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經典著作套裝【共5冊】總定價198.00元
時間簡史 ISBN:9787535744517 定價:38元 頁碼:138
大設計 ISBN:9787535765444 定價:48.00 頁碼:159
宇宙簡史 ISBN:9787544727860 定價:28.00 頁碼:209
我的簡史 ISBN:9787535774408 定價:42.00 頁碼:129
果殼中的宇宙 ISBN:9787535733597定價:42.00元 頁碼:201
我早的記憶是站在海格特的拜倫宮學校的托兒所嚎啕大哭。我周圍的所有小孩都在玩似乎是非常美妙的玩具,而我想參與進去。但是我隻有兩歲半,這是我第1迴被放到我不認識的人中間,我很害怕。我認為我的父母對我的反應頗為驚訝,因為我是他們的第1個孩子,而且他們依從兒童發育教科書,書上講孩子在兩歲時就應該準備開始社交。不過他們在這個可怕的上午之後即把我帶走,在一年半的時間裏不再把我送迴拜倫宮。
那時,也就是二戰時期以及戰後不久,海格特是一些科學傢和學術界人士居住的區域。(在另一國傢他們會被稱作知識分子,但是英國人從不承認有什麼知識分子。)所有這些父母都把孩子送進拜倫宮學校,這是一所當時非常先進的學校。
我記得我對父母抱怨說,這所學校從未教我任何東西。拜倫宮的教育者們不相信那時被認可的灌輸教育法。相反地,你被假定自己學習讀書而沒有意識到是被教的。我終於到相當晚的八歲纔學會閱讀。我的妹妹菲利帕被用更傳統的方法教會閱讀,四歲時即能閱讀。但那時,她肯定比我聰明。
我們住在一幢高大的、狹窄的維多利亞風格的房子裏,這是我父母在二戰時期以非常便宜的價格購置的,當時人人都以為倫敦將被炸平。事實上,一枚V-2火箭就落到離我們傢隻有幾間房子遠的地方。當時我和母親、妹妹都齣門瞭,隻有父親在傢。幸運的是,他沒有受傷,而房子也沒有受到重創。但是在後來許多年路上留下瞭一個大彈坑,我經常和朋友霍華德在那兒玩,他住在另一個方嚮和我們隔著三個門的房子。因為霍華德父母不像其他我認識的所有朋友的父母,不是知識分子,所以他對我而言是一種啓示。他進郡立學校,而不是拜倫宮,而且他通曉足球和拳擊,這都不是我父母夢寐以求地追隨的運動項目。
另一個早期迴憶是我得到的第1組火車玩具。二戰時英國不製造玩具,至少不為國內市場製造。但是我對火車模型有強烈興趣。父親試圖給我造一列木質火車,但它沒有使我滿足,由於我需要某種自己能運動的東西。於是他搞到瞭一列二手的發條火車,用烙鐵修理好,在我快3歲時送給我作聖誕禮物。那列火車走得不很好。不過我父親在二戰剛結束時去瞭趟美國,當他坐瑪麗皇後號迴來時,他給我母親帶瞭一些尼龍,那是當時在英國得不到的。他為我妹妹瑪麗帶迴一個玩偶,它能一躺下來就閉上眼睛。而他給我帶瞭一列美國玩具火車,還包括排障器和八字軌道。我還記得在我打開盒子時的激動。
必須上緊發條的發條火車已經非常好瞭,但我真正想要的是一列電動火車。我時常花費幾個小時觀看海格特附近剋勞奇恩德的火車模型俱樂部的設計。我朝思暮想有一列電動火車。終於,當我父母都齣門到什麼地方去時,我抓住機會從郵局銀行取齣非常有限的錢,這些錢是人們在特殊場閤例如施洗禮時給我的。我用這錢買瞭一列電動火車。但是令人非常沮喪的是,它也運行的不是很好。我應該將它退迴去要求商店或者製造廠傢更換一個新的,但當時的看法是,買某種東西是一種特權,如果東西有毛病隻得自認倒黴。於是我花錢去修理馬達,修理之後它也一直未能運行得很好。
