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精神病学及相关专业人员为读者对象,能够作为精神科高年资住院医师和主治医师的培训教材,也可作为其他临床专业医师(如内科医师、全科医师等)的培训教材,以及心理学从业人员的参考书。内容定位是学习类的工具书,可以参照书中内容来做临床工作,强调临床诊疗,是医师的案头工具书;既能用于不断巩固基础知识,也可以学习到国际国内新的知识进展。
本书共三十六章,对精神病学的发展、精神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诊断评估及治疗康复等进行了系统详尽的阐述,详细介绍了各类精神疾病,并涉及了司法精神病学、心身医学、公共精神卫生、精神卫生医院管理及中医精神病学等相关内容。全书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既是医学生的专业用书,也是精神科医师和全科医师等从业人士的工具书,同时本书也为患者乃至普通大众了解精神病学提供了一本良好的读物。
本版图书将在继承《精神病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启动图书再版编写工作时,正逢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在全世界发行并应用于临床,因此,新版的《沈渔邨精神病学》更多地采用了DSM-5的框架结构。本书分为:基础篇,包括精神病学史、神经基础、神经生化基础、神经解剖基础、遗传基础、认知基础、心理学基础、流行病学基础、文化、应激和精神病学;临床技能篇,包括精神病理学、病史采集、精神检查、辅助检查、心理测量以及诊断和分析思路;临床障碍篇,沿袭了DSM-5中的基本的临床障碍;治疗篇,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外科治疗、护理、社区康复;其他部分,包括司法精神病学概论、心身医学与精神病学概论以及精神障碍的公共卫生服务。
陆林
——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临床心理中心主任。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科技部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PI,北京大学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PI。
第一章精神病学概论
第二章精神疾病的神经科学基础
第三章精神病学的心理学基础
第四章应激与精神健康
第五章人文精神病学概论
第六章精神障碍流行病学
第七章精神病理学
第八章精神障碍的评估及相关检查
第九章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
第十章神经发育障碍
第十一章排泄障碍
第十二章精神分裂症谱系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第十三章双相情感障碍及相关障碍
第十四章抑郁障碍
第十五章焦虑障碍
第十六章强迫及相关障碍
第十七章创伤及应激相关障碍
第十八章分离障碍
第十九章躯体症状及相关障碍
第二十章进食障碍
第二十一章睡眠障碍
第二十二章性与性生理心理障碍
第二十三章物质使用相关障碍
第二十四章非物质成瘾障碍
第二十五章 神经认知障碍
第二十六章人格障碍
第二十七章心理治疗
第二十八章精神药物治疗
第二十九章物理治疗
第三十章精神障碍护理
第三十一章精神障碍康复
第三十二章司法精神病学
第三十三章心身医学与精神病学
第三十四章公共精神卫生
第三十五章精神卫生专科医院管理
第三十六章中医精神病学
索引
近年来,精神病学取得了飞跃式发展。遗传学、神经生理、神经生化、精神药理、神经免疫等基础学科迅猛发展,持续升级换代的传统技术和不断涌现的新兴技术在精神疾病的诊治和研究中得以广泛应用。近年来美国、欧洲国家以及中国“脑计划”的提出,进一步为精神病学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平台。2013年5月1日我国《精神卫生法》的实施,不但为广大的精神障碍患者提供了法律保护,更为精神病学的临床研究与医学服务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2014年10月,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设立,将中国精神卫生事业再次推上高速发展的新平台。在此形势下组织对《沈渔邨精神病学》第6版的编写符合学科发展和广大从业人员的需要,将有利于推动我国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
作为一名对人类心理深层奥秘充满好奇的业余爱好者,沈渔邨精神病学(第6版)这本书吸引了我,尤其是它关于“精神疾病诊断和治疗基础技能篇”和“临床障碍治疗”的侧重点。我一直觉得,精神疾病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精神疾病的本质,让我们普通人也能理解。我特别好奇,在“诊断”方面,这本书是如何引导读者去识别和理解各种精神障碍的?比如,情绪障碍的典型症状有哪些?如何区分正常的悲伤情绪和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的早期信号又是什么?我希望这本书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配合一些生动的描述,帮助我建立起对这些疾病的感性认识。而在“治疗”部分,我希望能够看到对不同治疗方法的介绍,而不仅仅是药物。心理治疗,如家庭治疗、团体治疗,在临床上是如何应用的?不同治疗方法之间是否会相互配合,形成一个综合的治疗方案?书中是否会强调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治疗计划?作为一名非专业人士,我特别关注的是,这本书能否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支持身边可能受精神疾病困扰的人。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指导,让我们知道如何与他们沟通,如何给予恰当的支持,以及如何引导他们寻求专业的帮助。它能否成为一本帮助我们提升人文关怀和同理心的读物?
