以及不同地域、不同时期隶书的艺术特色。 第三章:汉字的演进与艺术化——魏晋南北朝至唐宋 3.1 草书的兴起: 探讨草书的起源,分析章草、今草、狂草的区别与联系,以及草书作为一种艺术化书体在抒发情感、追求自由中的独特魅力。 3.2 行书的流行: 研究行书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特点,分析其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以及其在文人雅士之间的广泛应用。 3.3 楷书的定型与发展: 详细考察楷书从隶书演变而来的过程,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楷书的早期形态,以及唐代楷书大家(如颜真卿、柳公权)的艺术成就,论述楷书作为通行书体的重要地位。 3.4 宋代书法的新趋势: 研究宋代尚意书风的形成,如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人的书法风格,以及宋代文人书法对汉字审美的新探索。 第四章:汉字的流变与创新——元明清及近代 4.1 元代书法: 分析赵孟頫等书法家在承续唐宋传统的同时,对汉字书体进行的新的探索。 4.2 明清书法: 考察明清时期书法流派的演变,如帖学、碑学的兴起,以及王铎、傅山等人的创新风格。 4.3 汉字改革的早期探索: 追溯近代以来,有识之士对汉字进行简化、拼音化等改革的呼声与实践,分析这些改革背后的社会背景与思想动因。 4.4 汉字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 探讨汉字在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的影响,以及其作为文化纽带的作用。 第五章:汉字的思想内涵与文化意蕴 5.1 汉字与中华哲学思想: 深入解读汉字中蕴含的道家、儒家、墨家等哲学思想,如“天人合一”、“阴阳五行”、“仁义礼智信”等概念在字形与字义中的体现。 5.2 汉字与中华伦理道德: 分析汉字如何反映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念、家庭伦理、社会秩序,例如“孝”、“忠”、“信”等字所承载的道德规范。 5.3 汉字与中华宇宙观: 探讨汉字在表达宇宙构成、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独特智慧,如“太极”、“乾坤”、“风雨雷电”等字。 5.4 汉字与中华审美情趣: 分析汉字在形体上的对称、和谐、均衡之美,以及书法艺术如何进一步升华汉字的审美价值。 第六章:汉字的现代化与未来展望 6.1 汉字简化与规范化的历程: 详细梳理新中国成立后,汉字简化方案的制定与推行,分析其目的、原则及影响。 6.2 计算机技术与汉字输入: 探讨汉字输入法的发明与发展,分析不同输入法(如拼音、五笔、笔画)的原理与优劣,以及其对汉字普及的推动作用。 6.3 数字化时代的汉字挑战与机遇: 研究在信息爆炸、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汉字在网络传播、人工智能应用等方面面临的挑战,如同音异义、多义词的识别,以及汉字作为文化符号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与推广。 6.4 汉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展望汉字未来发展趋势,探讨如何在保持汉字独特魅力的同时,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使其在新的技术和文化语境下焕发新的生命力。 结论: 《汉字生命力:古今演变与文化传承》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汉字研究视角。本书不仅是一部关于汉字历史演变的学术著作,更是一次对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探索之旅。通过对汉字形、音、义的细致考证,对汉字承载的哲学、伦理、审美意蕴的解读,以及对汉字在现代化进程中发展变化的梳理,本书期望激发读者对汉字这一古老而充满活力的文字系统的更深层次的认识与珍视。汉字,作为中华文明最生动的载体,其生命力将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延续,并在新的征程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整个汉语言文字学界来说,无疑是添上了一块有分量的砖石。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治学精神的传承。安徽大学出版社能够出版这样的丛书,也说明了其在推动地方乃至全国语言学研究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这种依托高校平台的研究成果,往往更具权威性和长期价值,它不太会随着一时的学术风潮而过时。从装帧到内容,都透露着一股“慢工出细活”的味道,这不是为发表而发表的敷衍之作,而是真正致力于推动学科进步的严肃文本。我期待能有更多的时间去精读这本书中的每一个论点,去细细品味作者是如何将那些抽象的语言规则,变得清晰可感。这本书的价值,是需要时间来检验和证明的,但我有理由相信,它会成为相关领域研究者案头必备的参考书目之一。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气质非常贴合我个人对古典文献研究的期待。我一直觉得,真正的学术研究,不光要内容扎实,更要在论证逻辑上做到无懈可击。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就体现了这一点,它不是那种东拉西扯的堆砌,而是层层递进,每深入一个章节,都像是在剥开一层又一层洋葱皮,最终触及到核心的理论或者现象的本质。我尤其欣赏它在方法论上所展现出的那种开阔性,它似乎能巧妙地融合不同的研究范式,既有扎实的文献考据功底,又没有陷入古董式的罗列,而是能用现代的眼光去审视和解读那些古老的文字现象。这种融古铸今的视角,让原本可能枯燥的语言学探讨变得鲜活起来,充满了探索的乐趣。读完某个段落,经常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作者为你铺好了一条清晰的路径,让你能够顺着他的思路,一步步走入那个复杂的语言世界中心。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的“气场”非常强,不是那种哗众取宠的浮躁,而是一种经过时间沉淀的、内敛的学术力量。我注意到,参考文献的引用部分极其详尽和规范,这从侧面反映了作者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严谨态度。在学术研究中,引用和注释往往是“冰山之下”的部分,它们默默地支撑着论点的可靠性,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几乎没有可以指摘的疏漏。这不仅是对前人研究的尊重,更是对自己研究成果负责的表现。它让我联想到那些老一辈学者的治学风范,那种对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的较真劲儿。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能有一本书沉下心来做这么细致的工作,实属难得。这让读者在阅读时,能够建立起一种高度的信任感,相信作者所呈现的一切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

评分

作为一名对汉语言文字学略有涉猎的读者,我最看重的是作者是否能提出真正具有原创性的观点。这本书虽然我只初步浏览了目录和一些章节的开篇,但已经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学术野心和扎实的功力。作者似乎非常注重细节,对于那些在主流研究中可能被轻易忽略的小概率现象或者边缘化的语料,都能给予足够的关注和细致的分析。这种“见微知著”的治学态度,是区分优秀学者和平庸学者的重要标志。我个人认为,真正的突破往往就藏在那些被大众忽视的角落里,而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深谙此道。它所构建的知识体系,不是建立在重复别人结论的基础上,而是努力在现有框架中开辟出新的论述空间,这种独立思考的痕迹,是任何读者都能敏锐捕捉到的。那种将繁复的语言现象梳理得井井有条的能力,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驾驭复杂材料的强大掌控力。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很素雅,那种深沉的墨绿色调,配上烫金的标题,给人一种沉稳而厚重的感觉,一看就知道是学术研究的精品。我是在书店里偶然翻到的,当时就被它那种严谨的气息吸引住了。这本书的装帧质量非常好,纸张的触感也十分细腻,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特别疲劳。从书脊上的丛书名称“安徽大学汉语言文字研究丛书”就能看出,这绝对是倾注了相当心血的成果,不是那种快餐式的出版物。每次捧起它,都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对语言文字这份事业的敬畏与热爱。那种对学术的坚守,是现在很多出版物里很难寻觅的宝贵品质。我特别欣赏出版社在排版上花的功夫,字体的选择和行距的把握都恰到好处,阅读起来非常顺畅,让人能够完全沉浸在文字构建的世界里,不去被其他冗余的视觉干扰所打扰。可以说,光是这份对阅读体验的尊重,就让这本书在众多学术著作中脱颖而出,值得珍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