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味道 李书崇 生活

人间味道 李书崇 生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生活散文
  • 人间烟火
  • 美食文化
  • 乡土风情
  • 个人随笔
  • 李书崇
  • 情感治愈
  • 温暖
  • 回忆
  • 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结良缘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60218
商品编码:26733154495
丛书名: 人间味道

具体描述

小编精选
中信集团旗下,正版图书,49包邮
27.50
19.80
58.80
74.00
19.90
19.50
33.50
26.00
19.80


 

书名:人间味道

定价:42.00元

售价:29.0元,便宜13.0元,折扣69

作者:李书崇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510860218

字数

页码:24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人间味道》是文化学者李书崇先生耗数年之功完成的一部美食笔记。详述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美食文化。作为一位生长于成都的美食家,作者目光不仅局限于川菜一隅,而是旁征博引,夹叙夹议,有史料有观点,有逸闻有亲历;将以食为天的东方民族精神挥写得淋漓尽致。本书为读者了解中国饮食文化、感受美食魅力、领略美食家风采提供了一个上佳范本。

001 食之道
005 味之道
011 麦当劳与普通话
017 菜系春秋·鲁菜篇
023 菜系春秋·维扬菜篇
027 菜系春秋·川菜篇
033 菜系春秋·粤菜篇
039 五菜安在
045 何谓五谷
051 说 苦
057 说 臭
061 说 麻
065 恶 食
071 雅 食
077 野 食
083 妖 食
091 豪 食
097 是家常味难忘
105 昨日盛宴今不再
113 红楼宴上无佳味
123 名人与名馔
133 美 馔
141 美 器
149 美 人
159 美酒·女人
165 美酒·男人
175 美 景
183 食 礼
193 岁时食俗
205 粉食点心
213 餐桌上的君臣配伍
223 至味摭拾
231 茗 浴
241 中馈即家国

一本书品完百菜千肴,一本书通晓美食文化。一堂足可传家中华美食文化课。
美食、美馔、美器,色香味俱在。吃出文化,活出精致。
旁征博引、夹叙夹议,有史料有观点,有逸闻有亲历,将食之道上升为天之道,将中馈上升为家国,将以食为天的东方民族精神挥写得淋漓尽致。
流沙河、黎鸣、阮芳赋、龚明德诚挚推荐

李书崇,文化学者,作家,家。
关注自然、文明、生态、历史等宏大话题。
曾在首倡建立学科,主持翻译引进了大型学术汇编《总鉴》。
主要作品有《性文化简史》《死亡简史》《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等。

