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閤理選編,從尼采畢生著作中,精選四部由簡入深的作品內容,避免瞭一般讀者直接麵對哲學艱深枯燥,難以下咽的挫敗感。
2、翻譯功底深厚:語言精美,如詩一般,充分反應瞭尼采的文學纔華。
3、心理功用性:針對青年人容易迷茫,生活中容易被社會、大眾甚至親人綁架,迷失自己。給予直接的答案。解答生命的睏惑和睏擾。
4、生活功用性:書中尼采非常日常地講述瞭應該如何生活、讀書、飲水、避免久坐,晴朗的天空培養天纔等等,對養生、育子等具有指導意義。
5、青春版風格:偏心靈勵誌感,符閤當下青年人的胃口。
本書節選尼采著名的《瞧,這個人》《悲劇的誕生》《快樂的智慧》《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四部著作的精彩華章,反映齣一個完整的尼采個人和他的主張、學說,是引ling大眾閱讀尼采的第1書。尼采帶給我們的是生命的噴發,沒有人比他更瞭解生命的本質,瞭解人之所以為人的路徑。跟著尼采認識你自己,成為你自己,這纔人之所以為人活著的本質問題。
尼采,德國哲學傢,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語言學傢、詩人、作麯傢、思想傢。1844年齣生於普魯士王國的薩剋森,為牧師之子。大學期間深受華格納與叔本華的影響。24歲那年以古典哲學教授的職銜,任教於巴塞爾大學。1872年發錶處女作《悲劇的誕生》。1879年辭退教職,開始他10年的飄泊人生,並持續創作。1889年飽受精神疾病摺磨的他於1900年病逝。他的思想對與靈魂獨立的每一個人都能找到共舞的節拍。
瞧,這個人
在這完美的日子,一切都正臻於成熟。不僅葡萄變成紫色,我的生命也濛陽光垂青:我迴顧往昔,我眺望未來,我從未在同一時刻見過如此豐富美好的事物。我沒有白白葬送我的第四十四個年頭。
前 言 002
我為何如此智慧
我為何如此聰明
悲劇的誕生
對我們思想者來說,上帝即是一個粗淺庸陋的答案——從根本上說,上帝隻不過是一道粗鄙的禁令:你們切勿思考!
夢境與醉境 056
妖女的淫藥 062
奧林匹斯眾神 066
把夢看作假象的假象 070
快樂的智慧
我喜歡處處有流泉可供汲水的城市(如尼斯、都靈、西爾斯);我像小狗逐食一樣渴求一小杯清泉。據說“酒中有真理”,看來我站在世間所謂“真理”的反麵。在我這裏,精神遊蕩於水上。
生命是值得活下去的 076
權利意識論 090
自我捨棄者 100
不受歡迎的信徒 111
關於孤立的爭辯 119
白日的夢遊者 128
徵服男人的女人 137
第三性 143
詩的起源 149
叔本華的信徒 163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凡想從《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有所領悟的人,也許得將自己置於與我的經曆相類的境地:讓一隻腳踏上生命的彼岸。
查拉圖斯特拉之開場白 178
三種變形 195
道德講壇 198
遁世者 201
肉體的輕衊者 205
快樂與熱情 208
蒼白的罪人 211
閱讀與寫作 214
山上的樹 217
死亡的布道者 221
天纔的誕生之地,晴朗的天空下
營養問題與地點和氣候密切相關。沒有人可以真正四海為傢;凡是必須全力以赴以完成偉大使命的人,在這方麵的選擇尤為苛刻。氣候阻礙或加速新陳代謝的影響極大,任何選擇地點和氣候方麵的差錯,不單是會使人遠離自己的使命,甚至還可能中止他完成使命的進程,使得他根本無法正視這種使命,使得他身上永遠不會有足夠的動物元氣,去取得那種衝入精神王國的自由,去令他意識到:此事捨我其誰?
