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沈渔邨精神病学(第6版)
ISBN:9787117251242
作者:陆林
定价:198.00元
出版时间:2018.3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4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编辑推荐
★38年的经典医学学术传承
★启动图书再版编写工作时,正逢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在全世界发行并应用于临床,因此,新版的《沈渔邨精神病学》更多地采用了DSM-5的框架结构。
内容简介
本版图书将在继承《精神病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启动图书再版编写工作时,正逢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在全世界发行并应用于临床,因此,新版的《沈渔邨精神病学》更多地采用了DSM-5的框架结构。本书分为:基础篇,包括精神病学史、神经基础、神经生化基础、神经解剖基础、遗传基础、认知基础、心理学基础、流行病学基础、文化、应激和精神病学;临床技能篇,包括精神病理学、病史采集、精神检查、辅助检查、心理测量以及诊断和分析思路;临床障碍篇,沿袭了DSM-5中的基本的临床障碍;治疗篇,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外科治疗、护理、社区康复;其他部分,包括司法精神病学概论、心身医学与精神病学概论以及精神障碍的公共卫生服务。
本书以精神病学及相关专业人员为读者对象,能够作为精神科高年资住院医师和主治医师的培训教材,也可作为其他临床专业医师(如内科医师、全科医师等)的培训教材,以及心理学从业人员的参考书。内容定位是学习类的工具书,可以参照书中内容来做临床工作,强调临床诊疗,是医师的案头工具书;既能用于不断巩固基础知识,也可以学习到国际国内*新的知识进展。
作者简介
陆林,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guo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临床心理中心主任。为guo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科技部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guo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PI,北京大学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PI。
目录
di一章精神病学概论
第二章精神疾病的神经科学基础
第三章精神病学的心理学基础
第四章应激与精神健康
第五章人文精神病学概论
第六章精神障碍流行病学
第七章精神病理学
第八章精神障碍的评估及相关检查
第九章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
第十章神经发育障碍
第十一章排泄障碍
第十二章精神分裂症谱系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第十三章双相情感障碍及相关障碍
第十四章抑郁障碍
第十五章焦虑障碍
第十六章强迫及相关障碍
第十七章创伤及应激相关障碍
第十八章分离障碍
第十九章躯体症状及相关障碍
第二十章进食障碍
第二十一章睡眠障碍
第二十二章性与性生理心理障碍
第二十三章物质使用相关障碍
第二十四章非物质成瘾障碍
第二十五章 神经认知障碍
第二十六章人格障碍
第二十七章心理治疗
第二十八章精神药物治疗
第二十九章物理治疗
第三十章精神障碍护理
第三十一章精神障碍康复
第三十二章司法精神病学
第三十三章心身医学与精神病学
第三十四章公共精神卫生
第三十五章精神卫生专科医院管理
第三十六章中医精神病学
索引
.....
这本书真的让我眼前一亮!作为一个对心理健康领域一直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总是希望能够找到一本既有深度又不失易读性的科普读物。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不像那些艰深晦涩的学术专著,上来就抛出一堆术语和复杂的理论,而是用一种非常平缓、循序渐进的方式,将精神疾病这个复杂的话题展现在我们面前。我尤其喜欢它在介绍各种精神疾病时,不仅仅是列举症状,更会深入探讨这些疾病的可能成因,包括遗传、环境、社会心理等多个维度的影响。这种多角度的分析,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为什么”一个人会罹患某种精神疾病,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书中对于诊断标准的阐述也十分清晰,虽然我不是专业的医生,但通过阅读,我能够大致把握一些常见精神疾病的鉴别要点,这对于提升我的认知和避免误解非常有帮助。而且,书中关于治疗方法的介绍,也让我看到了希望。它不仅仅是药物治疗,还包括了心理治疗、社会支持等多种手段的结合,这让我觉得精神疾病的康复之路是多元且充满可能性的。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精神疾病的看法不再是恐惧或回避,而是多了一份理解和尊重。
评分我一直觉得,精神健康不仅仅是关于疾病本身,更关乎一个人如何适应社会、如何与他人建立连接。这本书在这方面也给了我不少思考。它在探讨各种精神疾病的病因时,不仅仅局限于生物学因素,还花了很大的篇幅来阐述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比如,它会讨论童年经历、人际关系、社会压力、文化环境等是如何塑造一个人的心理状态,甚至可能诱发精神疾病。这让我认识到,精神健康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维度的概念,它与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人际互动息息相关。书中在谈到治疗时,也多次强调了社会支持系统的重要性,比如家庭、朋友、社区的帮助,以及如何帮助患者重新融入社会,找到自己的价值。这一点让我觉得非常人性化。它让我们看到,精神疾病患者需要的不仅仅是医学上的治疗,更需要社会层面的理解、接纳和支持。这让我对“精神健康”有了更深刻、更广阔的理解,不再仅仅将其视为一种“病”,而是一种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努力维护的状态。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关于精神疾病的知识,更在于它所传递的一种严谨、科学、而又充满人文关怀的态度。在阅读过程中,我感受到作者们对精神疾病领域深入的钻研和不懈的追求。他们对于每一个概念的界定,每一个理论的阐述,都力求精准和清晰。同时,在介绍疾病和治疗时,他们也始终保持着对患者的尊重和同情,避免使用带有歧视或偏见的语言。书中对于一些前沿的研究进展也有所提及,让我看到了精神病学领域不断发展的活力。虽然我只是一个普通读者,但通过这本书,我能够感受到医学科学的魅力,以及专业人士在探索人类未知领域所付出的努力。它激励我去保持好奇心,去学习更多关于人类心理的知识,也让我对那些在精神健康领域默默奉献的医务工作者们充满了敬意。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领我走进了一个既充满挑战又充满希望的世界。
评分我一直对精神疾病的治疗领域感到非常好奇,尤其是从临床实践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在这方面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它不像很多教科书那样,只是简单罗列各种治疗方案,而是更侧重于治疗的“逻辑”和“选择”。书中对于不同类型精神疾病的治疗原则,不同治疗方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都进行了细致的阐述。比如,在讲到抑郁症的治疗时,它不仅仅提到了抗抑郁药,还详细分析了不同种类抗抑郁药的作用机制、副作用以及个体化选择的考量。同时,对于心理治疗,它也介绍了多种主流疗法,并且分析了它们在不同情况下的有效性。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强调了“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指出没有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所有人,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病史、共病情况以及患者本人的意愿来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这种“量体裁衣”式的治疗理念,让我看到了医学的温度和智慧。书中还讨论了治疗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比如患者的依从性问题、药物的耐受性以及家庭支持的重要性等等,这些都是非常贴近现实的问题,也让我对临床医生工作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体会。
评分这本书在精神疾病的诊断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提供了一个冰冷的诊断列表,而是将诊断的过程描绘得非常生动和系统。书中非常细致地讲解了如何进行病史采集,包括询问患者的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等等,以及如何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比如言语、思维、情感、感知等方面的异常。让我觉得特别有价值的是,书中强调了“鉴别诊断”的重要性。在面对一些症状相似的精神疾病时,如何通过细致的问诊和评估,排除其他可能性,最终做出准确的诊断,这一点书中给予了充分的指导。比如,对于一些情绪障碍,它会详细分析躁狂、抑郁、混合发作之间的区别,以及与器质性疾病的鉴别。此外,书中还介绍了各种诊断工具和量表的使用,虽然我无法直接操作,但了解这些工具的作用和意义,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诊断过程的科学性。它让我明白,精神疾病的诊断并非易事,需要专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和严谨的态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