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藝術的故事
定價:280.00元
作者:(英)貢布裏希,範景中
齣版社:廣西美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8-04-01
ISBN:9787807463726
字數:
頁碼:688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1.603kg
編輯推薦
《藝術的故事》被譽為“西方藝術史的聖經”。自2008年齣版中文版後,已第四次重印。與之前的版本完全相同。
在那項幫助人們熟悉藝術的事業中,《藝術的故事》是一部之作。我無法錶達自己對於這一新版本的贊美之情。設計優雅,圖文輝映,插圖悅目賞心,文字清晰閃光;所有這一切,使新版熠熠生輝。此書值得一讀再讀,就像美酒佳釀那樣,愈加品賞,愈覺其味雋永。
——美國國立藝術館館長卡特·布朗,1995年
我們這一代的每一位藝術史傢,其思考繪畫的方式都幾乎是由貢布裏希塑造成形的。我在15歲時閱讀瞭《藝術的故事》,從此以後就像乾百萬人一樣,仿佛被授予瞭一幅國度的地圖,憑此可以信心百倍地深入探索,無須擔心走入歧途。
——英國國立美術館館長尼格格雷戈,1995年
貢布裏希爵士的《藝術的故事》就像《濛娜·麗莎》一樣,飲譽世界,把知識和享受傳給人們。
——法國盧佛宮館長皮埃爾·羅森伯格,1998年
內容提要
《藝術的故事》概括地敘述瞭從早的洞窟繪畫到當今的實驗藝術的發展曆程,以闡明藝術史是“各種傳統不斷迂迴、不斷改變的曆史,每一件作品在這曆史中都既迴顧過去又導嚮未來。
繼1997年三聯版《藝術的故事》後,英國費頓齣版社授權廣西美術齣版社齣版,也是國內閤法授權的版本。
目錄
作者介紹
恩斯特·貢布裏希爵士(Sir. Ernst Gombrich)(1909——2001)生於維也納,並在維也納大學攻讀美術史。1936年移居英國,進入倫敦大學瓦爾堡大學。曾任牛津大學斯萊德美術講座教授,哈佛、康奈爾等多所大學的客座教授,並於1972年被英王授封勛爵。主要學術著作有《藝術的故事》《秩序感》《象徵的圖像》等。貢布裏希善於以簡明曉暢的語言來錶達嚴肅的題目,以便初入門者能輕鬆學習。
範景中,1951年11月生於天津。1977年考入北京師範大學哲學係。1979年入浙江美術學院攻讀藝術理論研究生,獲碩士學位。先後任《美術譯叢》和《新美術》主編、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圖書館館長、齣版社總編等職。
楊成凱,筆名林夕。1941年生,山東招遠市人。1981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係,獲碩士學位。1981年起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任至研究員。學術活動範圍廣泛,在語言學理論、漢語語法、文學藝術、目錄版本、古籍整理等領域都有著述發錶。尤為傾心中國古文獻收藏和研究,現為國傢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主要著作有《漢語語法理論研究》,其他論著見有關專業刊物。
文摘
序言
說實話,我本來以為這會是一本枯燥的工具書,但事實完全齣乎我的意料。它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恰到好處,高潮迭起,讓人根本停不下來。特彆是關於印象派的章節,作者對光綫如何成為主角的描述,簡直是神來之筆。她巧妙地將莫奈在吉維尼花園裏的創作心境,與當時巴黎社會對“瞬時性”的迷戀聯係起來,那種環境對藝術創作的塑造力量被展現得淋灕盡緻。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未完成感”的解讀,她認為那種未完成正是現代藝術的開端,是對傳統學院派的有力反叛。讀完後,我纔明白,印象派不僅僅是戶外寫生那麼簡單,它是一場關於視覺感知和科學的革命。書中的排版和圖片質量也值得稱贊,那些標誌性的作品插圖清晰銳利,色彩還原度非常高,配閤文字閱讀,體驗感倍增。
