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料的故事:从橡子到寿司的食物进化 | ||
| 定价 | 58.00 | |
| 出版社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17年02月 | |
| 开本 | 32开 | |
| 作者 | (日)石毛直道 | |
| 装帧 | 精装 | |
| 页数 | ||
| 字数 | ||
| ISBN编码 | 9787213084317 | |
| 重量 | 473 | |
在没有稻米的古代,日本人的主食什么?
战国时代,武士的标准套餐是怎样的?
从保存食品变成快餐,寿司到底经历了什么?
佛教禁止食肉,想吃肉的日本人想出了什么对策?
本膳料理、怀石料理、桌袱料理、精进料理……日料的“菜系”如何形成?
2013年,日料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中国有23000家日料餐厅,2017年预计有700万中国人赴日旅行,但是对于日料,我们却往往“食而不知”。本书融合历史与科普的写作方式,对日料的历史文化、物产的情形、食物的演变等做了简明扼要的梳理。作者石毛直道是文化人类学家,因为热爱美酒美食,人送雅号“大食轩酩酊”,被称为“日本shou席美食家”;他的文章通俗易懂,好读好玩,适合让普通读者领略日料的魅力。
中译本序
石毛直道先生及其饮食文化研究——代译者序
前言
第壹部 日本饮食文化史
绪论
一 稻作以前
1.旧石器时代
2.绳文时代——土器的出现
3.绳文时代的社会和饮食生活
二 稻作社会的形成
1.神圣化的作物
2.稻作的传播和国家的形成
3.大米的烹饪法
4.米酒
5.盐辛、调味料和熟成寿司
三 日本饮食文化的形成期
1.时代背景
2.食肉的禁忌
3.缺乏乳的利用
4.岁时活动和通过礼仪
5.个人配膳法
6.菜肴和宴会形式
7.寺院的作用
8.面类的普及
四 变化的时代
1.时代背景
2.饮茶的普及
3.南蛮人传播之物
4. 新形式的形成
5.进餐次数的变化
五 传统饮食文化的完成期
1.时代背景
2.城市与农村
3.酱油的普及
4.餐厅的出现
5.小吃店的发展
6.烹饪技术和餐饮情报的出版
7.阿伊努族和冲绳
六 在现代的变迁
1.时代背景
2.重新肉食
3.牛奶和乳制品
4.对外来饮食的接受
5.振兴与没落的时代
6.新饮食模式
7.接受外来饮食的模式
第二部 日本人的饮食文化
绪论
一 餐桌上
1.饭·酒·茶──进餐的构造
2.餐桌──从食案到餐桌
3.装盘美学──餐桌上的日本庭园
4.筷子——进餐规则的基础
二 在厨房
1.厨房──火和水的世俗化
2.做饭──从柴火到电饭煲
3.菜刀和砧板──厨房里的日本刀
4.汤和高汤——鲜味文化
三 在外就餐、菜肴、饮品
1.饮食店——高密度分布
2.刺身——不烹饪的菜肴
3.寿司——从保存食品到快餐食品
4.锄烧——餐桌上的新传统
5.豆腐和纳豆——田地里的肉
6.素斋——佛教徒的素食
7.天麸罗和炸猪排——新兴的全民菜肴
8.面类——味道的地方差异
9.保存食品:腌制食品和鱼干
10.茶的伴侣——年糕和点心
11.酩酊与清醒——酒和茶
后记——世界的日本饮食
译后记
《包邮 日料的故事:从橡子到寿司的食物进化》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惊喜远不止于“好看”两个字。我一直以来对日本的文化都情有独钟,尤其是他们的饮食,总觉得里面藏着一种极致的追求和深厚的底蕴。而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这扇门。作者石毛直道先生的叙述,完全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者腔调,而是娓娓道来,充满了人文关怀。我看到了日本人如何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出丰富多样的食物。从最朴素的橡子,到令人垂涎的寿司,这中间的每一步,都凝聚着先人的智慧和努力。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社会阶层饮食习惯的描绘,让我能够更立体地理解日本社会的变迁。例如,关于武士阶层的饮食,以及佛教传入对日本饮食的影响,这些细节都让整个故事更加丰满和引人入胜。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和一位博学的长者对话,他用亲切而深刻的语言,讲述着一个民族关于食物的故事,也讲述着一个民族的灵魂。
