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国学(D12册) | ||
| 作者: | 开本: | ||
| YJ: | 38 | 页数: | |
| 现价: | 见1;CY=CY部 | 出版时间 | 2015-12 |
| 书号: | 9787301259603 | 印刷时间: | |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版次: | |
| 商品类型: | 正版图书 | 印次: | |
目 录
致小朋友 1
D一单元 德行篇 3
D一课 子罕弗受玉 4
D二课 诫子书(节选) 10
D三课 梁亭窃灌 17
D四课 巨伯高谊 23
D二单元 修学篇 29
D五课 劝学(节选) 30
D六课 永和拥卷 37
D七课 问说(节选) 43
D八课 曾国藩家书(节选)49
D三单元 抒情篇 55
D九课 滕王阁序(节选)56
D十课 岳阳楼记(节选)62
D十一课 秋声赋(节选)69
D四单元 世事篇 75
D十二课 介子推不言禄 76
D十三课 盲子坠桥 82
D十四课 马说 88
附 录 95
一、古诗词鉴赏知识 95
二、亲子诵读记录表 109
后 记 111
最近一口气读完了《国学(第12册)》中关于中国古代科技与发明的部分,简直是大开眼界!我一直以为古代的中国只是在文化、哲学上有所成就,没想到在科技领域也曾走在世界前列。书中详细介绍了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不仅讲述了它们的起源和发展,还探讨了它们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进程产生的深远影响。我特别被造纸术的发明故事所打动,张衡的浑天仪、祖冲之的圆周率计算,这些都让我对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肃然起敬。书中还提到了古代的建筑、医学、农业等方面的成就,让我意识到我们中华文明的璀璨远不止于书本上的几篇古文。这种将科技成就与历史文化相结合的叙述方式,让我看到了一个更立体、更生动的古代中国。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中华民族的伟大,也激发了我对科学探索的热情,原来我们古人就拥有如此超前的智慧,这让我感到无比自豪,也激励着我不断学习,为现代科技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评分翻开这本《国学(第12册)》,一股浓厚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与古圣先贤们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初次接触国学,我总是带着一丝敬畏和好奇,而这本册子则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带领我一步步走进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殿堂。其中关于儒家思想的部分,对“仁、义、礼、智、信”的阐释,让我对做人的基本原则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特别是“仁”字,书中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历史典故,将其内涵描绘得淋漓尽致,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化为了鲜活的实践。再者,关于道家思想的解读,老子《道德经》中的“道可道,非常道”等名句,在作者的引导下,不再显得晦涩难懂,而是展现出一种豁达的人生观和宇宙观。那种“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给予了我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和启迪。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诗经》的赏析,那些朴实而又深情的诗句,描绘出古代人民的生活图景,充满了真挚的情感,让我感受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魅力。总的来说,这本《国学(第12册)》对于我这样刚刚踏入国学领域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本极佳的入门读物,它不仅普及了知识,更点燃了我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让我对接下来的国学探索充满了期待。
评分读完《国学(第12册)》的某个章节,我被其中对中国古代哲学流派的梳理深深吸引。这本书没有生硬地罗列概念,而是通过历史发展的脉络,将诸子百家的思想一一展现。从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到汉唐宋明的学术演变,作者都做了精辟的概括。我尤其对书中对墨家思想的介绍印象深刻,其“兼爱非攻”的主张,在如今这个充满冲突的世界里,显得尤为珍贵,也让我开始反思战争与和平的意义。同时,书中对法家思想的剖析,也让我看到了另一种治国理政的思路,虽然其严刑峻法并非我所推崇,但其对社会秩序的重视,以及对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的思考,依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最让我惊喜的是,本书还涉及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学术流派,比如名家和阴阳家,通过这些介绍,我对中国古代思想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原以为国学只是些陈旧的典籍,但这本书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让我看到了传统智慧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命力,以及其对我们理解世界、认识自身的重要价值。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养分,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也会更上一层楼。
评分《国学(第12册)》中的一个章节,让我对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和民俗文化有了前所未有的清晰认知。书中并没有枯燥地列举史实,而是通过对古代节日、婚丧嫁娶、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细致描绘,勾勒出一幅幅鲜活的古代社会生活画卷。我尤其喜欢关于春节习俗的介绍,那些关于祭灶、贴春联、拜年等传统习俗的由来和演变,让我对这个中国最隆重的节日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书中还讲述了一些有趣的民间故事和传说,这些故事不仅承载着古人的生活智慧,也反映了他们丰富的情感世界。我从中看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的热爱,对家庭的重视,以及他们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这本书让我觉得,国学并非遥不可及的圣贤之道,它就蕴含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体现在我们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风俗习惯里。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古老而又充满人情味的时空,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有了更深刻的认同感,也更加珍惜和热爱我们所处的这个文化传承之中。
评分《国学(第12册)》中的一部分内容,让我对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书中对唐诗宋词的解读,不仅仅是文字的罗列,更是对作者创作背景、情感表达以及艺术手法的深入剖析。那些耳熟能详的诗句,在作者的解读下,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我仿佛能看到李白“举杯邀明月”的豪情,感受到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思念。尤其是关于词的发展演变,从婉约到豪放,不同时代、不同词人的风格各异,却又一脉相承,展现了中国文学的独特魅力。此外,书中还提及了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虽然篇幅不长,但寥寥数语,便勾勒出汉字从象形到草书、行书、楷书的演变过程,以及其中蕴含的哲学美学。这种将文字、情感、历史与艺术融为一体的叙述方式,让我对“国学”二字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经史子集,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审美情趣。阅读此书,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古代文人雅集,感受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韵味,也让我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