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研究導論》
·重視基礎,梳理經典電影理論與研究觀念
·提供新知,緊跟時下前沿的觀點與方法
·獨闢視野,以新角度對電影進行獨立思考
·個案分析,細緻深入的理論研究實戰示範
·資料匯總,針對每章議題精選片單及參考書目
電影研究問題全麵覆蓋
對初學水平而言,所有重要課題的全麵覆蓋。對電影研究中大量觀點、理論和問題的新概括。對進階水平的讀者來說,其剖析的深度,其個案分析的方式,都能給進一步研究提供很大幫助。
本書緊跟時代,對當代電影行業進行瞭深入討論。
實用深入,既可精讀,亦可按研究興趣選讀各章
本書分析瞭大量影史經典電影案例。對包括諸如《野草莓》(Wild Strawberries,1957)、《羅拉快跑》(Run Lola Run,1998)、《灰色花園》(Grey Gardens ,1975)、《灰熊人》(Grizzly Man,2005)、等經典電影在內的更多影片進行的個案研究。
頁邊關鍵詞、注釋、互見條目指引
超過120幅劇照。
附有進進一步閱讀和觀片的提示(每章之後所附的延伸閱讀和推薦片目)。一份專業詞匯錶和全麵的參考書目。
一個學科和一種媒體的故事該怎麼講呢?這問題是《電影研究導論》麵臨的挑戰。經過對舊的和新的、本土的和全球的、廣為流行的和不大為人所知的大量影片進行詳盡分析,本書每一篇文章都令我們感嘆電影這種媒體的威力和神奇。書中還嚮我們介紹瞭電影學者嘗試和提齣過的概念工具和關鍵問題,以及今天仍在進行中的關於電影的性質、功能和價值的探尋。《電影研究導論》對當今已成為一個研究客體的電影所具有的廣度和深度進行瞭敏銳而又細緻的掃描,將形式與內容兩者連綴成一個天衣無縫的整體。
——比爾?尼科爾斯,美國電影曆史學傢與理論傢
因為由多人著述,《電影研究導論》更像是某種散點透視的小百科:既梳理變化過程,又突齣檢視方法;雖美英電影為主,仍兼顧其他重要國度;以理論範疇區隔,卻無處不滲透工業考量。作者們試圖規範電影學術,打通形式、類型、明星等媒介元素與身份、性彆、國族等文化概念的藩籬。於是,在曆史與當下的張力之中,“電影是什麼”的原始母題獲得瞭新的解讀。
——楊遠嬰,博士生導師,北京電影學院教授
編者
吉爾?內爾姆斯(Jill Nelmes)
東倫敦大學電影學高級講師,教授從本科到研究生的一係列課程,學術研究的重點包括性彆與電影以及劇本創作。她是威爾士聯閤教育委員會媒體研究專業的監審員,近兩年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研究劇本創作學並供職於洛杉磯電影界。
關於本書其他撰稿人的情況,請見書中專頁的詳盡介紹。
譯者
李小剛
1957年8月齣生,曾任職中國藝術研究院《文藝理論與批評》編輯部。1996年至今,任《世界電影》雙月刊副編審。主要論文、序跋和導讀多篇,散見《電影藝術》《青年文學》《文藝報》《世界電影》等報刊。發錶的主要譯文(含電影劇本)約50餘篇,散見《世界電影》1994年至今各期。編著有《希區柯剋經典懸念電影小說集》《九十年代世界流行影片》《鬼眼:世界經典恐怖電影小說集》《萬事由來》(含閤編)等。另有譯著《權力夥伴:剋林頓與希拉裏的美國》《美國與東亞:衝突與閤作》《基因突變》《遊俠》等十餘種。
第—部分 關於電影研究
第1章 電影研究再發現:一些新的齣發點
第二部分 電影作為社會公共機構:行業、技術和觀眾
第2章 電影製作的行業背景
第三部分 走進電影的文本研究
第3章 電影形式與敘事
第4章 關於電影的作者身份
第5章 類型理論與好萊塢電影
第6章 明星製與好萊塢電影
第7章 觀者、觀眾和反應
第四部分 其他類型形式
第8章 紀錄片形式
第9章 動畫語言
第五部分 電影、身份和再現策略
第10章 性彆與電影
第11章 同性戀電影
第12章 種族、民族和電影:非洲裔美國人電影
第六部分 電影、國傢地位和民族身份
第13章 英國電影
第14章 印度電影
第15章 20世紀20年代的蘇聯濛太奇電影
第16章 法國新浪潮
重要詞匯
參考文獻
齣版後記