川菜发源于蜀中,“羌煮貊炙”,羌煮当为肇端,今之火锅即羌煮现代版。蜀人依岷江降至成都后,始有川菜。《华阳国志》谓蜀人“尚滋味,好辛香”。
岷江冲积扇形成的川西平原,为蜀人提供了极为丰富的食材,所缺唯海鲜,陆上所产则应有尽有,且质地上乘,秦人誉为天府之国。至唐,成都与扬州鼎立天下,有“扬一益二”之说。
蜀人所食,滋味而外并重辛香——早在中国出现海椒之前,就有嗜辣的口味了。海椒原产中南美洲,15世纪传人欧洲,明末始见于中国(文字记载首见高濂《遵生八笺》)。
晋人左思《蜀都赋》有句“邛杖传节于大夏之邑,蒟酱流味于番禺之乡”——这是汉武使臣唐蒙的调查报告:川西临邛的竹杖远销到了今之阿富汗;而蜀中蒟酱已在岭南大受欢迎。
蒟酱,以胡椒科植物蒌叶果制成,色黑,味辛辣。这便是当时的香辣酱。
秦人灭蜀后,“天府之国”历经中原无数次劫掠,尤其是张献忠灭绝性屠杀,蜀人几至无存,四川成为移民大省。然而尚滋味,好辛香的习俗得以传承下来,尤以五方杂处的成都为显著。
川菜之珍,首推百姓家食。民间制菜,调味手法独特,味型变化多端,其中鱼香、怪味、荔枝、椒麻、煳辣、姜汁等味,皆其他菜系所无,因而川厨自诩“百菜百味,一菜一格”。而其所取食材,大抵普通、价廉之物。所以蜀中美馔美味,多为全民共享,此点是难能可贵。
川菜中若以品位论高下,则馆菜(面向社会大众的饭馆、酒店菜品)如像红油鸡块、魔芋烧鸭、蒜泥白肉、豆瓣鱼之类为其典型。
往上是公馆菜,即富贵人家、官僚名流家食,又略高一筹。远至相如文君当垆卖酒时的菜肴,直至杨升庵、李调元所lijian,林山腴、李劫人所嗜食,都可以归入公馆菜之列。
林冰骨家厨做回锅肉,民国省长邓锡侯闻听后即派家人持饭盒前往讨要,足见烹制之精。
然而,味道绵长的家常菜——纯正家居经典菜品,才是川菜高境界。
由于川菜强烈的民本因素,致使它的烹法简单明了,无非小煎小炒、干煸干烧;蒸、炖、腌、拌助之。其间绝无喷点法国红酒炆一炆、抹点鱼露爊一爊之类花头。
急火短炒,那就是不过油、不换锅,调料现兑,火功勺功全在手上,几十秒钟成菜,可谓瞬间艺术。
欲知川菜,不论何时何地,不看他“川味正宗”“成都名厨”招贴,堂上落座,先点个肝腰合炒、鱼香肉丝,顷刻便知厨下路子正与不正。
要是鱼香肉丝中居然吃不出泡海椒茸,肝腰合炒看不见片与花的刀口刀面、老嫩失当、蒜葱姜入的是小料子,那定是草台班子无疑——厨子是在野鸡培训班学了两月结业,自己在杂货摊买一顶一尺高的大厨帽子戴上,就开始行走江湖了。
现今全国到处都有“川厨大师”主理的饭馆,记得甚至在新疆喀什附近,都见到过“成都正宗川菜馆”……
川菜精髓,是在四川百姓餐桌上,这是无法移植的主要原因。几千年前中原就知道好的姜在蜀中,《吕氏春秋·本味》引伊尹说商王曰“和之美者,阳朴之姜”,阳朴在蜀郡。连曹操也知道,光有鱼,没有蜀姜来烹也枉然(见《方术传》)。
