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陈惠祯妇科肿瘤学
:280.00元
作者:蔡红兵 等
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0-01
ISBN:9787535247339
字数:
页码:
版次:2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2.36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专著共12篇59章,176万字,分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总论部分包括妇科癌症流行病学,分子生物学,妇科肿瘤标志物,妇科癌症的预防、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生物治疗的原则,妇科癌症影像学、细胞学、、官腔镜的诊断方法,介入影像学在妇科癌症中的应用,妇科癌症合并妊娠的处理,以及妇科癌症的手术。各论部分主要包括恶性及良性肿瘤病理学,临床特点,诊断方法,治疗方案,手术技巧,治疗并发症的处理,治疗后随访及复发癌的处理,病人生活质量,康复,姑息治疗及临终关怀等。
本书收集了大量的国内外相关资料,全面介绍了妇科肿瘤的基础研究、临床实践及其新的进展,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内容新颖,资料丰富,信息量大,实用性强。特别是在治疗方面,既详尽介绍了前人的成果、经典方法,也介绍了作者的经验与创新,并附有大量图片,力求表达清楚,可操作性强。本书可供肿瘤研究人员和临床工作者、妇产科医师、妇女保健人员及大专院校学生参考借鉴。
本书的撰写出版,得到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得到多位全国妇科肿瘤专家、妇产科专家的热心指导,以及同仁们的热心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书中不足之处祈请同道朋友们指正。
目录
篇 总论
第二篇 外阴肿瘤
第三篇 阴道肿瘤
第四篇 颈肿瘤
第五篇 体肿瘤
第六篇 肿瘤
第七篇 输卵管肿瘤
第八篇 阔韧带肿瘤及女性生殖道恶性苗勒管混合瘤
第九篇 滋养细胞肿瘤
第十篇 常见妇科恶性肿瘤手术方法与技巧
第十一篇 手术、化疗及放疗并发症的处理
第十二篇 生活质量、康复、姑息治疗及临终关怀
附录一 常用抗癌药的缩写和中英文名称
附录二 抗癌药急性及亚急性毒性反应分度标准(WHO标准)
附录三 从身高、体重检索体表面积
附录四 疗效评估标准
附录五 身体一般状况评分标准
附录六 癌症疼痛程度评估表
作者介绍
蔡红兵,女,博士,武汉市人。1984年毕业于湖北医学院(现为武汉大学医学部),留校后在中南医院妇瘤科工作。现任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妇瘤科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并兼任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湖北省抗癌协会理事、湖北省医学会妇科肿瘤学会土任委员、湖北省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湖北省女医师协会理事。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及熟练的手术操作技巧,对妇科肿瘤的诊断及治疗,尤其是对宫颈癌的早期诊断及手术治疗,有其独到之处。学术思想活跃,治学态度严谨,完成多项科研课题,取得了“期颈癌手术方式及技巧的研究与,临床应用”、“降低宫颈癌根治手术并发症新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等多项科研成果,均达国內或国际先进水平,其中两项已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在国內核心期刊上发表专业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0余篇。主编或参编《颈癌》、《实用妇科肿瘤手术学》、《妇科肿瘤手术精选》、《现代妇科肿瘤学》、《简明妇科肿瘤学》等12部医学专著。
文摘
序言
从编辑和引用文献的角度来看,这部作品展现了极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极强的时效性。我注意到,即便是回顾性的论述部分,作者也保持了对经典文献的尊重和批判性分析,而不是盲目引用。更令人称赞的是,它对近三年内发表在《柳叶刀-肿瘤学》、《JCO》等顶级期刊上的突破性临床试验结果进行了快速且深刻的整合。例如,在讨论晚期非鳞状输卵管癌的治疗进展时,书中对于PARP抑制剂在不同基因突变背景下的疗效差异分析,更新速度之快,令我有些惊讶,这表明编纂团队具有极高的文献跟踪能力和专业敏感度。每章末尾的参考文献列表非常详尽,标注格式统一规范,便于读者进行溯源和深入研究,这对于需要撰写学术论文或准备科研课题的同仁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便利。这种将前沿研究成果迅速消化并融入临床实践框架的能力,体现了该书超越一般参考书的学术高度。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从拿到手的瞬间就感受到了一种专业与严谨并存的气质。