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教育艺术随想录 |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11-01 |
| 作者:李希贵 | 译者: | 开本: 32开 |
| 定价: 68.00 | 页数: | 印次: 1 |
| ISBN号:9787300247298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1995—2017,从高密一中到北京十一学校,跨越20年的自我对话,一位中国校长的思想成长史——看李希贵第一本著作这样迭代。 · 思考前卫,既特别理想,又非常现实。 · 详解十一学校学校转型的实践与思考。
《教育艺术随想录》是李希贵校长的第一本著作,2017年,李校长在在原有每篇文章后面撰写了长短不一的续篇。这些大都是李校长与十一学校同事们的*新探索,有对20年前的修正,也有完善与拓展。许多内容极具实操性,悉心感受李校长20年的教育探索,一定会从中得到莫大启发。 本书适合中小学教师、中小学校长培训与阅读,也适合其他教育管理者阅读。
李希贵,山东高密人,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 20世纪90年代以来,提出并实施了以课内大量阅读为基础的中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主持新学校行动研究,推进育人模式改革,在实践中构建了治理主体多元、管理结构扁平、课程多样可选择的生长性学校生态系统模型,让教育*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唤醒自己、发现自己、成为自己,初步形成了学生自主生长的学校生态。出版有《学生第二》《面向个体的教育》等专著。先后参与了教育部《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编写组、教育部更新教育观念报告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起草调研工作。
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停留在理论的象牙塔中,它始终保持着一种强烈的现实关怀和实践导向。作者的思考总能巧妙地与我们日常所处的环境、所面对的挑战联系起来,使得书中的论述不仅仅是停留在纸面上的高谈阔论,而是具有即时可操作性的指导意义。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可以用于审视和改进现实困境的视角和工具箱。我常常在阅读时,不由自主地联想到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并尝试用书中的原理去套用和分析,这种知识与现实的即时反馈循环,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价值感。它不是一本读完就束之高阁的参考书,而是一本需要时常翻阅、随时可以从中汲取力量和方向的生活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带着一丝现代气息的质感,拿在手里就感觉分量十足,不光是纸张的厚实度,更是内容本身所蕴含的深度给我带来的直观感受。从扉页的排版到章节的过渡,都透露着一种精心打磨过的痕迹,这绝不是那种粗制滥造的快餐读物能够比拟的。阅读体验上,字体大小适中,行距安排得当,长时间沉浸其中也不会让人感到视觉疲劳。我特别留意了那些引用和注释部分,它们详实而准确,为正文的论述提供了坚实的支撑,让人不由得对作者在资料搜集和整理上的巨大投入心生敬佩。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使得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成为了一种享受,每一次翻页都像是揭开一个新的知识维度,让人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期待。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这是一本值得珍藏和反复研读的佳作,它的物理形态和内在精神是高度统一的。
评分这本书的整体框架构建得极其宏大而又精密,结构上的严密性令人叹为观止。仿佛作者手中握着一张极其复杂的蓝图,每一步的展开都经过了深思熟虑,前后呼应,滴水不漏。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处理得非常巧妙,即便内容跨越了多个领域和时间维度,阅读者也能清晰地把握住主线脉络,不会在庞杂的信息中迷失方向。这种高度的结构化能力,体现出作者对所讨论主题的掌控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它不是零散观点的堆砌,而是一座精心设计、层层递进的知识殿堂,每一块砖瓦都承载着不可或缺的结构作用。读完之后,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对事物运作的底层逻辑有了一种更清晰的认知地图。
评分我对作者在语言运用上的功力深感佩服。他似乎拥有一种将抽象概念具象化的魔力,很多原本晦涩难懂的学理,在他的笔下变得清晰、流畅,甚至带有一种文学性的美感。遣词造句之间,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生活的温度和人情味。比如,他对某些现象的描述,寥寥数语,就能勾勒出一幅鲜活的画面,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种氛围和张力。这种文采和思想的完美结合,使得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充满了愉悦感,完全没有一般严肃读物常有的枯燥感。它像是一条蜿蜒流淌的河流,时而平静如镜,映照出深刻的哲理;时而激流涌动,展现出澎湃的力量与激情。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为老道,作者似乎非常清楚何时应该深入剖析一个复杂的概念,何时又该用一个生动的案例来做强有力的佐证。我读的时候,常常会被那种水到渠成的逻辑推演所折服。它不像某些理论书籍那样堆砌术语,反而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与你进行一次深入的、平等的对话。行文中穿插的那些富有洞察力的观察,常常让我猛地停下来,回味再三,甚至需要合上书本,去对照自己过往的一些经验和认知,进行一番自我校准。这种互动性极强的阅读体验,是很多书籍难以企及的。它并非强行灌输,而是引导你去思考、去质疑,最终得出属于自己的结论,这种“被赋权”的感觉,是阅读过程中最令人振奋的部分之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