可见味不离乡土。
八年抗战,教授闻人纷纷避至西南后方,一旦与川菜相遇,便终生不忘,常常梦回柴门,再品川味。如上海何满子、北京吴祖光之流,莫不如是。他们的思蜀,与千百年来所有曾经入蜀的游子一样,终生难弃。宋陆游归山阴故土后,作《思蜀》寄情:
馋堪笑,珍盘忆少城。
流匙抄薏饭,加糁啜巢羹。
栮美倾筠笼,茶香出土铛。
西郊有旧隐,何日返柴荆。
放翁念念不忘者,甑子干饭、米汤煮苕菜、木耳炒肉、砂罐煎茶!此百姓家食也!
20世纪80年代伊始,经济大潮骤起,沿海风气演为时尚。内地跟风,剃头铺改名发廊,饭馆粉饰成酒楼,川菜也与时俱进地下海了。
川菜之败,正在它“放眼世界”“抢占商机”。为了迎合市场,业界掀起了去乡土化、去平民化运动,纷纷打出“新派川菜”“创新川菜”招牌。在高端宴席上,更以“科学的”低油、低盐、低刺激味型菜式相标榜。
这是川厨的自我阉割行为:川菜中出现铁板烧、锡纸包就是创新?不用酱油用蚝油就是新派?餐前送一杯柠檬水清口,就要人家六十元服务费,这社会是在鼓励人吃票子而不是吃饭。
现今即使在成都本土,饭馆的菜单上也很难看到盐煎肉、粑豌豆肥肠汤之类菜品了。一是因为这些传统经典菜品利薄,老板有所不为;再是价钱给够了,厨子还未必会做——厨界师道也已崩坏很久了。
1988年在北京时,某次学人宴集,好像在三里河厚德福饭庄。席间说起老厚德福的豫菜当年如何如何,众意以为今不如昔。
台湾陈鼓应教授在我座右,倾谈中我对他说:“如有机会去成都,我请您品正宗川菜。”
岂料陈公竟然反问:“成都有正宗川菜吗?”
听到这大跌眼镜的应答,反应是他无知。教授随后缓缓道来:“厨界真有本事的人,不是去了香港、台湾,便是去了美国。只有在那里,他们还不做假……”这第二反应是:陈教授真跩!
多年过后,方知陈公所言不无道理,虽说台湾、美国的川菜未必就正宗,但是厨界在本土社会欺师灭祖的事却在在有之。现下业界擅长之事是噱头,什么生抠、黄喉、粥底,重庆推出有“烧鸡公”“胖妈烂火锅”,一看招牌就令人皱眉,恶俗得反胃。
川菜一息尚存,存于底层市井、存于偏远之地,正所谓“礼失,则求诸野”。2008年驾车去凉山雷波县,途经犍为与沐川间的小镇舟坝,就近在路边小店用餐。随意点了两个菜:火爆肥肠、姜汁热窝鸡。一尝,味道醇厚,颇见功力,满意而去。
回程中若有所思,决定再顾其店。这次点了白油肝片、仔姜肉丝、烧什锦、大蒜鲢鱼。细品之下,断定掌勺者厨艺非凡,定是家学渊源。
虽说吃了美味的蛋不要认识下蛋的鸡,但是这次要结识此君。掌柜说师傅面浅,不好意思相见,我等一再敦请,才扭扭捏捏出来了——竟是一位丰腴貌美的女子!人如其菜,藏于深山。呜呼!如此菁华,竟至委诸于野!

