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宪制作为人类历***持久存在的制度经验,有其自己的逻辑和合理之处。但近年来社科领域特别是法学领域,对于中国自己的制度研究较少。作者从法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的宏观视角出发,对历史中国的宪制经验进行了总体把握和深度总结,揭示了历史中国千年传承、具有强大活力的原因,并力图阐释中国在制度文明上**的贡献。本研究从历史中国所面临的至关重要的核心政治问题出发,逐一阐释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构成制度,以及军事制度、官僚体系、经济制度等,从而重构了历史中国的制度图景。
苏力,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北京大学法学院天元讲席教授,长江学者。
祖籍江苏,1955年愚人节出生于安徽合肥。少年(1970年)从军,再当工人;1978年恢复高考后,复员军人进了北大法学院,获学士学位;1985年读研期间,赴美留学,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1992年起任教北大法学院至今。先后独立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个人独著、文集和译著20余种。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送法下乡》《法治及其本土资源》
引论:中国的宪制难题
**的构成/宪制难题
小农与大国
齐家,治国与平天下
但,为何宪制?
本书概要
附录:具体的宪制问题与特定的宪制回应
**章:宗法封建变迁中的宪制问题
为什么宗法制?
从“兄终弟及”到“嫡长继承”
但必须有精英辅佐——官僚制!
还得分、封、建!
作为制度也作为意识形态的周礼
结语
第二章:齐家:父慈子孝与长幼有序
农耕社区的组织治理问题
“父父子子”与“父为子纲”
“父慈子孝”
“兄良弟弟”?其实是“长幼有序”!.
社会和**视野中的“齐家”
第三章:齐家:男女有别
问题或麻烦
“同姓不婚”,防范生物性**
“授受不亲”,严防社会性和政治性**
“夫为妻纲”,规训与制裁
批判性透视和反思
结语
第四章:宪制的军事塑造
作为宪制问题的军事
从武功到文治
兵制,军权管控和制衡
治国与平天下
宪制视野中的长城——功能分析
宪制视野中的长城——经验与教训
结语
附录:不该,却被遗忘的
第五章:疆域管控与行政区划
大国的疆域构成
西周的分封制
郡县制和中央集权
地缘政治与行政区划
作为边陲的天下
“羁縻”与“改土归流”
结语
第六章:度量衡的宪制塑造力
为什么度量衡?不是货币?
从井田制到赋税制
俸禄制与官僚制
监察与考课
度量衡与货币统一
政治理性化以及对游牧文明的规训
结语
第七章:经济的构成与整合
问题
既是宪制基础,也是宪制难题
****的**基础建设
重要资源的全国配置
均输平准,盐铁官营
结语:算经济账,也要算政治账
第八章:“书同文”和“官话”
问题
书同文
“语同音”的意义
官话的形成和维系——一个迷和一个猜想
“官话”的政治塑造和利用
“士”的塑造
结语:理解文化宪制
附录:时空穿越与文化认同
第九章:精英政治与政治参与
精英政治作为宪制共识
伯乐?制度性选拔!
制度演进:推举、察举与科举
经世致用!
精英政治,那也是政治!
*后的评论
第十章:作为制度的皇帝
问题的界定
就算民主是个好东西,但……
精英政治的要件
皇权继承的制度期待
皇权继承的操作难题
作为学术理论概念的皇帝
第十一章:“缺失的”公民?
