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郭廷以著的《近代中国史纲》从公元3世纪的中外交通谈起,简述数千年来的局势变化,归结于世变前的中西情势。进而历述近代中国的震荡、动乱与嬗变。书中详述了西力东渐之后中国政局变化全程,为读者提供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完整图景。内容包括:世变前的中国与西方、西力冲击、忧患中的自强运动、甲午惨败与中国分割、改制维新与排外、清倾覆前夕的内外情势、辛亥革命、袁世凯的统治、军阀恣睢、再革命、两种内战、安内攘外、八年抗日战争及中国大陆政权的改变等。书内附有精美地图24幅,书后并有补充阅读书目。本书不是史实的堆积,章节编纂都有作者匠心苦心在内。作者以冷峻的视角看纷繁复杂的历史,寥寥数语即能将历史的发展、影响交代得清晰明了。 郭廷以 著 郭廷以(1904-1975),字量宇,河南舞阳人。毕业于东南大学历史系。1949年前任教于清华大学、河南大学、中央正直学校、中央大学。1949年赴台,任教于台湾地区大学、台湾地区师范大学,后创建台北“中研院”近代史料究所,任所长。毕生致力于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与研究。曾赴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访学,并任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客座不错研究员。最初,《近代中国史纲》这个名字给我一种结构清晰、要点明确的预期,我以为它会是一份可靠的“地图”。但当我在书页间漫步,我发现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走进历史的森林,发现那些隐藏在树冠之下,鲜为人知的秘密。 书中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命运的描绘,尤其让我动容。作者没有将他们简单地视为革命的先驱或悲情的殉道者,而是细致地呈现了他们在时代浪潮中的挣扎、选择与妥协。我读到一些知识分子,他们曾经满怀报国热情,投身革命,却在政治斗争的漩涡中,经历了理想的破灭和个体的沉浮。我也读到一些人,他们选择回归乡野,在教育或文化事业中默默耕耘,为后辈留下薪火。作者对这些复杂的人性刻画,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历史的进程,是由无数个体的命运交织而成的,每一个选择,都充满了时代的印记和个人的无奈。
评分《近代中国史纲》这本著作,与其说是一部历史教科书,不如说是一次关于历史的深度对话。它抛出了一个个问题,引领着我去思考,去寻找答案,而不是直接给予我预设好的结论。 我特别被书中关于中国近代农民运动的章节所吸引。作者并没有将农民描绘成被动的受害者,而是深入剖析了他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从温顺的顺民,转变为具有反抗意识的群体。他详细地描述了各地农民起义的动机、组织形式,以及他们在与统治阶级和地方势力博弈中的策略与局限。我读到了那些在苛捐杂税下,被逼上绝路的普通农民,他们朴素的正义感与生存的渴望,以及他们在绝望中爆发出的力量。这种对底层人民抗争史的关注,让我看到了历史并非只有帝王将相的舞台,更有着无数普通人的血泪与呐喊,让我对中国近代史的理解更加多元和厚重。
评分阅读《近代中国史纲》的过程,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它不强迫你接受任何既定的结论,而是邀请你一同去审视、去探究,去构建属于自己的历史认知。 我被书中关于国民党和共产党在抗战期间合作与斗争的叙述深深吸引。这部分内容没有简单地将两者描绘成非黑即白的对立面,而是细致地勾勒出他们在共同抗击外敌的背景下,各自的战略考量、政治算计,以及在这种复杂关系中,普通民众所扮演的角色。作者并没有回避双方的矛盾与摩擦,甚至对一些具体的冲突事件进行了颇具深度的剖析。我仿佛看到了延安窑洞里的深思熟虑,也看到了重庆山城的权谋斗争。这种对历史多重力量交织的展现,让我对那个时期中国政治格局的形成有了更立体、更 nuanced 的理解,不再是单一的党派叙事,而是看到了不同力量在历史舞台上的博弈与选择。
评分我对《近代中国史纲》最初的认知,是它将涵盖中国近代一段漫长而重要的时期。然而,这本书并非仅仅是一本编年史,它更像是一部充满哲思的散文集,通过对一个个历史片段的独到解读,引发读者对于历史本质的深层思考。 书中有一段关于辛亥革命后,新文化运动如何在中国知识界掀起巨浪的论述,让我尤为难忘。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赞美其对旧思想的批判,而是深入分析了这场运动在实践中遇到的阻力和困境。他指出,当“德先生”和“赛先生”被引入中国时,并非所有人都准备好接受它们。那些长期被传统束缚的观念,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被彻底涤荡。我看到一些知识分子在呐喊,在呼吁,但更多的是普通民众的迷茫与困惑。作者对这种思想解放过程中的阵痛与矛盾的坦诚记录,让我对历史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看到了任何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都绝非一蹴而就,而是充满了曲折与反复。
评分初读《近代中国史纲》,我预期的是一段按时间顺序铺陈开来的宏大叙事,期待的是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清晰梳理和对主要历史人物的概括性介绍。然而,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没有选择一条最平坦、最直接的叙事路径。相反,它像一位老练的导游,时不时地将你引向历史画面的侧翼,让你去留意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风景。 我特别被书中关于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章节所吸引。它没有仅仅停留在政治革命、经济改革的宏观层面,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寻常百姓的生活。从服饰的改变,到饮食的演变,再到家庭结构的悄然调整,作者用一种近乎“田野调查”的细致,展现了历史的“毛细血管”是如何被触动的。我读到关于城市里新兴的咖啡馆如何成为知识分子交流思想的场所,也读到乡村妇女在洋布的冲击下,手工艺技能面临的挑战。这些琐碎却真实的细节,让我对近代中国社会底层的变化有了更为真切的感受,也让我意识到,历史的进程,不仅仅是发生在庙堂之上,更弥漫在市井街巷之间。