.........

.........


人间味道,李书崇,生活。 这是一本关于“味道”的书,但它绝非仅仅描绘口舌之上的甘旨鲜香。在李书崇的笔下,“味道”被赋予了更广阔的维度,它渗透进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成为一种理解世界、体察人情、感悟生命的方式。这本书,与其说是一场美食的巡礼,不如说是一次关于“人间”的深度探寻,一次对“生活”本真的追问。 作者李书崇,以其一贯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洞察,将我们带入一个个充满烟火气的故事之中。他从平凡的食物出发,却能引申出复杂的情感,从一碗热腾腾的面条,到一道精心烹制的家常菜,再到街头巷尾不起眼的小吃,都承载着一段段独特的记忆,连接着一份份真挚的情感。这些“味道”,不仅仅是味蕾上的刺激,更是心灵深处的慰藉,是岁月的沉淀,是人情冷暖的缩影。 书的开篇,或许会从某种极具代表性的“人间味道”说起。比如,清晨巷口豆浆油条的香气,唤醒的不仅仅是疲惫的身体,更是对故乡的思念,对母亲的温情。李书崇会细致地描绘那份早餐的质感:油条的酥脆,豆浆的醇厚,以及围坐在小摊旁,人们脸上流露出的满足和闲适。然而,他笔下的重点并非食物本身,而是隐藏在这一场景背后的生活图景。他会让你看到,在这份寻常的早餐里,蕴含着小人物的辛勤劳作,邻里之间的淳朴交流,以及在快节奏生活中,那份难得的片刻宁静。 随着篇章的深入,李书崇将带领读者走进更广阔的生活场景。也许是一次远行的经历,在那里,他邂逅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人间味道”。这种味道,可能是异域风情的香料混合,是当地食材的独特烹饪方式,但更重要的是,它背后所代表的文化差异,风土人情,以及人们面对生活挑战时展现出的坚韧与智慧。李书崇从不满足于表面的描绘,他会深入挖掘这些味道背后的故事,讲述那些与食物结缘的人们,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奋斗与坚持。 他笔下的“味道”,也常常与“家”紧密相连。家,是味道的源头,也是味道的归宿。母亲亲手做的饭菜,父亲偶尔露一手的老菜,甚至是儿时对某种味道的模糊记忆,都能勾起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李书崇会用饱含深情的笔触,描绘这些关于家的味道。它可能是厨房里弥漫的饭菜香,也可能是某个节日里餐桌上特殊的食物,但最核心的,是对家人的爱,对亲情的珍视,对过往岁月的怀念。这些味道,如同无形的线,将一家人牢牢地联系在一起,无论身在何处,都无法割舍。 然而,这本书的“味道”并非全是温情和怀旧。李书崇同样会触及生活中那些略带苦涩,甚至有些辛辣的味道。比如,在艰辛的岁月里,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品尝的粗茶淡饭,甚至是无奈的妥协。他会用一种不加掩饰的真实,展现生活的另一面,那些不那么光鲜亮丽,却同样构成“人间”不可或缺的部分。他不会回避人生的困境,但他的笔触却总能在苦难中找到一丝希望,在粗粝中体味出生命的韧性。那些看似简单的食物,在困顿的生活中,却能成为支撑人们走下去的力量。 “生活”是贯穿全书的另一个重要主题。李书崇并非一个简单的美食作家,他更像是一个生活的观察者和思考者。他通过对“味道”的品鉴,来折射出生活的百态。他会思考,在食物不断升级换代,烹饪技法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是否还能找回最初的味道?在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我们是否依然懂得珍惜?在人情日渐淡漠的社会,那些曾经凝聚着情感的味道,又将走向何方? 他会用生动的例子,讲述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下,如何与“味道”发生联系。可能是某个老匠人,用一生去打磨一道传统菜肴,他身上散发出的专注和匠心,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味道”。可能是某个年轻人,在异国他乡,通过一道家乡菜,找到了归属感和心灵的慰藉。也可能是某个家庭,因为一顿饭,化解了长久以来的误会,重拾了亲情。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朴实而充满力量。李书崇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直抵人心的力量。他擅长用最简单的语言,描绘最复杂的感情;用最寻常的场景,道出最深刻的道理。他的叙述,时而舒缓,娓娓道来,让人沉浸其中;时而又如一股清泉,瞬间涤荡心灵。读他的文字,仿佛就像与一位老友促膝长谈,分享着彼此的人生感悟。 “人间味道”,它是一种味觉的体验,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它是一种生活的记录,更是一种生命的感悟。李书崇通过他对“味道”的独特解读,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生活画卷。这本书,适合每一个热爱生活,愿意去感受生活的人。它会让你重新审视那些你习以为常的食物,也会让你更加珍视身边的人和事。在阅读的过程中,你或许会不自觉地想起自己童年时吃过的某种味道,想起某个与食物有关的温暖瞬间,想起那些曾经和你分享过美味的人。 这本书,就像一道慢炖的汤,需要你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每一个章节,每一次关于“味道”的描绘,都蕴含着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人情的关怀,以及对生命真谛的探寻。它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但它所传递的情感,却足以温暖人心,引发深刻的思考。 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人间味道”远不止于口腹之欲。它是一种连接,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连接着你我,连接着人与土地,人与情感。它是一种痕迹,是岁月在食物上留下的印记,也是生活在人心间刻下的烙印。它是一种智慧,是先辈们在漫长岁月中,总结出的生存之道,也是生活本身所蕴含的哲理。 李书崇用他的笔,为我们揭示了“味道”的无穷魅力,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动感人的“人间”画卷。这本书,是一次关于“味道”的旅行,更是一次关于“生活”的朝圣。它会让你在品味人间烟火的同时,重新找回对生活的热情,对生命的敬畏。这是一种洗礼,也是一种升华。当最后一页翻过,你会发现,你对“味道”,对“人间”,对“生活”,都有了全新的理解。

