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參數
書 名:道從這裏講起:《薄伽梵歌》解讀與會通
作 者:(以)泰奧多 著,徐達斯 譯
I S B N :9787510822674
齣 版 社:九州齣版社
齣版時間:2013年10月
印刷時間:2013年10月
字 數:290000字
頁 數:301頁
開 本:16 開
包 裝:平 裝
重 量: g
原 價:68.00元
編輯
★《道從這裏講起——〈薄伽梵歌〉解讀與會通》是中西學者聯手,**部會通《薄伽梵歌》與中國文化的驚世傑作!
★ 劍橋大學剋萊爾學院研究《薄伽梵歌》的**專傢伊薩瑪?泰奧多博士潛心力作,國學大師樓宇烈題寫書名;
★ 國內一綫獨立學者徐達斯傾力譯釋,譯者熟諳華梵古典,精通英、梵、中三語,功力深厚,被認為是“中國目前*適閤譯釋《薄伽梵歌》的人”;
★ 劍橋大學剋萊爾學院、香港中文大學、北大國學院、長江商學院數韆位精英人士都在研讀;
★ 21世紀將《薄伽梵歌》這部“上古天竺奇書”帶入中國*重要的著作!
★ 隨書附贈《薄伽梵歌》梵文譯稿,樓老筆題寫書名!
目錄
序言
導讀
第 一 章 設定背景
第 二 章 靈魂、法和解脫
第 三 章 智慧指引下的行動(部分)
第 四 章 者降世
第 五 章 智慧指引下的行動(第二部分)
第 六 章 八支瑜伽之道
第 七 章 對無上者之洞見(部分)
第 八 章 拋下肉體,塵世與彼岸
第 九 章 對無上者之洞見(第二部分)
第 十 章 心靈的轉化和神聖示現
第十一章 天啓靈象
第十二章 奉獻的階段
第十三章 內心的無上者
第十四章 三極氣性
第十五章 從束縛走嚮解脫的旅程
第十六章 神性與魔性
第十七章 三極氣性在人類生活中的呈露
第十八章 分辨齣世和捨離
序言
序 言
你可以用各種方式去閱讀《薄伽梵歌》:可以當做文學作品或詩歌;可以當做東方學的文獻並從東方文化的角度加以審視;如其不然,也可以當做哲學或神學著作來閱讀。作為一部文學作品或詩歌,其文學性和詩性的方麵自然會受重視,因而,偈頌的韻律、阿周那和剋利須那的特殊稱謂以及由此而喚起的相應的情感,諸如此類,皆在所當察;作為一部東方學作品,其曆史學和語言學方麵將得到強調,因而,關於撰作年代的問題,作者是一人還是多人、文本的語言學結構及其與《摩訶婆羅多》之語境的關係,自然會得到考慮;作為一部哲學和神學作品,其概念的結構,其隱伏的假設以及主要的觀點,將受到著重的思考和檢審,而這也正是目前這個版本用力之所在。《薄伽梵歌》學已經變得有點復雜深奧,以於在某個時候,一條鴻溝齣現瞭,讓普通讀者對這部被廣泛閱讀的文獻的學術性解析望而生畏。本書或許是受一種教學衝動的刺激,故此不但采取瞭跟解析性路徑不同的情境,而且目標也不一樣。就情境而言,我讓讀者放鬆,進入一種跟閱讀一部偉大經典相匹配的沉思狀態。就目標而言,我希望深化對作為哲學—神學作品的《薄伽梵歌》的閱讀,並幫助讀者獲得對這部巨著的洞見或darshan。為此,我有意避免瞭徵引全麵的書目和密集的腳注,因為這些東西可能會讓讀者的注意力遊離於作品原初所承載的簡單卻深刻的理念之外。
《道從這裏講起》先是作為一部神學作品問世,後來在牛津大學神學係的環境裏得到瞭磨礪和進一步的清晰錶述。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個嚮理性檢討開放的統一結構,一個統閤全文的結構。此結構是通過采用一個“三層樓房”的隱喻建構起來的,它主要由兩種成分構成:一部分是三個不同的樓層,另一部分是從一樓到二樓後到三樓的通嚮樓中住戶的樓梯。三個樓層代錶實在的三個層次,而樓梯代錶道德和精神提純的轉化性階梯。在某種更寬泛的意義上來說,我希望本書不但是對《薄伽梵歌》研究的一個貢獻,也是對方興未艾的比較神學的一個貢獻,因為一旦諸多神學巨著的結構能夠被粲然錶齣,它們就能被加以比較、加以對照、分判,由此提供一種靈性的多元統一,而這也許能用來作為物質主義之外的另一種選擇。序言 原本,希臘的哲學跟希臘的宗教是不可分割的,隻是後來纔逐漸被錶述為一種普世性哲學。同樣,本書或許往這個方嚮上也前進瞭一小步,它強調瞭《薄伽梵歌》的哲學性本質,這在一部非印度教經典裏也適用。如果去看看能找到的很多學術性釋本,就會發現它們是按偈頌的譯文逐頌提供注釋的,本書則結閤瞭幾個給文本分節的版本,並加上瞭解讀。我希望這種做法會證明是有用的。現在,讓我引述《薄伽梵歌》本身,以此作為結束:
“此乃王者之學、皇華之秘,為清淨,能被直下認取。它契閤正法,不朽永在,實踐時喜樂盈人。”
希望讀者從這部偉大的著作裏找到喜樂。
伊薩瑪?泰奧多
於剋萊爾學院神學係
劍橋大學2008年1月
後記
心即是朋友也是敵人
作者簡介
伊薩瑪.泰奧多博士,以色列國籍,東方學教授,牛津大學神學係畢業,劍橋大學剋萊爾學院終身成員。目前在以色列海法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任教。代錶作為獲奬圖書 "Exploring the Bhagavad gita; Philosophy Structure and Meaning" (Ashgate Press, 2010)
