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
定价:38.00元
作者:钱理群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8-07-01
ISBN:978730103670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8开
商品重量:0.581kg
编辑推荐
现在文学是一个时间概念,在《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的历史叙述中,“现代文学”同时还是一个揭示这一时期文学的“现代”性质的概念。所谓“现代文学”,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推荐购买:《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请点击 2015中国好书强势入围:西方那一块土:钱乘旦讲西方文化通论
内容提要
由钱理群等三位学者撰述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已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九五”教育部重点教材。这部近六十万字的现代文学史著作,既注意吸收前人关于作家、作品和文体研究的成果,又克服了以往文学史的叙事模式与狭窄格局,拓宽了研究领域,在“文学现代化”这一命题下,形成了学术品味浓厚的独异的特色。
首先,在结构布局上,全书按照1917—1949年的历史分期分为三编,但对各个时期的社会政治形势只作简约的交代,着重阐释各个阶段重要的文学思潮与文学现象,从文学演进过程与历史联系中去分析文学自身的规律与特点。这本书虽然也按文体分类,却注重突出各种文体的性质、走向以及不同流派的特点,并对某些代表艺术高峰的作家作品作专章论述,每章还附录了年表。
在对重要作家的评论中,该书力避对作家生平的罗列和对作品情节冗长的复述,而是重视作品的艺术成就和美学价值,尤其注意分析作品产生久远影响的原因。如第二章鲁迅(一),在评论鲁迅小说的结构模式与深邃意蕴时,特意标出“说不尽的鲁迅”一节,综合了近年来学界对“阿Q精神”的人类学内涵的探讨。该书还把沈从文列为专章,表示了对这位构筑“湘西世界”,“充当现代中国文化的批判者角色”的文化人的同情和理解。
这些都是过去文学史著作所没有的或所省略的。
对于文学流派,该书不只是强调主流文学,而且也能从地域、文化环境的视角,去关照京派、海派、新感觉派、先锋派等趣味各异的文学派别,力求恢复现代文学色彩纷呈、枝叶繁茂的本来面貌。
目录
作者介绍
钱理群,祖籍浙江杭州,1939年生于重庆。1956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1958年并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60年毕业。1960~1978年先后在贵州省安顺地区卫生学校、地区师范学校任教。1978年考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研究生,师从王瑶、严家炎先生攻读现代文学,1981年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留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至今。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现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并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鲁迅学会理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副主编。主要著作有《心灵的探寻》、《周作人传》、《周作人论》、《大小舞台之间——曹禺戏剧新论》、《话说周氏兄弟》、《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与吴福辉、温儒敏等合作)、《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与黄子平、陈平原合作)、《绘图本中国文学史》(与董乃斌、吴晓东等合作)、《漫说文化》(与陈平原、黄子平合作)等。主编《新语文读本》、《新语文读本》农村版。
温儒敏,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中文学科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评审委员,主要从事现代文学、文学批评、比较文学及文学教育等方面的研究、教学。主要著作有《新文学的现实主义流变》、《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合著),《文学课堂》、《文学史的视野》等。
吴福辉,浙江镇海人,1939年12月生于当时“孤岛”上海。在上海受小学教育。12岁随全家离沪赴北国。曾长期在鞍山任中学教员。1978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研究生,1981年获文学硕士学位,然即参与中国现代文学馆的筹备与建馆工作至今。
1961年开始写作。主要著作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合著)、《沙汀传》、《带着枷锁的笑》,并编有《茅盾全集》(第6卷、第16卷)、《京派小说选》、《梁遇春散文全编》等十余种书。现任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研究员。
文摘
序言
这是一本由钱理群、吴福辉、温儒敏、王超冰等四位青年研究工作者撰写的有特色的现代文学史著作。这个事实本身就是令人振奋的。从1922年胡适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的末一节“略讲文学革命的历史和新文学的大概”开始,六十多年来在不同时期出版的各种有关现代文学史的著作,已经相当多了;它已构成了一部关于现代文学的学术研究史,记录了这门学科在艰难曲折中跋涉前进的历史足迹。其中较早的著作,无论是前述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1922年),还是陈子展《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1928年,原为《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中的一节),或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之源流》(1932年),都是着眼于新文学与传统文学、特别是与近代文学的历史变迁关系的梳理,这固然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现代文学的一个特定的观察角度,同时也显示了现代文学尚未从中国文学整体研究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真正用历史总结的态度来系统地研究现代文学的,应该说是始于朱自清先生。