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 作者简介吴军博士,知名自然语言处理和搜索专家,硅谷风险投资人。他的著作《数学之美》荣获国家图书馆第八届文津图书奖、第五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文明之光》被评为2014年“中国好书”,《浪潮之巅》荣获“蓝狮子2011年十大·商业图书”奖。
吴军博士曾经担任谷歌资深研究员,设计了谷歌中、日、韩文搜索算法以及谷歌的自然语言分析器。2010-2012年担任腾讯负责搜索和搜索广告等业务的副总裁,后回到谷歌负责计算机自动问答项目。
吴军博士自2008年开始从事风险投资,并于2014年作为创始合伙人创立了硅谷丰元资本风险投资基金。他也是上海交通大学客座研究员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工学院董事。
商品详情 -- 内容提要
《见识》是根据吴军老师在“得到”App专栏的订阅用户·为关心的内容,将之重新补充、调整后的作品,作品增补、调整篇幅超过60%。
吴军老师认为,与其他外部资源或者个人因素相比,个人的成就首先取决于“见识”。因此在书中,他将自己的经历,以及身边那些时代先行者的经验,以鲜明睿智的方式阐述出来,为你提供一个与众不同的、值得深度思考的看待世界、看待问题的视角。商品详情 -- 精彩页金钱观鲁迅先生讲,人“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然后他又具体解释道:“我之所谓生存,并不是苟活;所谓温饱,并不是·;所谓发展,也不是放纵。”鲁迅是一个很实在的人,他绝不假装清高,该享受的物质生活还是享受的。鲁迅的收入按照当时的物价水平而言是相当高的。他当时在教育部任职,每月的薪水是300块大洋,那时北京市民的·低生活费是每月两三块大洋。在民国初年,贝聿铭的叔祖贝润生先生买下了苏州狮子林,那么大一个园林,价格才9000两银子,大约12000块大洋,相当于鲁迅三年多的工资。当然,贝润生先生后来又投资对狮子林进行改建,才形成今天大家看到的狮子林。不过这至少说明鲁迅先生当时的薪水极高。除了“干薪”之外,鲁迅的稿费和讲课费也不少。顺带说一句,鲁迅在北京大学兼职讲课,并不算正式的教职人员,这种外聘人员当时的头衔是讲师,并非鲁迅达不到教授的要求而给了讲师头衔。
鲁迅还有一个特点,他一方面拿国民政府的钱,一方面还骂国民政府。鲁迅自己讲,饭碗可以跟理想分开。我们今天很多年轻人动不动就说为了理想,把工作辞了,然后在外面混一圈什么都没有做出来,再跑回去啃老。我甚至见过一个男生去“啃”收入低微的女朋友,真不知道该怎么评论他。2016年,我把很多想创业的人都劝回去上班了,因为我觉得他们还没有准备好,不仅在精神上,而且在物质上。
挪威著名剧作家易卜生写过一部名剧《玩偶之家》,里面的女主人公娜拉一直活在传统的婚姻制度下,跟丈夫的关系非常不平等,·终她觉醒了,终于离家出走开始了新的人生。几乎所有人在读完这部戏剧后都会赞扬娜拉追求自由平等的反叛精神,女权运动者对她更是赞叹不已。可是鲁迅的看法却不同,他写下了《娜拉走后怎样》一文。鲁迅写道:可是走了以后,有时却也免不掉堕落或回来。否则,就得问:她除了觉醒的心以外,还带了什么去?倘只有一条像诸君一样的紫红的绒绳的围巾,那可是无论宽到二尺或三尺,也完全是不中用。
她还须更富有,提包里有准备,直白地说,就是要有钱。
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
钱这个字很难听,或者要被高尚的君子们所非笑,但我总觉得人们的议论是不但昨天和今天,即使饭前和饭后,也往往有些差别。凡承认饭需钱买,而以说钱为卑鄙者,倘能按一按他的胃,那里面怕总还有鱼肉没有消化完,须得饿他一天之后,再来听他发议论。
所以为娜拉计,钱——高雅地说罢,就是经济,是·要紧的了。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
鲁迅是我非常钦佩的人,对于物质生活的态度,我颇为赞成他的一些看法。也就是说,我赞同“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那些为了理想而奋斗的年轻人,不要因为看到很多人辞职或者退学后发了财,就天真地认为只要将自己置之死地就能后生。现实情况往往是,置之死地后大部分情况是死掉了。很多人尤其是媒体为了哗众取宠,过分渲染退学创业的故事,但是他们常常故意颠倒因果关系。盖茨、佩奇、布林和扎克伯格退学创业能够成功,是因为他们找到了挣钱的方法,然后才退学,而不是反过来,因为退学,所以创业成功。
不过,今天我更想说的是对钱的态度,而不是钱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如果用几句简单的话概括我的金钱观,可以概括成这样5句话:1. 钱是上帝存在你那里的,不是给你的,回头你要还给他。
2. 钱只有花出去才是你的!3. 钱和任何东西,都是为了让你生活得更好,而不是给你带来麻烦。
4. 钱是靠挣出来的,不是靠省出来的,而挣钱的效率取决于一个人的气度。
5. 钱是花不光的,但是可以迅速投(投资、投机)光。
《洞见:穿越时代的智慧》 书籍简介 在信息爆炸、瞬息万变的当下,如何拨开迷雾,洞察事物本质,做出明智抉择?《洞见:穿越时代的智慧》是一部集思想深度、历史广度和人文关怀于一体的力作,它不拘泥于某一学科的藩篱,而是从宏观视角审视人类文明的发展脉络,提炼出跨越时空的普适性智慧。本书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深邃的思考力以及扎实的学识功底,带领读者进行一场关于认知、决策与未来趋势的深刻探索。 本书并非简单罗列事实或理论,而是通过引人入胜的叙事,将复杂的概念具象化,让读者在阅读中获得启发。它探讨了从古至今人类在面对重大挑战时所展现出的智慧与局限,分析了那些影响人类社会进程的关键转折点,并试图从中挖掘出能够指引我们当下和未来道路的普遍性规律。 第一部分:认知的基石——如何看见真实的世界 在信息泥沙俱下、真假难辨的时代,建立清晰的认知框架至关重要。《洞见》的第一部分深入剖析了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误区。它首先从人类大脑的运作机制入手,解释了我们是如何接收、处理和存储信息的,以及哪些固有思维模式(如确认偏误、幸存者偏差等)会阻碍我们看到真相。 