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第12册)

国学(第1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国学
  • 传统文化
  • 文化典籍
  • 经典
  • 修身养性
  • 中华文化
  • 历史
  • 文学
  • 教育
  • 启蒙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丹阳新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59603
商品编码:25130493974
包装:平装
开本:16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基本信息
书名: 国学(D12册)
作者: 开本:
YJ: 38
页数:
现价: 见1;CY=CY部 出版时间 2015-12
书号: 9787301259603 印刷时间: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版次:
商品类型: 正版图书 印次:
内容提要 作者简介   主编傅建明,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浙师大教育文本分析中心主任,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专家组成员,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成员。 精彩导读   致小朋友
  小朋友,本册《国学》将为你翻开新的一页!在这里,你将领略一脉相承的经典思想激发的智慧;你将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给予的荣耀;你将汲取祖国传统文化带来的丰富营养。
“士有百行,以德为先。”你1先读到的是“德行篇”,你将认识以不贪为宝的子罕,俭以养德的诸葛亮,以德报怨的宋J,重视道义和友情的巨伯,他们的一言一行会让你从中领悟道德的真谛,并指引你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修学篇”YL你继续感受学习的乐趣。荀子提醒你,坚持不懈地学习可以增长知识、修养品德;《永和拥卷》的故事告诉你,要大量阅读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刘开嘱咐你,学习还要善于提问;曾国藩告诫你,学习必须讲究方法。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抒情篇”里,诗人王勃在滕王阁上的即席而作,抒发了无路请缨的感慨;范仲淹登上岳阳楼,无限景色尽收眼底,写下充满喜悦和想象的诗篇;欧阳修听到秋声,体味到人生的苦闷和悲凉。“一切景语皆情语”,何谓“借景抒情”?这些J是典范。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世事篇”中居功不傲、坚守节操的介子推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也许会让你折服,伯乐相马、盲子坠桥的故事诉说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小朋友,不要担心字词成为你阅读的障碍,在注释和译文之后,“字词解码”会是你的好帮手。“理解阶梯”也一定难不住你,你和小伙伴们一起学习,努力克服它吧!接下来,你可以静下心来“细读慢品”了,W此,才能体味其中的“暗香浮动”。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博学广闻”链接了许多有趣的故事,帮助你积累文化知识,让你拥有更多的传统文化财富。
别忘了,还有在文化百花园中绽放D特光彩、熠熠生辉的经典古诗词哦!希望“古诗词鉴赏知识”能够带你品赏其和谐优美的音韵,吟诵其凝练生动的语言,感悟其幽远深邃的意境。
小朋友,国学经典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它会对你的生活潜移默化地发生作用,它可以不知不觉地美化你的语言、提升你的品位、滋养你的生命。经典可以成为你的朋友,初读如逢故友,重读似遇新人。
我们将在孔老师的YL下与蒙蒙、正正一起学习《国学》。 目录

目  录

致小朋友 1
D一单元 德行篇 3
D一课 子罕弗受玉 4
D二课 诫子书(节选) 10
D三课 梁亭窃灌 17
D四课 巨伯高谊 23


D二单元 修学篇 29
D五课 劝学(节选) 30
D六课 永和拥卷 37
D七课 问说(节选) 43
D八课 曾国藩家书(节选)49


D三单元 抒情篇 55
D九课 滕王阁序(节选)56
D十课 岳阳楼记(节选)62
D十一课 秋声赋(节选)69


D四单元 世事篇 75
D十二课 介子推不言禄 76
D十三课 盲子坠桥 82
D十四课 马说     88


附 录 95
一、古诗词鉴赏知识 95
二、亲子诵读记录表 109


后 记    111

 


暂时没有目录,请见谅!