最輕微的內髒惰性一旦形成惡習,就足以使天纔變成庸人,變成“德國式”的凡俗之輩;德國氣候本身就足以使強健而英氣勃勃的內髒變得意誌消沉。新陳代謝的速度與精神步伐的輕快或滯重關係緊密;精神本質上也是一種新陳代謝。我們可以枚舉傑齣人物曾經生活或正在生活的地方;在這些地方,詼諧、狡詐、陰險屬於幸福的一部分;天纔在這些地方都有賓至如歸之感。所有這些地方都有著優越的乾燥氣候。巴黎、普羅旺斯、佛羅倫薩、耶路撒冷、雅典——這些地名證明:天纔的誕生有賴於乾燥的空氣,有賴於晴明的天空——即是說,有賴於快速的新陳代謝,有賴於不斷汲取巨大恢宏力量的可能性。我知道一個例子,有一位心智開明、注定有偉大命運的通人,僅僅由於他缺乏選擇氣候的微妙本能,最終變成瞭一個狹隘固陋、喜怒無常的專傢。假若不是疾病迫使我去尋覓理性,去思索現實中的理性,我自己最終或許也會淪落到這種狀況。現在我經過長期的經驗,就如用精密準確的儀器對自身進行測定一樣,已經非常熟悉氣候和天象造成的影響。即便是在極短的旅途中,比如,一次從都靈到米蘭的行程,我自己的生理係統便讀齣瞭空氣濕度的變化。因此我不無驚懼地想起一個可怕的事實:除瞭最近十年,我的一生中那些有生命危險的歲月總是在一些於我極不相宜的錯誤地點度過。瑙姆堡、舒爾普福塔、圖林根行省的廣大地區、萊比锡、巴塞爾、威尼斯——這些對我的生理狀況來說都是不幸的地點。
假如我的童年和青年時期沒有留下任何愉快的迴憶,那麼在這裏提齣所謂的“道德上的”原因也是愚蠢的,諸如無可爭辯地缺乏足夠的社交:因為直到今天我還是像過去一樣缺乏社交,但這並不妨礙我成為快樂而勇敢的人。毋寜說,對生理問題的無知——該死的“理想主義”——纔是我生命中真正的不幸,是完全多餘以及愚蠢的東西,從這個“理想主義”中長不齣任何優良的果實,並且無可補償、無法抵消。這個“理想主義”應該為這些後果負責:我的一切失利、一切對偉大本能的偏離、那些使我背棄一生使命的“謙卑”。比如,我成瞭語言學傢——為什麼不是起碼當個醫生或者其他什麼使人大開眼界的人物呢?
在巴塞爾生活期間,我全部的精神食譜,包括日常活動的安排,完全是毫無意義地濫用我非凡的精力,沒有任何補給來抵償這種消耗,甚至也根本不去考慮消耗和補充的問題。那時我全然沒有為自身考慮的敏感,沒有命令自己去自我保護的本能。那時我將自己視為蕓蕓眾生的一員。我“無私忘我”,忘卻瞭自己與他人的距離——這一點我是永遠不能自我原諒的。當我差不多走到生命的終點時,正因為我接近瞭生命的終點,我開始反思我一生中這個基本的非理性——“理想主義”,是疾病纔將我帶嚮瞭理性。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仿佛是一種經過提純的烈酒,辛辣、濃烈,但後勁十足,迴味悠長。它不像某些哲學著作那樣,試圖用晦澀的術語將讀者拒之門外,反而是在用一種近乎詩歌的、充滿力量的散文體,直擊人心的本質。那些充滿悖論和反諷的錶達,初讀時讓人感到不適甚至有些冒犯,但當你接受瞭作者的立場後,你會發現這些“冒犯”恰恰是清醒劑。作者的敘事節奏掌控得極好,時而如暴風驟雨般傾瀉下萬鈞之力,將所有陳腐的觀念連根拔起;時而又轉為一種近乎自嘲的低語,邀請讀者進入更私密的反思空間。我尤其欣賞那種在極端否定之後,所迸發齣的那種對生命潛能的謳歌,它不是虛無主義的終點,而是對更高生命狀態的召喚。這種情感上的跌宕起伏,使得整本書的閱讀體驗充滿瞭戲劇張力,讓人欲罷不能。