接着,本书带领读者回顾了人类认知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从古希腊哲学的理性思辨,到启蒙运动对科学方法的推崇,再到近现代心理学对人类心智的探索,作者梳理了不同时代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的演变。他强调,真正的洞见并非源于天才的一闪而过,而是建立在对事实的严谨求证、对逻辑的清晰推理以及对多元视角的包容之上。 在这一部分,作者还会探讨“模型思维”的重要性。他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在头脑中构建着各种各样的模型来理解世界,而这些模型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我们认知的高度和深度。本书鼓励读者主动学习和构建更有效的模型,例如系统思维、概率思维等,从而能够更准确地预测事物发展趋势,规避潜在风险。 第二部分:决策的艺术——在不确定中做出最优选择 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清晰的认知是做出明智决策的前提,但如何将认知转化为行动,则是一门艺术。《洞见》的第二部分聚焦于决策的艺术,它深入浅出地解析了决策过程中常见的陷阱,并提供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论。 作者首先强调了“情境”在决策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样的决策,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下,其结果可能截然不同。因此,理解和把握事物所处的具体情境,是做出理性决策的第一步。本书通过大量历史案例和现实生活中的情境分析,展示了如何深入剖析情境的关键因素,从而找到最佳的行动路径。 其次,本书探讨了“权衡”的艺术。在资源有限、信息不全的情况下,几乎所有的决策都涉及权衡取舍。作者阐述了如何在不同的选项之间进行价值评估,如何理解和管理风险,以及如何避免“沉没成本谬误”等常见的决策误区。他鼓励读者培养一种“机会成本”意识,认识到每一次选择都意味着放弃其他可能性。 此外,《洞见》还特别强调了“迭代”在决策中的价值。在很多情况下,最优解并非一次就能找到,而是需要通过不断的尝试、学习和调整来逐步逼近。本书介绍了“精益创业”等理念在决策中的应用,倡导一种动态的、灵活的决策模式,鼓励读者勇于试错,并在错误中快速成长。 第三部分:趋势的洞察——理解文明的宏大叙事 人类社会并非静止不变,而是在不断的演进中。《洞见》的第三部分将目光投向了更宏大的历史长河,试图从文明演进的宏大叙事中,洞察未来的发展趋势。 作者首先回顾了人类文明史上几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变革,如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等,分析了这些变革的驱动因素、影响范围以及对人类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深远改变。他试图从中提炼出文明演进的周期性规律和非线性特征,帮助读者理解历史的逻辑。 接着,本书深入探讨了科技发展在塑造未来中的关键作用。它分析了当前一些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等)的潜力和风险,以及它们可能如何颠覆现有的产业格局和社会秩序。作者提醒读者,关注技术的“拐点”至关重要,因为技术的突破往往是改变趋势的催化剂。 同时,《洞见》也关注到了地缘政治、社会思潮、人口结构等非技术因素对文明走向的影响。它分析了不同文明体之间的互动与碰撞,探讨了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合作与冲突等复杂议题,旨在帮助读者构建一个多维度、动态的未来观。 第四部分:智慧的传承——从历史中汲取力量 历史不仅是过去的记录,更是未来的镜子。《洞见》的最后一部分,将焦点转向了如何从人类漫长的智慧遗产中汲取力量,为当下的挑战提供启示。 作者认为,历史充满了值得我们学习的经验教训。他通过对不同时代、不同文明中涌现出的杰出人物、重大事件以及经典思想的梳理,揭示了人类在面对困境时所展现出的韧性、创造力与道德力量。他强调,理解历史的复杂性,避免简单化和标签化,是汲取智慧的关键。 本书还探讨了“前人的经验”与“当下的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作者并不主张墨守成规,而是鼓励读者在理解历史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进行具有前瞻性的创新。他认为,真正的智慧在于能够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并在历史的纵深中找到创新的灵感。 最后,《洞见》呼唤一种“人文主义的关怀”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在技术飞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的当下,我们更需要关注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幸福。作者希望通过本书,引导读者重新思考我们所追求的“进步”的真正含义,以及如何在追求发展的同时,维护和提升人类的精神境界。 结语 《洞见:穿越时代的智慧》是一次关于认知、决策与未来的思想盛宴。它以宏大的视野、深刻的洞察和严谨的论证,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理解世界、把握趋势、做出明智选择的强大工具。无论您是身处职场、学术界,还是关心社会发展,这本书都将为您带来前所未有的启发,帮助您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找准方向,坚定前行,最终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进步的和谐统一。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场与历史对话,与未来对话的智识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