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黄炎培卷(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 |
| 作者: | 余子侠 |
| 定价: | 77.0 |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5-06-16 |
| ISBN: | 9787300209241 |
| 印次: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内容简介 | |
黄炎培是近代中国的社会活动家和职业教育家,平生于哲学、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领域所发表的言论和著述甚多,其中尤以教育方面的论述富。考虑到作为近现代中国的思想人物,他自以职业教育思想理论的提出和构建名“家”为是,故而本卷所收,以其对教育尤其职业教育的论作为主,并兼及其他。比较既往结集出版的黄炎培论述教育及对其生平介绍的文字而言,本卷于*成立前的资料收集方面尤显编选特色。 |
| 目录 | |
| 导言? 请裁观澜书院改设川沙小学堂禀(1902年11月)? 为学务公会立案禀川沙厅文(1906年1月)? 致学生家长远足之趣旨书(1908年9月)? 《浦东中学校杂志》绪言(1908年10月)? 体育大会之趣旨(1908年10月)? 理想的庭(1909年2月)? 致谘议局协议会函(1911年9月)? 江苏今后五年间教育计划书(1913年1月)? 告教育界用人者(1913年2月)? 教育前途危险之现象(1913年6月)? 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1913年8月)? 辞江苏教育司长职呈(1914年1月)? 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第二回商榷书(1914年2月)? 考察本国教育笔记(节选)(1914年3月)? 办教育者应注重考察(节选)(1914年12月)? 实用主年(1915年1月)? 游美随笔(选)(1915年6月)? 美国女子之情形(1915年11月)? |
我通常不太涉猎这类思想史的著作,但这次尝试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虽然主题严肃,但作者的笔法却并不枯燥,反而有一种娓娓道来的亲切感。我最感兴趣的是其中关于社会伦理重塑的部分。在传统道德观念崩塌与西方思潮涌入的夹缝中,如何构建一套既能维系社会秩序又充满现代活力的价值体系,是那个时代所有有识之士共同的难题。这本书里提出的解决方案,并非简单地全盘西化或固守陈规,而是在批判性继承中寻求一条本土化的出路,这种审慎和辩证的态度,令人十分钦佩。阅读过程中,我发现有些论述的逻辑链条相当复杂,需要反复回读才能完全领会其精髓,但这恰恰是它耐人寻味之处——它拒绝提供廉价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主动参与到思想的建构过程中去。对于想了解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如何进行“精神突围”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部不容错过的案头必备之书。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是被它的“文库”名头吸引的,以为会是一本偏学术化、晦涩难懂的资料汇编。但实际阅读后发现,作者的文字功底极为扎实,即便是论及深奥的哲学概念,也能用非常贴近生活的比喻来阐释,使得概念的理解门槛大大降低。其中关于职业教育与产业升级的论述,放在今天来看,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作者没有停留在宏大的叙事层面,而是非常关注社会最底层的生存状态和技能培养,这体现了一种罕有的“脚踏实地”的改革精神。我尤其喜欢其中穿插的一些个人化的观察和记叙,这些小片段就像是给冰冷的理论穿上了一件有温度的外衣,让我们可以更真切地感受到作者作为一个人,在那个特殊历史时期所承受的压力与付出的努力。整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很有匠心,像是一部层层递进的探险地图,引导读者逐步深入到更核心的思想领域。
评分这本厚重的文集,光是翻开扉页,就能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历史气息。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才大致浏览完其内容框架。它不仅仅是收录了一些旧文稿,更像是一部微缩的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史的侧影。书中对教育改革的探讨尤为引人注目,尤其是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作者对“如何培养国民精神”的思考,其深度和前瞻性,即便是今天读来,依然能让人深思。那些关于实业救国、平民教育的论述,文笔老辣而充满理想主义的激情,仿佛能透过泛黄的纸张,感受到作者在时代洪流中力挽狂澜的抱负。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地方自治和基层治理的那些篇章,论证严密,逻辑清晰,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实践经验和对国家治理体系的深刻洞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观察近代知识分子复杂心路历程的绝佳窗口,每一个字里行间都渗透着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沉关切与不懈探索。装帧设计也十分考究,厚实的纸张和清晰的排版,使得阅读体验极为舒适,让人愿意沉下心来,细细品味这份沉甸甸的学术遗产。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韧性”。它所反映的那个时代,充满了失败、挫折与不断的自我反思,但作者群体从未停止过探索和尝试。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乡村建设运动的思考和记录,那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旨在改造国家根基的伟大尝试。作者对农村现状的描摹极其细致入微,充满了洞察力,他看到了城市现代化的局限性,并试图通过教育和生产力的双重提升来激活乡村的生命力。虽然历史的结果我们已然知晓,但阅读这些充满了理想主义光芒的文字时,仍会为之动容。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毋庸置疑,但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面对困境时不屈不挠的精神范本。它不是那种一目十行就能读完的书,它需要读者带着敬畏之心,去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巨大历史重量和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担当。
评分这套书的选编质量非常高,几乎每一篇独立拿出来都可以作为研究近代史的一个侧面范本。我个人偏爱其中对于“文化自觉”的讨论。在西方文化大举入侵的背景下,如何定义和维护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同时又不排斥外来的先进思想,是一个极其微妙的平衡。书中对此的阐述非常精彩,它不是简单的“中体西用”,而是提出了一套更为复杂的、动态的文化融合策略。作者对传统学术的梳理和批判,显示出极高的学术修养,他能够清晰地区分糟粕与精华,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文人情怀,那份责任感是当今许多学者所欠缺的。从装帧设计到内容深度,这都属于值得反复研读、随时翻阅的经典之作,它让读者清晰地认识到,近代中国的每一步艰难前行,背后都有无数次深刻的思想交锋与艰难抉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