後來,在我十幾歲時,我建造瞭飛機模型和船模型。我的手工從來就笨拙,但我是和學友約翰·麥剋列納翰一起做的,他比我靈巧得多,他的父親在自己傢裏有車間。我的目標總是建造一個我能控製的運行的模型。我不在乎它的外錶看起來如何。我想正是同一種動因驅使我和另一位學友羅傑·芬尼豪一道發明瞭一係列復雜的遊戲。有一種製造業遊戲,附有生産不同顔色産品的工廠,為它們運營的公路和鐵軌以及股票市場。有一種戰爭遊戲,在4000個方塊的闆上玩,甚至還有封建遊戲,在這遊戲中每一個玩傢都是有傢譜可查的整個王朝。我以為這些遊戲,還有火車、船舶和飛機都是來自要瞭解係統如何運行和如何控製它們的強烈願望。從我開始攻讀博士學位開始,我對宇宙學的探索滿足瞭這個需求。如果你理解宇宙如何運行,在某種程度上,你就控製瞭它。
1962年10月我到達劍橋讀研究生。我申請跟隨弗雷德·霍伊爾做研究,他是當時英國著名的天文學傢,穩態理論的主要倡導者。我這裏講天文學傢,因為宇宙學在那時幾乎不被承認為正當的領域。由於和霍伊爾的學生賈揚·納裏卡一道上過夏季課程受到瞭啓發,我認為這正是我要從事研究的領域。然而,霍伊爾已收有足夠多的學生,我很失望地被分配給我從沒聽說過的丹尼斯·西阿瑪。
這也許是好的。霍伊爾經常外齣,他可能不會較多地注意我。而西阿瑪卻常在近旁,隨時可以和我交談。我對他的很多思想持異議,尤其是關於馬赫原理,即物體的慣性應歸因於宇宙中所有其他物體的影響的思想,但是他的思想激勵我發展自己的圖像。
在我開始研究時,宇宙學和基本粒子物理學似乎是激動人心的兩個領域。後者是活躍的快速改變的領域,吸引瞭大多數好的頭腦,而宇宙學和廣義相對論停滯在1930年代的狀態。理查德·費恩曼,這位諾貝爾奬獲得者和二十世紀偉大的物理學傢之一,驚人地記述過他於1962年在華沙參加廣義相對論和引力會議的經曆。他在緻妻子的信中寫道:“我從會議一無所獲。因為沒有實驗,這個領域不活躍,所以很少優秀的人在此耕耘。其結果是這裏有一大堆傻瓜(126名),而這對我的血壓很不利……請提醒我不要再參加任何引力會議!”
當然,在開始做研究時,我對此一無所知。但是我覺得那時研究基本粒子太像搞植物學瞭。量子電動力學——製約化學和原子結構的光和電子的理論在1940和1950年代就完成瞭。現在,注意力已轉移到原子核中的粒子之間的弱核力和強核力,但類似的場論似乎無法解釋它們。的確,特彆是劍橋學派認為,不存在什麼根本的場論。取而代之,一切都被麼正性——也就是概率守恒——以及粒子散射中的某種特徵模式所確定。當時認為這種方法會成功,而我卻記得弱核力的統一場論的首次嘗試被嗤之以鼻的場景,而後者終取代瞭前者,現在事後看來,這一切很瞭不起。現在人們已經忘記瞭S(-)矩陣的工作,而我很慶幸自己沒開始做基本粒子的研究。如果那樣的話,我沒有任何研究成果可以存活。
另一方麵,宇宙學和引力的領域被人忽視日久,當時卻已悄然成熟,可以發展瞭。和基本粒子不同,它存在一個定義很好的理論——廣義相對論——但這個理論被認為是不可解決的睏難。人們在找到描述該理論的愛因斯坦方程的任何解時如此高興,他們甚至不去詢問該解具有什麼物理意義,如果它具有物理意義的話。這就是費恩曼在華沙遭遇到的廣義相對論的舊學派。富有諷刺意味的是,華沙會議也以廣義相對論開始復興而被曆史銘記,盡管我們可以原諒費恩曼當時沒有看齣這一點。
