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诊断与鉴别诊断图谱:上消化道 第2版 (日)芳野纯治 等,王轶淳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内镜诊断与鉴别诊断图谱:上消化道 第2版 (日)芳野纯治 等,王轶淳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芳野纯治 等,王轶淳 著
图书标签:
  • 内镜诊断
  • 消化道疾病
  • 鉴别诊断
  • 图谱
  • 医学
  • 临床
  • 上消化道
  • 芳野纯治
  • 王轶淳
  • 辽宁科技出版社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诺鼎言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8187526
商品编码:27117987339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4-1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内镜诊断与鉴别诊断图谱:上消化道 第2版 作者 (日)芳野纯治 等,王轶淳
定价 298.00元 出版社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 9787538187526 出版日期 2014-11-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精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本书作为从日本引进的*经典图书《内镜诊断与鉴别诊断(上消化道)》,第1版就受到了国内众多的消化内镜医生的欢迎和喜爱,广受赞誉。现重磅推出更全、更加精的第2版!本书详细讲解了如何从内镜下所见来进行诊断。即看到病变后,如何抓住其特征,如何把病变的特征与病名联系起来,从而与其他疾病相鉴别,*终做出争取的诊断,并提出了治疗的基本原则。与第1版相比,本书不但收集了更多的病例,也添加了很多少见病例,增加并精选了很多内镜图片。在内容上,新增了“胃癌浸润深度的诊断”“食管癌浸润深度的诊断”“出血性病变-急诊内镜检查”及“咽喉部病变”。本书与临床联系紧密、系统性很强,相信一定会成为消化内镜医生的必备和喜爱之书。

   作者简介
(日)芳野纯治,日本藤田保健卫生大学第2教育学院内科主任,(日)浜田 勉,社会保障中央综合医院内科, (日)川口 実,国际医疗福祉大学热海医院内科。三人均为日本的消化内镜专家。 主译王轶淳、孙明军,就职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镜中心。

   目录
本书的使用方法
第1章 内镜检查必要的局部解割知识及内镜下正常所见
1.咽部、喉部的解剖及其内镜像
2.食管的解剖及其内镜像
3.胃的解剖及其内镜像
4.十二指肠的解剖及其内镜像
第2章 内锦检查必知的基本事项
1.内镜医生的思想准备
2.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3.内镜检查的并发症
4.知情同意
5.检查前的准备
6.镇静
7.检查后处置
第3章 内镜的插入法与观察法
1.插入的实际操作与技巧
2.观察法
3.色素染色内镜检查的活用
4.X线检查法的活用
5.超声内镜的活用
第4章 从镜下所见到诊断
……
第5章 活检组织诊断的基本知识和诊断方法
第6章 内镜诊断和治疗的基本知识

   编辑推荐
一边阅读,一边掌握!
工作在**线的内镜医生们,在检查的过程中,对于镜下所有的图像,他们在仔细观察哪里,在考虑什么?
内镜位置的轻微改变,可能就是病变的所在,就是诊断的依据。
迄今为止,不是仅仅从经验学习,而是详细解读如何观察镜下所见,如何找到病变,对于所有能够考虑到的病变,如何进行分析等等,直至做出正确的诊断。
将本书经常带在身边,经常使用,你就能得到内镜诊断的精髓!
第1版深受好评,广受赞誉!重磅推出更全、更加精的第2版!
▇重新修正、整理“从所见到诊断”的基础知识点、基本病变的鉴别诊断要点。
▇第4章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4项:咽部喉部的病变,出血性病变—急诊内镜检查,食管癌浸润深度的诊断,胃癌浸润深度的诊断。
▇将第1版中的病例重新检查、整理,并增加了新的病例,总病例数达305例。
▇对于第1版中“镇静”部分进行了大幅度的增加,使内容更加充实!