纸张的质感非常细腻,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墨水的印刷清晰度也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图表的呈现尤其出色,那些复杂的解剖结构和手术流程图,线条流畅、层次分明,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很快抓住重点。我特别欣赏作者在章节布局上的匠心独运,逻辑链条非常完整,从基础的病理生理学到最新的靶向治疗策略,层层递进,过渡自然得就像在听一位资深教授娓娓道来。例如,在讨论卵巢癌的耐药机制时,它没有停留在教科书式的罗列,而是深入剖析了分子层面的信号通路相互作用,引用了大量近几年的高影响力文献作为支撑,这让整个章节的深度和前沿性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我记得有一部分专门讲述了微创手术在妇科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作者不仅详细描述了技术要点,还非常坦诚地分析了不同术式在特定分期和患者基础状况下的优劣势及并发症发生率,这种基于临床实践的平衡观点,对于指导我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极具参考价值,远超那些只注重理论堆砌的同类著作。翻阅时,偶尔遇到的那些精美的病理切片照片,色彩还原度极高,关键的组织学特征被清晰地标记出来,对于病理诊断的初级训练来说,简直是无价的资源。
评分这本书的实战价值简直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集合,更像是一本“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妇科肿瘤外科医生的操作手册”。我尤其关注了其中关于术后康复与并发症管理的章节,这部分内容通常在很多教材中被一笔带过,但在这里却得到了详尽的展开。例如,对于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常见的下肢淋巴水肿,书中详细列举了从早期物理干预、压力梯度治疗到长期家庭管理的全套流程,并给出了明确的时间节点和干预指标,这对于提升患者生活质量至关重要。此外,书中对术前评估的细致程度也令人印象深刻。它不只是简单地要求进行影像学检查,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解读特定影像学表现背后的肿瘤侵犯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以及如何利用术前活检结果来调整手术入路和范围,甚至是如何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知情同意——包括对预后、生活质量改变以及复发风险的坦诚沟通,这些“软技能”的训练,是衡量一个医生专业成熟度的关键指标,而这本书将这些都系统地纳入了考量。
评分这本书的整体“语感”和风格非常具有启发性,它不是那种刻板的、自上而下的说教,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带着你走过一个个真实的临床场景。不同于一些偏重于手术器械操作的图解手册,它在“为什么做”和“如何选择”上投入了更多的笔墨。比如,在处理早期子宫内膜癌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推荐“标准子宫全切+双附件切除”,而是引入了“生育期保留”的讨论,详细分析了在特定低风险分化程度的患者中,如何结合内科治疗和局部切除术来权衡复发风险与保留生育功能的利弊。这种对临床决策“灰色地带”的关注和探索,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它鼓励读者去质疑和思考既定的流程,而不是机械地执行。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作者的观点是否与我所在地的资源禀赋和患者群体特点相匹配,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一个世界级的参考框架,但同时又强力地驱动我们去构建属于自己的、最适合的临床决策树,这是一种高级的教育方式。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叙事风格的独特性,它成功地在学术的严谨性和临床的生动性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作者似乎深谙如何用最直观的语言去解释最晦涩的生物学机制。举个例子,在讲解宫颈癌的HPV感染与癌变过程时,它没有使用枯燥的分子生物学术语进行灌输,而是用了一种“角色扮演”的方式,将病毒蛋白比作“入侵者”和“破坏者”,将宿主细胞的修复机制比作“抵抗军”,这种拟人化的描述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即便对于我这种更偏向于临床操作而非基础研究背景的医生来说,也能迅速构建起完整的病程概念。更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罕见病例和疑难杂症的探讨,往往伴随着作者团队真实的手术录像截图或病例讨论记录的片段。这些“幕后花絮”的分享,充满了真实手术室里的决策拉锯战和对策制定过程,让人感觉不是在阅读一本冰冷的教材,而是在参与一场高水平的MDT讨论会。特别是关于腹膜转移癌的减瘤术,书中细致入微地描述了如何判断肿瘤负荷的临界点,以及如何根据患者的体能状态来决定是否进行根治性手术而非姑息性手术,这种对“人”的关怀和对治疗边界的精准把握,是很多标准指南所无法提供的灵魂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