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2017年-中国广播收听市场年检 | 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8-01 | 
| 作者:黄学平 | 译者: | 开本: 16开 | 
| 定价: 180.00 | 页数:612 | 印次: 1 | 
| ISBN号:9787565720017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说实话,这本书的理论框架搭建得非常扎实,读起来需要一定的专注度,但回报是巨大的。它不像市面上很多浮于表面的行业速览,而是真正深入到了市场研究的方法论层面。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评估收听市场健康度时所采用的多维度指标体系,这套体系考虑到了技术渗透率、内容多样性、广告主投入产出比等多个相互制约的变量。书中对于不同区域广播发展差异的对比分析也颇为精彩,比如东部沿海发达城市与中西部内陆省份在基础设施和内容创新上的差距,以及这种差距是如何影响收听行为的。对于任何希望在媒体策划或市场营销领域深耕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分析框架和案例都是极具参考价值的实战宝典。它教会你的不是简单的“是什么”,而是更重要的“为什么会这样”以及“未来可能如何发展”。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那种传统的、时间线索式的编年体叙述,而是将2017年的市场划分为若干个相互关联的主题模块进行解构。这种“模块化”的呈现方式,使得即使你只对其中的某一特定领域感兴趣,比如少儿广播教育市场或是音乐版权的价值评估,也能迅速定位到相关章节并获得详尽的分析。我个人对其中关于“电台主持人IP化”的探讨留下了深刻印象,作者细腻地描绘了在社交媒体兴起的大背景下,传统广播主持人如何努力转型成为跨平台意见领袖的过程,以及这种转型对他们原有听众群体的潜在影响。它用翔实的案例证明了声音的力量并未衰减,只是其载体和变现模式正在经历一次痛苦而必然的进化。阅读它,就像进行了一次高强度的行业头脑风暴。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广播行业的一部百科全书!我本来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的行业报告,但翻开之后才发现,作者对2017年中国广播市场的剖析是多么的深入和细致。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间点的听众之中,真切地感受到不同城市、不同年龄层听众的收听习惯是如何随着技术发展而悄然变化的。书中对传统调频(FM)和新兴网络电台之间的博弈分析得入木三分,特别是关于用户粘性和广告价值的量化研究,让我这个圈外人都能清晰地理解这个市场的脉络。它不仅罗列了数据,更重要的是解读了数据背后的社会文化动因,比如在移动互联网高度普及的背景下,为什么特定类型的内容(比如新闻评论类或地方生活服务类)的收听率还能保持坚挺。作者的笔触既有宏观的战略视角,又不乏对具体电台节目编排细节的微观洞察,让人读完后对中国广播媒体的生态有了全新的、立体的认知。
评分这是一部信息密度极高的作品,我建议读者最好准备好纸笔边读边做笔记,因为它提供的洞察点实在太多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严谨,充满了统计学和传播学的专业术语,但得益于作者对中国具体市场环境的精准把握,这些理论知识并未显得空泛。书中对2017年几个重要的政策节点对广播市场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追踪分析,这部分内容对于理解当时政策环境对媒体生态的塑造力至关重要。例如,某个监管变动如何直接导致了某些地方性频率的结构性调整,进而影响了特定类型广告的投放效率。整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仅仅是在记录一个年份的市场状况,更是在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一份详尽的、具有高度可信度的原始档案。它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但绝对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行业里程碑式的文献。
评分我必须要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相当震撼的,它彻底颠覆了我对“收听市场”这个概念的传统认知。它不仅仅是在谈论电台的收听率,更像是在描绘一幅2017年中国社会信息传播和文化消费的社会横截面图景。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具有画面感,当你读到关于城市通勤者在早高峰时段对实时交通信息的依赖性描述时,你会立刻联想到自己上下班路上的情景。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不同听众群体心理的捕捉,比如那些坚持收听传统电台的“老听众”,他们对声音的质感、主持人的语气有着近乎执着的偏好,这与新生代通过碎片化、点播式收听习惯形成了有趣的对比。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把原本抽象的收听数据,转化成了生动的人类行为研究案例,让你在吸收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对人与媒介的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