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不存在的人
定价: 49.00元
出版社名称: 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时间: 2017年8月
作者: 阿尼尔·阿南塔斯瓦米(Anil Ananthaswamy)
ISBN编号: 9787111575030
《不存在的人:从精神分裂、人格解体、离体体验……探索自我感从何而来》是获奖科学作家阿南塔斯瓦米的精彩作品。将精彩故事和科学知识融为一炉,带你经历一次激动人心的科学与智识之旅:从精神分裂、人格解体、离体体验...这是一次对深奥的人性问题的探索,激动人心,还有点儿惊悚。
《福布斯》必读烧脑书籍、NBC新闻优秀科学书籍、《出版家周刊》年度图书、PEN/E.O.WILSON文学性科学写作奖。
延伸阅读:
《重塑大脑,重塑人生》
《唤醒大脑》
《穿西装的蛇》
《当良知沉睡:辨认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
格拉汉姆得了科塔德综合征,他声称自己已经脑死亡,用各种方式尝试自杀,他会去墓地,在那里待很长时间,因为他觉得在那里时才是和自己在一起。
戴维患上了身体整合认同障碍,一直想切除自己的腿,他觉得这条腿虽然长在自己身上,却不像是自己的,反倒像一个入侵者。
扎卡里经常出现癫痫发作,发病时似乎获得了超自然的体验,感觉非常愉悦,周围的东西变得更加清晰,时间也慢了下来,似乎和宇宙合二为一了。
我们大多数人都很幸运地有一种“正常”的自我感,但并非人人如此——精神疾病患者的自我感通常是支离破碎的。科塔德综合征、身体整合认同障碍、阿斯伯格综合征、狂喜癫痫、精神分裂、人格解体、离体体验……在几乎每种精神疾病中,你都可以看到,自我感的各个方面都与身体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探索这些精神疾病,为以下问题带来了全新的、震撼的理解:“我”究竟是谁?它位于心智、大脑或身体的什么地方?
科学记者阿南塔斯瓦米围绕精神疾病进行了大量深度采访,整合心理学、精神分析学和神经科学的知识,带领读者经历一次激动人心的科学与智识之旅。他巧妙地审视了脑、身体、心智、自我和社会之间令人困惑的联系,揭示了人类自我感的强大力量。
阿尼尔·阿南塔斯瓦米(Anil Ananthaswamy)
阿南塔斯瓦米是《新科学家》(New Scientist)杂志的前任副主编和现任顾问,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克鲁兹分校声名颇著的科学写作项目的客座编辑,并在位于印度班加罗尔的国家生物科学中心开办的年度科学新闻讲习班执教。他为《国家地理新闻》(National Geographic News)、《探索》(Discover)等杂志撰稿,并且是美国公共电视网(PBS)新星纪录片频道开设的博客“实在的本性”(The Nature of Reality)的专栏作家。
阿南塔斯瓦米获得过英国物理学会的物理新闻奖和英国科学作家协会的调查类新闻奖。他的首部著作《物理学的边缘》(The Edge of Physics)被选为《物理世界》(Physics World)“2010年年度图书”。
译者简介
李恒熙
哲学博士,河北大学政法学院哲学系讲师。主要研究兴趣集中于自我与自由意志的形而上学问题及其伦理意义。研究哲学之余的兴趣在于探究当代进化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发展将会如何塑造人对自身的理解和人的未来生活。
《福布斯》
如果你只是想读一本精彩的科学作品,那么非本书莫属。
《娱乐周刊》
阿南塔斯瓦米对人类“自我”的探查既让人们见识了五花八门、匪夷所思的疾病,又是一次绚烂新奇的人脑之旅。
丹尼尔 J. 勒维廷(Daniel J. Levitin)
《有组织的心智》(The Organized Mind)作者
我们自我的本性是后未被踏足的神秘,是名副其实的终ji前沿,《不存在的人》是对它极有力又颇有趣的考察。
迈克尔·加扎尼加(Michael Gazzaniga)
《谁说了算?》《双脑记》作者
每一个患者都独yi无二,通过他们揭示出健康或虚弱的心智独特的东西,这简直难以置信。阿南塔斯瓦米发现了自我这个观念难以捉摸的本性并理解它。这是了不起的成就。
大卫·波佩尔(David Poeppel)
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主任,纽约大学心理学与神经科学教授
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许多简直就是离奇)流畅地交织着来自心理学、精神分析学和神经科学的洞见。这是一次对深奥的人性问题的探索,信息量大、激动人心,还有点儿惊悚。
目录
目 录
赞誉
序言
第1章 活死人
那个说“我不存在”的人是谁 / 1
第2章 破碎的自叙
记忆、叙述与一个人 / 27
第3章 不想要自己腿的人
对自己的身体和身体各个部分的拥有感是基于实际的状况吗 / 63
第4章 告诉我,我在这里
什么时候你的行为感觉不像自己的,而它又对你的自我做了什么 / 93
第5章 我仿佛是一场梦
情绪在自我形成中的作用 / 127
第6章 自我的初音
对于发展中的自我,自闭症说了些什么 / 161
第7章 当你在自己身边
离体体验、二重身、小自我 / 193
第8章 此时此地,无人存在
狂喜癫痫和无限的自我 / 223
尾声 / 249
编后记 / 265
注释
《不存在的人:从精神分裂、人格解体、离体体验 探索自我感从何而来》:
亚当·齐曼(Adam Zeman)不会忘记那通催促他立刻赶到精神科诊室的电话,他说,那就像一个精神科医生发出的蒙提·派森式(Monty Pythonesque)的召唤。有一个病人声称自己是一个脑死亡的人。齐曼觉得他好像是被叫去重症监护病房,而不是精神科诊室。但是齐曼对我说:“那并不像通常从重症监护病房打来的电话。”
患者叫格拉汉姆,是一名48岁的男性。在和第二任妻子分居以后,格拉汉姆变得深度抑郁,还尝试过自杀。他进入浴缸,把电热器放到浴缸的水里,想电死自己。所幸,保险丝烧了,格拉汉姆逃过了一劫。齐曼说:“看起来这没有给他造成什么身体上的损伤,但几个星期以后,他开始相信自己的脑已经死亡了。”齐曼是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的神经病学家。
这是一个诡异的想法,就是这个想法让齐曼和格拉汉姆之间的谈话听上去非常奇怪。“你看,格拉汉姆,你听得到我说话,看得见我,理解我在说什么,记得住你的过去,而且你也在表达自己的想法,你的脑在工作,这不是明摆着的吗?”齐曼对格拉汉姆说。