新的一代進入這個領域,新的廣義相對論研究中心齣現瞭。其中兩個中心對我尤其重要。一個位於德國漢堡,受帕斯誇爾·約當領導。我從未訪問過那裏,但我對那裏産生的優雅論文贊賞有加,這些論文和早先關於廣義相對論的淩亂研究相比,可謂天上地下。另一個中心是赫爾曼·邦迪領導的位於倫敦國王學院的中心。
因為我在聖奧爾本斯或在牛津的非常容易的物理課程中沒學到多少數學,西阿瑪建議我研究天體物理。但是既然我未有機會師從霍伊爾作研究,我也就不想研究某種枯燥和缺乏想像力的東西,諸如法拉第鏇轉。我既然來到劍橋研究宇宙學,那麼宇宙學就是我決心要研究的。於是我耽讀廣義相對論的老教科書,每周都和西阿瑪的其他三名學生前往倫敦的國王學院聽課。我對詞句和方程都明白,但我對這個學科沒有感覺。
西阿瑪把我引導到所謂的惠勒-費恩曼電動力學。該理論是說電和磁是時間對稱的。然而,當一個人開燈時,正是宇宙中其他所有物質的影響使光波從燈泡往外行進,而非從無限遠到達並終結於燈泡。為瞭使惠勒-費恩曼電動力學能行得通,從燈泡往外行進的所有光應被宇宙中其他物質所吸收。這在穩態宇宙中會發生,在那裏物質密度會保持常數,而在隨著宇宙膨脹密度降低的大爆炸宇宙中則不會發生。人們聲稱,這是我們生活在一個穩態宇宙中的另一個證明,如果仍然需要證明的話。
據說,這能夠解釋時間之箭,這是無序化日增,以及為何我們記住過去而非將來的原因。1963年在康奈爾大學舉行瞭一次關於惠勒-費恩曼電動力學和時間之箭的會議。費恩曼如此厭惡關於時間之箭發錶的廢話,他拒絕將自己的名字印在會議文集中。他隻被指為X先生,但每個人都知道那是誰。
我知道霍伊爾和納裏卡已經完成瞭膨脹宇宙中的惠勒-費恩曼電動力學,還繼續去闡述時間對稱的新引力論。1964年,霍伊爾在皇傢學會的一次會議上首次公開瞭這一理論。我參加瞭演講會,我在問答階段說,在穩態宇宙中,所有物質的影響會使他的質量無限大。霍伊爾問我為什麼這麼講,而我迴答說我計算過它。所有人都以為我是指在這演講期間我已經做完瞭心算,而事實上我和納裏卡共用一間辦公室並且我預先看到瞭論文草稿,這使得我可以在會議之前去作計算。
霍伊爾非常憤怒。他正想建立他自己的研究所,並且威脅說如果他得不到錢,就參與去往美國的大腦流失潮。他以為我是有人煽動去破壞他的計劃。然而,他成立瞭自己的研究所,而且後來還給我一個工作,因此他顯然並不對我懷恨在心。
我在牛津的後一年就注意到,我變得越來越笨拙。在摔下幾個颱階後我就去看醫生,但他所說的一切隻是“彆喝啤酒”。
我搬到劍橋後甚至變得越發笨拙。聖誕節期間,我在聖奧爾本斯的湖上滑冰時跌倒,爬不起來。我母親注意到這些問題並把我送到傢庭醫生那裏。他把我轉到一個專傢那裏,在我21歲生日剛過不久,我就進瞭醫院進行檢查。我在醫院裏待瞭兩周,期間做瞭種類繁多的檢查。他們從我手臂取齣肌肉樣品,把電極嵌到我身上,然後把射電波不能透過的一些流體注入我的脊柱,然後使床傾斜,用X射綫看這些流體從上往下流動。做瞭這一切後,除瞭告訴我沒患多發性硬化癥以及是非典型的情形外,什麼都沒講。然而我推斷,他們預料病情會繼續惡化。他們除瞭給我一些維生素外束手無策,盡管我能覺得他們預料這些藥片沒多大用處。我沒有問更多細節,顯然他們沒有什麼好事可告訴我。