评分不得不说,《包邮 日料的故事:从橡子到寿司的食物进化》这本书的价值,绝对超出了一本普通的“美食书”。它更像是一部关于日本社会历史和文化变迁的精彩画卷,而“食物”则是串联起这一切的主线。我之前对日本饮食的理解,大多停留在表面的美味和摆盘的精致,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食物背后更深层次的意义。作者石毛直道先生的论述,将食物的演变与历史事件、技术进步、宗教信仰、社会结构等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宏大而又细腻的叙事。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外来文化如何影响日本饮食”的部分,比如中国饮食的传入,以及近代西方食物的进入,这些都为日本料理注入了新的活力,并最终形成了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多元化格局。这本书让我明白,每一道日料,背后都承载着一段历史,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它不仅仅是关于“吃”,更是关于“人”,关于“生活”,关于“传承”。
评分这本《包邮 日料的故事:从橡子到寿司的食物进化》真是让人爱不释手,我作为一个对日本饮食文化一直充满好奇的读者,这次算是彻底被它吸引住了。书的标题就非常有画面感,“从橡子到寿司”,这跨度之大,简直可以写成一部史诗!我一直以为日本料理就是精致的刺身、鲜美的寿司,没想到它背后隐藏着如此深邃的历史和演变。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看到了古代日本人如何依靠采集野果、狩猎、捕鱼来生存,如何一点点地驯化动植物,将原始的食材变成如今我们所熟知的日式料理。特别是关于“橡子”的部分,让我大开眼界,完全颠覆了我对日本食物的刻板印象。原来,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起眼的橡子竟然在日本人的餐桌上扮演过如此重要的角色,成为度过饥荒、支撑文明的重要力量。这种从最基础的食物来源追溯到现代精致料理的脉络,就像是在解开一个古老的谜题,每揭开一层都让我对日本饮食的理解更加深刻。我尤其喜欢作者笔下那种对细节的关注,对每一种食材、每一种烹饪方式的起源都进行了细致的考证和生动的描绘。读这本书,不仅仅是了解食物,更是了解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社会变迁和文化哲学。
评分说实话,当我在书店看到《包邮 日料的故事:从橡子到寿司的食物进化》这个名字的时候,并没有报太大的期待,以为会是一本比较枯燥的学术著作。但实际阅读下来,我彻底被它的内容所震撼了,也彻底颠覆了我对日本饮食文化的认知。作者石毛直道先生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讲述了日本食物从最原始的形态,比如采集橡子、狩猎、捕鱼,一步步发展演变,直到形成我们今天所熟悉的精致日料的过程。我之前一直以为日本料理就是纯粹的“吃”的艺术,没想到它背后蕴含着如此丰富的历史、地理、社会和文化信息。书中关于“食物进化”的视角非常新颖,让我看到了食物不仅仅是满足生理需求的物质,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桥梁。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海产品的利用,以及酱油、味噌等发酵食品的出现,它们是如何改变了日本人的口味,又是如何成为日本料理不可或缺的基石。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理解一种饮食文化,不仅仅是品尝它的味道,更是要深入了解它的历史根源和发展脉络。
评分我得说,《包邮 日料的故事:从橡子到寿司的食物进化》这本书的书写风格实在是太独特了,完全不是我之前读过的那些食谱或者文化介绍类书籍能比拟的。作者石毛直道先生的文字,既有学者般的严谨考据,又不失故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他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将这些历史信息编织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亲眼见证日本食物的演变过程。我特别欣赏书中的逻辑性,从最基础的生存需求出发,到农业的发展,再到外来文化的传入,以及宗教、社会制度对饮食习惯的影响,每一个环节都衔接得天衣无缝,构成了一个完整而精彩的日本饮食文化发展图景。读完第一部分关于古代食物的部分,我被那些原始而坚韧的生存智慧所打动;接着看稻米在日本社会地位的提升,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结构变化,我又感受到了食物与文明进步的紧密联系。特别是关于“寿司”的起源,我一直以为它是古代就有的,没想到书中揭示了它从一种保存鱼肉的“熟寿司”演变到今天我们熟悉的握寿司的过程,充满了惊喜和智慧。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每一次食物的改变,都不仅仅是口腹之欲的满足,更是人类生存智慧、社会进步和文化交流的生动体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