用户评价

评分

《人间味道》带给我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沉浸感,仿佛置身于作者所描绘的世界之中,与书中的人物一同经历着喜怒哀乐。李书崇先生的语言,拥有一种独特的魔力,能够轻易地唤醒读者内心深处的共鸣。他对于生活细节的捕捉,精准且生动,仿佛能让读者闻到食物的香气,感受到阳光的温度,听到远处传来的笑声。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情感表达上的克制与深沉,他从不刻意煽情,而是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以及环境的烘托,将复杂的情感巧妙地传递出来。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叙事方式,反而更具力量,更能打动人心。书中关于“味道”的隐喻,被作者运用得炉火纯青,它不仅仅是味觉的体验,更是人生经历的浓缩,是情感的升华。读《人间味道》,让我对“生活”这两个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是某个遥不可及的宏大概念,而是散落在我们日常的点点滴滴,是那些微小的瞬间,构成了我们丰富而多彩的人生。这本书,就像一位智慧的长者,用最朴实的语言,讲述着最深刻的道理。

评分

《人间味道》所带来的震撼,并非来自于惊心动魄的情节,而是源于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它缓缓地渗透进读者的心灵,荡涤着过往的喧嚣与浮躁。李书崇先生的文字,如同清泉般甘冽,又似微风般柔和,总能在不经意间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我特别赞赏作者对于“味道”这一意象的运用,它不仅仅是味蕾的感知,更是情感的载体,是记忆的锚点。一个简单的家常菜,可以唤醒儿时的回忆;一次萍水相逢的交谈,也能留下绵长的思绪。作者巧妙地将这些“味道”编织进故事的肌理之中,让读者在品味文字的同时,也能品味到生活的酸甜苦辣。他笔下的人物,没有极端化的标签,而是真实而复杂,有缺点,也有闪光点,就像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一样,在生活的洪流中挣扎、前行。这种真实感,是这部作品最宝贵的财富。我从中看到的,不仅仅是“人间”的百态,更是“味道”的深意。它提醒着我们,生活的美好,往往藏匿于最平凡的角落,等待着我们用心去发现,去品味。这本书,更像是一位老友的絮语,娓娓道来,却字字珠玑,每一次重读,都能从中获得新的感悟。

评分

这部作品《人间味道》无疑是一场关于生命本质的深刻探索,李书崇先生以他独到的视角,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幅鲜活的生活图景。读罢掩卷,心中激荡的不仅是文字带来的感动,更是对人生百味的重新体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细节上的雕琢,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片段,在作者的笔下却被赋予了动人的光彩。比如,对于一次寻常的家庭聚餐,他能细致入微地捕捉到碗筷碰撞的声响、菜肴散发的香气、甚至是餐桌上人物眼神的交流,这些丰富的感官体验交织在一起,勾勒出人与人之间温情脉脉的羁绊,以及在平凡生活中流淌的幸福感。他没有刻意去渲染宏大的叙事,而是将目光聚焦于个体的情感,那些隐匿在生活琐碎之中的喜怒哀乐,那些在时光流转中沉淀下来的珍贵记忆,都被作者不动声色的笔触一一拾起,让我们在共鸣中反思自己的过往,也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这本书仿佛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那些曾经被遗忘的温暖,那些渴望被理解的心声,都在作者的文字里找到了回响。读《人间味道》,与其说是在阅读一个故事,不如说是在与作者一同进行一场心灵的洗礼,在字里行间,我们看到了生活最本真的模样,也感受到了生命最动人的力量。

评分

这部《人间味道》在我心中留下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厚重感,它不是那种读完立刻就能下结论的作品,而是需要时间去沉淀,去回味。李书崇先生的写作风格,正如他的名字一样,带着一种“书卷气”和“崇高”的意味,但同时又不失“生活”的烟火气。他对于人物命运的描摹,充满了宿命感,但又不乏对个体反抗精神的赞美。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处理一些看似悲伤的事件时,总能找到其中蕴含的希望和温情,这种悲悯情怀,是这部作品最动人的地方。他没有回避生活的残酷,但也没有沉溺于绝望,而是展现出一种积极面对,笑对人生的豁达。书中的“味道”,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是那些经历过风雨后沉淀下来的智慧和力量。读《人间味道》,我仿佛看到了一条蜿蜒曲折的人生之路,上面布满了荆棘,但同时也有盛开的花朵。它让我明白,生活本身就是一场修行,我们都在其中不断地学习和成长。这本书,提供了一种看待生活的方式,一种体悟人生的角度,它值得被反复阅读,反复品味。

评分

这部《人间味道》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成功地将抽象的“生活”概念具象化,让读者能够真切地触摸到它的脉搏。李书崇先生的笔法,时而如椽笔挥洒,大气磅礴,时而又细致入微,如同一针一线绣出的精美图纹。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时间流逝的描绘,那些悄然改变的风景,那些逐渐淡去的容颜,都被他捕捉得恰到好处,没有一丝矫揉造作,却充满了岁月的痕迹和人生的无奈。读这本书,仿佛是在乘坐一列缓缓行驶的列车,窗外掠过的风景,是人生的各个阶段,每一个站台都承载着不同的故事和情感。作者并没有刻意去渲染悲情,或者歌颂辉煌,他只是平静地呈现,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甘苦。书中对人性的刻画,更是入木三分,那些矛盾、挣扎、坚韧与善良,都被作者毫不避讳地展现出来,让我们在认识他人的同时,也更深刻地认识了自己。这本书,不是一本教你如何生活的教科书,而更像是一次与生活本身的心灵对话,在字里行间,我们学会了如何去理解,去包容,去珍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