意識到我患瞭可能在幾年內緻死的絕癥對我是有點震驚。這樣的事怎麼會落在我頭上呢?然而,當我在醫院裏時,我見證瞭在我對床上一位有些認識的男孩死於血癌。很清楚有人比我更不幸——至少我的狀態沒有使我覺得患病。我感得有點自憐時,就立即記起那個男孩。
不知道我將來會發生什麼或者這個病會發展得多快,我處於一團迷霧之中。醫生們讓我迴到劍橋繼續我剛開始的廣義相對論和宇宙學研究。但是因為我沒有太多數學背景所以研究沒有進展——畢竟,當我知道我也許不能活得足夠久以完成我的博士論文時很難專心緻誌。我覺得有點悲劇人物的味道。
我開始聽瓦格納的音樂,但雜誌文章報道說我那時還酗酒,就未免是誇大其詞。一旦一篇文章寫到這個,另外的文章就抄過去,因為它可以編一個好故事,而終人人都相信任何齣現在齣版物中這麼多次的東西必然是真的。
然而我當時的夢想是相當讓人睏擾的。在我的病癥還未得到診斷前,我對生活極其厭倦。似乎沒有什麼事情值得去做。我齣院不久,就做瞭一個即將被處死的夢。我忽然意識到,如果我被緩刑的話,還有很多我能做而值得做的事情。另外一場我做瞭很多次的夢是,我要犧牲自己的生命去救彆人。畢竟,如果我不管怎麼都要死,我不妨做一些好事。
但是我沒死,盡管我的未來總是被烏雲遮蓋,我非常驚訝地發現我享受生活。事件發生根本變化的原因是我和一個名叫簡·王爾德的姑娘訂婚,我是大約在被診斷為ALS病時邂逅瞭她。這給我瞭某種生活的動力。
史蒂芬·霍金齣生於1942年,他的生日恰好是伽利略逝世三百年忌日。他現任劍橋大學盧卡斯數學教授(這一教席曾由艾薩剋·牛頓所任)。他廣被推崇為繼愛因斯坦後傑齣的理論物理學傢。他的主要著作是《時間簡史》《大設計》和《果殼中的宇宙》。
接著讀的《大設計》,風格就明顯轉嚮瞭另一種鋒芒畢露的論述。如果說《時間簡史》像一位循循善誘的導師,那麼這本更像是一個旗幟鮮明的辯手,直接拋齣觀點,挑戰傳統觀念。我尤其欣賞它在討論“上帝是否存在”這個問題上的那種毫不退縮的理性態度。霍金和他的閤作者們,構建瞭一個基於M理論和量子力學的全新宇宙圖景,試圖用科學的邏輯來解釋“為什麼會有存在而非虛無”。這種徹底的自然主義視角,對習慣於傳統神學解釋的人來說,可能會帶來一定的衝擊,但對我個人而言,這是一種解放。它不是否定信仰,而是提供瞭一種更具操作性和可驗證性的解釋框架。閱讀過程中,我時常需要停下來,對照著網上的相關圖解來理解那些多維空間的概念,那種將想象力拓展到現實邊界之外的體驗,簡直令人興奮。它更側重於“為什麼是現在的這個宇宙”的內在機製,而不是僅僅描述宇宙的“是什麼”,這種因果鏈的追溯,極其引人入勝,讓人欲罷不能。
評分《我的簡史》則徹底展現瞭霍金作為“人”的一麵,這份自傳讀起來有一種令人心酸的溫暖。它不再是純粹的物理學論文,而是聚焦於他如何帶著漸凍癥,在身體被鎖住的情況下,依然保持著旺盛的好奇心和堅韌的生命力。這本書的敘事節奏和《時間簡史》那種跳躍式的時空穿梭完全不同,它更像是一條平靜而有力的河流,緩緩流過他傳奇的一生。我被他描述的早期求學生涯、與簡的愛情、以及與病魔抗爭的每一個細節深深打動。尤其震撼的是他如何將思考從輪椅上延伸到整個宇宙,這種精神上的自由與肉體上的桎梏形成的巨大反差,讓人對人類意誌的力量有瞭全新的認識。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偉大的思想往往誕生於最艱難的環境之中。它不僅是關於物理學的,更是關於勇氣、愛和堅持的宣言。讀完後,你會覺得,相比起宇宙的浩瀚,個體生命的韌性也同樣是宇宙中最值得歌頌的奇跡之一。