评分这本书真的让我耳目一新!我一直对心理健康领域非常感兴趣,尤其是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沈渔邨精神病学(第6版)这本书,从名字上就透着一股专业和权威。虽然我不是精神科医生,但作为一名对心理学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提供一个系统、深入的了解。我特别期待它在“基础技能篇”的部分,能详细讲解如何进行精神疾病的诊断,这其中包含了哪些关键的步骤和方法?例如,病史采集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精神状态检查的具体内容和技巧又是什么?这些都是我非常想知道的。而且,“临床障碍治疗”部分,我希望能够看到对常见精神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在治疗上的不同策略和方法的介绍。我想了解,不同类型的疾病,在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以及其他辅助治疗上,是如何权衡和选择的?这本书会不会有案例分析,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临床中的应用?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更希望这本书能用相对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复杂的概念,而不是过于晦涩的专业术语。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建立起对精神疾病的正确认知,也能让我对精神科医生的工作有更深的理解。新华书店官方正版这个标签也让我对这本书的质量和内容的准确性感到放心,毕竟权威的教材对于学习者来说至关重要。总而言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我探索精神医学世界的一把钥匙,帮助我拨开迷雾,看到更清晰的图景。
评分作为一名对心理学和神经科学交叉领域有着浓厚兴趣的研究生,沈渔邨精神病学(第6版)这本书,尤其是在“诊断和治疗基础技能篇”和“临床障碍治疗”的表述,引起了我的极大关注。我一直认为,精神疾病的研究是理解人类大脑功能和行为模式的重要途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精神疾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其诊断的科学依据。例如,在精神疾病的诊断过程中,神经影像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现代科学技术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最新的诊断技术和方法,以及它们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而在“临床障碍治疗”部分,我更期待看到的是对治疗机制的深入探讨。例如,不同抗抑郁药物的作用机制,它们如何影响神经递质和突触可塑性?心理治疗,如催眠疗法、正念疗法等,在神经生物学层面有哪些解释?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跨学科的研究成果,将神经科学、心理学和临床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有启发性的研究思路,帮助我更好地理解精神疾病的复杂性,并且为我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作为一名研究者,我不仅关注临床的实践,更关注其背后的科学原理和理论创新。
评分我是一名对精神医学的前沿发展非常关注的医学从业者,沈渔邨精神病学(第6版)这本书,在我看来,代表着国内精神医学领域的权威与进步。我一直非常认可沈渔邨教授的学术贡献,因此对于他的著作,我总是抱有极高的期待。从书名中的“精神疾病诊断和治疗基础技能篇”和“临床障碍治疗”来看,这本书似乎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正是我所需要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最新的诊断指南和分类系统,并且详细阐述如何在临床实践中灵活运用。特别是对于一些新出现的诊断或亚型,书中是否有更新的认识和描述?在治疗方面,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介绍当前主流的治疗模式,例如精准医学在精神病学中的应用,以及新的药物研发进展。除了药物治疗,我更关注的是非药物治疗的最新进展,比如脑刺激技术、新型心理疗法等。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这些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局限性以及其在不同疾病中的应用前景?作为一名希望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的医生,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一本宝贵的参考工具书,帮助我更新知识体系,掌握最新的临床技能,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患者。我对这本书的“精神科医师培训”这个定位非常认同,因为它意味着这本书将是系统性的、前沿性的,并且具备很高的指导意义。
评分我一直认为,精神科医师的培训是一个极其严谨和专业的领域,而沈渔邨精神病学(第6版)这本书,正是瞄准了这个核心。我是一名正在学习相关专业的学生,对如何在临床中切实地应用理论知识充满了渴望。这本书的“基础技能篇”对我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我希望它能够详细地阐述如何从零开始,一步步地掌握精神疾病的诊断要领。比如,在面对一位前来就诊的患者时,医生应该如何进行初步评估?如何通过观察、询问以及一些量表工具来收集信息?关于“精神疾病诊断”这一点,我尤其想知道,不同的诊断标准(比如DSM和ICD)在实际应用中有什么异同?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技巧,帮助我们区分相似的疾病,避免误诊?而“临床障碍治疗”部分,我期待看到的是对不同治疗方法的细致讲解,不仅仅是罗列,更重要的是解释其背后的原理、适应症、禁忌症以及疗效评估。比如,认知行为疗法(CBT)和辩证行为疗法(DBT)在治疗不同障碍时,分别侧重哪些方面?药物治疗的起始剂量、调整原则以及副作用管理,是否也会有详细的指导?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相对完整的培训体系,让我们这些初学者能够循序渐进地学习,并且能够对未来的临床实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作为一名学生,我深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而这本书恰恰扮演了这个桥梁的角色。
评分很好很强大呀
评分很好很强大呀
评分纸张好,知识新
评分纸张好,知识新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很好很强大呀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很好很强大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