他1929至1933年在清华大学等校讲授“中国新文学研究”的讲义,后来整理发表题为《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是现代文学史的开创性著作,它以作家的创作成果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着眼于从丰富的文学现象来探讨各类作品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原因和历史经验,重视作品的艺术成就及社会影响,特别是注意分析了外国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及其对各种流派的形成在思想风格上所起的作用,并采用了先有总论然后按文体分类评述的体例,这对以后的现代文学研究都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完成,现代文学的发展已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历史阶段,这就更有条件从整体上来考察和研究它的发展过程和历史特点了。50年代初期,由于适应当时高等学校新设“中国现代文学史”这一课程的教学需要,先后出现了好几种比较完备系统的现代文学史著作,这些以教材形式出现的著作虽然都努力尝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说明现代文学的产生和发展。
目录
重新说明
初版序言 王瑶
前言
第一编 第一个十年(1917年—1927年)
第一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一)
一 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二 外国文艺思潮涌入和新文学社团蜂起
三 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
四 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附录 本章年表
第二章 鲁迅(一)
一 《呐喊》与《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二 说不尽的阿Q
三 《野草》与《朝花夕拾》
附录 本章年表
第三章 小说(一)
一 “五四”小说取得文学的正宗地位
二 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
三 “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他主观型叙述小说
附录 本章年表
第四章 市民通俗小说(一)
一 “鸳蝴”开启直接源头
二 对峙迫使旧派向“俗”定位
三 市民通俗小说类型的形成
附录 本章年表
第五章 郭沫若
一 《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
二 《女神》的艺术想象力、形象特征与形式
三 从《星空》《瓶》到《前茅》与《恢复》
四 以《屈原》为代表的历史题材剧作
附录 本章年表
第六章 新诗(一)
一 新诗的诞生:“五四”新诗运动
二 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诗
三 变革中的新诗
附录 本章年表
第七章 散文(一)
一 《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
二 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
三 冰心、朱自清与文学研究会作家散文
四 郁达夫与创造社作家散文
五 “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散文
附录 本章年表
第八章 戏剧(一)
一 文明新戏: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与诞生
二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建设西洋式新剧”的战略选择
三 业余的、非营业性的“爱美剧”与“小剧场运动”的倡导
四 小剧场培育的田汉、丁西林等话剧文学的开创者及其创作
附录 本章年表
第二编 第二个十年(1928年—1937年6月)
第九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二)
一 19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
二 革命文学论争与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
三 自由主义作家文艺观及两大文艺思潮的对立
四 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附录 本章年表
第十章 茅盾
一 茅盾的历史贡献
二 茅盾的小说成就
三 茅盾的理论批评与其他方面贡献
附录 本章年表
第十一章 老舍
一 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
二 《骆驼祥子》: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探讨
三 老舍作品的“京味”与幽默
附录 本章年表
第十二章 巴金
一 青春的赞歌:巴金前期小说创作
二 《家》的杰出成就
三 深沉的悲剧艺术:巴金后期小说创作
附录 本章年表
第十三章 沈从文
一 “湘西文学世界”的创造者
二 乡村叙述总体及其对照的世界
三 散文艺术与“沈从文的寂寞”
附录 本章年表
第十四章 小说(二)
一 “左联”和左翼小说
二 京派小说和其他独立作家的小说
三 海派小说
附录 本章年表
第十五章 市民通俗小说(二)
一 雅俗互动的文学态势
二 张恨水等言情写实小说的俗雅融合
三 武侠想象世界的现代拓展
附录 本章年表
第十六章 新诗(二)
一 中国诗歌会诗人群的创作
二 后期新月派的创作
三 戴望舒、卞之琳等现代派诗人的创作
附录 本章年表
第十七章 鲁迅(二)
一 鲁迅杂文的重大意义
二 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质
三 《故事新编》:鲁迅最后的创新之作
附录 本章年表
第十八章 散文(二)
一 林语堂与幽默闲适小品
二 左翼作家的“鲁迅风”杂文和风格多样的散文
三 京派与开明同人的散文
四 报告文学与游记
附录 本章年表
第十九章 曹禺
一 从《雷雨》到《原野》