好的,这是一份为您的图书《国学(第12册)》撰写的、不包含该书具体内容的详细图书简介: --- 《国学精粹:探微索隐》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为当代读者提供一个深入、系统、且富于启发性的国学导览。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追溯中华文明的源头,汲取传统智慧的精髓,已成为提升个人修养、理解民族根脉的迫切需求。《国学精粹:探微索隐》并非一部孤立的断代史,而是力求搭建一座横跨数千年中华思想发展历程的桥梁,展现经典思想如何塑造了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 第一部分:思想的源流与奠基 本书的开篇将视野投向先秦时期的思想“轴心时代”。在这个孕育了百家争鸣的黄金时期,不同的学派如同一束束耀眼的光芒,照亮了人类认知世界与安顿社会秩序的诸多路径。 我们首先聚焦于儒家思想的奠基与演变。从孔子对“仁”与“礼”的阐述,到孟子“性善论”的积极入世,再到荀子对社会规范与后天教化的强调,我们将梳理儒家如何从个体道德实践上升为社会政治伦理的主流。此处探讨的重点在于,这些早期理论如何确立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框架,以及它们在后世帝王术与士人情怀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 随后,我们将转向道家思想的超脱智慧。老庄哲学中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与“齐物论”,为后世知识分子在政治失意或哲学困顿时提供了一种精神上的庇护所与超越视角。我们细致辨析“道”的本体论意义,及其对中国艺术审美,尤其是山水画、园林艺术的深远影响。 此外,法家与墨家的理性光芒亦不容忽视。法家的严密体系和对中央集权制度的构建逻辑,是理解中国古代政治运作的关键;而墨家“兼爱”、“非攻”的博爱精神和对实践科学的关注,则展现了先秦思想的多元与活力。 第二部分:经学诠释与士人精神 进入汉代以后,国学进入了以经学解释为主导的阶段。汉代独尊儒术,使得对“五经”的注释与阐发成为官方意识形态构建的核心任务。本部分将剖析不同学派对经典的解读差异,例如今古文之争,这不仅是文本解读的方法论之辩,更是对政治合法性与学术权威的争夺。 这一时期的重点在于“士人精神”的塑造。在经学框架下,读书人被赋予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使命感。我们将探讨“内圣外王”的理想如何驱动一代代知识分子在庙堂与江湖之间徘徊,以及“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典范是如何凝练成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图腾。 第三部分:哲学思辨的深化——佛道融合与理学兴起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与本土道教的发展,中国的哲学思辨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峰。这一部分将详细介绍玄学的兴起,它如何吸收了道家的“清谈”之风,对名教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刻反思,并为后世的哲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书重点分析宋代理学(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形成过程。理学是儒学在面对佛教和道教挑战后的一次伟大回应与复兴。我们将区分朱熹“格物致知”的穷理工夫与陆九渊、王阳明“心即理”、“知行合一”的直指本心之道。这两种路径,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教育方法、道德实践以及个体对“天理”的理解。 第四部分:艺术、伦理与生活中的国学 国学绝非仅仅是书本上的理论,它更渗透在中华民族的日常生活、伦理结构和艺术表达之中。 伦理架构方面,我们将探讨宗法制度、孝道观念以及“五伦”关系如何构建起稳定而有序的家族与社会网络。这些伦理规范既是维系社会稳定的基石,也是个体自我约束的内在要求。 艺术审美方面,国学理念如何转化为审美范式?例如,中国书法中的“气韵生动”、山水画中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以及诗词曲赋中对意境、格律的追求,无不体现了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哲学思想。我们将通过具体的艺术实例,解读这些美学形式背后的深层文化内涵。 结语:古今之变与当代价值 在全书的收尾部分,本书将目光投向近现代的学术转型与国学面临的挑战。我们探讨在新文化运动冲击下,传统学问如何寻求自身的现代性转化。最终,本书旨在强调,国学并非尘封的古董,而是提供了一套成熟的、关于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解决方案。理解这些经典,有助于我们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找回属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定力与精神自信。 《国学精粹:探微索隐》是一部为严肃学习者与文化探索者准备的指南,它力求在宏大叙事与精微考据之间取得平衡,引导读者真正走进国学的殿堂,感受那跨越千年的思想魅力。 ---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一口气读完了《国学(第12册)》中关于中国古代科技与发明的部分,简直是大开眼界!我一直以为古代的中国只是在文化、哲学上有所成就,没想到在科技领域也曾走在世界前列。书中详细介绍了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不仅讲述了它们的起源和发展,还探讨了它们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进程产生的深远影响。我特别被造纸术的发明故事所打动,张衡的浑天仪、祖冲之的圆周率计算,这些都让我对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肃然起敬。书中还提到了古代的建筑、医学、农业等方面的成就,让我意识到我们中华文明的璀璨远不止于书本上的几篇古文。这种将科技成就与历史文化相结合的叙述方式,让我看到了一个更立体、更生动的古代中国。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中华民族的伟大,也激发了我对科学探索的热情,原来我们古人就拥有如此超前的智慧,这让我感到无比自豪,也激励着我不断学习,为现代科技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评分