评分《近代中国史纲》,这个名字本身就暗示着一种宏观的视角和历史的脉络梳理。然而,这本书带给我的体验,远不止于此。它更像是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中国近代史中那些错综复杂、难以简单概括的侧面。 我被书中关于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社会结构的变迁以及新兴阶层的崛起所吸引。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经济数据层面,而是深入描绘了城市里形形色色的人们:投身洋务运动的官员、租赁土地的新兴地主、在工厂里辛勤劳作的工人、以及穿梭于街头巷尾的商贩。他着重展现了这些不同阶层之间既有合作,也有矛盾,他们共同塑造了近代中国城市的活力与复杂性。我读到了城市发展带来的机遇,也读到了它所引发的贫富差距和社会问题。这种对社会肌理的细致剖析,让我对近代中国城市化的真实面貌有了更直观、更生动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就叫做《近代中国史纲》,我当初抱着极大的好奇心翻开它,原以为它会像它的名字一样,提供一个清晰、简明的近代中国历史框架,让我能够迅速理清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脉络。然而,当我沉浸其中,细细品读时,我发现这绝非一本简单的“史纲”。它更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用他那历经风雨的眼睛,讲述着那些被淹没在宏大叙事下的个体命运,那些在历史洪流中微不足道却又至关重要的细微之处。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于晚清时期士人阶层思想转变的细腻描绘。它没有简单地将他们视为保守的卫道士,而是深入剖析了他们在面临西方文明冲击时内心的挣扎、困惑与探索。那些试图“中体西用”的改革者,他们的焦虑不安,他们的理想抱负,以及最终在现实面前的无力感,都被作者笔下的文字刻画得入木三分。我仿佛能看到他们在书斋里挑灯夜读,在奏折里字斟句酌,在朝堂上据理力争,却又最终只能眼睁睁看着国家走向衰败的无奈。这种对历史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让我对那段复杂的历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好人”与“坏人”的划分,而是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与时代的局限。
评分当我翻开《近代中国史纲》时,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系列历史事件的串联,是某个重要节点的判定。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意识到这本书的魅力远不止于此,它更像是一位充满洞察力的思想者,引导我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历史解释。 书中对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传统家庭伦理与西方思想碰撞的探讨,令我印象深刻。作者没有简单地将传统文化视为阻碍进步的枷锁,而是深入分析了在剧烈变革的时代,传统价值观如何被解构,又如何在新的社会土壤中寻找新的生命力。我读到关于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的变化,关于婚姻制度的动摇,关于女性地位的悄然提升。这些看似个体化的情感与伦理的变迁,却折射出整个社会结构的深刻调整。作者以一种温和而有力的笔触,展现了文化基因在历史变迁中的复杂传承与断裂,让我对“现代化”的内涵有了更丰富、更人性化的理解。
评分《近代中国史纲》这本书,从书名上看,似乎是一个较为宏观和概括性的历史梳理。然而,在我深入阅读后,我发现它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巧妙地融入了大量极具深度和启发性的微观观察,使得整本书充满了生命力。 我尤为惊叹的是书中对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的细致刻画。它不仅仅是列举了张謇、荣氏兄弟等杰出企业家的事迹,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探讨了这些企业在当时严峻的社会经济环境中所面临的重重挑战。从官僚的阻挠,到外国资本的挤压,再到国内市场的不成熟,每一个环节都被作者描绘得真实而生动。我能感受到那些民族企业家在时代的洪流中,既有敢为人先的勇气,也有身不由己的无奈。读到他们如何殚精竭虑,如何克服万难,将民族工业一点点地建立起来,又如何在风雨飘摇中苦苦支撑,我内心深受触动,对中国近代经济史的理解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当我看到《近代中国史纲》的书名时,我预设了它是一本能够帮助我快速构建近代中国历史知识体系的书。然而,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没有止步于知识的传授,而是引导着我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甚至是对于历史本身的质疑。 书中对于近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讨论,让我深有启发。作者没有简单地将西方的政治模式直接套在中国身上,而是深入分析了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人民尝试引入各种政治制度时的探索、失败与调整。我读到了关于君主立宪的尝试,关于共和制度的建立,以及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挑战,例如地方势力、军阀割据以及民众的政治参与度等等。作者对这些改革过程中所暴露出的深层矛盾和现实困境的坦诚揭示,让我意识到,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治发展,都必须与自身的历史文化土壤相契合,绝非可以简单模仿。这种对政治转型复杂性的深刻洞察,让我对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理解更加深刻和全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