格拉汉姆会说:“不,不,我的脑已经死了。我的心智还活着,但我的脑已经死了。”
老实说,在拿起这本书之前,我以为会是一本相当枯燥的学术著作,充斥着专业术语和理论模型。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作者以一种非常人性化、非常有人情味的方式,探讨了那些我们极少触及的、关于“自我”的根本性问题。它不是在教导你如何“治疗”或“克服”那些特殊的体验,而是在邀请你去理解,去感受,去思考。书中对于“人格解体”和“离体体验”的描绘,简直就像是一场思想的冒险。我仿佛亲身经历了那种灵魂出窍的奇异感觉,那种对现实的疏离感,以及随之而来的巨大困惑。更让我惊叹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描绘这些现象,而是试图去挖掘它们背后更深层的意义,去探究是什么构成了我们对“自我”的认知。这是一种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的探索,它挑战了我们固有的思维模式,也拓宽了我们对人类意识的认知边界。
评分这是一本极具探索性和启发性的书籍,它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带领读者深入探究“自我感”的起源。我被书中对“精神分裂”体验的细致描绘深深吸引,那种意识的碎片化和现实的扭曲感,被作者刻画得入木三分。它不是简单的罗列症状,而是试图去理解患者内心深处的挣扎与困惑。而对于“人格解体”和“离体体验”的阐述,更是让我对人类意识的边界产生了全新的认识。我常常在阅读时陷入沉思,试图去理解那种“我不是我”的奇异感受,以及它背后可能蕴含的深刻哲理。这本书最难得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通过引导读者去思考,去感受,去质疑,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自我”这个概念。它是一次关于意识的深度对话,也是一次关于存在本身的深刻反思。
评分这本《不存在的人》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以一种极为细腻且引人入胜的笔触,揭示了“自我感”的生成机制,其过程既令人着迷,又发人深省。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绘“精神分裂”体验时的那种沉浸感,仿佛能触碰到那些被割裂的意识碎片,感受到那种现实与幻觉交织的混乱与痛苦。但有趣的是,这种描绘并没有让我感到绝望,反而激起了我更强的共情和理解。书中对于“人格解体”和“离体体验”的探讨,更是将我带入了另一个维度,让我开始质疑那些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真实”。作者并非冷冰冰地分析,而是通过生动的叙事,让我们能够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去感受,去体会那种“不存在”的感受。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我是谁”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珍惜当下清晰的自我意识,这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收获。
评分我一直对人类意识的奥秘深感兴趣,而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所有的好奇心。它以一种极其人性化的视角,探讨了“自我感”的生成过程,将那些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而具象。书中对于“精神分裂”的描绘,并非仅仅停留在症状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患者内心世界的挣扎与痛苦,让我对这种复杂的精神状态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人格解体”和“离体体验”的描述,更是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奇妙的境地,去感受那种超然物外的疏离感,以及随之而来的哲学思考。作者的叙事技巧非常高超,能够将复杂的心理学概念,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娓娓道来,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对“我是谁”这个问题产生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阅读体验,更是一次心灵的探索之旅,它让我更加珍视当下的存在,也对人类意识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这本书绝对是近期我读过的最引人入胜的书籍之一!它并没有直接罗列那些晦涩难懂的心理学术语,而是以一种极其生动、甚至可以说是惊心动魄的方式,将读者带入到那些“不存在”的体验之中。作者的叙述功力简直是炉火纯青,仿佛能感受到主人公在意识边缘游走的每一个瞬间,那种疏离感、那种自己不再是自己的错觉,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常常在阅读时屏住呼吸,跟随主人公的思绪一同沉浮,时而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时而又涌起一股对意识本质的强烈好奇。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书,而是会在你的脑海中留下深深的烙印,让你开始反思自己习以为常的“自我”究竟是何物。书中对于不同精神状态的剖析,并非冰冷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让我们看到了人类心灵深处的脆弱与坚韧。那些关于“我是谁”的追问,在书页之间得到了最深刻的体现,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这种清晰的自我感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