評分我必須得說,這本書的後半部分,關於20世紀以後的藝術發展,處理得極其精彩和大膽。作者處理抽象錶現主義和波普藝術之間的斷裂與聯係時,邏輯清晰得令人稱奇。她沒有迴避藝術在進入觀念化階段後所引發的爭議和混亂,反而將其視為人類創造力尋求新齣路的必然過程。我特彆喜歡她對杜尚的“現成品”的分析,那段文字幾乎可以算得上是哲學思辨瞭,它探討瞭藝術的本質是否在於“作者的意圖”而非“手工的技藝”。這種探討不僅限於藝術圈內部,而是上升到瞭對現代社會文化現象的深刻反思。整本書讀下來,最大的收獲是,藝術史不再是僵硬的年代劃分,而是一條充滿張力、不斷自我否定的、鮮活的生命河流。讀完後,我感到自己對當下正在發生的藝術創作也多瞭一層理解和敬畏。
評分這份閱讀體驗,與其說是看瞭一本藝術史著作,不如說是一次穿越時空的奇妙旅行。我對其中關於文藝復興早期,特彆是喬托在壁畫復興方麵所做的努力,印象極其深刻。作者沒有堆砌那些晦澀難懂的理論術語,而是用瞭一種非常具象化的方式來描述“立體感”是如何被重新發現並注入到二維平麵中的。她將藝術史的脈絡梳理得極其清晰,仿佛每一位藝術傢都是一個承上啓下的關鍵節點,環環相扣,邏輯嚴密到讓人驚嘆。尤其讓我著迷的是對北方文藝復興的探討,與意大利那種宏大敘事不同,這本書深入挖掘瞭那些佛蘭德斯畫傢長達幾個世紀對油畫媒介的鑽研和對日常細節的執著。那些關於顔料配方、底子處理的描述,雖然技術性強,但被作者用一種近乎詩意的語言錶達齣來,讓一個完全不懂繪畫技法的人也能感受到那種匠人精神的偉大。這本書極大地拓寬瞭我對“美”的邊界的認知。
評分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沒有局限於歐洲藝術的中心地帶,而是花費瞭相當大的篇幅去探討那些被主流敘事遺漏的聲音。我對其中關於拜占庭藝術和早期伊斯蘭裝飾藝術的章節尤其感到震撼。作者並沒有將它們視為“異域文化”進行簡單的介紹,而是深入剖析瞭這些文化背景下,藝術如何服務於精神信仰和權力結構。例如,對於馬賽剋藝術中那種“非自然主義”風格的解讀,不是簡單地歸結為技術限製,而是深刻地闡釋瞭它作為通往神聖空間的媒介的意義。這種宏大視野和對細節的兼顧,讓這本書的深度遠超一般的入門讀物。它迫使我跳齣“從達芬奇到畢加索”的綫性思維定式,去思考不同文明在不同曆史階段對“圖像”和“象徵”的建構方式,非常具有啓發性。
評分天哪,這本書簡直是打開瞭我對色彩和光影理解的一扇全新的大門!我一直以為自己對那些古典大師的作品算是略知一二,但讀完這本書後,纔發現自己之前看到的都隻是皮毛。作者的筆觸極其細膩,不僅僅是對某幅畫作的錶麵描述,而是深入到瞭畫傢創作時的心境和當時的社會背景。比如,她對委拉斯開茲在《宮娥》中處理空間層次的分析,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我記得有一段講到巴洛剋藝術中那種戲劇性的光影對比,用詞極其生動,仿佛我能親眼看到那些光綫是如何從天花闆射下來,打在人物的綢緞上的。這本書最讓我驚喜的是,它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學術腔調,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著你一步步探索藝術的秘密花園。我甚至開始重新審視我以前不太喜歡的某些流派,比如洛可可,作者用一種非常理解的視角去解讀瞭那種看似輕浮背後的精緻與復雜。讀完後,我再去美術館,那種“看畫”的體驗完全不一樣瞭,我不再隻是“看”到瞭一幅畫,而是“讀”到瞭一個時代的故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