问题的界定
公民概念的社会历史语境
村民,国人及其他
作为国人
作为村民
结语
结 语
理论寓意
从家国天下视角看当代中国
再说宪制,事实与规范之间
附录:从历史到理论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二.英文文献和判例
索 引
读完《大国宪制:历史中国的制度构成》的序言部分,我便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探究书中对中国古代“国家合法性”的论述。在许多西方学者的研究中,国家合法性往往与民主、自由等概念紧密相连,然而中国历史上的国家,其合法性的来源似乎更为复杂和多元。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这一问题的,是将其归结于“天命”的周期更迭,还是更多地考察了民意、德治、功绩等多种因素的交织作用?尤其是书中提及的“王朝循环”理论,以及不同朝代在确立和维护统治合法性方面所采取的不同策略,这让我充满了探索的欲望。例如,汉朝如何以“德”服人,唐朝如何通过开明的政治赢得广泛支持,而明清两代又如何在专制高压下寻求统治的稳定。这本书似乎不仅仅是罗列制度,更是在尝试解释这些制度得以产生、运行以及最终走向终结的深层逻辑。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让我理解中国历史上的“国家”并非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而是随着时代变迁、社会需求和政治格局而不断演化的有机体。
评分《大国宪制:历史中国的制度构成》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厚实的装帧吸引了。虽然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仅仅是翻阅目录和一些章节的导言,就足以让人感受到作者在梳理中国历史制度演变上的深厚功力。从先秦的宗法制,到秦汉的大一统,再到唐宋的官僚体系,乃至明清的皇权专制,每一阶段都似乎被作者精心解构,剥离出其核心的制度肌理。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权力的分配与制衡”的探讨感到好奇,这不仅仅是学术上的考察,更是对我们理解当下国家治理模式的深层源流的追溯。想象一下,在那个信息不发达的时代,帝王如何通过层层官僚机构来维系庞大帝国的运转,又如何平衡各个集团的利益,避免国家机器的失灵,这些都是极具吸引力的思考。这本书的体量预示着这是一次漫长而充实的阅读旅程,我相信它能为我打开一扇通往中国古代政治智慧的窗口,让我更深刻地理解“制度”二字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分量与意义。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不仅看到冰冷的制度条文,更能感受到制度背后的人性博弈与历史的脉络。
评分《大国宪制:历史中国的制度构成》这本书,在我看来,最大的亮点在于其“历史的深度”和“制度的广度”的结合。我一直觉得,要理解一个国家的现在,必须回溯它的过去。而中国这样一个拥有数千年连绵不断历史的国家,其制度的演变更是千丝万缕,错综复杂。作者似乎并没有满足于对某个朝代、某个制度的浅尝辄止,而是试图勾勒出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将秦汉的中央集权、唐宋的文官制度、明清的皇权专制,以及更早期的诸侯分封,这些看似孤立的制度节点,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连续的、动态的发展过程。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书中是如何处理制度的“继承性”与“创新性”的。旧的制度是如何被扬弃,新的制度又是如何诞生,其中是否存在着某种规律性的东西?这本书能否帮助我理解,为什么有些制度能够延续数百年,而有些则昙花一现?它提供的分析框架,是否能够帮助我们跳出“治乱循环”的简单论断,去更精细地辨析制度变迁背后的驱动力?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更 nuanced 的视角,让我对中国历史制度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刻。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社会文化颇感兴趣的读者,我在翻阅《大国宪制:历史中国的制度构成》时,首先被书中对“社会结构与制度互动”的讨论所吸引。我一直认为,任何制度的建立和运行,都离不开其所处的社会土壤。这本书是否能深入剖析,中国古代的社会阶层、家族关系、宗族势力等,是如何影响和塑造国家的制度架构的?例如,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核心地位,它是如何通过科举制度、伦理教化等方式,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又比如,士绅阶层、地主阶层,他们的经济利益和政治诉求,在制度的设计与执行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展示这些社会因素是如何与政治制度发生碰撞、融合,甚至是对抗的。理解了这种“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相互作用,或许能更清晰地看到中国古代制度演变的真实图景,而不仅仅是统治者的一厢情愿。这种视角,对于我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的复杂性,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评分《大国宪制:历史中国的制度构成》这本书,在我看来,最引人之处在于它对“制度的生命周期”的探讨。历史上的制度,并非一成不变的铁板一块,它们如同生命体一样,有其产生、发展、鼎盛、衰落乃至消亡的过程。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分析这些制度的“生命力”的。是什么因素促使一个制度能够长久存在,甚至成为影响后世的基石?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一些看似合理的制度最终走向崩溃?书中是否会涉及到对制度“适应性”的考察?例如,当社会结构发生剧变,经济模式发生转型时,原有的制度是否能及时调整以适应新的环境,还是因为僵化而成为阻碍发展的桎梏?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制度的创新与改革”部分的论述,它是否能为我们理解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的那些重要的改革(如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等)提供更系统、更深层次的制度层面的解读?这本书如果能帮助我理解制度的“兴衰之道”,将是极具价值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