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1:
书名: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卷)日常生活
书号:9787100130523
定价:115
作者:(法)布罗代尔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7-07-01
信息2:
书名: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卷)形形色色
书号:9787100130530
定价:115
作者:(法)布罗代尔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7-07-01
信息3:
书名: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三卷)世界的时
书号:9787100130547
定价:118
作者:(法)布罗代尔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7-07-01
这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经典巨著,书写了15至18世纪的资本主义发达史,由法国年鉴学派*代领军人物、集大成者布罗代尔历时二十余年结撰而成。作者认为,资本主义并不是一朝一夕出现的,其基础只能在长时段的日常物质生活中去寻找。因此他以“总体史”为目标,以长达四百年的时段为整体对象,从特定角度描述了世界物质文明和经济发展的历史。
全书共分三卷。*卷《日常生活的结构:可能和不可能》好比“为世界过一次磅”,旨在确认前工业化时期世界的潜力限度,当时“物质世界”占据重要地位。*卷《形形色色的交换》将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活动加以比较,通过混合和对立使二者互为解释。第三卷《世界的时间》按时间顺序了*经济的先后更替形式和主导力量。
作为集大成之作,本书不仅展示出布罗代尔的博学广闻和驾驭浩瀚史料的非凡才能,也充分体现了年鉴学派对长时段发展和经济社会结构两个维度的重视与研究,而它在架构、概念、理论与论证方面所引发的争辩也使其更具长久的魅力。
费尔南·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1902-1985),法国年鉴学派*代*的史学家。代表作品为《地中海与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世界》、《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1920年入巴黎大学文学院攻读历史,1923年毕业,经过一段在海外中学教书的经历之后,1937年回国时遇上年鉴学派的创始人之一的费弗尔,开始受其影响。1946年,他加入《年鉴》学报的编辑部,其后与费弗尔创立高等实验研究院第六部(社会科学高等学院前身)。1956年至1972年间,担任该部主任。1984年他当选为法兰西学院的院士,翌年逝世。
......
读到目前为止,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观点的深刻把握。许多人谈论资本主义,往往聚焦于银行、股票和工业革命,但这本书却把目光投向了更底层、更日常的层面——比如纺织品的生产效率提升、航海技术的进步对全球贸易网络的重构,甚至是对不同地区饮食习惯和人口密度的影响。这些看似微小的变化,经过作者的梳理和分析,被证明是推动整个社会结构发生质变的驱动力。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其中一章对“劳动分工”的详细剖析,它不仅是经济效率的提升,更是社会关系的重塑。这种自下而上的史观,让我对“历史是如何运转的”有了更扎实、更接地气的理解。它不再是帝王将相的独角戏,而是千千万万普通工匠、商人和农民共同作用的结果。我感觉自己像是被带进了一个巨大的历史实验室,亲眼见证着一个新时代的缓慢而不可逆转的诞生。
评分我花了点时间浏览了开篇部分,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引人入胜,不是那种干巴巴的教科书腔调。他擅长用生动的案例来阐释复杂的经济现象,比如他描述某种稀有原材料的跨国贸易如何催生了新的金融工具,这个过程写得如同侦探小说一般层层递进,让人欲罢不能。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在探讨“资本主义精神”的形成时,并没有陷入空泛的哲学思辨,而是紧密结合了当时的法律环境和社会风气。比如,他分析了私有产权概念在不同地域的演变,以及这种演变如何反过来推动了资本的积累和流动。这套书显然是建立在极其扎实的研究基础上的,大量的脚注和引文显示了作者的严谨态度,但奇怪的是,这些学术的根基并没有让阅读体验变得沉重,反而增添了一种可靠的信服力。我特别喜欢作者在不同历史阶段之间建立的对比,比如十六世纪佛罗伦萨的商业模式和十八世纪伦敦的金融创新之间的微妙继承与断裂,这种跨时空的比较极大地拓展了我的历史视野,让我看到了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与突变性。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似乎有意地引导读者从“是什么”(物质证据)走向“为什么”(经济动因)再到“结果是什么”(社会形态)。特别是第二卷中对早期殖民体系与欧洲本土资本积累之间相互作用的论述,逻辑链条异常清晰。作者没有简单地将殖民视为外部掠夺,而是将其视为欧洲内部资本主义扩张的一种内在需求和必然结果,这种辩证的分析方式令人耳目一新。我发现自己开始重新审视很多既有的历史概念,比如“财富”的定义在那个时代是如何从土地和贵族特权转向可流动的货币和资产的。这种理论框架的重塑,对任何试图理解现代世界经济格局的人来说,都是一次思想上的洗礼。它的深度在于能把看似不相干的地理大发现、技术革新和税收政策,完美地整合进一个统一的、解释力强大的理论体系之中,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力和驾驭复杂材料的能力。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真是没话说,拿到手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让人爱不释手。尤其是封面设计,那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来一探究竟。我本来就对那个时期的社会变迁很感兴趣,看到这套书的标题,立刻就被那种跨越几个世纪的宏大叙事所吸引。我尤其期待能看到作者是如何将物质生活、经济结构和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编织在一起的,这绝不是简单的历史罗列,而是深层次的社会肌理分析。光是翻阅目录,那些细分的章节标题就已经让人对里面的内容充满了遐想,比如对特定手工业技术演变、贸易路线重塑,乃至日常生活用品的变迁的描述,这些细节往往最能体现一个时代的真实面貌。我总觉得,要理解“资本主义”这个宏大概念,必须从这些最基础的“物质文明”入手,它才是经济制度生根发芽的土壤。这套书似乎正是要做这件事,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勾勒出一个复杂而生动的历史全景。我希望作者能提供足够多的史料支撑,让那些抽象的经济理论变得触手可及,让读者仿佛能亲身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决策逻辑。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历史爱好者,我必须说,这套书的阅读门槛虽然不低,但其带来的回报是巨大的。它不是那种读完后只留下几个有趣故事的消遣读物,而是真正能够改变你看待世界方式的著作。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争议性议题时的那种审慎和平衡,比如关于“圈地运动”对社会公平的影响,他既承认了其对生产力的解放作用,也直陈了其对底层民众带来的巨大冲击。这种不回避矛盾、多角度呈现历史复杂性的态度,是真正成熟的历史著作的标志。阅读的过程需要全神贯注,因为它信息的密度极高,但我愿意投入这种努力,因为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能感觉到自己的知识结构得到了显著的增强和深化,对“现代性”的起源也多了一层复杂而深刻的理解,这比单纯记住几个日期或人名要宝贵得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