   文摘





   序言

《胃肠道内镜图谱:诊断与鉴别诊断》 深度解析,图文并茂,助力消化道疾病精准诊断 本书是胃肠道内镜领域的一部里程碑式的参考著作,它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系统性地梳理了上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各类疾病的内镜下表现,并结合了详实的鉴别诊断要点。全书以大量的、高质量的内镜图像为主导,辅以精炼的文字描述,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一个直观、可靠的诊断工具,帮助其在日常工作中快速、准确地识别病变,作出恰当的临床决策。 本书的独特价值与核心内容: 1. 海量精选图像,视觉盛宴与诊断基石: 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其收录的数千张高清晰度、高质量的内镜图像。这些图像并非随意堆砌,而是经过严格筛选,代表了各种常见及罕见上消化道疾病的典型内镜下形态。从早期食管癌的粘膜改变,到萎缩性胃炎的细微变化,再到十二指肠溃疡的动态演变,每一张图片都经过精心标注,清晰地展示了病变的部位、形态、颜色、质地以及粘膜纹理的改变。这些图像不仅是教学的直观载体,更是临床诊断的坚实基石。读者可以通过对比实际内镜检查所见的图像与本书中的典型病例,有效提高对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2. 结构化叙事,循证诊断的逻辑链条: 本书的叙述结构经过精心设计,力求清晰、系统、逻辑性强。每个章节都围绕某一特定部位或某一类疾病展开。例如,在食管疾病部分,会按照食管的解剖区域,逐一介绍食管炎、食管憩室、食管肿瘤等;在胃部疾病部分,则会详细阐述胃炎(萎缩性、浅表性、肥厚性等)、胃溃疡、胃息肉、胃早癌、胃间质瘤等。对于每一种疾病,本书都遵循一个结构化的诊断逻辑: 基本概念与流行病学: 简要介绍疾病的定义、病因、发病率等背景信息。 临床表现与诊断线索: 概述患者可能出现的典型症状,以及提示该疾病的可能性。 内镜下典型表现: 这是本书的核心,通过详实的图像和文字,详细描述该疾病在内镜下的形态特征,包括病变的边界、表面、颜色、隆起或凹陷程度、粘膜纹理、血管分布等。 鉴别诊断要点: 针对内镜下表现相似的其他疾病,详细列出区分的关键点,指导读者如何避免误诊。例如,对于隆起性病变,如何区分息肉、粘膜下肿瘤、早期癌等。 病理学特征(简述): 简要提及疾病的病理学基础,帮助理解内镜下表现的意义。 内镜下治疗(适时): 对于部分内镜下可治疗的病变(如息肉切除、粘膜剥离术等),会提及相应的治疗方式。 3. 细致入微的鉴别诊断,规避临床陷阱: 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的挑战在于,许多疾病的早期表现可能非常相似,容易混淆。本书花费大量篇幅,专注于“鉴别诊断”这一关键环节。对于每一个疑似病变,作者都会系统性地列出需要鉴别的其他疾病,并深入分析两者之间的细微差别。例如,在描述息肉时,会详细区分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以及内镜下易与息肉混淆的粘膜下隆起。在讨论溃疡时,会区分良性溃疡与恶性溃疡,以及其他导致溃疡样改变的病变。这种细致入微的鉴别思路,能够显著提高临床医生的诊断准确性,避免漏诊或误诊,尤其对于早期恶性肿瘤的发现至关重要。 4. 聚焦上消化道,体系完整,实用性强: 本书聚焦于上消化道(食管、胃、十二指肠),这一特定范围确保了内容的深度和系统性。对于从事消化内科、消化内镜、普通外科以及相关领域的临床医生而言,本书提供了涵盖该区域最全面、最权威的内镜诊断参考。无论是初学者学习基础知识,还是经验丰富的专家进行疑难病例的讨论,都能从中获益。本书的知识体系紧密围绕临床实践需求,力求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诊断技能。 5. 前沿技术与理念的融入: 除了传统的白光内镜,本书也适当融入了内镜下放大、染色(如靛蓝癌明染色、卢戈尔氏液染色)等增强内镜技术在诊断中的应用。这些技术能够更清晰地揭示粘膜表面微小的结构改变,对于早期病变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书中也隐含着对“早期诊断”理念的强调,鼓励医生通过细致的观察和准确的判断,将疾病扼杀在早期阶段。 本书适用的读者群体: 消化内科医生: 无论是基层医院还是三甲医院的消化内科医生,本书都是提升内镜诊断能力、掌握常见及疑难疾病鉴别诊断的必备参考。 消化内镜中心技术人员: 对于从事内镜操作和初步阅片的技术人员,本书提供了宝贵的图像学习资源和诊断思路。 普通外科医生: 尤其是胃肠外科医生,了解上消化道疾病的内镜下表现,有助于术前评估和术后随访。 医学生及住院医师: 作为学习消化内镜诊断的入门与进阶读物,本书能帮助年轻医生建立起扎实的内镜诊断基础。 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 对于研究上消化道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方法等的研究人员,本书提供了丰富的临床图像数据和诊断信息。 为何选择本书: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本真正有价值的医学参考书,在于其内容的权威性、实用性、系统性以及信息的准确性。《胃肠道内镜图谱:诊断与鉴别诊断》正是这样一本集大成之作。它不仅仅是一本图片集,更是一套完整的诊断思维体系。通过学习本书,读者将能够: 显著提升内镜下病变识别能力: 熟练掌握各类上消化道疾病的典型内镜特征。 精通鉴别诊断的艺术: 能够区分相似病变,避免误诊漏诊。 建立系统性的诊断思路: 形成一套从观察到判断的科学诊断流程。 增强临床决策的信心: 依据准确的内镜诊断,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本书凝聚了众多资深内镜专家的智慧与临床经验,其严谨的编排、海量的图像以及深刻的分析,使其成为每一位致力于提高上消化道疾病诊疗水平的临床医生案头必备的宝典。它将引领您进入一个清晰、准确、高效的内镜诊断新境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很有分量,我一直对消化道内镜方面的内容非常感兴趣,尤其是涉及到疑难杂症的鉴别诊断,这部分内容往往是临床上最需要也最能体现医生功力的。虽然我还没有亲自翻阅这本书,但光是从书名和作者信息来看,就足以让我对它的内容充满期待。芳野纯治这个名字在内镜领域很有名气,他的著作也一直是我学习的重点,这次的《上消化道》第二版,想必会比第一版更加精进,加入了更多新的病例和技术进展。特别是“图谱”这个词,我非常看重,因为内镜诊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图像的直观性,清晰、典型的病灶图片是学习和提高诊断水平的绝佳辅助。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大量高质量的图片,并且对每张图片都有详细的描述,能够帮助读者快速识别不同疾病的内镜下特征,特别是那些容易混淆的病变。