翻开这本《国学(第12册)》,一股浓厚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与古圣先贤们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初次接触国学,我总是带着一丝敬畏和好奇,而这本册子则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带领我一步步走进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殿堂。其中关于儒家思想的部分,对“仁、义、礼、智、信”的阐释,让我对做人的基本原则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特别是“仁”字,书中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历史典故,将其内涵描绘得淋漓尽致,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化为了鲜活的实践。再者,关于道家思想的解读,老子《道德经》中的“道可道,非常道”等名句,在作者的引导下,不再显得晦涩难懂,而是展现出一种豁达的人生观和宇宙观。那种“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给予了我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和启迪。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诗经》的赏析,那些朴实而又深情的诗句,描绘出古代人民的生活图景,充满了真挚的情感,让我感受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魅力。总的来说,这本《国学(第12册)》对于我这样刚刚踏入国学领域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本极佳的入门读物,它不仅普及了知识,更点燃了我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让我对接下来的国学探索充满了期待。

评分

读完《国学(第12册)》的某个章节,我被其中对中国古代哲学流派的梳理深深吸引。这本书没有生硬地罗列概念,而是通过历史发展的脉络,将诸子百家的思想一一展现。从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到汉唐宋明的学术演变,作者都做了精辟的概括。我尤其对书中对墨家思想的介绍印象深刻,其“兼爱非攻”的主张,在如今这个充满冲突的世界里,显得尤为珍贵,也让我开始反思战争与和平的意义。同时,书中对法家思想的剖析,也让我看到了另一种治国理政的思路,虽然其严刑峻法并非我所推崇,但其对社会秩序的重视,以及对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的思考,依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最让我惊喜的是,本书还涉及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学术流派,比如名家和阴阳家,通过这些介绍,我对中国古代思想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原以为国学只是些陈旧的典籍,但这本书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让我看到了传统智慧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命力,以及其对我们理解世界、认识自身的重要价值。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养分,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也会更上一层楼。

评分

《国学(第12册)》中的一个章节,让我对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和民俗文化有了前所未有的清晰认知。书中并没有枯燥地列举史实,而是通过对古代节日、婚丧嫁娶、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细致描绘,勾勒出一幅幅鲜活的古代社会生活画卷。我尤其喜欢关于春节习俗的介绍,那些关于祭灶、贴春联、拜年等传统习俗的由来和演变,让我对这个中国最隆重的节日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书中还讲述了一些有趣的民间故事和传说,这些故事不仅承载着古人的生活智慧,也反映了他们丰富的情感世界。我从中看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的热爱,对家庭的重视,以及他们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这本书让我觉得,国学并非遥不可及的圣贤之道,它就蕴含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体现在我们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风俗习惯里。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古老而又充满人情味的时空,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有了更深刻的认同感,也更加珍惜和热爱我们所处的这个文化传承之中。

评分

《国学(第12册)》中的一部分内容,让我对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书中对唐诗宋词的解读,不仅仅是文字的罗列,更是对作者创作背景、情感表达以及艺术手法的深入剖析。那些耳熟能详的诗句,在作者的解读下,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我仿佛能看到李白“举杯邀明月”的豪情,感受到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思念。尤其是关于词的发展演变,从婉约到豪放,不同时代、不同词人的风格各异,却又一脉相承,展现了中国文学的独特魅力。此外,书中还提及了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虽然篇幅不长,但寥寥数语,便勾勒出汉字从象形到草书、行书、楷书的演变过程,以及其中蕴含的哲学美学。这种将文字、情感、历史与艺术融为一体的叙述方式,让我对“国学”二字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经史子集,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审美情趣。阅读此书,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古代文人雅集,感受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韵味,也让我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