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
定价:38.00元
作者:钱理群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8-07-01
ISBN:978730103670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8开
商品重量:0.581kg
编辑推荐
现在文学是一个时间概念,在《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的历史叙述中,“现代文学”同时还是一个揭示这一时期文学的“现代”性质的概念。所谓“现代文学”,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推荐购买:《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请点击 2015中国好书强势入围:西方那一块土:钱乘旦讲西方文化通论
内容提要
由钱理群等三位学者撰述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已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九五”教育部重点教材。这部近六十万字的现代文学史著作,既注意吸收前人关于作家、作品和文体研究的成果,又克服了以往文学史的叙事模式与狭窄格局,拓宽了研究领域,在“文学现代化”这一命题下,形成了学术品味浓厚的独异的特色。
首先,在结构布局上,全书按照1917—1949年的历史分期分为三编,但对各个时期的社会政治形势只作简约的交代,着重阐释各个阶段重要的文学思潮与文学现象,从文学演进过程与历史联系中去分析文学自身的规律与特点。这本书虽然也按文体分类,却注重突出各种文体的性质、走向以及不同流派的特点,并对某些代表艺术高峰的作家作品作专章论述,每章还附录了年表。
在对重要作家的评论中,该书力避对作家生平的罗列和对作品情节冗长的复述,而是重视作品的艺术成就和美学价值,尤其注意分析作品产生久远影响的原因。如第二章鲁迅(一),在评论鲁迅小说的结构模式与深邃意蕴时,特意标出“说不尽的鲁迅”一节,综合了近年来学界对“阿Q精神”的人类学内涵的探讨。该书还把沈从文列为专章,表示了对这位构筑“湘西世界”,“充当现代中国文化的批判者角色”的文化人的同情和理解。
这些都是过去文学史著作所没有的或所省略的。
对于文学流派,该书不只是强调主流文学,而且也能从地域、文化环境的视角,去关照京派、海派、新感觉派、先锋派等趣味各异的文学派别,力求恢复现代文学色彩纷呈、枝叶繁茂的本来面貌。
目录
作者介绍
钱理群,祖籍浙江杭州,1939年生于重庆。1956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1958年并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60年毕业。1960~1978年先后在贵州省安顺地区卫生学校、地区师范学校任教。1978年考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研究生,师从王瑶、严家炎先生攻读现代文学,1981年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留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至今。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现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并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鲁迅学会理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副主编。主要著作有《心灵的探寻》、《周作人传》、《周作人论》、《大小舞台之间——曹禺戏剧新论》、《话说周氏兄弟》、《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与吴福辉、温儒敏等合作)、《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与黄子平、陈平原合作)、《绘图本中国文学史》(与董乃斌、吴晓东等合作)、《漫说文化》(与陈平原、黄子平合作)等。主编《新语文读本》、《新语文读本》农村版。
温儒敏,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中文学科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评审委员,主要从事现代文学、文学批评、比较文学及文学教育等方面的研究、教学。主要著作有《新文学的现实主义流变》、《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合著),《文学课堂》、《文学史的视野》等。
吴福辉,浙江镇海人,1939年12月生于当时“孤岛”上海。在上海受小学教育。12岁随全家离沪赴北国。曾长期在鞍山任中学教员。1978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研究生,1981年获文学硕士学位,然即参与中国现代文学馆的筹备与建馆工作至今。
1961年开始写作。主要著作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合著)、《沙汀传》、《带着枷锁的笑》,并编有《茅盾全集》(第6卷、第16卷)、《京派小说选》、《梁遇春散文全编》等十余种书。现任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研究员。
文摘
序言
这是一本由钱理群、吴福辉、温儒敏、王超冰等四位青年研究工作者撰写的有特色的现代文学史著作。这个事实本身就是令人振奋的。从1922年胡适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的末一节“略讲文学革命的历史和新文学的大概”开始,六十多年来在不同时期出版的各种有关现代文学史的著作,已经相当多了;它已构成了一部关于现代文学的学术研究史,记录了这门学科在艰难曲折中跋涉前进的历史足迹。其中较早的著作,无论是前述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1922年),还是陈子展《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1928年,原为《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中的一节),或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之源流》(1932年),都是着眼于新文学与传统文学、特别是与近代文学的历史变迁关系的梳理,这固然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现代文学的一个特定的观察角度,同时也显示了现代文学尚未从中国文学整体研究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真正用历史总结的态度来系统地研究现代文学的,应该说是始于朱自清先生。他1929至1933年在清华大学等校讲授“中国新文学研究”的讲义,后来整理发表题为《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是现代文学史的开创性著作,它以作家的创作成果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着眼于从丰富的文学现象来探讨各类作品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原因和历史经验,重视作品的艺术成就及社会影响,特别是注意分析了外国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及其对各种流派的形成在思想风格上所起的作用,并采用了先有总论然后按文体分类评述的体例,这对以后的现代文学研究都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完成,现代文学的发展已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历史阶段,这就更有条件从整体上来考察和研究它的发展过程和历史特点了。50年代初期,由于适应当时高等学校新设“中国现代文学史”这一课程的教学需要,先后出现了好几种比较完备系统的现代文学史著作,这些以教材形式出现的著作虽然都努力尝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说明现代文学的产生和发展。