评分

我对内镜下治疗的最新进展也相当关注,虽然这本书的重点是“诊断与鉴别诊断”,但有时诊断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后续的治疗。我希望在书中,对于一些可以通过内镜下切除的早期病变,能够有一些相关的提示或者链接到相关的治疗手段。例如,对于早期食管癌、胃癌或者腺瘤,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已经是常规的治疗方式。如果这本书能够在其诊断部分,对这些可内镜治疗的病变给予一些特别的关注,并提供相关的内镜下征象,这将大大提高其临床实用性。毕竟,从诊断到治疗的无缝对接,是现代消化内镜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患者最期待的。

评分

这本书的第二版,我想它一定包含了近些年内镜技术和理念的一些更新。例如, NBI(窄带成像)、放大内镜、超声内镜等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们在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地介绍这些新技术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具体应用,并配以相应的图像证据。此外,随着对一些疾病发病机制认识的深入,内镜下的表现也可能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或者出现一些新的诊断标志。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及时地反映这些新的研究成果,为读者提供最新、最权威的诊断信息,帮助我们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对于基层医院的消化内镜医生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礼物。很多基层医生可能接触到的典型病例相对较少,或者在面对疑难病例时,缺乏足够的参考资料。一本系统、全面的图谱,能够帮助他们快速掌握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内镜诊断要点,并且能够有效地学习鉴别诊断的技巧。我设想,这本书中的图片一定非常丰富,而且会涵盖各种各样的病变,从良性到恶性,从早期到晚期,都应该有详细的展示。同时,我希望它不仅仅是图片的堆砌,更重要的是能够提供深入的分析和解读,解释为什么这个病变会有这样的内镜下表现,以及它与哪些其他病变容易混淆,它们之间的鉴别点又在哪里。这样,读者才能真正地从书中吸取知识,提升自己的临床能力。

评分

我最近一直在关注消化内镜的最新进展,尤其是关于人工智能在辅助诊断方面的应用,虽然这本书是第二版,可能在AI方面的篇幅不会特别突出,但我仍然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诊断准确性的思路。有时候,内镜下的病变非常微妙,肉眼观察可能存在主观性,如果能结合一些客观的指标或者辅助工具,肯定会大大提高诊断的效率和精度。例如,一些新型的染色技术或者放大内镜下的细微结构观察,都可以帮助我们更早地发现早期病变。这本书的“鉴别诊断”部分尤其吸引我,因为在临床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模棱两可的情况,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以及内镜下的表现进行综合判断。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清晰的鉴别诊断流程和关键要点,帮助我们快速排除或者确立诊断,避免误诊和漏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