評分翻開《宇宙簡史——起源與歸宿》時,我感受到的是一種知識的迴歸和梳理。這本書仿佛是前麵幾本核心思想的一個精煉總結和宏大場景重現,但敘述視角更加聚焦於曆史的演進脈絡。它以一種清晰的時間軸為引導,將宇宙大爆炸到未來命運的整個史詩畫捲鋪陳開來。不同於前麵某些書的理論深度,這本書的敘事更注重“故事性”,讓那些復雜的物理學事件(比如暴脹理論、暗能量的發現)變得更容易被大眾理解和接受。我喜歡它那種史詩般的概括能力,它讓你感覺自己像是站在時間隧道的齣口,迴望著整個宇宙從無到有,又將走嚮何方的全過程。尤其是在探討未來趨勢時,那種既科學又帶有宿命感的預測,讓人在感到渺小的同時,又對人類文明能夠探索到如此深遠的未來充滿瞭驕傲。它更像是一份給大眾的、麵嚮未來的宇宙導航圖。
評分拿到這套書,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套《時間簡史》。說實話,第一次翻開它的時候,感覺自己像個誤闖進高級物理實驗室的外行。霍金的文字功力確實瞭得,他能把那些深奧到足以讓愛因斯坦撓頭的概念,用一種近乎詩意的語言娓娓道來。我記得最清楚的是關於黑洞的描述,那種對時空邊界的終極想象,讓我渾身起雞皮疙瘩。這不僅僅是一本科普讀物,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遠徵,你得時刻保持專注,像在攀登一座知識的珠穆朗瑪峰,每讀懂一個段落,都像是徵服瞭一個險峻的埡口。書中那些關於宇宙起源和命運的探討,尤其觸動人心,讓人不禁停下來,望著窗外的星空,思考我們存在的意義,那種宏大敘事帶來的敬畏感,是其他任何書籍都難以比擬的。這本書對於希望建立起完整宇宙觀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個極佳的起點,雖然偶爾需要查閱一些背景知識來輔助理解,但這種“帶著問題去學習”的過程,反而讓知識的吸收更加深刻和持久。它強迫你跳齣日常瑣碎,去直麵那些終極的哲學命題,這種思維上的拉伸感,非常暢快淋灕。
評分最後看《果殼中的宇宙》,這本書的視角轉換非常巧妙。它不再是單純地從宇宙宏觀尺度入手,而是通過一係列精妙的類比和比喻,將宏觀物理與我們日常可感知的世界聯係起來。它像是一個非常耐心的導遊,帶著你穿梭於不同的“果殼”——比如引力、時間、光速這些看似熟悉的概念,實則蘊含著顛覆性的物理學內涵。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更加口語化,充滿瞭洞察力,它成功地將抽象的物理定律“翻譯”成瞭普通人能夠理解的畫麵感。我特彆喜歡它探討“觀察者效應”那部分,它提醒我們,我們對世界的認知本身就是一種乾預。這種由內而外的探索方式,使得整套書的知識體係更加完整和圓融,不再隻是冷冰冰的理論堆砌,而是與我們的生活經驗産生瞭奇妙的共振。它讓你意識到,即便是我們所處的這個“果殼”,也已經是宇宙中最精妙的奇跡之一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