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该套卡片是将《正面管教》在教室里的运用,以卡片的形式呈现出来。在每张卡片上有对相应工具的简要介绍,以及具体的使用办法和相关示例,在卡片后还配有一幅形象而生动的插图。该套卡片既适合教师单独集中时间学习,也适合与其他教师共同讨论。既可以放置于办公桌上,也可以随身携带,随时使用。它是尼尔森博士为教师量身定制的“工具百宝箱”。 (美)简·尼尔森(Jane Nelsen) 等 著;张宏武 译 简·尼尔森(Jane Nelsen),教育学博士,杰出的心理学家,教育家,加利福尼亚婚姻和家庭职业心理治疗师,美国“正面管教协会”创始人。她是7个孩子的母亲,22个孩子的奶奶或外祖母,还是2个孩子的曾祖母。曾经担任过10年的有关儿童发展的小学、大学心理咨询教师。她是20多本著作的作者或合著者(被翻译成16种语言,在美国销量超过400万册,在美国之外的国家销量超过200万册),是众多有名育儿及养育杂志的顾问。 正面管教的五个标准1.帮助学生感受到一种情感连接。(归属感和价值感)2.和善与坚定并行。(尊重和鼓励)3.是长期有效的。(见下面两个标准)4.教给学生形成良好品格所需要的有价值的社会技能和人生技能。(尊重、自律、关心他人、解决问题和合作)5.让学生发现自己有多么能干,并建设性地运用自己的力量。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类“工具书”抱持着怀疑态度,总觉得它们充其量就是一些时髦的教育术语堆砌。但这本书彻底打破了我的成见。它不是那种只告诉你“要怎么做”的书,它更像是一本关于“人与人互动底层逻辑”的说明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后果与惩罚”之间区别的精辟论述。它强调了自然后果和逻辑后果的重要性,并提供了一系列实用的方法来建立这些后果的边界感,而且这些边界的建立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教育意义,而不是为了发泄大人的怒火。我记得书中提到一个场景,关于孩子弄脏了厨房,如果用惩罚,孩子会感到羞耻和怨恨;但如果采用逻辑后果——“弄脏了谁来负责清理?”孩子在动手擦地的过程中,体会到的是责任和行动的关联性,而不是被指责的痛苦。这种从“管束”到“教导责任感”的思维转变,是这本书赠予我的最宝贵的礼物。它的文字流畅且富有洞察力,读起来完全没有阅读压力,更像是在和一个非常有经验、情商极高的资深导师进行一对一的深度咨询。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深深的释然,仿佛积压在我心头多年的育儿焦虑突然找到了一个宣泄口和处理机制。它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它彻底解构了“坏行为”这个概念,将其重构为“未被满足的需求”的表达。作者的笔触非常温柔,却又异常坚定,她没有美化管教的难度,而是坦诚地告诉我们,改变需要耐心和重复的练习,但每一次小小的成功,都将为亲子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倾听”技巧的阐述,那种要求家长放下预设立场,真正去“看见”孩子情绪的深度共情,是过去很多书籍常常一带而过的部分。书中提供的那套“三步暂停法”——观察、命名情绪、询问需求——简直是救命稻草。我试着在孩子因为玩具坏掉而大哭时使用,我没有急着修复玩具或制止哭泣,而是蹲下来,轻声说:“我知道你现在很伤心,因为你最喜欢的那个小火车坏了,对吗?”那一刻,孩子的哭声明显减弱了,他抬起头看着我,我们之间的空气仿佛流动起来了,不再是僵持和对立。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设计也非常人性化,大量的思维导图和流程图,让那些看似复杂的心理学概念变得触手可及,非常适合忙碌的现代父母快速吸收和应用。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没有强迫读者按部就班地从头读到尾,而是像一本工具箱,你可以根据当前遇到的具体问题,随时翻阅到相应的章节去寻找解决方案。比如,当我正为孩子在学校与人发生冲突而烦恼时,我立刻找到了关于“冲突解决与情绪调节”的专题模块,里面详细列出了引导孩子复盘事件的提问清单。这使得这本书的实用性和即时反馈性大大增强。它不像某些理论著作那样,需要等待数周才能看到效果。这里的每一个“工具卡”——尽管我拿到的可能不是实体卡片,但内容给我的感觉就是如此——都是即插即用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正面冲突”的定义,她鼓励我们不要害怕矛盾,而要拥抱矛盾,因为那正是孩子学习社交技能的绝佳时机。这本书教会我,在面对孩子的“不听话”时,首先要做的不是提高音量,而是降低自己的姿态,放下评判,用好奇心去探索其背后的“剧本”。这种由内而外的沉静力量,比任何外在的控制手段都要强大得多。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儿童心理和教育方法的研究者(虽然我只是一个普通家长),这本书在整合现有成熟理论的同时,加入了大量细微且贴合实际生活的设计,这是它脱颖而出的关键。它不仅仅是重复布雷博·艾瑞克森的理论,或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而是将这些理论“翻译”成了家长可以在早晨七点半的早餐桌上、晚上九点的睡前时光里,毫不费力就能使用的对话模式。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正面强化”的部分,它摒弃了空洞的赞美,转而推崇描述性的、聚焦于努力过程的反馈。例如,不说“你真棒”,而是说“我看到你刚才耐心地把所有的积木都按颜色分好了,这需要很多专注力”。这种精确的反馈,极大地提升了孩子自我效能感的建立。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教养指南,不如说是一本亲子沟通的“高级语言学教材”,它帮我重塑了与孩子沟通的语法结构,让我们的互动从“指令-服从”的单向链条,升级成了充满理解与尊重的双向对话。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可以持续迭代和完善的亲子互动系统。
评分这本书绝对是教科书级别的存在,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才啃完第一部分,感觉自己的育儿观被彻底颠覆了。它不像市面上那些空泛地喊口号的指南,而是真正深入到日常冲突的肌理之中,用一种近乎手术刀般精确的视角,剖析了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需求。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选择权”的章节,作者没有简单地教你如何“惩罚”或者“奖励”,而是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框架,让你理解孩子每一次反抗或不合作,都是在争取一种自主感。举个例子,以前孩子不肯穿外套出门,我 Biasanya 会强迫或者吼叫,现在我尝试了书里提到的“有限选择法”——“你是想穿那件蓝色的还是红色的?”效果立竿见影,孩子从对抗变成了参与决策。这种由内而外的改变,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管教不是压制,而是引导和赋能。书中的案例分析极其细致,每一个情境都配有详细的步骤解析和潜在的对话脚本,让我们可以立刻在生活中尝试并看到反馈。对于一个渴望从“喊叫型父母”转型为“引导型父母”的家长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盏指路明灯,它提供的工具不是临时的创可贴,而是永久的思维升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