二 《北京人》与《家》
三 曹禺剧作的命运
附录 本章年表
第二十章 戏剧(二)
一 走向广场:无产阶级戏剧、红色戏剧、国防戏剧与农民戏剧的倡导
二 职业化、营业性剧场戏剧的确立与夏衍、李健吾的创作
附录 本章年表
第三编 第三个十年(1937年7月—1949年9月)
第二十一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三)
一 战争制约下不同政治地域的文学分割并存
二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三 文学思潮、论争与胡风等的理论批评
附录 本章年表
第二十二章 赵树理
一 赵树理出现的文学史意义
二 塑造历史变革中的农民形象
三 评书体现代小说形式
附录 本章年表
第二十三章 小说(三)
一 暴露与讽喻
二 体验与追忆
三 通俗与先锋
四 现实与民间
附录 本章年表
第二十四章 市民通俗小说(三)
一 雅俗对立的部分消解
二 通俗小说的“现代化”
三 大众文学在现代社会生长
附录 本章年表
第二十五章 艾青
一 艾青的历史地位
二 独特意象与主题
三 忧郁的诗绪
四 诗的艺术与形式
附录 本章年表
第二十六章 新诗(三)
一 从同声歌唱到“七月派”诗人群的出现
二 从冯至等校园诗人群到以穆旦为代表的“中国新诗派”
三 敌后根据地的诗歌创作:诗的民间资源的新的吸取与创造
附录 本章年表
第二十七章 散文(三)
一 报告文学的勃兴
二 继承鲁迅传统的杂文
三 小品散文的多样风致
附录 本章年表
第二十八章 戏剧(三)
一 广场戏剧的三次高潮
二 大后方、上海“孤岛”:剧场戏剧再度兴起
三 沦陷区:职业化、商业化的剧场戏剧的繁荣
附录 本章年表
第二十九章 台湾文学
一 台湾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轮廓
二 台湾现代文学的代表性作家
附录 本章年表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新世界!读之前,我总觉得现代文学离自己有点遥远,可能是一些晦涩难懂的理论,或者是一些遥不可及的名家名作。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作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你穿梭在中国现代文学的迷人画卷中。从新文化运动的觉醒,到各种思潮的碰撞,再到不同时代背景下文学的演变,每一个时期都描绘得有血有肉。我特别喜欢它对一些重要作家和作品的介绍,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他们创作的时代背景、思想根源以及作品的艺术特色。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明白,原来这些文学作品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深深根植于那个时代的土壤,折射出那个时代人们的喜怒哀乐、理想与挣扎。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我曾经略过的名字,也让我对一些耳熟能详的作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感觉自己像是拥有了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中国现代文学宝藏的大门,迫不及待地想去探索更多。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让我看到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它并非一条直线的发展,而是充满了各种思潮的交织、风格的碰撞、以及个体的独特表达。作者非常巧妙地展现了这一点,他没有刻意去强调某一种风格或流派,而是呈现了当时文学领域百花齐放的景象。我从中看到了现实主义的深刻剖析,也看到了象征主义的朦胧美感,还看到了先锋文学的实验性探索。这种多元化的呈现,让我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认识更加立体和全面。它打破了我之前对现代文学“千篇一律”的刻板印象,让我看到了其背后蕴含的丰富可能性。这本书让我对后续的文学阅读充满了期待,也让我更加欣赏那些敢于突破、敢于创新的作家。
评分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个时代的精神,除了研究历史事件,更要走进那个时代的文学作品。而这本书,恰恰就是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它以极其精炼的语言,勾勒出了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来的发展脉络,从新文化运动的开端,到改革开放后的文学复苏,每一个重要时期、每一个重要流派,都得到了精彩的呈现。我尤其赞赏作者对不同文学思潮的辨析,他能够准确把握各个思潮的核心要义,并分析它们在文学创作中的体现。这让我对一些曾经模糊的文学概念有了清晰的认识。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激荡的时代,与那些伟大的作家一起感受着时代的脉搏,一起思考着民族的未来。它让我明白,文学不仅是文字的艺术,更是思想的载体,是时代的镜子。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厚度一开始让我有些望而却步,担心会像啃一本厚重的教科书一样枯燥。但出乎意料的是,它的可读性非常强,完全颠覆了我对学术著作的刻板印象。作者的文字功底相当扎实,语言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韵味,读起来丝毫不会感到疲惫。他善于将复杂的文学史脉络梳理得清晰明了,并通过大量的例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让论证过程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我尤其欣赏他对不同文学流派和思潮的辨析,能够准确地把握其核心特征,并说明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这对于我这种对文学史了解不深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书中的一些细节描述也令人印象深刻,比如对某些作家创作心路历程的揣摩,对当时社会文化环境的还原,都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它不仅是一本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入门读物,更是一本能够激发读者深入研究兴趣的佳作。