徐達斯,獨立學者,師從劍橋大學比較宗教係托瑪斯.赫茲格博士,在東方學、考古學、神話學、中國文化史領域孜孜不倦研究十餘年,尤其對古印度文化和瑜伽哲學有獨到而深入的理解。已齣版《處處是禪機》(浙江文藝齣版社)、《上帝的基因》(重慶齣版社)、《天下書的開示》(上海財經齣版社)等著作。
........這次的閱讀體驗,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深度洗禮。我之前接觸過一些相關的論述,但總覺得隔著一層紗,不得要領。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成功地構建瞭一座連接古代智慧與現代心靈的橋梁。作者的語言風格非常具有感染力,他用一種既謙遜又堅定的筆調,引導讀者深入探究“我是誰”“我為何在此”這類終極問題。尤其是在探討行動與無為的辯證關係時,作者的處理方式非常高明,既尊重瞭古典的深刻內涵,又巧妙地融入瞭對現代人焦慮狀態的關懷。裝幀的考究也為這種深度閱讀提供瞭絕佳的物質支持,厚實的紙張和清晰的排版,讓長時間的沉浸式閱讀成為一種享受而非負擔,這體現瞭齣版方對內容價值的尊重。
評分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這本書並沒有落入將哲學變成教條的俗套。它更像是一份邀請函,邀請讀者親自參與到這場探索之旅中來。作者在解析時,常常會拋齣一些反思性的問題,迫使你跳齣書本,審視自己的生活和信念體係。這種互動性極強的閱讀方式,使得知識不再是死闆的符號,而是轉化為瞭可以內化、可以實踐的生命力。我感覺自己仿佛跟隨著作者的思路,一起在思維的迷宮中穿行,每一次轉摺都帶來瞭新的視野。這種對讀者主動性的激發,遠比直接灌輸結論要來得深刻和持久,它培養的不是盲從者,而是獨立的思考者。
評分說實話,我平時對這類經典解讀類的書籍抱有一種審慎的態度,很多時候它們要麼過於晦澀難懂,要麼就是過度發揮,偏離瞭原著的精神。但這本書完全打破瞭我的固有印象。作者的洞察力著實令人嘆服,他不僅僅是對文字進行解釋,更像是與那位古老的智者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閱讀過程中,我時常停下來,對著某個精妙的段落反復咀嚼,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就像是撥開層層迷霧,看到瞭事物本真的麵貌。書中的邏輯推演嚴密而又不失靈動,他總能將看似矛盾的觀點調和在一起,展現齣一種圓融的智慧。對於長期在迷茫中摸索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盞指路明燈,它不是簡單地給齣答案,而是教你如何去提問,如何帶著一顆開放的心去麵對生命的種種境遇,這份引導的力量是無價的。
評分從文學鑒賞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文字功底也達到瞭一個很高的水準。它的敘事節奏張弛有度,時而如涓涓細流般溫柔解析,時而如驚雷般震撼人心。作者對古典漢語和現代白話的駕馭能力令人贊嘆,他沒有為瞭追求所謂的“古樸”而犧牲瞭清晰度,也沒有為瞭迎閤大眾而削弱瞭原著的銳利。這種平衡掌握得恰到好處,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智力上的愉悅感。我特彆欣賞其中一些章節對於“平衡點”的論述,那種洞察事物兩端統一性的能力,展現瞭作者深厚的思辨素養。總之,這是一本值得反復研讀,並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都會帶來新體悟的寶藏之書。
評分這本裝幀精美的書,拿到手裏就有一種沉甸甸的質感,讓我對其中的內容充滿瞭期待。初翻幾頁,就能感受到作者在文字上的精雕細琢,他仿佛是一位技藝精湛的工匠,將那些深邃的哲理打磨得光彩照人,易於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去理解和品味。我尤其欣賞作者在闡述復雜概念時所展現齣的耐心與細膩,他總能找到那個最恰當的比喻或最直觀的例子,將原本高懸於雲端的智慧拉到我們觸手可及的地麵上。那種行文的節奏感非常舒服,讀起來一點也不覺得枯燥,反而像是在聆聽一位睿智長者娓娓道來的人生經驗,充滿瞭引導和啓發。書中對於傳統文本的梳理和現代視角的融入,也使得整部作品既有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與當下生活的關聯性,讓人忍不住想一口氣讀完,去探尋那隱藏在字裏行間的真正“道”的蹤跡。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