目录
重新说明
初版序言 王瑶
前言
第一编 第一个十年(1917年—1927年)
第一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一)
一 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二 外国文艺思潮涌入和新文学社团蜂起
三 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
四 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附录 本章年表
第二章 鲁迅(一)
一 《呐喊》与《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二 说不尽的阿Q
三 《野草》与《朝花夕拾》
附录 本章年表
第三章 小说(一)
一 “五四”小说取得文学的正宗地位
二 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
三 “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他主观型叙述小说
附录 本章年表
第四章 市民通俗小说(一)
一 “鸳蝴”开启直接源头
二 对峙迫使旧派向“俗”定位
三 市民通俗小说类型的形成
附录 本章年表
第五章 郭沫若
一 《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
二 《女神》的艺术想象力、形象特征与形式
三 从《星空》《瓶》到《前茅》与《恢复》
四 以《屈原》为代表的历史题材剧作
附录 本章年表
第六章 新诗(一)
一 新诗的诞生:“五四”新诗运动
二 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诗
三 变革中的新诗
附录 本章年表
第七章 散文(一)
一 《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
二 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
三 冰心、朱自清与文学研究会作家散文
四 郁达夫与创造社作家散文
五 “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散文
附录 本章年表
第八章 戏剧(一)
一 文明新戏: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与诞生
二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建设西洋式新剧”的战略选择
三 业余的、非营业性的“爱美剧”与“小剧场运动”的倡导
四 小剧场培育的田汉、丁西林等话剧文学的开创者及其创作
附录 本章年表
第二编 第二个十年(1928年—1937年6月)
第九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二)
一 19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
二 革命文学论争与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
三 自由主义作家文艺观及两大文艺思潮的对立
四 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附录 本章年表
第十章 茅盾
一 茅盾的历史贡献
二 茅盾的小说成就
三 茅盾的理论批评与其他方面贡献
附录 本章年表
第十一章 老舍
一 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
二 《骆驼祥子》: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探讨
三 老舍作品的“京味”与幽默
附录 本章年表
第十二章 巴金
一 青春的赞歌:巴金前期小说创作
二 《家》的杰出成就
三 深沉的悲剧艺术:巴金后期小说创作
附录 本章年表
第十三章 沈从文
一 “湘西文学世界”的创造者
二 乡村叙述总体及其对照的世界
三 散文艺术与“沈从文的寂寞”
附录 本章年表
第十四章 小说(二)
一 “左联”和左翼小说
二 京派小说和其他独立作家的小说
三 海派小说
附录 本章年表
第十五章 市民通俗小说(二)
一 雅俗互动的文学态势
二 张恨水等言情写实小说的俗雅融合
三 武侠想象世界的现代拓展
附录 本章年表
第十六章 新诗(二)
一 中国诗歌会诗人群的创作
二 后期新月派的创作
三 戴望舒、卞之琳等现代派诗人的创作
附录 本章年表
第十七章 鲁迅(二)
一 鲁迅杂文的重大意义
二 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质
三 《故事新编》:鲁迅最后的创新之作
附录 本章年表
第十八章 散文(二)
一 林语堂与幽默闲适小品
二 左翼作家的“鲁迅风”杂文和风格多样的散文
三 京派与开明同人的散文
四 报告文学与游记
附录 本章年表
第十九章 曹禺
一 从《雷雨》到《原野》
二 《北京人》与《家》
三 曹禺剧作的命运
附录 本章年表
第二十章 戏剧(二)
一 走向广场:无产阶级戏剧、红色戏剧、国防戏剧与农民戏剧的倡导
二 职业化、营业性剧场戏剧的确立与夏衍、李健吾的创作
附录 本章年表
第三编 第三个十年(1937年7月—1949年9月)
第二十一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三)
一 战争制约下不同政治地域的文学分割并存
二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三 文学思潮、论争与胡风等的理论批评
附录 本章年表
第二十二章 赵树理
一 赵树理出现的文学史意义
二 塑造历史变革中的农民形象
三 评书体现代小说形式
附录 本章年表
第二十三章 小说(三)
一 暴露与讽喻
二 体验与追忆
三 通俗与先锋
四 现实与民间
附录 本章年表
第二十四章 市民通俗小说(三)
一 雅俗对立的部分消解
二 通俗小说的“现代化”
三 大众文学在现代社会生长
附录 本章年表
第二十五章 艾青
一 艾青的历史地位
二 独特意象与主题
三 忧郁的诗绪
四 诗的艺术与形式
附录 本章年表
第二十六章 新诗(三)
一 从同声歌唱到“七月派”诗人群的出现
二 从冯至等校园诗人群到以穆旦为代表的“中国新诗派”
三 敌后根据地的诗歌创作:诗的民间资源的新的吸取与创造
附录 本章年表
第二十七章 散文(三)
一 报告文学的勃兴
二 继承鲁迅传统的杂文
三 小品散文的多样风致
附录 本章年表
第二十八章 戏剧(三)
一 广场戏剧的三次高潮
二 大后方、上海“孤岛”:剧场戏剧再度兴起
三 沦陷区:职业化、商业化的剧场戏剧的繁荣
附录 本章年表
第二十九章 台湾文学
一 台湾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轮廓
二 台湾现代文学的代表性作家
附录 本章年表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