评分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希望看到的文学史能够易于理解,能够让我真正感受到文学作品的魅力。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它避开了晦涩难懂的学术术语,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文学史娓娓道来。作者善于抓住文学作品中最打动人心的部分,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解读,让我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作品的情感力量。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经典作品的赏析,他不仅仅是介绍情节,更是深入挖掘作品的艺术手法和思想内涵,让我对这些作品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和作者一起进行了一场精神上的漫步,在美妙的文学世界中徜徉。它让我重新爱上了阅读,也让我对中国现代文学有了更亲切的感受。
评分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梳理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脉络的书籍,而这本书完全符合我的期待。它以一种非常清晰的逻辑,将中国现代文学从萌芽、发展到成熟的历程娓娓道来。从早期白话文的兴起,到各个时期涌现的代表性作家和作品,再到不同文学流派的演变,都得到了详尽而深刻的阐述。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梳理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批判性思维,他并非全盘接受,而是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深刻分析。他能够辨析不同流派的优点与局限,能够揭示一些被忽略的文学现象,这使得这本书的思想深度大大提升。读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去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如何从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中国现代文学的价值。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近现代史以及与之紧密相连的文化思潮充满好奇,而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这份求知欲。它不仅仅是罗列文学作品和作家,而是将文学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下,展现了文学如何反映时代、影响时代,又如何被时代所塑造。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命运,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变革,每一个历史节点都与文学创作紧密相连,这本书将这些联系勾勒得淋漓尽致。我从中看到了知识分子的担当与困境,看到了普通民众的心声与呐喊,也看到了不同理想在文学中的碰撞与融合。它让我明白,文学从来不是脱离现实的空中楼阁,而是最能触及人心、最能反映时代精神的艺术形式。读完这本书,我对那个时代的理解又深入了一个层次,也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发展。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不仅仅是一本文学史著作,更像是一部关于中国现代精神演变史的生动写照。作者通过对不同时期文学作品的解读,巧妙地展现了中国人在现代化进程中所经历的思想解放、文化冲击、理想追求以及失落与反思。我从书中看到了鲁迅先生笔下的国民性批判,看到了沈从文先生对乡土中国的温情描摹,也看到了新时期文学对个体命运的重新关注。这些文学作品,如同时代的缩影,记录了中国人民在变革中的挣扎与前行。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文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艺术性,更在于它能够唤醒人们的思考,能够承载民族的记忆,能够传递人类共通的情感。读完它,我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理解,从作品本身,上升到了对其背后社会文化意义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修订本确实有着非常高的学术价值和阅读体验。作者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补充和完善,使得内容更加充实、观点更加成熟。我特别喜欢它对一些长期以来存在争议的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的重新解读,他能够站在更高的历史维度,进行客观而深刻的分析,从而打破了一些固有的认知。而且,这本书在语言的运用上也非常讲究,既有严谨的学术表述,又不乏生动形象的文学语言,读起来丝毫不会觉得枯燥乏味。它就像一位博学的长者,循循善诱地向你讲述中国现代文学的方方面面,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能领略到其博大精深。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本不容错过的经典之作。
评分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现代思想史的窗口,而文学,正是这扇窗口中最鲜活、最生动的组成部分。作者不仅仅是在介绍文学作品,更是在梳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民族命运、社会发展、个人价值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思考与探索。我从中看到了那些充满理想与彷徨的灵魂,看到了他们对真理的追寻,对黑暗的抗争,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文学作品是那个时代最直接、最真实的记录,它承载着时代的重量,反映着人民的心声。它让我明白,理解中国现代文学,就必须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去审视,才能真正把握其独特的价值与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