這本書的結構設計非常有利於自主學習者的需求。章節之間的邏輯過渡極其自然流暢,你很少需要頻繁地迴頭查閱前文,就能理解當前討論的語境。作者似乎深諳成年人學習的特點,即需要清晰的目標導嚮和即時的反饋。例如,在介紹完一個核心概念後,往往會緊接著提供幾個經典的案例進行印證,這種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閤,大大加深瞭知識的留存率。我甚至覺得,如果把這本書當作工具書來使用,也完全沒有問題,因為它的主題劃分非常清晰,需要查找特定知識點時,索引係統也做得非常方便快捷。它提供的是一個堅實的知識框架,而不是一堆零散的碎片信息,讓人感覺每翻過一頁,自己的知識版圖都在穩步擴展。
評分閱讀體驗的流暢性,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作者敘事的節奏感。這本書的行文風格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教授,他知道什麼時候該深入剖析一個晦澀的概念,什麼時候又該輕快地帶過一些背景知識。他的語言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大眾的親和力,完全沒有那種故作高深的矯揉造作。讀到那些關於敘事結構變遷的部分時,我甚至能想象齣他在課堂上神采飛揚地講解的場景,那種充滿激情的傳達方式,讓人很難走神。更讓我欣賞的是,作者在處理復雜的理論時,總能找到極富洞察力的比喻來加以說明,那些比喻精準而又生動,仿佛瞬間點亮瞭原本混沌的思路。這絕非那種堆砌術語的教科書能比擬的,它更像是一場高質量的、充滿啓發性的對話。
評分這本書的深度是毋庸置疑的,但更難得的是它的廣度。它似乎並沒有局限於某個特定的流派或者年代,而是搭建瞭一個宏大的電影史景觀。我驚喜地發現,它竟然能將一些我原本以為是孤立的電影運動,巧妙地串聯起來,揭示齣它們之間潛在的內在聯係。這種宏觀的視野讓我對自己過去零散的觀影認知有瞭一個全新的整理和校準。比如,它對非綫性敘事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發展差異的比較分析,就非常精彩。我仿佛被帶著遊覽瞭一趟時間隧道,看到瞭不同時代電影製作人麵對技術和藝術限製時的創造性掙紮與突破。這種全景式的梳理,對於希望係統建立電影知識體係的讀者來說,簡直是醍醐灌頂。
評分在閱讀過程中,我發現這本書的引證和參考資料的選用極為審慎和到位。它不像有些學術著作那樣羅列一大堆晦澀難懂的德語或法語文獻,而是巧妙地挑選那些真正能為讀者提供延伸思考的文本。更重要的是,作者在引用這些理論時,並非簡單地照搬,而是進行瞭非常成熟的消化和批判性吸收。我特彆關注瞭那些關於電影美學本質的討論部分,作者沒有給齣絕對的答案,而是引導讀者去思考“為什麼”和“如何演變”。這種鼓勵獨立思考而非盲從權威的態度,是真正優秀的學術作品所應具備的特質。每一次閱讀,都會發現自己之前忽略的細節,那種“挖寶”的感覺是相當令人滿足的。
評分這部書的封麵設計簡直是視覺的盛宴,那種油墨的質感和紙張的厚度,拿到手裏就讓人有一種莫名的踏實感。我尤其喜歡它在排版上的用心,字體大小的對比度拿捏得恰到好處,閱讀起來一點也不費力,即便是像我這樣需要戴老花鏡的人,也能沉浸其中。書頁間的留白處理得非常考究,不會讓人覺得擁擠或壓抑,仿佛每一頁都在呼吸。裝幀的工藝也看得齣是下瞭真功夫的,綫裝的結構牢固耐用,即便是經常翻閱,也不擔心書脊會鬆散。那種淡淡的紙張特有的清香,混閤著新墨水的味道,構成瞭閱讀前最美妙的儀式感。說實話,現在的很多圖書在物理形態上都顯得過於敷衍,但這本書卻讓人感受到瞭一種對“書”本身應有的敬意。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讓閱讀體驗從內容本身延伸到瞭觸覺和嗅覺,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愉悅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