評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開始意識到,這本書的真正力量不在於提供明確的答案,而在於它在你內心深處播撒下一顆顆“質疑”的種子。它不是那種提供安慰和確定性的讀物,相反,它像一把精密的解剖刀,毫不留情地剖開我們習以為常的道德、價值乃至生存的意義。我記得有那麼一兩個下午,我完全放下瞭手裏的其他事情,隻是盯著書頁上的一句話,反復琢磨其背後的推翻和重塑的意圖。這種感覺非常奇特,你一方麵在抵抗它帶來的認知上的衝擊,另一方麵又被它那種洞察一切的銳利所深深吸引。它迫使我重新審視自己過去認為理所當然的信念體係,就像是你在一個固若金湯的堡壘前,發現瞭一條被刻意隱藏的、直指核心的秘密通道。這種內在的動搖和重建,是極其痛苦但又無比珍貴的精神曆程,讀完之後,看待世界的角度明顯發生瞭一種難以逆轉的位移。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著實抓人眼球,那種深沉的色調和略帶張力的排版,一下子就將我帶入瞭一種嚴肅思考的氛圍之中。我記得當初在書店裏一眼被它吸引,那種沉甸甸的質感,仿佛預示著裏麵蘊含的知識重量。拿到手裏,翻開扉頁,油墨的清香混閤著紙張特有的微酸氣味,這種觸覺和嗅覺上的初體驗,對於一個熱愛紙質書的人來說,簡直是閱讀儀式感的第一步。它不是那種輕飄飄、快餐式的讀物,而是需要你靜下心來,甚至可以說是需要你用一杯濃茶或咖啡去“對弈”的對手。裝幀的精緻程度也反映瞭齣版方對這部作品的尊重,邊角處理得非常妥帖,即使反復翻閱,也不會有輕易損壞的擔憂,這在很多速食齣版物中是難以想象的。僅僅是這本實體書本身,就如同一個精心打磨的藝術品,擺在書架上,本身就是一種無聲的宣言,宣告著主人對深刻思想的追求與欣賞。這種外觀上的吸引力,成功地為接下來的深度閱讀建立瞭一個非常積極且充滿期待的心理基礎。
評分真正讓我感到震撼的,是這本書對個體責任的強調,那份沉甸甸的、不容推卸的“成為你自己”的重擔。它清晰地勾勒齣瞭一條獨立自主的精神航綫,這條航綫要求你必須放棄對外界既有規範和群體認同的安全感的依賴。讀完閤上書的那一刻,我感受到的不是知識的滿足,而是一種全新的、略帶惶恐的自由感。這種自由不是為所欲為的放縱,而是對自己生命意義擁有絕對發言權的宣告。它像是幫你卸下瞭沉重的包袱,但同時也讓你意識到,接下來的每一步路,都需要你自己去開闢。這本書對我而言,已經超越瞭一本普通書籍的範疇,它更像是一份精神上的“成人禮”證明,標誌著我對自己人生道路的審視,進入瞭一個更為嚴肅、更具挑戰性的階段。它不會給你一個溫暖的擁抱,但它會用最清晰的語言,指引你走嚮你本應獨自麵對的遠方。
評分閱讀初期的體驗,是一種與作者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感覺自己像是站在一個宏偉的、布滿迷霧的古代劇場中央,等待著一位不凡的導師揭開帷幕。文字的密度和句式的復雜性,初看之下確實需要一些耐心去“破譯”。那種獨特的錶達方式,毫不妥協地挑戰著我們日常語言習慣的舒適區。我發現自己不得不頻繁地停下來,不是因為不理解,而是因為某一個詞語的選擇,或者某一個轉摺的精妙,會讓我産生一種“原來可以這樣錶達”的頓悟。這不像讀小說,可以順著情節的慣性流淌下去,而更像是在攀登一座陡峭的山峰,每一步都需要精準地踩穩腳下的岩石。有些段落,我甚至會讀上兩三遍,第一遍是理解大意,第二遍是感受其韻律和力量,第三遍則是去體會作者在構建這個思想體係時的匠心獨運。這種慢速、高強度的閱讀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智力上的鍛煉,它強迫你調動起大腦中沉睡已久的分析和綜閤能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